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叫卢俊(ID:zhenjiaolujun0426),作者:巧克丽丽,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1990年~2020年,浦东发展已经有了30岁,对于这一片神奇的热土,至今尚未有哪一个地方可以复制它的轨迹。而浦东至今依然保持着自己的节奏快速发展。
在浦东三十周岁纪念日来临之际,用这篇文字纪念我们所热爱的城市:上海。
让子弹飞的收尾有这么一句:
伴随着列车奔腾,留下了一句:“浦东就是上海,上海就是浦东。”
但是殊不知民国时期还没有浦东,或者民国时期的上海其实只有浦西,面对这么一句留白收尾。其实后人可能很难想象,如今的上海浦东可以创造出这般奇迹。
整体的财政秒杀所有区,几乎等于所有浦西区县的总和,而浦东的人均GDP已经超过了纽约。
时至今日,全中国都很庆幸上海能够输出浦东新区的故事版本,如今也尚没有出现下一个新区能够复制浦东奇迹。
所有人都在找寻浦东成功的密码,其实所有的归根,都在30年前一场普通的会议中。
1990年9月11日,在上海的塘桥由由饭店里,成立了三家开发公司,这三家公司构成了浦东整个骨架。
从公司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未来的浦东正在那里出发: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公司
金桥出口加工区开发公司
外高桥保税区开发公司
一
而会议的精神就在于:如何开出一张“空头支票”……钱不是万能的,但是对于新区开发来说,钱就是万能的。
在一片待开发的处女地,几乎没有产业基础,就算在这片土地上规划出一座伊甸园,没钱,一切都白搭。
怎么办?
其实也不是一无所有。有地。
现在可能大家觉得司空见惯,但是那时候能够想到利用土地运转产业发展的一定是神来之笔。
上海市政府通过“土地空转”,分别给三家开发公司以平方公里为单位的土地,这三家公司就瞬间拥有了启动资金。
怎么做到的,以金桥为例:
市财政局通过上国投(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先开出一张2.4亿元的支票,然后把这张2.4亿元的支票交给金桥作为投资。
金桥就用这2.4亿元支票向国土局购买土地,土地局再把这2.4亿元支票上交市财政局,这样就完成了土地空转。
也就是说,政府没出一分钱,但支票走一圈,土地使用权就从国家手里来到开发公司这。通过“土地空转”,金桥开发公司获得4平方公里土地的使用权,当时总价2.4亿元,平均60元/㎡(生地)。
同样的方法,陆家嘴、外高桥也分别有了可待开发的土地。
有地了,但还是没钱啊。
土地空转之后,市工商局给金桥公司开了一张1亿元注册资金的工商执照,但是大家都能看出来,只是有了地,作为开发公司它们,还是没钱。
好在还有政策,各开发公司的负责人开始积极寻找银行资金,历经曲折,三家开发公司以土地作价,和外资企业合资成立中外合资企业。
金桥,在1991年11月30日,以土地作价投资75%,和中银集团、招商局集团合资成立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联合发展有限公司。
这件事不容易的地方在于,开创合资公司,之前并无先例,现在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在浦东开发者的那个年代,是一道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开放思想、打破桎梏,是他们唯一选择。
中外合资的背景下,各开发公司都有了不同比例的外资,像金桥就有了25%的外资(那时候香港还没回归)。
而中外合资企业,在浦东的开发开放政策中,还能享受“两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即两年免征所得税,三年减半征收所得税,一举两得。
此后,各开发公司分别经历了中中合资、中外合资和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上市公司,三次大的转变。
三家开发公司的规模迅速扩大,像金桥开发公司,在公司成立10周年的时候,从两手空空发展成为拥有19平方公里的土地,总资产达到80多亿元的规模化集团。
199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69亿元,创利税36.7亿,位列全国开发区榜首。
但是浦东的开发开放,光有钱,就行了?其实困难才刚刚开始。
二
我们在开发过程中遇到最大难题不是计划,难在,如何根据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条符合我们国情,适合我们发展的道路。
这看似教科书的理念,在上世纪90年代是一道道真切摆在了各位开发者面前的难题,没有开发先例,没有法律支持。
还面临各种利益的重新分配,一切开发动作能否取得成功,都未可知。但是如果不破,那么就没有任何发展的可能。所以就就像当年农村土地分包责任制一样,在浦东,当时也发生着一件触碰别人蛋糕的事。
就在外高桥。在外高桥保税区在开发过程中,开发者们筹备建立“生产资料交易市场”,这在当时却是破天荒的大事。
“生产资料交易市场”,是用来干嘛的?
以前,外商贸易公司只能通过代理,才能与国内贸易公司联系贸易,所以那时候在这类代理贸易的进出口公司工作,家里没有一定背景是进不去的。
而“生产资料交易市场”建立之后,外资企业可以通过保税区开发公司设立的进出口市场平台,直接和国内市场开展贸易。
这自然动了一部分人的“蛋糕”。因此这个想法一经推出,备受抵触。但好在浦东开发开放大局已定,开发者们踌躇满志,积极推动,最后才让“生产资料交易市场”得以建立。
1993年11月,“生产资料交易市场”第一分市场开张典礼
像这样自上而下的政策推进,在浦东开发开放过程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也正是因为这类政策的不断制定、更新优化,浦东收获了第一家外资贸易公司、第一家外商控股物流公司.......
敢,这个字,还有很多地方可以用。
在外高桥刚成立之处,我们很穷,到处都是需要用钱的地方,整个港口,900米岸线,规划中只配备一部桥吊。
现在我们看到外高桥保税区上有很多桥吊
桥吊对于港口重要性相当于,筷子对于米饭,没有桥吊的港口,就算港口再大,也没有意义,逼急的时候,他们会用两部龙门吊来抬箱子。
后来外高桥对振华港机厂说:以你们名义向银行借钱,尽可能购国际上最好的机械配件,为港区再造一部桥吊,桥吊正常使用后,连本带利由港区一并付清。
敢不敢,确实很敢。胆子大不大,也真的很大。这件事的背后是外高桥的先斩后奏,在第一步新增桥吊合同签订之后向局里做了汇报+检讨。
而第二部新增桥吊却“出问题”了,桥吊所需资金,外方按计划于8月16日打进账户,有关方面来文指出这违反了外资管理法,必须违约。后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地区办公室,就400万美元的筹集做法写了简报,没想到的是当时的徐匡迪市长、夏克强副市长看了之后非常赞同,如此此事才算过去。
如今设想,如果没有当初的敢,可能也就没有现在的外高桥。
三
利益调整,可以看做一场场革命,而革命的武器,是政策的制定和调整。而政策并不是想当然的拍脑袋,是不断的借鉴、思考、求索,才小心付诸实践的。一直破坏规则也不是权宜之计,所以除此之外还需要在空白地带制定规则。
在建立外高桥保税区的时候,全国并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开发者们一时手足无措。但是国外有这方面经验啊。
于是开发小组们,分成几个队伍,分赴世界各地考察,这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就是出国考察旅游的另一种说法。
然而当时的情况是调研小组兵分两路,其中一组去了美洲,他们从上海出发—旧金山—华盛顿—迈阿密对外贸易区—洛杉矶—墨西哥自由贸易区—巴拿马科隆自由贸易区—向北折返1800公里到美洲第二的ZOFRI自由贸易区。
全程,只给他们2个星期。
快速发展的浦东也着实没有预留太多的时间给他们。
他们努力克服身体不适,分析比对了每个贸易区的运作模式,优势劣势,最终,起草完成了《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条例》,并于1997年1月1日实施。
这个条例基本理顺保税区的行政管理体制,很显然好的规则就能激发活力。
《条例》实施仅3个月,外高桥保税区出口加工项目外资量同比增长2.5倍,已投产的加工企业出口额较上年同期增长近三成。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2号门
之后,保税区物流监管制度便利化程度还在不断提高。
“先进去、后报关”“批次进出、集中申报”“集中汇总征税”、“区内自行运输”等政策,不断促进贸易链更加顺畅高效运作。
今天的外高桥,在全国300多家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保税区里,交易、税收、出口额都占全国保税区总量的50%以上。
目前一线实际进出境平均通关时间较上海关区分别缩短了78.5%和31.7%。
外高桥有了实质性改变,整个浦东也因此有了实质性改变,因为这里有了稳定的产业。
只要有产业,整个浦东就开始有了自给自足的能力
四
从0到1开始迈出,那么1变成10就需要靠规划。就在浦东最核心的位置陆家嘴,开始了划时代的区域规划。
我们现在看到的陆家嘴是这样的
但是一开始的陆家嘴除了一个东方明珠,其实什么都没有。
这一块浦东最核心,最中央,最黄金的地段,到底应该怎么做,做什么来驱动整个浦东,已经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你可能不知道,小陆家嘴本来在图纸上,有5个版本,分别来自英国罗杰斯、法国贝罗、意大利福克萨斯、日本伊东丰雄,再加一个我们自己设计的版本。
这五个版本的陆家嘴,各有所长,但陆家嘴不像金桥、张江,直接开垦农田或者荒地,在一片平地上统一规划。
外国设计师团队,并未考虑到陆家嘴老城区有很多制约因素,所以如果完全照搬外国设计师理念。
正如罗杰斯所说:“如果你完全按照任何一个外方方案来实施,都将是一场灾难”。
最后浦东的做法是,将我们自己的设计团队分成3组,这3组人马要将5个方案融合成一个符合上海城市发展理念、可操作可落地的设计方案。
这个由城市规划师、工程师组成的不到10人的设计团队,脱产半年潜心设计,加班成为他们的常态,最后形成了自己的实施方案,这还没完。
最后这3组设计,还得再进行一轮终极pk,最终形成了一个终极方案。于是有了我们现在的陆家嘴。
陆家嘴规划好,整个浦东自身有了产业,且解决了资金问题,后续需要做的,就差一步,也是最后一步。
让浦东融入上海,让上海也真正的拥有浦东。所以就90年代,一场史无前例的造桥运动开始了,官方代号:东西联动。已经定好了5座跨江大桥的建设,除此之外还有10条过江隧道。
这些交通硬件的“连接”,不仅在地理意义上打通了黄浦江两岸,更连接了两岸经济发展。
已经发展成熟的浦西地区,可以和浦东共享已有的经济发展成果,而浦东独有的国家发展政策又会将整个上海引向新的增长极。
浦西的外滩和浦东陆家嘴,在上海的中轴线上相互“咬合”,至此黄浦江两岸,才有了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一体化的可能。
从此浦东和浦西再也不能分离,这样的双轮驱动的模式一直伴随到现在。
五
虽然至此整个浦东正在快速的发展,但是在这样大开大合的逻辑下,我们依然不要忘记一个个个体的付出。
区域发展,一定会有拆迁,因为拆迁,就会有人口流动。
小陆家嘴1.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居民16945户,常住人口49234人,还有39个大型央企、上海市重点企业。
而整个大陆家嘴,有42平方公里土地、65万人口、162个居民小区、153个居委会。
在1990年~1997年,陆家嘴先后造了10万㎡的临时过渡房、128万㎡的金杨新村,共计动迁了20257户人家。
这些人怎么办?
通过创办企业来安排农民就业,这招从长远方面就解决了他们的生计问题。
他们还通过跟严桥乡和洋泾乡组成经济联合体,用被动迁的补偿和土地资本建立开发公司,和已有的开发公司一道进行联合开发。
这样既解决了农民的失地问题,也解决了农民的养老资金问题,此外,他们还办为农民开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以期实现再就业。
对于区域开发亦如是。
金桥开发区在早期规划中,就明确绝不能简单的“划地而销,招商引资”,而是要推动进区企业扎扎实实从事制造业。
在引进产业过程中,他们主要考虑这3方面:是否有利于产业生态的形成、是否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是否有利于产业的升级、转型。
在落实政策的时候,他们会选择先下一些先手棋,根据浦东开发亲历者的描述:“我们当时引进了一家国际有名的气体公司BOC公司,因为研制芯片需要气体,一些饮料食品的制作也需要气体。有了这家气体公司,就为我们日后引进芯片制造和食品生产企业打下了基础”。
2001年9月25日,“中华第一芯”投片生产
能够做到这一点,需要对重点发展的产业有研究,对其上、中、下游产业之间的关系有了解,这就是产业生态。
1990年~2000年,金桥引进的项目多是国内外500强,高科技企业、产业门类包括芯片、电子、汽车、家电等产业,几乎都是无污染、产出高的项目。其中有一家企业在如今来看也同样意义深远:华为。
浦东的发展,牵动着中国未来30年的各种心弦。
六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蓝图,给浦东构筑了无比坚实的骨架,现在的浦东有着和浦西完全不一样的板块架构。
首先,产业强势是达成一致的。在上海规划内的产业园区中,浦东的产业园区收录是最多的,甚至接近第2名与第3名的数量总和。
而且浦东的产业分布有一些很有意思的特点,大的产业园区被摊薄到整个区的内部和边缘段,撑起了整个的骨架和血肉。
而小的产业并不会打散,依旧会集聚在大的产业园区内,支起了能与骨肉联动的手和脚。
就这样从骨架到血肉再到手脚并起,盘活了整个浦东产业内外部的驱动。
对于浦东来说,从政策引入企业再到吸引人才,这还都是起步,而下一步,就是基础设施的填充和完善。
从这个切面来说,浦东也的确在做很大的改变。
先来看看交通路网。上海市城市2017年~2036年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未来将规划增强浦东枢纽对外快速集散路网,届时区域内会形成“三纵五横”的快速路网。
未来这样密集的交通路网,也会逐步补齐浦东的交通短板。
在填漏补缺阶段,其实浦东也在做与浦西的道路对接和联动。
比如龙东大道的延伸段,可以无缝实现郊环到内环线的连接,比如浦东的外环高速段,和中环线直接距离非常近。
浦东的道路建设和填充,其实和浦西大相径庭,很大的原因就是起点的规划更高,供给更强。
最后,写到这里,文章差不多可以收尾了,我突然看到了一张照片。
人生总是伴随着起起伏伏分分合合。
我们每一代人都会在自己的壮年时代遇到各种各样的起承转合,各种机会,各种危险我们回过头来看总是能激起不一样的一群人来承载更好的未来。
但是浦东依然没有停下来,30年后的今天。
浦东把自己的眼光放在了东南角的那一片蓝湾之上。很多人都说,浦东没有环线论,其实你在浦东,很多规律都找不到论点,但或许,这就是浦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叫卢俊(ID:zhenjiaolujun0426),作者:巧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