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ssBook设计食堂(ID:AssBookGroup),原标题《“我想要跟你一起独居”——集体生活未来模式》,作者:Kaltstill,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未来的我们将如何生活?以什么样的形式居住?
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和尝试新的居住模式。
1. 传统家庭模式没落
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家庭规模平均为3.44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下降到了3.09人,正值第七次人口普查,根据预测,这个数据会降到3人以下,家庭规模正在快速地缩小。
而从结构上来说,核心家庭(由夫妻及其未成年子女组成)的比例在下降,特殊家庭结构(独居,单亲,丁克家庭等)的比例在上升。家庭平均代际数量在迅速减少,不仅三代以上的家庭比例下降,二代家庭的比例更是降幅最大的。
家庭模式(自上而下):非传统家庭模式(单亲/单身/重组/丁克/空巢家庭),核心家庭,主干家庭/扩大家庭(夫妻+夫妻的直系长辈+夫妻的子女/+其他旁系血亲)
然而,住房市场对这种社会发展的应对总是滞后的。
小单位家庭,离开家乡求学工作的单身成年人,独居的/退休的老人,这些群体尤其依赖于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中心位置,如何在城市中寻找合适的,负担得起的住房一直是一个挑战。
应运而生的青年长租公寓
更多的人不再执着于买房,尤其在快速发展的一线及新一线城市,流动人口越来越多,相较于异乡购房的压力和难处,大多数人选择租房,尤其是合租。
2015年,国家开始大力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各地的长租公寓蓬勃发展了起来。
长租公寓是合租形式的延伸,公寓不再仅仅是一个落脚的住处,同时也承担了社交的功能。
早期的长租公寓,只是将业主的房屋租赁之后,经过装修及设施配备,再分租给个人(白领群体为主);后来经过政策的鼓励和房地产商的介入,产生了多家专业运营长租公寓的公司。
有的长租公寓从一开始就锚定了“在居住中交往”的方向,制定规则筛选住户,比如优家不允许35岁以上入住,只接受无孩的夫妻,拒绝不爱社交的住户申请,把目标用户清晰得定位在有社交需求的青年白领群体。
设计感的室内装修,良善的公共空间,以及紧密的社区氛围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租赁灵活,大多长租公寓以年为单位,是异乡流动人口融入当地不错的选择。
2. 更多的集体居住形式
历史上看,集体生活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集体住房
在中欧工业化时期,集体住房成为了城市住房改革的主题,其中一种模式就是“中央厨房公寓”,这是一种将部分家务集中化的生活方式。
中央厨房公寓平面图范例
“中央厨房公寓”是指,在多层住宅楼中设立中央厨房和饭厅,配合机械化设备来解决整个公寓的家政需求。这个概念最早由女权活动家莉莉·布劳恩(Lily Braun)提出,旨在减少妇女的家务劳动并增强居民之间的社交。
相应的,单位公寓很小,一般只带有一个床位和一个洗面池。食物由员工集中烹饪,洗衣、清洁、垃圾处理、热水及暖气的供应等都集中在一起,有些还提供小型社区服务,比如图书馆和幼儿园。
中央厨房
1929年在法兰克福举办的第二届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大会,题为“维持生活水平的公寓”,恩斯特·梅(Ernst May),勒·柯布西耶(Le Courbsier)和沃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等人提出了所谓“大房子”(Grosshäuser)的项目构想,也是将家务职能集中在公寓的地下,在花园与停车场之间。
Co-housing共同居住
在1960年代,合住公寓和共同居住运动开始了。
共同居住运动始于丹麦(1964),旨在摆脱城市条件的恶化,核心家庭希望在农村和郊区实行新的集体共处形式。这些定居点由业主共同设计和建造,同样共同承担后期的运营和维护,试图通过用类似于村庄的结构来创建公共与半公共区域。
与其他形式的集体住房不同,这里的居民不是房客,而是房主。
Co-housing 丹麦
大约同一时期,德国出现了集体住宿形式。和丹麦相反,主要是年轻人移居社区,以在新的社区模式中过上更紧凑的生活。这种共同生活的模式也更侧重于居住文化的创建,而不是建筑结构。
当然,我们也熟悉的筒子楼也是Co-housing模式。
上海平凉路的筒子楼
七八十年代,企事业单位住房分配紧张,很多单位将办公楼或者单身宿舍改造为筒子楼分配给员工。长长的走廊连结两端的公共厨房/卫生间,中间则是平均十几平米的单间。
如此密集的共同居住,尤其是同个群体的聚集(同事/学生),虽然被迫牺牲很多隐私,但也在人与人之间产生了惺惺相惜的温情。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种温情、人与人之间的连结、共居下的社交意义,已经渐渐比建筑形式、居住模式显得更加重要。
Co-living共同生活
代表着办公室与共居公寓之间的结合。
住户的目标不仅是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生活,分担生活固定成本和共享灵活的租赁条件,还期望积极创造工作或者社团的合作可能。大部分的Co-living公寓还提供一系列周边设施,例如休闲区,健身房,游泳池等等。
这种生活方式吸引了很多在异乡打拼的年轻人,自由职业者和类似工作场所灵活的人。
Co-living和Co-housing的异同
从生活的角度来说,Co-living是Co-housing的延展,在共同居住的基础上,居民作为一个共同体追求更有质量的生活方式,不仅满足生活中的社交需求,也很可能为彼此带来精神上的支持。
集群公寓Cluster Apartment
是共居公寓和微型公寓的结合。
这样组合的灵活性在于,既可以最大程度地增加公共生活,同时可以退居到自己的独立公寓中。因此,集群公寓面向的人群更加多元,也适合不同年龄层和不同结构的家庭共居。
集群公寓案例模型 慕尼黑工业大学
集群公寓结合了Co-housing和Co-living的优势,由住宅合作社组织业主讨论,共同决定和规划公寓的形式结构、经营理念以及社区活动。
住宅合作社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性合作经济组织,通过社员(业主)集资来合作建造住宅。
业主自愿自由加入合作社,实行民主管理制度,通过投票来决定大小事务,互帮互助。合作社吸收个人资金,单位资金,争取银行低息贷款,国家住房项目拨款,以及各界捐助。筹措资金完成后,为社员建造、分配住宅,办理产权相关事务。后期还为社员住房提供装修、维修服务,甚至组织社区的公共活动。
1995年,第一个住房合作社Kraftwerk1在苏黎世西部建立。在动荡的90年代,经济危机,住房短缺,办公空间供过于求。Kraftwerk1在工业区拓展了第一个集群公寓项目。
Kraftwerk1第一个定居点Hardturm 苏黎世
Kraftwerk1案例平面图 深蓝色-公共区域 浅蓝色-单位微型公寓
单位微型住宅不超过30平米,除了卧室,内部设有卫生间和简易茶水厨房。这些单位住宅被安排围绕在厨房、就餐区、客厅、阳台等公共区域的独立公寓内,共同构成一套完整的集群公寓,(各国根据消防要求控制总面积)。
Spreefeld公寓是位于柏林米特区的一个集群公寓项目,大约150位居民在这里的三栋,62套公寓中生活。
公共区域
合作社的规则很简单:居民以每平方米1000欧元的押金购买居住空间,作为回报将在合作社中获得相应的份额。之后每月以使用费的形式支付租金,用来维持运营成本和公共区域的维修。使用费在每平方米4至6欧元,大大低于同地区的租金。
若居民与合作社终止使用合同,将重新收回押金。
若低收入人群没有能力支付足够的押金,合作社将为其担保向银行贷款。
Spreefeld项目分析图
与传统的住房市场相比,集群公寓拥有明显的优势:居民支付30平米的租金,可以使用包括公共空间在内的200平米公寓,而且可以参与公寓的设计,住在优越的市区位置等。
公寓内部公共空间 起居室 阳台
Spreefeld项目居民的年龄组成也很丰富,从11岁至74岁的单身,夫妻,家庭都有。这有利于跨世代的交流,相对年轻的住户也可以为老人提供帮助。
集群公寓是一种“自下而上”推动的集体居住形式,需要居民群体、住宅合作社的共同协作,市政当局经济上和政策上的支持,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监督。目前只有瑞士,德国,奥地利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系统,我们仍然在发展的起步阶段。
3. 跨世代共居,互助又独立
我国老龄化的进程正在加快。到2040年,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将从2010年的12.4%上升至28%。社会和经济的变迁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养老模式。
最好的方式是,老年人可以独立地生活,而不是住进养老院。
尽可能独立得完成自己的日常,尽可能得参与社会,都非常有利于老年人的精神健康。
老年人的需求其实与年轻一代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尽可能靠近市中心,获得工作,文化,体育,教育以及医疗服务。
世界卫生组织对积极老龄化政策的定义是“为健康、参与和安全提供最佳机会,以提高生活质量”,并由此提出了“全球老年友好城市计划”(Global Age-Friendly Cities Project)。
针对这一点,新加坡已经做出了成功的尝试。
垂直村 新加坡
“垂直村是新加坡第一个综合性公共发展项目,将公共设施和服务混合在一起”,为以老年人为主的居住模式提供了新思路。
该建筑总体分为三个层次。
社区广场在最下层,配有商店,餐饮设施;医疗中心位于中层;上层是为老年人提供的带有社区公园的住宅公寓。
一体化的设计最大限度地使用了土地,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完善的市区满足了老年人集体居住的需求,使得这个项目更有意义。
剖面图
上层 绿色空间(屋顶景观+小型农场地块)
中层 医疗中心等候区
下层 社区广场
值得一提的是,建筑物上的绿色空间要大于整个建筑的占地面积,其中包括可供居民使用的小型农场地块。绿色空间位于11个住房区的中心,其中有104户老年人,和部分提供给单身或情侣的公寓。
除此之外,建筑内还提供体育设施和托儿所,方便老年人和年轻人聚集在一起。(此处有更多跨时代居住案例)
垂直村 屋顶
跨世代生活的趋势打开了新的市场潜力,瑞士Swiss Life在苏黎世机场附近的巴瑟斯多夫Basselsdorf建造了带有护理服务的多代公寓。公寓同样位于市中心,所有设施都是无障碍的,而且与附近的养老院建立合作关系。年老的住户可以享受清洁、购物、家庭护理等服务。
对于想要摆脱老年人的污名化并希望在自己的房屋独立生活的老年人而言,这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解决方案。
而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老年人群体。
在一些欧洲国家的租房网站上,筛选条目包括“单亲家庭”这一项。
越来越多的单亲家长尝试同其他单亲家庭一起合租,这不仅可以减轻经济压力,还可以轮流照顾子女,让孩子拥有一个玩伴。
相应的,安全性隐私性和可能发生的冲突是单亲家庭尤其关注的问题。在法国,有这样一个基金会Habitat et Humanisme,专注人道主义住房计划,旨在容纳资源贫乏和遭受孤立的人,主要做面向单亲家庭和老人的代际公寓。
代际公寓 圣埃丁Saint-Etinne
以这个位于圣埃丁的代际公寓为例,这里提供16个单位住房和一个微型托儿所,居民由单亲家庭,资源贫乏和年轻的孤儿以及老人共同组成。
公寓还配有管理的志愿者团队和育儿专家,为没有经验的单亲妈妈教授科学的育儿方法。
基金会经常组织社区活动,推动居民共同参与生活,互帮互助、相互信任。长久来说,可以达到可持续的社会融合,对于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社区的和谐都非常有益。
小结
1. 随着家庭单位的缩小,个人时代的来临,共同居住也许是解决我们精神生活需求的方案。新的居住模式中包含的社交性,担负起了传统家庭模式的情感、人与人之间连结的职能。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正因为拥有了个人独立的空间,而产生了社会性的交流需求。
2.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世代、阶层、群体之间的居住与交流需求,都可能从集体生活模式中找到答案。
3. 共居也在根据人群需求而细分,如针对弱势群体(文中的单亲妈妈)或者艺术创作集群的共同居住产品。
4. 合作宅模式在开发和居住权模式上实现的新的突破。住宅可以以合理的价格存在,只为了居住和生活,这大概在国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共同居住也许可以解决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的居住新需求,最终,共同居住是为了共同生活,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方式,不孤单的面对这个世界。
参考资料来源:
1. 家庭结构 https://www.freepik.com/free-vector/different-types-families_823382.htm
2. 社科文出版社 家庭单位 https://www.ssap.com.cn/c/2016-03-16/1018036.shtml
3. 家庭模式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E%B6%E5%BA%AD%E6%A8%A1%E5%BC%8F
4. 中央厨房公寓 维基百科 https://de.wikipedia.org/wiki/Eink%C3%BCchenhaus
5. 中央厨房 图片 https://www.berliner-mieterverein.de/magazin/online/mm0108/010824.htm
6. 丹麦 住房运动 https://cohabitas.com/2016-12-19-091448/
7. 集体生活模式 Detail https://www.detail.de/artikel/kollektive-wohnformen-der-zukunft-gemeinschaft-im-superlativ-33811/
8. 共居和共享异同 https://www.iberdrola.com/talent/coliving
9. 瑞士住房合作社 https://www.bundesstiftung-baukultur.de/beispiele/kraftwerk2-zuerich
10. Kraftwerk1官网 https://www.kraftwerk1.ch/genossenschaft/ueber-uns/
11. Spreefeld项目 https://www.daserste.de/information/wissen-kultur/w-wie-wissen/clusterwohnung-100.html
12. Spreedfeld 设计办公室FAT https://fatkoehl.com/en/housingmixed-use/spreefeld-berlin/
13. 垂直村 dezeen https://www.dezeen.com/2018/12/07/kampung-admiralty-woha-singapore-world-building-year/
14. 长租产业前景 https://www.douban.com/note/767136042/?dt_dapp=1&dt_platform=wechat_friends
15. 法国代际公寓 https://www.habitat-humanisme.org/projets/maison-intergenerationnelle-micro-creche-a-saint-etienne/
16. 筒子楼 https://m.zcool.com.cn/work/ZMTkwOTc4OTI=.html
17. 集群公寓&微型公寓 https://www.bwo.admin.ch/bwo/de/home/Wohnungsmarkt/studien-und-publikationen/mikro-wohnen.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ssBook设计食堂(ID:AssBookGroup),作者:Kaltst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