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印度通(ID:chindiaguru),原标题《印度家庭结构:核心小家庭变多了吗?》,作者:史悦,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一般认为,随着经济增长以及城市化、教育和价值观等问题的演变,家庭结构也会逐渐发生变化。
传统的几代同堂的大家庭会逐渐瓦解,新的核心小家庭则渐渐增多。这一规律几乎在东亚各个国家都得到了验证,然而印度的情况却截然不同。
康奈尔大学的人口统计学家兼访问学者埃蒂安·布雷顿(Etienne Breton)研究了印度现代化与家庭变化之间的关系。
他说,与预测相反,印度核心小家庭的增加非常有限,“印度极大地挑战了我们对家庭变革的理解。”
20世纪初以来,没有证据表明印度的平均家庭规模显著下降。婚姻依旧是普遍的,离婚率很低,单身人士的家庭很少,大多数人仍然生活在传统的大家庭中。
已婚的儿子常常与父母同住,尽管妻子可能会影响丈夫的决定,但很少体现在单独组建核心家庭方面。
根据印度国家抽样调查(India's National Sample Survey)的数据显示,独居或仅与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老年夫妇比例在40%,这个数字在过去25年中上升了6个百分点。
同时,尽管有些核心家庭已经从大家庭中分离出来,一旦父母一方去世,大多数儿子们仍会选择和丧偶的父母同住,重新组建传统大家庭。
年轻人与父母同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平均寿命的增加。
与1980年相比,2020年,一个30岁的男人更有可能与至少一名尚存的父母同住。
城市化步伐缓慢是另一个原因。
只有大约35%的印度人居住在城市地区,而中国的这一比例为60%左右。
和收入相比,高昂的住房费用也使人们很难独自生活。
除此之外,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的社会科学家爱丽丝·埃文斯(Alice Evans)提出,印度妇女的低就业率和家族企业的普遍性加强了家庭联系,让人们更愿意生活在传统大家庭中。
东亚的案例提供了很好的对比。
20世纪以来,中国、日本、韩国大量的妇女开始工作,年轻的双职工夫妇更多寻求经济独立。
成年人仍支持父母生活,但更多是通过汇款等方式而非住在一起。
通过在工厂车间一起工作、一起居住在宿舍中,工人 “逐渐形成了阶级意识,并在家庭之外建立了牢固的人际关系”。
另外,在经济独立的情况下,妇女生育的子女将会减少,从而使她们更容易在外面工作。
而印度的情况则是另一个走向。
女性就业情况与贫困相关。与高时长低收入的工作相比,农村妇女通过退出劳动力市场获得更高的地位,这与工业革命初期的西欧极为相似。
另外,即使农村妇女想工作,由于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工作机会也在减少。
女性就业率低下阻碍了年轻夫妇的经济独立;而妇女如果不外出工作、扩大自己的社交网络,她们将更加植根于家庭。
家族小企业(餐馆、便利店等)的普遍性也是影响印度家庭结构的重要因素。
与之相关的一个令人震惊的现象是,与普遍认知相反,印度核心家庭的主要组建者更多的是穷人,而不是更有经济能力的富人。
布雷顿博士发现,自2000年代初以来,在30多岁的已婚男子中,未受过教育的农民比受过大学教育的受薪工人更有可能住在核心家庭中。
穷人更有可能组建核心家庭,因为他们面临的约束更少——父母没有财产来制约自己的孩子,贫穷家庭可能会购买较小的房屋,并且,与收入更高更稳定的小型家庭企业相比,家庭农场或其他家庭收入的减少,让人们生活在一起的动力也大大减少。
布雷顿博士说:“这表明,印度最主要的家庭核心化的动因不是现代精英的出现,而是经济落后的弱势群体的化身。”
可以肯定的是,印度家庭绝不是一成不变的。
例如,在包办婚姻中,妇女选择配偶的权力正在慢慢增加;而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老年父母也越来越多地选择单独居住。
布雷顿博士说,随着孩子数量的减少(一个孩子或一个儿子都没有),将会出现“反对传统家庭形式的大量人口”。
有趣的是,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是否会越来越多地求助于已婚的女儿,寻求养老和共同生活,将会成为家庭结构变化日渐重要的因素。
然而,无论如何,就像奈保尔(VS Naipaul)所写的,印度大家庭是一个给予家庭成员保护和身份认同的“宗族”,并“从虚无中拯救了人们”。
资料来源:https://www.bbc.com/news/world-asia-india-54053091a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印度通(ID:chindiaguru),作者:史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