近期,某论坛po出某211大学的教师聘期考核工作规定。其中针对中层及以上干部聘期考核办法,部分字眼格外亮眼:执行“科研最低工作量”“教学最低工作量”“课堂教学可减半”“只考核管理岗位职责”……有职务的高校教师,考核减半甚至免考核,如此“区别”,不免让一众一线教师心生艳羡。
图源:网络
“区别考核”,并不少见
在该帖子底下,也能直观感受到来自一线学者的真实“观后感”:
学者A:这帮制定规则的脸都不要了???
学者B:大仲马曾言,在上帝未揭示人类的未来之前,人类的一切智慧都包含在这四个字中间:“等待”和“希望”。
学者C:感谢,抢下属成果的压力减小了~
学者D:既然管理者免考核,那么给教师们上强度,也没顾忌了。
……
高校教师的“区别”考核,并非少见。由于高校老师的不同工作性质,“区别”考核高校教师,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在工作职能上,一线高校教师则需按聘期考核规定,完成全面、量化的绩效指标,包括基础的教学科研工作、各类平台的项目课题申报、评级评优等实质性工作产出。而中高层管理类高校教师更多担任高校“管理者”“规则制定者”等工作岗位,定期教学检查、监督评审等学院管理类工作才是其主要工作内容。
在业绩考核上,一线教师不存在所谓的免考核“优待”。一般,需“全面考核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专业发展等内容”。一线教师考核遵循“奖惩分明”机制,高水平论文项目享受等奖励加成,同时也需承担诸如教学事故、科研风险等后果风险,中层干部及以上教师的考核内容集中在“德、能、勤、绩、廉等方面,包括政治思想建设、领导能力、工作实绩等情况”。同时,执行上述提到的“最低”“减半”甚至“免考核”的政策优待。
也正是出于不同的教师角色,中层干部及以上职务类教师,基本不存在目前一线青年教师的“非升即走”困境。
区别考核 =“去行政化”?
其实,高校机构以“考核”形式精简高校管理机构、实施教师“退出”机制,更多是出于高校“去行政化”的考量,在高校考核结构上轻装简行,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但事实上,部分高校裁员、精简冗余却实行“区别考核”,这也让高校“去行政化”某种程度上偏离了方向。
2023年,“北京某部属大学博士后进站盖13个章”引发热议,一度让高校行政管理复杂、效率低下的问题再次展示在大众面前。对此,公众的普遍观点认为,高校内设组织机构众多,导致权职交叉、办事效率低下、行政主义制约教学科研发展等多重弊端。
一方面,为扭转高校行政管理机构冗余、结构失衡现状,破除高校“行政化”倾向、高校“精简”改革在加速推进。2019年,清华大学推出《清华大学校机关机构改革方案》,将39个校机关部门精简为33个。同年,华中农业大学公布《华中农业大学管理与服务机构改革方案》,拟将独立设置的管理和服务机构由之前的33个调整为20个。2024年10月,西北工业大学召开机构改革工作动员部署会,针对“三多”问题,提出“三减”,即减机构、减干部、减管理人员。
另一面,高校简政放权,工作重担被分摊到一线高校教师(包括辅导员)肩上。去年,不少高校发布规定,“新入职教师,须承担教育教学和辅导员等学生管理工作”。此后,陕西、吉林等多地发布相关文件,明确各高校要鼓励新入职教师以多种形式参与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山东某高校明确:“2019年以来新入职的硕士学位教师入校工作的前两年担任专职辅导员,2020年以来新入职的应届博士学位教师担任一年专职辅导员。在身份认定上,该校专任教师辅导员基本身份为专任教师,在入校后一年或两年中的身份为专职辅导员。”
河北某高校明确实行新进教师兼任辅导员的工作制度。文件中提到:“新进教师承担教学工作的同时,原则上至少担任一个教学班级的兼职辅导员工作,任期三年或以上。新进教师兼职辅导员工作期间,实行坐班制。新进教师兼职辅导员工作期间承担教学任务,原则上第一学年每学期不超过80学时,第二、三学年每学期不超过120学时。新进教师兼职辅导员工作的考核结果,是其今后转正定级和职称晋升的基本依据之一,实行一票否决制度。新进教师兼职辅导员工作期满,可在所属教学系部担任专任教师,也可留任专职辅导员。”
这也不难理解,为何有人疑虑:高校“精简放权”,会不会越来越“臃肿”?去行政化,会不会越来越行政化?针对第一个问题高校“精简”会不会越来越“臃肿”?上海大学叶志明教授表示,高校精简行政机构,先行者要“真做”,而非“走过场”,改革过程要更加透明,减少了哪些机构、干部、管理人员应及时公布。希望高校实行精简机构改革,能务实真做,真正提高办事效率。针对第二个问题高校去行政化,会不会越来越行政化?答案不置与否,但若一味实行“区别考核”,去行政化的实际效果非但不能实现,反而会产生负面效果——高校“去行政化”,越去,越“行政化”!
“区别”之下,高校教师的“行政化”
中层及以上干部,考核减半甚至免于考核,一线教师、辅导员承担超负荷的繁复工作,如此一来,没有受到“优待”的高校教师只能被迫接受“游戏规则”——为应对教师考核,被迫“卷”完不时更新的“工作内容”。而格外被“优待”的部分高校教师可以专注于高校/学院管理,规划发展路线,完善“游戏规则”。久而久之,高校教师的“行政化”只是时间问题。
最近,就有青椒反映,学校要求所有教师必须开始“全员坐班”,即“按照坐班制要求上下班”,而大棒就是,“学院会不定时进行抽查”。
图源:网络
首先,高校教师的“行政化”可能会体现在工作内容上,行政化工作、彰显“管理”业绩的工作会越来越多。中部某高校骨干教师兼职辅导员刘天(化名)说:“8年专任教师,目前是全年无休,一学年600+课时、假期还要帮领导干活,与教学科研无关却也躲不了。兼职辅导员24小时待命,疫情期间封校送餐,还兼任学生心理辅导……有时也想,什么时候有空科研呢?”
更深层次,教学、科研、行政……考核指标不断“加码”,工作量长期饱和,一线高校教师只能“原地拉磨”,始终难见“出头之日”。
江西一双非高校的教师何可(化名)说:“双肩挑只存在二级学院副处级以上职位,其他底层教职都是分开的教学岗和行政岗。学校的行政兼职一般是担任系主任,在日常教学工作以外有很多其他工作内容,包括1、每年新生录取前的各种宣传;2、制定每届学生的培养方案(需及时更改,一年一小改、四年一大改);3、检查教师教学档案和学生期末试卷应对检查与整改;4、毕业开题答辩、论文抽检;5、学院学科专业评估与申报……堪称科研绊脚石,让你在碌碌无为中被埋头科研的同事超越,被躺平享乐的同事嘲笑。最后,在服务师生的路上,因为不是教授,落选学院副院长。”
写在最后
“区别考核”高校教师,不正是让高校重心向行政化一侧再度倾斜,比如一开始提到的某211大学对“中层及以上干部”的“区别考核”。高校教师考核若一味秉承“厚此薄彼”的原则,尤其是过分优待管理属性较强的一小部分人,那么剩下的大多数总是难见公平。去行政化,若越去越行政化,显然,违背了一开始高校“精简”改革、为青年学者减负的初衷,当然,这也并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