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或重新对中国开放投资,但还有什么值得投的?
2020-11-24 08:53

印度或重新对中国开放投资,但还有什么值得投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志象网(ID:passagegroup),作者:刘荻青,原文标题:《印度重新对中国开放投资?》,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11月17日,印度《经济时报》报道,印度正考虑在一些领域放宽外国直接投资(FDI)限制,允许外资比例为26%及以下的投资,无需经过印度政府审查。


一个跨部级秘书小组正在讨论各种方案,预计很快就会做出决定。


这条消息,像在平静水面上投下一颗石子。4月,印度政府修订了FDI政策,与印度接壤的国家,其在印度的投资必须在政府路径下进行,也就是说,必须获得政府的批准。目的是为了防止新冠疫情期间,对印度公司的恶意收购。此举也被看作是遏制来自中国的投资。


印度大恒竺成(Linklegal)律师事务所合伙人Santosh Pai对志象网说:“双方都需要采取一些步骤来显示诚意,以便改善边境谈判的结果。FDI就可能是其中一个步骤。” 在他看来,这个时候传出可能会放宽投资限制的消息,也是因为中印边境摩擦问题亟需得到缓解。


这让不少人松了一口气。自从4月份的FDI新政开始,已经有100多起投资被卡在审批环节。据志象网了解,至今没有任何交易获批。而印度政府率先在全球封禁中国应用,也让投资者意识到印度的风险。


不少中国出海企业和投资人早已经不起无限期的等待,或是退出或是寻找其他市场的可能性。假使印度放宽限制,又有多少企业还愿意承担风险也是未知数。


即便如此,Khaitan&Co律师事务所合伙人Atul Pandey向志象网表示,“尽管困难重重,但印度仍然是一个非常有利可图的市场,很难被忽视,因此大多数中国公司都在寻找重新包装进入印度市场的路线。”


如果未来还想要在印度市场深耕,就像Santosh说的一样,“政治风险仍然会存在,只有游刃有余的投资者才能在印度市场上生存。”


26%上限


印度《经济时报》报道显示,印度正考虑在一些领域,允许外资比例为26%及以下的投资,无需经过印度政府审查。而此前4月修改FDI政策已经导致100多个投资提案陷入停滞状态。放宽限制或许能让这些提案走到下一步骤。


上述报道显示,对于政府合同,已经规定了25%的实际所有权门槛。在拟议的框架中,可以对棕地和绿地投资进行单独处理。与某些敏感行业的投资一样,这类投资仍然需要安全审查。


也有一些被卡住的审批来自美国或欧洲公司,这些公司有来自中国(含香港)的实体或个人的边际投资。因此,虽然之前修订FDI政策主要是为了遏制来自中国的直接和间接投资,但也影响到其他国家的实体和投资。越来越多的政策制定者认为,在印度寻求吸引外国投资者的过程中,这些规范可能会限制经商的便利性。


针对印度有可能放宽对来自中国投资的限制,Khaitan&Co律师事务所合伙人Atul Pandey向志象网表示,“印度政府逐渐意识到中国投资者的重要性。更紧要的问题是,本土初创企业也在寻找资金来源。美国投资者大部分投资都集中在独角兽或大型集团,而中国投资者更偏向于小型创业公司。”


印度公司法要求某些项目必须以持股75%以上的股东同意,Atul称,这也是为什么设定外资比例为26%及以下,否则某些公司项目缺少了持股比例占26%的股东是不能通过的。


在Atul看来,只要不处于印度电信、国防、制药、传媒这类敏感行业的投资提案应该都能见到放宽限制。


印度大恒竺成(Linklegal)律师事务所合伙人Santosh对志象网说:“最先能见到放宽限制的应该是制造业。”


即便印度考虑在放宽FDI限制,但对于很多中国出海公司和投资者来说,印度的阴晴不定也像是下了一张逐客令。


不过,在Atul看来,“尽管困难重重,但印度仍然是一个非常有利可图的市场,很难被忽视,因此大多数中国公司都在寻找重新包装进入印度市场的路线。”


离席与留守


4月18日,印度工商部下属的工业和内部贸易促进部(DPIIT)发布通告,修改FDI政策。对很多中国企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2020年1月,一家中国家电企业在印度完成了分公司注册,但迟迟没有完成注资。即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家企业的印度分公司注册流程还没有结束。


此前,基于公司的市场战略、印度市场特点和未来增长潜力,这家企业决定在印度成立分公司,计划中的一项就包括在印度投资建厂,把产品通过印度销往中东和欧洲市场。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印度分公司刚刚成立两个月,趁着当地业务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人员也还未完全到位,这家家电企业在3月左右就关停了印度分公司。


一个月后,又有了新变数,印度政府修改了FDI政策。印度分公司负责人刘超(化名)对志象网说:“基于对印度整体情况的预判,短期内将不会继续考虑印度市场的本地化,印度分公司只保留壳体。当地政府关于外商投资政策变化,对企业经营者或所有者的投资信心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不过,在听到印度FDI政策出现松动时,刘超也咨询过印度合规人员,印度分公司注资申请其实已完成了大部分,目前卡在内政部审批环节,公司并不在豁免政审的清单当中。目前,公司也并未收到不需要政府审批的官方通知。


曾经在印度工作过长达9年时间,刘超说:“从国家层面来讲,印度政府根据中印局势情况的变化,对来自中国的投资经常进行修改变动能够平息舆论压力,也符合长期的以中国为假想敌的战略方针,但这也将极大地伤害到中国投资者对于印度市场的信心。”


而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大厂也早已发现形势不妙,抽身而退。


阿里巴巴旗下的UC业务已经悉数从印度撤出,集团此前也公开表示在半年时间内不会投资印度初创公司。与此同时,10月底还传出,阿里巴巴投资将出售其持有的印度最大杂货电商平台BigBasket约26%的股份,预计将以大约10亿美元的价格售予印度塔塔集团。


而腾讯早在2014年就在印度设立了办公室,初期计划是在当地推广自己的产品微信,产品没能发展下去才逐渐转向投资印度企业。其投资过许多明星产品,包括外卖平台Swiggy、电商平台Flipkart、共享出行平台Ola、教育科技创企BYJU‘S、梦幻游戏平台Dream11和B2B交易平台Udaan。


不过,并非所有中国玩家都可以轻松从印度离场。自从2015年起,中国手机品牌在印度投入重金,绝大部分都已经在印度建立的工厂,他们也将自己的供应链引入印度,而对于这些重资产的投资者,他们必须适应在高政治风险的环境里生存。


Santosh也表示,政治风险仍然会存在,只有游刃有余的投资者才能在印度市场上生存。


Jio牌“收割机”


而在中国投资者被迫离场的半年,印度的市场环境,尤其是创投生态行业早已变天。


为了在这场疫情中挣扎求生,有很多印度创业公司都只能接受被收购的命运。在零售领域,这些公司有了同一个主人——信实工业。


2020年,因为印度修改FDI政策导致中资难以进入,再加上新冠疫情对不少企业都造成了打击,很多印度初创企业受到重创也失去了议价能力。而信实工业在逆势之中,获得了美国互联网巨头谷歌、Facebook、亚马逊,美国银湖资本、泛大西洋投资,以及阿联酋的穆巴达拉投资公司、阿联酋阿布扎比投资局等中东机构的赞助。


其中,从4月下旬开始,信实工业旗下的Jio Platforms就疯狂吸金。仅Facebook就大手笔的为Jio投了57亿美金。谷歌也不甘落后,向Jio投资45亿美元,以换取该公司7.7%的股份。


有了美国资本加持,信实工业自然底气十足,发展成了一个超级怪兽,不断侵蚀初创企业空间。


11月15日消息,信实工业旗下的信实零售(Reliance Retail)收购了家具和装饰平台Urban Ladder的多数股权,为了对抗印度零售电商巨头亚马逊和Flipkart。


信实零售在向当地证券交易所提交的一份文件中表示,它已经以约2443万美元(约18亿卢比)的价格收购了Urban Ladder 96%的股份。


这笔交易对信实集团来说再划算不过。2018年,Urban Ladder在巅峰期的估值是信实零售给出收购价的六倍。Urban Ladder背后的投资者不乏Ratan Tata、红杉印度、Steadview Capital、SAIF Partners和Kalaari Capital等明星机构。但自2018年后,公司开始陷入困境,即便筹集到了85.7亿卢比的资金,最终也免不了低价出售。


8月,信实零售还与Future Group达成了34亿美元的交易,收购了这家印度第二大零售连锁企业的多项业务,包括零售、批发商、物流和仓储业务。此次收购帮助信实零售一举掌握了印度现代零售业三分之一的实体店。


同月,信实工业以约8320万美元收购了医药市场Netmeds母公司Vitalic 60%的股份。早在5月,信实零售就曾于Netmeds结成同盟,为信实的在线零售店JioMart供货。


在印度其他行业,一个个“信实工业”正崛起。疫情期间,印度教育科技独角兽BYJU‘S接连不断获得一轮又一轮的注资。2018 年 3 月,BYJU‘S跻身“独角兽”行列,当时的估值为 36 亿美元。


在接连获得BlackRock、Sands Capital、Alkeon Capital、美国银湖资本,以及现有投资者泛大西洋投资、老虎环球基金和Owl Ventures等多家公司的注资后,11月21日,据Livemint援引知情人士称,BYJU‘S很快将完成最新一轮2亿美元融资,目前对公司的估值约为120亿美元。


账目上持续的资金涌入,也为BYJU‘S接下来的收购带来信心。8月,BYJU‘S收购了总部位于孟买的少儿编程初创公司WhiteHat Jr.,以扩大他们的产品种类和跨市场的影响力。


据印媒报道,BYJU‘S从6月底开始洽谈收购Doubtnut,后者是一家成立两年的教育初创公司。10月底,另据媒体援引知情人士称,交易很可能告吹。起初,BYJU‘S同意以1.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Doubtnut,但在最终报价中,估值降低至8000万至9000万美元区间。Doubtnut因此拒绝这笔交易。


咨询公司Converge Catalyst的首席分析师Jayanth Kolla称,BYJU‘S正确保在这些创企的估值变得更高之前收购他们,“他们现在筹集的大部分资金,似乎都是用来收购的。这从头到尾就是一次抢地盘游戏。”


据Business Insider援引创业领域专家预测,随着各行业竞争加剧,还有更多整合和收购在酝酿之中。高盛分析师在最近一份关于印度互联网经济的报告中表示:“我们认为,整合有助于提高印度互联网内特定垂直领域的盈利能力,并可能成为近期的一个关键主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志象网(ID:passagegroup),作者:刘荻青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