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时可能导致自杀率上升,真的假的?
2020-11-03 11:18

夏令时可能导致自杀率上升,真的假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CC周刊(ID:cancer-weekly),作者:黄绒,原文标题:《夏时制致自杀激升?欧美拟明年取消,中国为何实施六年即中止?》,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核心提要


1. 夏时制成为人们健康潜在威胁,睡眠、交通事故、心脏病,甚至抑郁症的增加都与之有关。今年3月欧洲议会表决通过取消夏时制,美国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等28个州正酝酿由州议会立法改变现在的夏时制制度。


2. 季节性地强制改变生物钟节奏导致一种全新的“时间引发的流行病”,每年将近十万人受影响成为“夏令时病人”,癫痫、心脏病发作风险增加。但夏时制同时减少了人们黑夜活动时间,犯罪率下降,节约了社会成本。


3. 俄罗斯两次更改夏令时,从永久使用“夏令时”到永久使用“冬令时”,原因皆为健康因素


4. 为节约能源,1986年至1991年,中国在全国范围实行了六年夏令时。由于实行夏时制在西北、西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收不到节电效果,国务院办公厅宣布从1992起暂停实行夏时制。


一、夏时制可能正在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潜在威胁?


11月2日(美国时间11月1日凌晨2时),处在大选中的美国民众将迎来另一个重要时间,夏令时的结束。今年美国的夏令时开始于3月8日凌晨2点,并将结束于11月1日凌晨2点。但美国从1967年实行至今的这个时间,将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生物钟揭秘者迈克尔·罗斯巴什(Michael Rosbash)称:“夏令时破坏了人体的昼夜节律,有害健康,应该取消!”一项实施近十年的研究为他的这一想法提供了支持。研究表明,实施夏时制以来,睡眠、交通事故、心脏病,甚至抑郁症的增加,都与夏时制有关。有的医生甚至把这些夏时制相关的病人,叫做“夏令时病人”。呼吁取消夏时制的声音,一直不绝。



在美国,联邦法律允许各州全年保持标准时间,但目前只有夏威夷和亚利桑那州的大部分地区选择这样做。此外,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等28个州正酝酿由州议会立法改变现在的夏时制制度,有些要求废除夏令时,也就是全年使用常规时间,有些则要求全年实施夏令时,即全年拨快1小时。但不管怎么改,都需要国会批准,因为这涉及到修改国会1966年通过的《国家时间法》。


欧洲议会也在今年3月表决通过,将从2021年4月起取消这一自1916年实施至今的夏时制,让欧盟成员国自行决定实施何种时间制度。支持做出这一决定的主要因素是“对健康有着负面影响”。中国从1986年到1991年共实施了六个年度的夏令时,是最晚实行,也是最快取消的国家。全世界有近110个国家每年要实行夏令时,而取消夏令时的国家,已有近30多个国家。


美国夏时制于11月1日凌晨2时结束,标准时间延后一个小时。图为麻州一名员工调整大钟的时间。 


二、全球多达半数的人的睡眠障碍与夏时制有关?


夏时制,即每年春天的某天将时钟拨快1小时,秋天的某一天再将时钟拨慢1小时,换言之,一年之中,有一天只有23个小时,另一天则有25个小时。这个主意最早是1895年由出身英国的新西兰昆虫学家和天文学家乔治·哈德森(George Hudson)提出来的,1916年4月30日,当时的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首先尝试了全国范围内的夏时制。


此后,许多欧美国家采用了这一方法,美国和俄罗斯最早在1916年和1917年开始尝试,然后分别于1973年和1981年开始在全国范围有规律的执行,但是地处热带和亚热带的国家,也就是大多数亚洲和非洲国家都没有搞这一套。目前,全球有大概20亿人受夏时制影响。


近些年,在“夏时制”出现已经100多年后,美国、欧盟和俄罗斯出现了越来越多反对声,很多人认为,对现代社会来说,“夏时制”是否能实现其最大的好处——节省能耗——并非定论。很简单的道理,夏天固然早关灯节省了电力,但冬天多烧一个小时暖气还是要付出成本。更重要的是,医学专家对于每年两次改变时间对人体生物钟的影响有了越来越多认知。


美联社的报道指出,至少一项研究发现,将时钟恢复到11月的标准时间后,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寻求抑郁症治疗的人有所增加。更多研究表明,春季夏令时开始时可能更具危害性,它与更多的交通事故、弱势人群的心脏病发作案例联系在一起,而且可能导致因生物钟节律变换而引发的更多潜在健康问题。


首先,是现代人特别关注的睡眠质量问题。芝加哥西北大学医学院的睡眠研究员Phyllis Zee博士说,这种人为的时间变化会扰乱睡眠时间表,这是一个越来越凸显出来的问题,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患有睡眠障碍。


数据统计显示,美国约有1/3的成年人每晚睡眠时间少于医生建议的7个小时,而超过一半的美国青少年在工作日晚上的睡眠时间没有达到医生建议量:8小时以上。美国还有一项研究发现,在春季转换为夏令时之后的第一周,全球青少年的平均睡眠时间比前一周减少了约2.5小时,在随后为夏令时覆盖的6个月中,许多孩子的睡眠时间再也没有回复到夏时制转换前的水平。


乔治·哈德逊于1895年首次发明并提出夏令时间。


明尼苏达州费尔蒙特市的一名睡眠医学医师蕾切尔·齐格勒(Rachel Ziegler)说:“改变一个人的睡眠时间表对健康产生的影响,可能远比想象中的更大,其中受其负面影响最大的是青少年和睡眠习惯较差的人。有了夏时制,我们在春天失去了一个小时的睡眠。这种丧失会导致大多数人丧失睡眠和嗜睡,并可能持续数天至数周。


其次,心脏问题。研究表明,长期睡眠时间不足会增加人体压力激素的水平,从而导致心率加快和血压升高,并引发炎症。于是,在春季进入夏令时的第一天,就会出现急性心脏病患者增加的现象。血液倾向于在早上更快地凝结,心脏病发作通常在早晨就是这个原因。密歇根州皇家橡树市博蒙特健康医院预防心脏病学和心脏康复主任巴里·富兰克林说,已患有心脏病的人因夏令时调节发病的风险最大,而这些人的发病风险在秋季时间改变后,才能够恢复到正常水平。


最后,交通事故。许多研究发现,在春季夏令时开始后的一段时间内,交通事故发生率会出现短暂高峰,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司机反应敏捷度普遍下降,而这往往又是因为睡眠不足所致。德国研究人员2020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夏令时开始后一周,德国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有所增加,而秋季将表拨回去之后,这一数字却没有增加。


不过,也有研究得出不同结论,因为夏时制不只是转换时的这两周,而是中间的8个月时间,所以全年算下来,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总体有所下降。美国一份发表于2004年的研究论文分析了1998年和1999年的县级数据,结果显示,如果全年都实施夏时制,而非仅在中间8个月中施行。


由于白天更多,更多人在照明条件好的情况下通勤,那么全美每年行人死亡人数将减少171,或者说在上午5:00~10:00和下午4:00~9:00将减少所有行人死亡人数的13%,与此同时,机动车乘员死亡人数每年将减少195,上述两个时段减少3%,加在一起,可以少死366人。


研究人体昼夜节律的生物学家认为,夏令时对健康的不良影响来源于一点:它导致人们的社交时钟,即工作和学习时间表,与人体内部的24小时体内时钟突然不匹配。生物钟是在分子水平上滴答作响的人体节奏,通过相对规律性地暴露在阳光和黑暗中,生物钟逐渐被固定下来,它调节身体功能,例如新陈代谢、血压、以及促进睡眠和提高反应灵敏性的激素。


生物钟被打乱与肥胖、抑郁、糖尿病、心脏问题以及其他疾病都有关联,而要将其调节回来所需要的时间又会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几乎感觉不到,有些人则可能持续好几个月,然而表却又被调回去了。


1918年,美国国会大厦的时钟被拔快1小时,这象征着美国首次夏时制的开始。


三、 “夏令时病人”:每年夏时制转换时就会犯病的时间病人


俄罗斯医学科学院的资料显示,变换时制使得每5个俄国人中就有1人在一两周内感到身体不适,季节性地强制改变生物钟节奏对大多数人的健康有不良影响,甚至会导致增添新的病症,如人体内循环失调引起的精神抑郁、血压突然升高、心肌梗塞等。



与此相关的一个典型案例发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该州格兰德艾兰(Grand Island)市有一名患有癫痫病的少年艾萨克·福塞特(Isaac Fausett),从2010年开始,他在每年夏时制转换的时候就会犯病,他的母亲米歇尔•福瑟特(Michelle Fausett)说,最终神经科医生终于注意到了二者之间的关联模式,他们认为导致病发的原因就是时间改变。米歇尔说:“夏时制将睡眠时间推迟一个小时之后,他的身体内就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与昼夜节律有关,生物钟在癫痫发作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因为昼夜节律是一种自然的睡眠-觉醒的循环周期。”


相关研究表明,类似的“夏令时病人”,据估计每年有将近十万人,但他们不会被认为与时间的调整有关。而且这很可能是一种全新的“时间引发的流行病”,它的发病时间虽然短暂,但却影响了成千上万人,并且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的确有研究表明,就睡眠方式而言,动物和人的癫痫发作率会增加。这些因素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不同的人。2018年,福塞特前往州议会作证,希望内布拉斯加州议会投票决定停止跟随其它州的做法使用夏令时。他说:“时间的变化实际上会影响人们的压力水平,这对健康不利。它可能会引发许多心脏病、癫痫和入睡困难。”


德国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连大学的昼夜节律专家蒂尔·罗纳伯格(Till Roenneberg)和美国西北大学的Zee在今年进入夏时制时曾共同发表一篇文章,主张出于生物学节律的需要,不再实施夏令时,全年采用标准时间。文章说:“如果我们想改善人类健康,就不应该与人的生物钟作斗争,因此,我们应该放弃夏时制。”


而早在2014年,英国政策研究所的专家梅尔希尔曼便在向议会提出的建议中指出,如果全年推行正常的时间制,秋冬季下午的采光时间就会多出一小时,这有助于增加人们体内维生素E的含量,并会促使人们增强体育锻炼,“很难找到一个能对所有人的健康和福利都有好处,且没有成本的办法,现在我们就有了一个”。


当然,反对意见也是存在的。美国《大众机械》——这虽然不是一本医学专业杂志,但的确是一份老牌的严肃科普读物——今年刊载的一篇文章指出,人们夸大了夏时制对健康造成的损害。


文章还谈到,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e)的一篇新论文发现,改用夏时制后犯罪率下降了7%,其中未能实施的抢劫犯罪据估计为受害者节省了5900万美元,还有些犯罪虽然不直接涉及钱,例如强奸,但估算下来,也可以节约社会成本高达2.46亿美元,估算成本中涉及医疗费用、起诉费、警务费用等等。原因则很简单:犯罪容易在黑暗中发生。


由于争论很多,到底是不是废除夏令时或者做什么样的改动,各国发现情况越来越复杂了。


1918年,美国夏令时结束时的海报


四、俄罗斯两次更改夏令时,普京最后确定冬令时为永久时间


改换两次标准时间的原因都是健康因素


俄罗斯的情况更有意思,从2011年开始,俄罗斯停止使用冬、夏时制转换。时任总统梅德韦杰夫下令,当年夏令时结束后不再将钟表调慢一个小时并永久使用夏令时间。梅德韦杰夫解释说,频繁调整时间打乱了人体生物周期,让人感到压力,容易生病。有研究显示,对于俄罗斯来说,永久使用“夏令时”可以使不同地区的居民多获得部分阳光。刚开始永久使用夏令时的时候,60%以上的俄罗斯人对此表示支持。


但随着时间推移,很多人又觉得这样不好,因为俄罗斯大部分地区纬度较高,冬季时天亮得比较晚,此时仍然使用此前的夏令时,人们就必须摸黑起床上班,给生活造成了一定困难。以莫斯科为例,夏天清晨4、5点钟天就亮了,而冬天要8、9点钟天才亮,冬天时,人们早晨出门上班时户外仍然是一片漆黑,有人抱怨“像生活在极夜”。


于是,普京2012年重新执掌总统权力后就表示恢复“冬令时”,当年9月一份相关法律草案就被提交至国家杜马,不过直到2015年6月国家杜马才终于开始正式讨论变更时制的法案,并确定从当年10月26日起,俄罗斯从永久使用夏令时变为永久使用冬令时。


一些俄罗斯专家认为,永久使用冬令时对人们健康来说是件好事。俄罗斯梅契尼科夫医科大学学者指出,这样俄罗斯人冬天就不必在天还没亮时就外出上班了,居住在北方的居民在这一点上感觉更加明显。


可是,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当年10月公布的一项民调显示,有35%的受访者希望使用冬夏时制转换,33%的受访者希望永久使用冬令时,19%的受访者希望永久使用夏令时,还有高达13%的人表示,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真是众口难调。



五、中国取消夏令时的来龙去脉


1919年,民国政府在上海和天津曾短暂地实行了一年夏令时。香港曾于1941年4月1日至1979年10月21日期间,在夏季时段实施夏令时间。在日军侵华时期的几年间(1942年至1945年),被侵略的中国地区曾全年实施夏令时,当时香港时间与日本本土时间实际上一致,1980年后不再实行。


但实施时间最久影响最为深远的则是1986年至1991年,中国在全国范围实行了六年夏令时。每年从4月中旬的第一个星期日2时整(北京时间)实施到9月中旬第一个星期日的凌晨2时整(北京夏令时)。除1986年因是实行夏令时的第一年,从5月4日开始到9月14日结束外,其它年份均按规定的时段施行。夏令时实施期间,将时间调快一小时。1992年4月5日后不再实行。



中国实行夏令时的建议最早由北京能源协会的窦莘元提出。他给中央的报告中提出,实施夏令时,可每年节约能源近20多亿度电。1986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夏令时的通知》,通知动员全国人民为节约能源而早睡早起,并要求全国各部门做好宣传和安排工作。


具体做法是:每年从四月中旬第一个星期日的凌晨2时整(北京时间),将时钟拨快一小时,即将表针由2时拨至3时,夏令时开始;到九月中旬第一个星期日的凌晨2时整(北京夏令时间),再将时钟拨慢一小时,即将表针由2时拨至1时,夏令时结束。在夏令时开始和结束前几天,新闻媒体均刊登有关部门的通告。值得注意的是,夏令时中出生的人,生时须减去1小时。


1992年,在实行夏令时六年后,国务院办公厅宣布从1992起暂停实行夏时制。至于暂停的原因,官方给出的原因是,“自1986年起实行夏时制以来,在一些地区收到了节约照明用电的效果。但是,由于我国南北温差大,东西时差大,全国又统一执行北京时间。因此,实行夏时制在西北、西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收不到节电效果。而且,实行夏时制也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和铁路运输等行业的工作带来许多不便。”


其后虽有各方人士,寻求再度实施夏令时的可能,但欧美各国实施夏令时以来的各种弊端,则使国内再度实施这一有争议的制度变得不可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CC周刊(ID:cancer-weekly),作者:黄绒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