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陀螺电影(ID:toroscope),作者:陈好康,头图来自:《消失的情人节》剧照
编辑前言:
这是陀螺电影有些迟到的金马专题,感谢我们的两位作者,正在世新大学攻读广电系研究生的影评人陈好康和影评人portchnik(微博:@portchniko),以及我们的排版编辑小浣熊。
今天的第一格推送是陈好康的金马手记。她用两万字的篇幅,从入围,评奖过程和机制,颁奖结果到金马入围影片的院线档期结构,详尽地介绍了第57届金马奖的概况,同时分享了她对本届重点热门影片的评价。
除此之外,更为难得的是,她也观看了开放给公众购票观看的金马影展展映,在【迷影篇】和【影展篇】中,她为我们介绍了金马影展“影迷友好”的一面:策展思路和展映阵容、电影大师课、迷影社团等一系列内容,来年想去金马影展观影的影迷朋友们,可以做为参考。
作者前言
一年一度台北金马影展,有人投以注视的目光,有人拒绝发出一丝声响,但,喧嚣之中,一定要有人,愿意付出几许心力,建立专属于它的档案,完成一个存照,以飨世人。
我们俗称的“金马奖”,创办于1962年,现已更名为“台北金马影展”,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形成目前的四大主轴:金马奖,表彰每年度华语电影创作中的优秀作品与人才;
/金马TAKE ONE海报
金马国际影展,负责展映近一两年内世界各地的电影佳作;金马创投会议,为影视创作者与投资发行方提供合作机会的平台;金马电影学院,培育年轻创作者能力与视野的项目。
台北金马影展的日常运营由执行委员会负责,下设一名主席,日常会务由执行长负责推动。现任执委会主席为导演李安,执行长为电影学者、影评人闻天祥。
/现任执委会主席李安
本文重点观察的对象为金马奖与金马国际影展两部分,同时分享作为一般观众参与影展活动的体验,全文分为【评奖篇】【影展篇】【迷影篇】。
一、评奖篇
1. 年度主题
2020年,台北金马影展来到第57个年头。在全人类都过得不太顺遂的年度,影展把年度主题定为:TAKE ONE前往明天的路上。
“Take one”是片场常用的术语,表示某场某镜的第一条,金马影展强调“每一个属于我们的此刻,都可以是未來故事的开端”,期待被人们捕捉到的每一秒影像,都可以成为现世与未来的存证。
/来自金马影展官网
“前往明天的路上”则希望金马影展可以成为“明日电影的原型,带观众前往不曾去过的地方,体验不同的人生经历”。这是一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喻指,一种以此刻照未来的企盼。
今年的主视觉海报依然由JL DISIGN设计,将上半年收集而来的大众生活图像,与构成剧本的几大要素融合,共同组成“金马”字样的抽象书写笔画。
/来自金马影展官网
同时,影展发起“金马57 TAKE ONE”共创募集计划,向大众公开征集2020年的影像纪录,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共征集到超过7000件作品。
与此同时,遴选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由去年的最佳新导演徐汉强联手影帝陈以文、影后杨雁雁、男配角刘冠廷、女配角张诗盈、新演员范少勋等进行再度创作,形成今年的影展形象广告短片,在金马影展的各项活动及颁奖典礼上播映。
/来自金马影展官网
“金马57共创行动”的发起,将本届影展的年度主题完美诠释。让所有人参与进来,让这个活动不再是单向的呼告与宣讲,在这种双向的交流中,勾勒出我们所处时代的缤纷样貌,呈现人生的百态况味。
2. 颁奖典礼
第57届台北金马影展于11月5日开幕,开幕影片《腿》《同学麦娜丝》;22日闭幕,闭幕影片《手卷烟》《狂舞派3》;并于21日晚在台北国父纪念馆举办金马奖颁奖典礼,向入围的影片与影人共计颁出27个奖项。
/来自金马影展专刊
今年的颁奖典礼分为12章,每一章之前播放一段“电影人+我们”前导影片,由去年的金马奖得主们与本届主视觉设计JL DESIGN团队一起,将“金马57 TAKE ONE”募集计划所收集的影像纪录加以再创。
“谢谢投稿的大众,你们的生活瞬间,凝聚成时代变动的样貌,和今年的优秀电影,一起成就‘金马57’。”
每年金马奖都会放映一段纪念本年度去世影人的纪念影片,以追忆、缅怀这些为电影事业作出贡献的不同职位身份的先辈。
今年的年度台湾杰出电影工作者归属于已故去的电工彭仁孟。彭仁孟参与的影视作品超过百部,光是今年角逐金马奖的就有《消失的情人节》《刻在你心底的名字》《逃出立法院》等。
/彭仁孟之子彭士彦上台领奖
鲜少有人知道这个工作的重要,但他永远要在别人开工前完成所有准备,让电影顺利开拍。
彭仁孟的奖座由他的儿子彭士彦上台代为领奖。
这是凸显金马奖人文主义关怀的温情时刻,电工在剧组里看起来总是毫不起眼,似乎没有人会在意,但金马奖却愿意将年度杰出工作者颁给一个电工,这是需要魄力和眼界才能做出的选择。
/作为引言人的是枝裕和
从此,彭仁孟可以和其他著名影人一起被人们铭记,他也告诉世人,职业不分贵贱,电工和录音师(汤湘竹)、跟焦师(刘三郎)、拟音师(胡定一)一样重要(以上皆为往年杰出工作者得主)。
当晚颁奖典礼的高潮属于获得终身成就奖的著名导演侯孝贤,日本导演是枝裕和担任引言人,由李屏宾、廖庆松、杜笃之等16人共同上台为其颁奖。
典礼上播放了一段前导影片,由侯孝贤常年的合作伙伴朱天文、李屏宾、廖庆松、杜笃之、黄文英、舒淇、张震共同出镜,讲述他们眼中的侯孝贤。
/侯孝贤领取终身成就奖, 以上均来自金马影展Facebook官方账号
3. 入围与获奖影片
/金马57入围影人合影,来自金马影展Facebook官方账号
A 颁奖结果综述
本届金马奖最大赢家归属于叶如芬、李烈监制,陈玉勋导演的影片《消失的情人节》,共斩获最佳剧情长片、最佳导演、最佳原著剧本(陈玉勋)、最佳视觉效果(郭宪聪)、最佳剪辑(赖秀雄)五项大奖。
杨雅喆、郑有杰监制,郑有杰导演的影片《亲爱的房客》收获最佳男主角(莫子仪)、最佳女配角(陈淑芳)和最佳原创电影音乐(法兰)三个奖项紧随其次。
赛前大热,先声夺人于入围酒会摘得金马奖观众票选最佳影片的《同学麦娜丝》(导演黄信尧),则获得最佳男配角(纳豆)和最佳美术设计(赵思豪)两个奖项。
/最佳新演员陈妍霏
与《同学麦娜丝》并列获得两个奖项的,还有柯贞年导演的《无声》,获得最佳新演员(陈妍霏)与最佳音效(郭礼杞、李东焕);刘广辉导演的《刻在你心底的名字》,获得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影片同名主题曲)和最佳摄影(姚宏易)。
/最佳新导演
在影人方面,除了收获三奖的陈玉勋,陈淑芳首次入围金马奖,就将最佳女主角(《孤味》)和最佳女配角(《亲爱的房客》)一并收入囊中,创造了这两个奖项获得者的高龄纪录(81岁),可喜可贺。
B 详析影片:以奖项为轴
影片类
最佳剧情长片《消失的情人节》
赛前我的预测是,三年前欠《大佛普拉斯》的可能要补上了,新导演即刻升级,观众票选最佳影片已经三年与最佳剧情片重合。
《同学麦娜丝》作为商业喜剧,其中带有明显的作者风格标识,将《大佛》中的社会反讽和摄影机在场再度升级,应该可探囊取物。但《同学麦娜丝》最终落选。
/《同学麦娜丝》剧照
《同学麦娜丝》导演黄信尧的旁白还是一针见血且坦诚直白,尽管收起了《大佛普拉斯》的锐利锋芒,画幅由窄变宽、画面由黑变彩,但《同学麦娜丝》还是在针砭时弊上不留情面。
其中最捧腹华彩的应该是结尾处黄信尧从导演椅上站起来跑进银幕暴打施名帅的段落,一如既往地风趣非凡。
/《同学麦娜丝》剧照
但是《同学麦娜丝》也仅止步于此,结构主线的是一段漫长的同学兄弟情谊,中年危机和人生困局与同类型影片并无二致,典型的台式老男孩青春片拍法,所以郑人硕和纳豆双双报名男配角是聪明的选择,在影帝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双保险一定能拿下男配奖项。
除此之外,为四个男主角作配的五个女性角色,无一不是特别传统的女性伴侣形象。这点可以和影片《孤味》形成有趣对照,《孤味》塑造了一个全部由女性成员构成的家庭群像,其中展现了多至六位不同年龄段女性的生活状态,可以说是一幅生动的当代女性百景图。
/《孤味》剧照
今年最佳影片竞争不算特别激烈,最终得奖的陈玉勋的《消失的情人节》也是一部商业喜剧,即使口碑不错,但影片的表现并没有处在陈玉勋的职业生涯高峰状态,可能很难说服所有人。蔡明亮的《日子》属于完全作者化的影片,两极分化注定难免。
/《日子》剧照
《亲爱的房客》在议题方面占据很大优势,但剧本层面依然有硬伤,应该表现不会太出众。来自香港的《手卷烟》作为今年唯一一部入围该奖的非台湾电影,更像是对香港电影的关怀,是一个入围即肯定的存在状态,它也是唯一入围剧情长片却没有入围最佳导演的影片,中奖几率不大。
/《亲爱的房客》剧照
《消失的情人节》作为本届金马奖大赢家,最让我惊讶的不过于评审团把头奖颁给了一部商业爱情喜剧,这是在整个金马奖历史上都罕见的事情。
我们总是笑谈金马奖标榜艺术性为第一性,很少给予商业性作品以肯定,但是可以从近年来整体的入围影片中看出,金马奖或者说中国台湾业界,越来越来重视具备作者性表达的商业作品。
/《消失的情人节》剧照
回到影片本身,剧本是陈玉勋在多年前便已构思写成的(笔者按:豆瓣条目中编剧栏有误,叶如芬和李烈为该片监制),直到多年后,阔别导演椅多年的陈玉勋才重回创作第一线。
影片用工整的两段式叙事结构全片,通过设置一对行为举止相反的男女制造笑果,同时在故事行进中有条不紊地解谜开头设置的“消失”谜题。
在陈玉勋创造的世界观中,时间的相对关系成为了联结两位主人公命运的钥匙,以一种“明暗交织”的叙述方式阐述了一个异性相吸、快慢互补的奇情关系。
/《消失的情人节》剧照
李霈瑜(大霈)饰演的杨晓淇做什么都比别人快一步,刘冠廷饰演的吴桂泰(乌龟太)做什么都比别人慢一步,杨晓淇在明,吴桂泰在暗,随着故事发展,导演利用一个叙事视点的翻转进行解谜。
所以,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杨晓淇发现自己被偷走了一天(情人节),而吴桂泰在情人节那天却发现整个世界的时间都为之暂停,因而多出了一天可以去实现自己多年来的心愿。
影片整体非常流畅有序,为了呈现异世界的奇观氛围,技术团队做了很多技术尝试,终于形成了最终的样貌。陈竹昇饰演的电台主播马赛克,和顾宝明饰演的神奇壁虎两个角色,都为勾连故事线和构建世界观提供了有效助力。
/《消失的情人节》剧照
但是,在此,我必须要提出一个异议。在故事后段,被时间作用力静止的杨晓淇被迫与吴桂泰相处一天。在这一天的时间里,杨晓淇之前塑造的张扬个性由于一种外力被完全桎梏住,成了任人摆弄的木偶。
虽然影片塑造的是一段克制柔情的暗恋故事,但是此处呈现的两性(权力)关系,暗藏着一种危机——杨晓淇所代表的女性可以通过一种强大的精神力被世界操控,被男性操控。
而且杨晓淇这个角色的塑造,依然没有脱离了男性创作者对于女性形象的刻板想象,她失落于父亲的离家出走,容易被情场浪子骗去感情,最后的症结都需要一个深情而隐忍的“好男人”去解开。
本质上,这依然是一个公主等待王子来拯救自己的老套童话故事。
最佳纪录片《迷航》
《千年一问》是我的个人纪录片之选,拒绝用意识形态压制一切,国漫大师郑问的传记片值得被关注。但最终落选。
最佳动画长片《废弃之城》
我的赛前预测:今年太鸡肋,不选也罢,不给易智言劳(《废弃之城》得奖)苦功高奖都对不起他老人家。
最佳创作短片《夜更》
又是一个竞争激烈项目。综合考量之下,《主管再见》之前拿奖拿到手软,议题也占优,影片的人文关怀取向是中国台湾时下最喜爱的。
/《主管再见》剧照
但最终落选 个人非常推崇《伏魔殿》和《手事业》,前者在美学上达到台湾鬼神新高度,后者在文本层面一骑绝尘,人物形象和意象喻指完美融合。
但是,《伏魔殿》此前就奖运坎坷,而且导演王逸帆已经交出《逃出立法院》这部院线长片成绩单,应该不会被考虑。
同理,《手事业》导演李宜珊此前已经凭借《亮亮与喷子》获得过该奖项,本着鼓励新人的目的应该也不在列。
/《手事业》剧照
所以,剩下《幽魂之境》和《夜更》(得奖),前者是典型的优秀学生制片,但还有进步空间,至于后者,除了HK议题惹人耳目,其实在剧本构思和执行上都相当老套,十分不希望只以题材论高下,但最终得奖。
(笔者按:听到我的呐喊了吗?不是敢拍就应理所当然获奖,我不同意这种做法,因为,这对同场竞技的其他影片不公平)
最佳动画短片《夜车》
我预测的最佳动画短片是《山川壮丽》,一部并不新鲜的社会批判片,黏土动画有趣,但故事不是。
意象时空阎罗殿的部分是惊艳的,但再来到海边段落的时候气就完全泄了,不知道如何收尾就不是好作品,而且,整体太上纲上线,真的要放轻松来谈这种东西。
/《山川壮丽》
但为什么会选这部得奖,因为它是时局之下的最佳选项,导演想批判某些东西,却没曾想把自己厌恶的东西留在了银幕上,成为了永久的见证,但它并未得奖。
《大冒险铁路》只是因为导演喜欢纸模型和2D电绘,就结合这两种媒材进行制作。
难怪在看的时候我觉得没有把两种媒材的特质和阶级命题联系起来,比如做区别和分别指涉之类的。只是简单的陈列不同材质而已,那这样就无法令挑剔的我满意了。《多云时晴》成色一般的长片先导片。
/《大冒险铁路》海报
来自大陆的《白露》不管得不得奖,都是个人最佳。异度空间只有黑白两色,月之圆缺见生死循环,孤鹤独立闻闺中密事,短短五分钟让人片刻不得分神,梦回高佩罗《中国古代房内考》。
《夜车》(得奖)全场最差,简直像在看CCTV3播出的那种央视春晚小品动画版,用动画来讲故事真的不是这么讲的,既没有特殊性也没有必要性,太可怕了!故事文本就真的更是一场狗血灾难!
/《夜车》剧照
(笔者按:所以你能体会,我看到它获得最佳动画短片时的崩溃了吗?惊掉大牙那种!一人评审,真的可以为所欲为啊……btw,《夜车》有一个角色是淑芳阿姨配音的,这难道真的可以加分吗?)
导演类
最佳导演 陈玉勋
颁奖前,我以为蔡明亮作为金马老熟人,个性又傲娇,大家卖人情可能都会给(开玩笑)。
最佳导演和最佳剧情片高度重合,唯一不一样的只有陈果的《堕胎师》,但很显然,近年的陈果早已不复往年状态,希望渺茫。如果蔡明亮在最佳剧情片败北,有可能在导演奖获得一个艺术取向上的表彰(结果并没有)。
/蔡明亮
但聊聊《日子》吧 ,对于《日子》其实没有特别多话要谈,蔡明亮现在的电影对于我来说,就是永远会买票去看(甚至要抢),但出来以后永远会打两星的那一类。
其中QA最有趣的地方莫过于,闻天祥对于——小康和亚侬缠绵之后,小康追出门和亚侬吃宵夜的段落疯狂赞赏,进行了丰富的解读。
然后小康直言,他追出门只是因为两人语言不通,对方走了没有返回来,他要出去叫住亚侬。有趣,影评人的自作多情和过度解读永远是最好笑的段子。闻天祥机智大方回应,“那蔡明亮我要把你的最佳导演提名给收回”。
最佳新导演 张吉安
这个奖项更难选,个人觉得是本届竞争最激烈的奖项。
赛前我预测的是《无声》的柯贞年。但最终没有得奖。
最终得奖的是《南巫》的导演张吉安,在艺术性上确立明显领先优势,此前已斩下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赢面很大。
(笔者按:当时还未看过《无声》,看完之后我自己打自己脸,要我也会果断投《南巫》)
在这里聊一下《无声》。
在议题和技术层面上占据一定优势,但是上映之后的创作伦理争议可能也会延续到金马评奖里。
无声亦有声,何人可听闻?影片根据一则听障学校性侵事件的报道文学改编而成,剧情和人物皆为虚构。影片在上映后,有人对创作者没有就事件进行深入田野调查而提出质疑。
/《无声》剧照
在创作伦理层面,人们时常争辩改编是否应该如实还原事件,如何改编能够既引起社会关注讨论又尽量保护故事原型不受到二次伤害。这是一个永远会困扰创作者的问题,所谓有没有同理心和冷静客观的角度来描述事件。
回到影片本身,《无声》的剧本实在无法令人满意。人物出场顺序和场与场之间的先后关系,都太过散乱。创作者在如何处理人物群像上犯了难,到底要跟随谁的视角来看、来听、来寻找?每个人物的出场顺序,以及他们各自在故事中占据的分量,都需要创作者重新考量。
/《无声》剧照
于是,影片呈现叙事线的样貌并不确定而唯一。这首先导致了人物视点时常在学生张诚和老师王大军二者身上飘移跳跃。
影片开始以转学生张诚的视角来开启整个故事,但是随着正义者代表-老师王大军的出现,影片不可避免地将“侦探”角色的戏份加重,他差点代替张诚去面对这棘手的一切。
其次,是造成了被检视对象姚贝贝和何允光的间歇性失踪。这点颇让人难受,尤其是姚贝贝,她在故事中已是被伤害的失魂之者,在剧本里为何还是作为引出故事就可以被随意丢掷的提线木偶呢?
/《无声》剧照
而何允光这个角色在后期迸发出更大的戏剧魅力,由于加害者和受害者这一双重身份,他的形象更加多面,观众对他的情感也更加复杂。他几有颠覆整个迷局走向的能量,观众已经完全看见了,他超越姚贝贝成为整个故事基础与核心的倾向。
所以,更好的处理方式可能是以人物为章节,采用散点拼图方式来建构整个故事。当你不以哪一个人物为中心、使所有主角成为势均力敌的入局者时,影片脉络会更加清晰;不同立场导致的矛盾冲突,以及散点分布加诸的审视眼光,会更加严格而严厉。
/《无声》剧照
影片其实已经呈现出了这样的走向,从故事后段可以看出每个人物身上的矛盾点,在寻找、质询加害者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受到“真相”的强大冲击而导致立场的摇摆。那么创作者要做的,就是将这样的纹理更清晰地呈现,而不是让故事走向随着人物心理状态的迷茫也一同走失在叙事迷宫中。
虽然故事讲得不完满,但是有必要提及的是影片在视听技术层面,执行得非常好。场景色调和音效的处理营造了全片阴森冷漠的气氛,通过摘取助听器的细节呈现出听障人群在声音“反馈”方面的特质。
/《南巫》剧照
廖明毅的《怪胎》代表了近年来台湾爱情片的创作趋势,利用主人公的异设定来借喻当代人情感现状,可与《消失的情人节》并置讨论,且全片用手机拍摄,实验性方面也值得被肯定。
许承杰的《孤味》相较前面三者优势较小,更有可能在剧本和演员方面获奖。陈健朗的《手卷烟》前文说过,入围即肯定,受邀成为闭幕片已经是最高礼遇,低成本制作之下导演想法未能被最好地执行。
演员类
最佳男主角莫子仪
《男儿王》国煌叔叔变装表演太卖力,本以为会反超莫子仪;但是莫子仪在《亲爱的房客》中的表现已经是今年男演员中不遑多让的精彩演出,剩下三位基本提前出局。最终莫子仪加冕影帝。
聊聊莫子仪这部《亲爱的房客》。
年度最佳华语酷儿电影,当之无愧。请大家向这样的题材和视听语言看齐,不要再只是宣言同婚爱最大和阳光健康中产家庭了好吗?深耕一下诸如,同志家庭抚养权和老年安乐死这类的议题。
/《亲爱的房客》剧照
酷儿电影或者同志题材应该向着去酷儿化和正常类型化的方向发展才是对的,让其他不被“看见”的人群被“看见”才是正道。不要只拍什么“小王苦守寒窑十八年”和“穿越多少时光我还爱你”这种东西,没错,我说的就是那个“谁爱他”和“刻在”,要不然同志的眼泪和钱包也太好赚了。
讲完溢美之辞,还是要指出一些《亲爱的房客》的不足之处。影片首先由悬疑方式展开故事,随后在讲述中逐渐回暖升温,于末段完成逆转,变成一出纯粹的飙泪剧。其实这样的剧本演进方式需要被讨论,如果故事始终保持悬疑的冰冷质感是否会更加具有深度?
像现在这样的温情呈现是否削弱了影片的反思力度,而流于因为议题需要被表达的目的导致情感过溢?
/《亲爱的房客》剧照
从最终效果来看,影片对于林健一(莫子仪 饰)这个角色的塑造是比较成功的,但是爱人母亲(陈淑芳 饰)和爱人弟弟(是元介 饰)的形象则特别刻板和套路化,如果不是因为陈淑芳的精彩演绎,会很容易把母亲这个角色变得可怜可恨。
而对于片中养父养子这对人物关系的刻画,也稍显力道不足,人物之间的联结性稍差,这是影片需要解决的问题。
所以,如果让影片保持悬疑的冰冷色彩,通过一种看似疏离且对立的人物关系方式去呈现,再进行急促的剖析和反转,效果是不是会更好。
/《亲爱的房客》剧照
因为养子王悠宇(白润音)身上有一种诡异的冷漠感,他不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阳光小男孩,所以在他身上多加一层小孩的城府感会更具戏剧冲突性,也会提升影片整体的悬疑质感。
但是,必须说明的是,不能让王悠宇这个角色真的变成“捣鬼”的坏孩子,而是在叙事上不通过大段插入回忆,直接给观众看发生了什么,通过利用制造人物证词“假象”和突然地反转来揭示完成。
最佳女主角陈淑芳
毫无疑问最稳的奖项,淑芳阿姨打破影后年龄纪录,此项无敌手。
陈淑芳主演的《孤味》是台湾版《海街日记》,虽然主线不是讲姐妹情,但是夫妻情和姐妹情(包括阿嬷和蔡阿姨的关系和解)都讲得较为圆满(个人特别喜欢家里送出去的女儿的段落)。
/《孤味》剧照
虽然故事流程很长,但是每场戏都有存在的必要,家庭群像的塑造颇为成功,每个人物的性格形成和成长曲线都有迹可循,人物之间的关系还算得当。
许承杰作为一个男性导演,可以这么深入体察且创造多个富有魅力的女性形象,是挺了不起的一件事,所以,不是男性创作者不会站在女性角度思考问题,只是愿不愿意、认不认真的问题,我愿意给高分。
最佳男配角纳豆
《同学麦娜丝》的纳豆和《无声》的金玄彬,很难选,纳豆街头默泪和小岳岳高速路爆哭追车异曲同工;
金玄彬若是获奖,便是第一位韩国获奖演员,少年人的爆发力太可怕。最终纳豆得奖。
最佳女配角陈淑芳
赛前预测的是《迷走广州》张雅玲, 私人很想选淑芳阿姨(得奖)满贯,但是可能还是要“分分猪肉”——最后陈淑芳除开女主角奖,女配角奖也到手了。
最佳新演员陈妍霏
陈妍霏未来可期!在《孤味》中也有较为不错的发挥,应该会成为评审的一个考量标准,最后果然拿奖。
技术类
最佳原著剧本 《消失的情人节》
之前想的是,陈玉勋主要奖项如果拿不下,剧本就不能再丢了。《消失的情人节》的剧本在构建世界观和刻画人物形象方面都有不错表现。最后原著剧本和最佳影片都拿到手。
最佳改编剧本《同学麦娜丝》
《同学麦娜丝》和《孤味》最有希望, 一个改自纪录片,一个改自短片,都不算传统改编,但是会很有趣吧。最后《同学麦娜丝》得奖。
最佳原创配乐《亲爱的房客》
《亲爱的房客》原声法兰的优秀值得被世人看到。
最佳原创歌曲《刻在我心底的名字》
《刻在》和《孤味》幸运二选一,绝对在二者之中,最终《刻在》得奖。
C 评奖“内幕”
金马影展执行长闻天祥在颁奖典礼之后的记者会,向大家揭晓了本届金马奖的评审过程。剧情长片方面,《消失的情人节》《日子》《同学麦娜丝》被讨论到最后。
最佳导演的讨论异常激烈,焦点在于陈玉勋和蔡明亮。预投票阶段陈玉勋胜出,正式投票阶段蔡明亮胜出,但评审们提出“翻盘”,最后陈玉勋脱颖而出。
/全体获奖者合影
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女配角基本没有悬念,莫子仪和陈淑芳以压倒性优势胜出。最佳男配角的讨论落在纳豆、郑人硕和金玄彬身上;陈妍霏在最佳新演员中和刘俊谦竞争,最后力克对手;而最佳新导演集中在张吉安和廖明毅身上。
而讨论异常激烈的奖项还有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和最佳剧情短片。《孤味》在投票中胜出,最后被《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成功“翻盘”。
/全体获奖者合影
而剧情短片经过4轮讨论,五部短片呈现势均力敌之势,最后通过排除法,以9票对8票的局势,《夜更》险胜《手事业》。
4. 评奖机制
金马奖的评奖机制采取一种混合模式。在奖项设立上采取奥斯卡的工会奖模式,按照职能部门细致划分;在评选机制上采用国际影展惯用的精英评审团制,由少数人投票决定。
金马奖的评选一共有三轮,初选评审从所有报名影片中形成一个初步名单,再由复选评审选出入围名单,于金马影展开幕前公布,最后在颁奖典礼当天,和决选评审一起议定得奖名单。
也就是说,初选评审和决选评审都只各参加一轮评议,而复选评审则会参加两轮评议。今年的决选评审团主席是摄影指导李屏宾。
/第57届金马奖颁奖礼现场
而且,初选评审团并不是所有人共同决定所有影片,而是由专人分组选议不同类别的初选名单,分别为剧情长片类、纪录片类、动画类、剧情短片类。
其中,动画类最为特殊,以今年为例,石昌杰同时担任动画类的初选、复选和决选评审,复选和决选评审只有他一人。可以说,今年他一个人便决定了动画类奖项的归属。
金马奖的决选投票机制为多轮绝对多数制(Exhaustive ballot),意思是,每一轮投票表决后淘汰得票数末位的影片,淘汰影片的支持者在下一轮中要将票投给晋级的影片,如此反复,直到选出最后一部优胜者。
/第57届金马奖颁奖礼现场
但是整个评奖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当最终轮投票结果揭晓之后,对得奖情况不满意的评审们可以提出“翻盘”再议,如果有超过三分之二的评审同意“翻盘”,那便可以进行“加赛”,重新就争议影片讨论奖项归属。今年参与决选的评审共17人,也就是说,“翻盘”需要有至少12个人同意,才能生效。
/《消失的情人节》《日子》《同学麦娜丝》海报
5. 入围影片的院线档期结构
首先要阐明,和大陆可以采用一些线上平台随时查看院线电影即时详细数据不同;中国台湾目前的电影票房资讯系统,由台湾电影及视听文化中心主理,以周为单位,发布当前的电影票房数据,具体包括票房排名、上周票房排名、台北地区及全台湾周票房、票房增率、台北地区及全台湾累计票房、上映周数等数据。
/《同学麦娜丝》剧照
像票房占比、场次、排片占比、人次、人次占比、场均人次、平均票价、上座率等数据,则没有对外公布的统计数据。即使像现在这样的周票房统计,也是2017年12月开始,才由每月公告提升为每周公告。
在这里,本着促进中国台湾电影票房统计资讯透明化,协助台湾电影产业发展的目的,恳切敦促台湾主管部门可以寻找相关信息技术支持,进一步开放票房统计资讯,建立更健全、更开放的公开信息平台,服务行业工作者与大众。
金马奖入围影片的上映时段,和评奖周期息息相关,它们大部分会将档期定在9月~11月底。最先上映的影片想通过大众和影评人口碑抬高金马奖呼声,如果能顺利在金马奖上有所斩获,就可以顺势争取沿长影片的院线上映周期。
在金马奖颁发之前上映的影片,运用金马影展获得最大幅度的曝光,同时通过大范围的主创路演与观众进行互动沟通,企望在影展+院线两端一齐发力,最后作用于票房表现。在金马奖颁发之后上映的影片,则基本可以断定为,借金马奖之声势为院线表现开路;
但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评奖表现不佳,则也会被大众评定为质量稍差,不值得去影院观看。去年林书宇的《夕雾花园》就是一个例子,《夕雾花园》入围了9个奖项,最后仅获得最佳造型设计,在台上映7周仅收395.3万元(新台币)。
/《夕雾花园》剧照
每年金马奖的报名从夏天开始,短片类6月初开始征片,长片类则于7月初开始,为期一个月,入围名单于9月底公布。由于疫情的原因,今年金马奖的申报截止时间延迟了十天。
除了金马奖,每年于6~7月举办的台北电影节近年上升势头较为猛烈,有意竞逐金马奖的青年影人(台北电影节相对金马奖更倾向于发掘、鼓励年轻从业者)会带着自己的新作率先参加台北电影节,在此有所斩获的影片通常会被视作预定金马奖提名,以证明影片的质量有所保障,所以台北电影节也被称为金马奖的“前哨站”。
因为有了台北电影节的“免死金牌”,一些影片在9月初或者更早,便开始着手一些前导宣传,待到9月底金马奖提名公布之后,就基本确定了自己的院线档期。
/《怪胎》海报
以今年的重要入围影片为例,《怪胎》定档8.07,《逃出立法院》定档8.14,《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定档9.30,《无声》定档10.15,《亲爱的房客》定档10.23,《孤味》定档11.06,《同学麦娜丝》、《你是猪》定档11.20,《迷走广州》定档11.29。
其中,《怪胎》和《逃出立法院》都是由新人导演的传统商业类型片,影片在金马奖上的竞逐主要在技术部门与一些新人奖项,所以选择在暑假上映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在台北电影节先声夺人,口碑爆棚,选择在今年的金马提名公布同一天上映,也是一个不错的策略。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海报
《无声》《亲爱的房客》(入围台北电影节并斩获影帝)《孤味》《同学麦娜丝》都是颇有金马奖竞争野心的影片,所以档期逐渐靠近金马奖赛程。
《你是猪》和《迷走广州》都带有着异域色彩,选择在金马奖颁奖前后上映,以提高自己的大众关注度。
截止11月22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的票房表现最优,上映已累计9580.9万元(新台币),成为当前本年台湾电影票房冠军,并超越《谁先爱上他的》荣登“台湾影史最卖座同志电影”宝座。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剧照
《孤味》和《同学麦娜丝》是最具票房潜力的两部得奖电影。《孤味》上映三周累计营收7771.2万元(新台币),周票房1953.4万元(新台币),周票房涨幅19%,成为本土电影周票房冠军,并排在《鬼灭之刃剧场版:无限列车》之后,牢牢占据在映院线电影周榜的第二名。
淑芳阿姨之前在路演中承诺观众票房破六千万要亲自炸虾卷给大家品尝,在金马奖颁奖典礼上,又提出了一亿的票房期许,同时加码影片监制兼演员徐若瑄穿围兜卖虾卷的承诺,话题性十足。
《同学麦娜丝》20日才登陆院线,但是首周末票房1027.4万元(新台币),排在在映院线电影周榜的探花位,排在《孤味》后面。
/《同学麦娜丝》海报
基于导演黄信尧的口碑以及四大主演刘冠廷、郑人硕、纳豆、施名帅的观众缘,《同学麦娜丝》的票房表现也值得期待。
而对于大导演的作品来说,片方基于对影片质量的自信,会采取先声夺人的策略,于9月就登陆院线,如今年陈玉勋《消失的情人节》9月18日便已上映。
虽然上映后整体口碑不错,但截止11月22日,影片票房累计也仅有2382.6万元(新台币)。
这还是在“金马奖最大赢家”助力的情况下,因为《消失的情人节》较上周末的票房涨幅高达467%。(以上票房数据皆来自台湾电影与视听文化中心)
二、影展篇
1. 策展思路
其实纵观每年的金马影展专刊,展映影片的数量并没有太多,不会庞杂至让观众挑花眼。
相较于往年动辄四、五百部,笼统归纳单元的北影节和上影节,金马影展的策展思路可以称得上(相对)巧而精。
本届金马影展一共展出176部长短影片,分设20个大小单元,共计453场影片放映。其中,包括由于疫情原因取消的,原定于每年4月举办的金马奇幻影展片单,被移至奇幻异次元单元展映。
/来自影展专刊
金马影展的单元设置相对固定,这是作为一个已过半百的老牌影展的成熟之处。除了金马奖入围影片以外,每年观众都可以欣赏到,如,汇集本年度国际各大影展入选影片的“名家飨宴”“影迷嘉年华”“影坛新世代”单元等,
将视野投向亚洲电影的“华语透视界”“亚洲之窗”单元等,主打类型和题材的主题策划“不设防地带”“性别越界L.G.B.T.Q.+”和“音乐启示录”单元等……
在这个基础框架之上,影展每年会对个别单元进行一些增删或合并;同时伴随着某些国别影片的焦点放映,19年的焦点国别是日本与瑞士,17年则选择了加拿大。
/来自影展专刊
当然,一个综合影展或不可少的,还有一些经典影片的重映和名导回顾展映。今年经典影片的主题是“惊魂60”,精选五部悬疑、惊悚类型的影史名作进行放映。而大师回顾选择的焦点导演为艾伦·帕克(Alan Parker)和河濑直美。
每年金马的焦点导演单元,都不会选择过多的影片,一股脑地堆上大银幕,而是从每个导演的职业生涯中,选取其不同阶段具有特殊意义和代表性的4-7部影片进行放映。
今年由于疫情原因,艾伦·帕克和河濑直美都没有来到金马影展进行电影大师课,去年像米尔科·曼彻夫斯基(Milcho Manchevski)和周防正行都来到台北和影迷进行了亲密接触。
/来自影展专刊
说到金马影展的焦点导演和大师片的放映,不得不提及的是,从2018年开始,金马在7月~8月设立的经典影展。经典影展将当年度最具有诞辰纪念意义的关键历史影人,或者是对影史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艺术流派的影片展映,移至了每年炎夏。
18年的主题是伯格曼百年纪念影展,集中梳理伯格曼职业生涯中的39部影片;19年的主题是意大利电影课,呈现了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的36部影史名作;今年的主题则是费里尼100,在这位意大利大师诞辰百年之际,用24部大众耳熟能详的作品对他的电影人生进行了巡礼。
/来自金马影展官网
金马经典影展的设立,一部分疏解了影迷们11月扎堆抢大师片的压力,另一部分提升了整个影展的周期活跃度,这是国内影展们策展时值得借鉴的一点。
每当来到一个电影大师的重要年份,国内所有的影展都在力争这些电影的版权,想拼个最全最多以吸引影迷,大陆往年如北影节、上影节的大师片更是在开票之后呈现出一票难求、哀鸿遍野的景象。
/来自金马影展官网
(笔者按:我最骄傲的抢票事迹可能就是18年抢到了北影节的伯格曼套票。)
所以,今年北影节和电影资料馆也对费里尼的影片展映周期进行了一个调整,并没有选择在8月底的北影节集中放映费里尼的作品,而是挪到了最近的深秋季进行整体回顾,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错峰放映,可以给本地影迷提供更多的观影选择,把宝贵的几日影展观影日程让给其他更当下、小众、难得一见的影片。
/来自金马影展Facebook官方账号
反观国内其它尚年轻的影展,它们还在摸索、定位自己的发展路线,每年都会变更、增设当年的展映单元。如,今年北影节对展映片单进行了大幅缩减并新增了“镜界”单元以发现更多风格各异的新片(当然,并不排除疫情年对于选片邀片的数量限制因素)、海南岛电影节设置的八个展映板块等,这是每个影展在形成、稳定自己的声量和体量之前,所必经之路。
/来自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官网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老牌的影展都不会就展映和竞赛单元进行调整。今年年初,新入主柏林电影节艺术总监的原洛迦诺主席卡洛·夏特里安(Carlo Chatrian),就大刀阔斧地进行了策展框架改革,最大的举动便是增设“奇遇”单元(Encounters),带来了一水他的洛迦诺嫡系影片与电影人。
金马国际影展主展映之外,还有与司法院合作的“司法影展”,不仅在台北,还会在台中、高雄进行巡回放映,并举办司法讲堂活动,邀请司法部门的专业人士进行对谈,为观众介绍普及影片中涉及到的法律问题。
/来自金马影展官网
今年首推的“青少年·影迷新世代”特别企划,与The LoArts Foundation、富邦文教基金会进行合作,走入台湾各地的国高中校园,通过映前导读和影人映后谈的方式,提供给青少年一种新的观看解读方式。
金马影展在竞赛主体、热门展映之外,认真寻找拓宽影展社会影响力的可能方向。通过对影片类型和题材进行甄选,寻找、触及与影片内容更加息息相关的受众群体,实现影像的社会教化功能。
2. 热门展映影片评论
由于篇幅限制,作者对金马展映影片《关公大战外星人》《无依之地》《菊石》《DAU:娜塔莎》《亲爱的同志》《巨蝇》《湄公河2030》《松露猎人》《苹果》《造口人》《开始》《末日荒芜诗篇》《海鸥》等影片的具体评论,我们会在金马专题合集中放出。
三、迷影篇
1. “电影大师课”系列
“金马电影大师课”由金马执行委员会与台湾文化部影视与流行音乐产业局(也就是台湾电影的主管部门)牵头主办,2020年已是该系列活动的第三个年头。
电影大师课系列分为两个主要版块:电影大师课与电影工作坊。大师课人数稍多,而工作坊则倾向于小班教学。
/来自金马影展官网
两个板块都设置了一定的报名门槛,一般有四个条件选项:近五年内曾参与两部以上长片制作的电影工作者,近三年内曾参与两部以上短片制作的电影工作者, 影视产业从业人员,或者是影视科系师生,条件符合其一便可。电影大师课是免费的,但需要事先缴纳2000台币的保证金。
今年的第一批电影大师课早于七月就抢先登场,邀请到的嘉宾导师由本年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侯孝贤导演的台前幕后“六大将”共同联袂纲担,分别是剪辑指导廖庆松、摄影指导李屏宾、声音指导杜笃之、美术指导黄文英、作曲家林强以及演员张震。
/来自金马影展官网
其中最令人惊喜的环节可能就是,张震在授课现场越洋连线好友,日本演员妻夫木聪,立时让在场影迷惊呼连连。如果大家关注过这批电影大师课,今年夏天应该已经阅读过一些整理好的授课内容了吧。
11月金马影展期间,执委会带着第二批电影大师课与影迷们见面。其中,英国导演肯·洛奇(Ken Loach)、瑞典导演罗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及其监制约翰·卡尔松(Johan Carlsson)、俄罗斯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Andrey Zvyagintsev)、法国制片公司Wild Bunch的创始人文森特·马拉瓦尔(Vincent Maraval)等人,通过线上视讯的方式开讲。
/肯·洛奇线上授课,来自金马影展Facebook官方账号
而导演李安、艺术指导文念中(《无双》《黄金时代》)、56届金马影后杨雁雁则亲临现场,与业界工作者和影迷们面对面授课。
/杨雁雁现场授课,来自金马影展Facebook官方账号
强调小班制的“金马电影工作坊”,则邀请到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再度来台倾囊相授导演功课,他得知偶像侯孝贤荣获金马奖终身成就奖,特别同意金马影展放映他1993年的纪录片作品《电影映照时代:侯孝贤与杨德昌》,导演也出席了特别场的映后座谈。
以《大奥:女将军与她的后宫三千美男》赢得日本金像奖优秀美术奖的花谷秀文,带领学员漫步台北街头,探究场景如何铸造电影的世界观。操刀Netflix影集《安眠书店II》的食物造型师李宛蓉,深度指导学员过去这块常被忽视的影像细节。
/李宛蓉在课堂上带领学员亲手制作食物道具,来自金马影展Facebook官方账号
整个大师课期间,最受大众瞩目的一课应该属于是枝裕和。
11.20晚间信义威秀13厅,金马影展侯孝贤《童年往事》+是枝裕和《电影映照时代:侯孝贤与杨德昌》双片连映,映后是枝裕和导演与金马执行长闻天祥展开对谈,并在Facebook上同步直播,分享给无法到场的影迷朋友。这是金马影展在惠及大众的层面,执行得相当好的地方。
先说一句题外话。这部特别放映场堪称本届金马最难抢的电影票,没有之一。在10.24下午1点开票的票务网站上,我所有想看这一场放映对谈的朋友,都看着缓慢转悠的抢票界面望洋兴叹,最后结果无一例外地写着:本场完售!
于是,你能看到在金马的Facebook票券交流社团里,为求一票的影迷把压箱底的各种绝版电影周边拿来加赠求票的盛况,诚意满满。也总有临时无法参加的影迷极限跳车,无论提出在哪里面交票券,下面立马就会出现十数条评论排售,挑战手速极限。
/来自金马影展Facebook票券交流社团
回到这场大师讲堂,是枝裕和在将近五十分钟的时间里,回顾了自己的创作道路起源,分享了和电影之师侯孝贤的情谊,对于已逝导演杨德昌的追思,详述了90年代来台拍摄《电影映照时代:侯孝贤与杨德昌》这部纪录片的过程和各中轶事,并为没有将侯导大展歌喉的影像放至片中而感到遗憾。
是枝裕和在讲述自己的台湾情结时提到了自己的父亲,父亲本是生在台湾的日本人,后来随军远行西伯利亚,战败后才回到日本故土。
在是枝裕和年少时,父亲每当品尝到日本的凤梨时,都会感叹:还是中国台湾的水果最好吃。少年是枝腹诽道,即使好吃也不用每必称台湾好吧。
/来自金马影展Facebook官方账号
但是,正是由于父亲对台湾的深沉思念,在是枝裕和的内心里,种下了一个种子,成为了日后他与台湾电影之奇遇的发端。最后,闻天祥谈及是枝裕和的跨国合作拍片经历,笑问他是否愿意来台合作,是枝裕和大方回应:如果有这个荣幸,我一定会来。
金马影展官方Facebook账号留言评论:感谢是枝裕和导演温暖了金马影展。这句话足以涵盖这场对谈的情感氛围,在是枝裕和娓娓道来的电影往事中,尘封的记忆之锁被打开,言谈中流露出的泊泊温情汇成溢彩流光,映照在今时的迷影人身上,是谓之:电影映照时代。
这个时代不仅是上世纪90年代的台湾电影,也是新世纪20年代之初,疫情迷雾笼罩之下的幽微众生。当电影之光映照在人们身上时,薄雾冥冥,亦可驱之。
2. 开闭幕式&映后交流
金马着实是一个讲求小而美而没有官方架子的影展。
每年的开闭幕片,不过是在西门町的(今年换到了信义威秀)的合作电影院之外,搭一个七、八米见方(目测宽度并不准确)的小台子,其上延伸铺设一段红地毯,旁边加一个小控台,也就构成了舞台的全部。
/来自金马影展官网
看电影的影迷和不经意逛街经过的路人,只要你停留驻足,都可寻到一个看“明星”的角落。
在有影人出席的放映场次之后,出席影人就会站在简单放置于影院大厅/过道的金马影展背板前拍照、合影留念。
如果你运气好,碰上行程并没有那么赶的影人,也许还可以收获一枚在电影票上的签名。
/影迷展示金马影展专刊上收获的影人签名,来自金马影展官方Facebook票券交流社团
去年,我的广东朋友小张特别喜欢来自中国香港的剧情短片,朱凯滢导演的《红枣薏米花生》,在映后又与导演散聊了几句。
基于英雄相惜的鼓舞,导演随手赠予了他影片的帆布包周边和签名笔记本。我们都一致认同《红枣薏米花生》有实力夺得当年的最佳剧情短片,祝她好运。最后的结果,也肯定了我们的看法。
/开幕片《腿》映前,金马执行长闻天祥带主创与观众见面,来自笔者自摄;
金马的温度其实反而体现于这些微小细碎的地方,其实不论你是什么身份职业,你来自哪里,是否从事电影行业,只要你从眼神中流露出那份真诚,没有人忍心将你拒之门外。
另外,今年赶场看《愿未央》的友人入场时不小心踩到了侯孝贤的脚,面对侯导疑惑的目光,他也只是大方而真诚地说了句“对不起”,便无二话。
/影迷展示金马影展专刊上收获的影人签名,来自金马影展官方Facebook票券交流社团
这样的小插曲不一而足,是每年都会发生在金马影展的事情,提起来好像惹人艳羡,但只要你身处其中,也就逐渐变得稀松平常了起来。
3. 迷影社群:选片会、影迷系列活动&合作周边
/截图自金马影展线上购票平台
每年在金马影展预售开票之前,金马执委会都会由执行长闻天祥领衔,召开选片介绍会,给在场的影迷朋友们逐部介绍、推荐展映影片;稍后,执委会也会在金马官方网站发布选片指南文字全纪录,给不能到场的观众参考。
选片介绍会可以在金马官网免费报名,未入选者活动当天有一定机会现场排队候补入场,而且官方还会为参与者提供一些小零食,和金马合作品牌的专属活动。一年一度的选片介绍会被称作“年度影迷大会师”,现场迷影气氛浓烈,大家都就自己即将看到的心仪影片相互交流意见。
/金马选片指南活动现场,来自金马影展官网
金马的周边商业合作特别成熟且成体系,并为影迷提供很多的购买选择,同时,金马在影展的各个环节都会提供周边抽奖来鼓励大家踊跃参与。
影展专刊和票券(部分)里都有某合作便利店品牌的咖啡优惠兑换券,让你在赶场观影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好好看电影,不要浪费票钱梦会周公导致鼾声大作影响身边的观众,十分贴心。
金马影展的每一张电影票都分为票选联、电影场次信息联和入场联三部分,其中票选联后面有1-5星的评分栏位,观众通过撕取选择相应星级为所看影片打分,在散场后投入指定票选箱。
/来自笔者自摄
这些票选联都会构成一日一更新的金马影展观众票选排行榜,每天抽取一位幸运观众赠送金马合作周边。
今年最终入围排行榜前20的台湾影片多达9部之多,《孤味》《消失的情人节》《亲爱的房客》《无声》《同学麦娜丝》《幻爱》等获奖影片纷纷在列,看来今年影迷群体对台湾电影的支持力度真的非常大了。
/来自金马影展Facebook官方账号
(笔者按:不要问我为什么想写这一部分,因为每年都勤勤恳恳抢票、看片、打分投票20+部,但我从没中过奖,坚强微笑)
/金马影展志愿者手绘的票选箱,来自金马影展官方Facebook票券交流社团
与此同时,每年最幸运的观众群体,属于参加金马奖观众票选最佳影片评选的人,入选该活动的观众可以免费观看当年度入围金马奖最佳剧情长片的全部五部影片,通过打分投票共同选出金马奖观众票选最佳影片,获奖影片也将获得一尊金马奖座,今年的得主是《同学麦娜丝》。
/金马奖颁奖典礼前夜,执委会都会举办入围酒会,来自金马影展Facebook官方账号
此前三年的该奖得主,都与最后的金马奖最佳剧情长片相吻合,分别为《阳光普照》(2019)《大象席地而坐》(2018)《血观音》(2017)。
当然,金马影展继续向影迷朋友送出大礼,今年给幸运儿提供的奖品是一台4K液晶显示器。不仅能免费看片,还能收到礼物,虽然只有一个人,但是这已经是太过诱人的迷影活动了。
(笔者按:是的,我连续报名了两年,连入选的运气都没有,明年再接再厉,所谓事不过三!btw,我的朋友小张去年幸运入选该活动,我当时对他拳打脚踢(不是)……)
/来自金马影展官网
还有一个影展福利,是所有人都可以参与,且有机会得到奖品的;但你首先需要把自己的钱包打开,再具备早起排长队的精力和毅力。
在影展线上预售开票后的第一个周末,影迷就可以前往金马展前服务台取票。预售期间购买金马影展票券满4000元(新台币)即可获得若干周边与一份金马联名礼品,今年八选一的礼品中最诱人的当属HYDY两用随行杯(200份)和三文堂ECO玫金钢笔(50份)(笔者按:我没有在打广告,只是因为这两个周边确实太过优秀必须列出)。
每年的取票开放日,展前服务台门口都会大排长龙,影迷齐聚就为了兑换到自己心仪的礼品。今年10月25日,还是我的朋友小张,他早上八点就到了现场,自带折叠小板凳,帮我排到了玫金钢笔,据他说,到他的时候,钢笔只剩下3盒了,可见现场场面之惨烈。好人一生平安,祝福小张明年继续入选金马奖观众票选活动,免费看电影!
/金马联名礼品 来自笔者自摄
最后再来讲讲台北当地的影迷社群,影展主要的线上交流平台是金马影展官方Facebook票券交流社团,如上文中多图所见。在社团中,大家求票、转票、换票,与大陆影迷的微信转票群无差。影迷也会在社团中发文记述自己的观影体验,开设“讨论串”,一起讨论同一部电影。
也会有人发文强调观影礼仪,更有甚者,会直接点名某场放映某个座位观众的行为打扰到周边人,警示众人。
社团中也时常会发生一些暖心的事情,比如丢了学生卡、钱包,捡到电影票、周边的人都会发文相互寻找彼此,最后大部分都可以寻找到失主。我常说在台湾丢不了东西,因为总有人不知道用什么方式在未来给你送回来。
最后提醒一句,来台观影切记不要迟到太久(最好不要迟到!),因为无论是院线还是影展,影片开始20分钟后便无法入场。
不录音、不摄影、不录像,手机静音或飞行模式,别老踹前排椅背,尽量不吃东西特别是塑料袋包装的食物(但是因为饿到肚子大叫而回荡在安静的影厅也非常尴尬,别问我为什么知道),祝大家通过文明观影实现愉快观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陀螺电影(ID:toroscope),作者:陈好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