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时代周报(ID:timeweekly),作者:廖维,原文标题:《P2P曲终人未散,陆金所持消金牌照“上岸”,众多平台转型助贷业务》,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13年的疯狂,一朝平息。
“互联网金融风险大幅压降,全国实际运营的P2P网贷机构由高峰时期的约5000家,到今年11月中旬完全归零”。近日,中国银保监会首席律师刘福寿对外表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取得实质性进展。
11月30日,#P2P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的话题冲上热搜。从市场热捧到人人喊打,披着“金融创新”外衣的P2P的发展历程,不仅反映一个行业的起落,更有人性的疯狂。
一、8000亿坏账尚未回收
P2P网贷假借金融创新之名,通过互联网工具,突破时空界限,将供需双方联系起来。在这期间,不断有热钱涌入,将一个小众行业捧成“造富赛道”,欺诈者横行,最后留下一地鸡毛。
任泽平曾发文指出,P2P本质是信息中介,与作为信用中介的传统金融机构有根本区别。商业模式存在天然缺陷,可持续性较差,存在道德风险。
由于部分平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部分平台借款人不还钱,导致P2P平台资金链开始断裂。从2015年开始,P2P平台开始频繁暴雷。今年8月,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曾公开表示,截至今年6月,网贷平台“还有出借人的8000多亿元没有回收”。
据了解,在早期,P2P网贷的年利率能达到30%~40%。2015年后,有不少平台接连暴雷,利率也降到10%以下,但仍有不少群众趋之若鹜。
有业界人士表示,所谓的P2P网贷本身就是个击鼓传花的游戏,远超银行存款利率的利息只不过是为了吸引更多不明真相的普通群众入局,维持住繁荣假象。但泡沫终究逃不过破裂的一天。
在微博等平台,有不少的P2P受害者坚持发帖诉说自己的故事,有的甚至组建了微信群、QQ群,向相关机构维权。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李楠告诉时代财经,P2P的受害者之所以会被坑,一部分是因为缺乏金融常识,被相关平台的营销人员推动,一部分是因为侥幸心理。
正如许多受害者自嘲那般,“我们看上了P2P高昂的利息,而他们盯上的是我们的本金。”
“之所以投资P2P,是因为他们利率高。投之前也知道有风险,但觉得红岭创投是老品牌,便没多想。”裘云告诉时代财经。
裘云是广州某地级市的公职人员,他于前几年在网贷行业的“老大哥平台”红岭创投平台上投了二十来万。但还没来得及退出,红岭创投就宣布清盘。
尽管红岭创投实控人周世平抛出三年全额兑付方案,但如今看恐难达成。截至10月13日,其官方公众号宣称已经成功兑付41次,金额21.41亿,但尚有162亿资金待兑付。
裘云向时代财经吐槽道,“由于红岭创投属于良性退出,不存在追讨情况,得慢慢还。虽然看上去有点希望,但是按照这个速度,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拿回本金。”
此前,红岭创投相关负责人表示,逾期贷款基本通过诉讼手段进行清收,诉讼难度大幅上升、回款拖延,已陷入了几近停滞的状态。这也是裘云等人难以收回本金、红岭创投兑付难的根本原因。
实际上,红岭创投所面临的困境,几乎是所有清退平台的共同难题,回款进度遥遥无期。在这种情况下,追讨资金恐以司法途径为主。北京市中银律师事务所崔杰律师向时代财经指出,走司法途径,一个是民事诉讼赔偿途径,一个是刑事途径。刑事启动的话,民事会中止。但难点在于没有可执行资金。
“对于P2P受害者的赔偿问题,应该由国家和地方政府督促相关平台兑付本金,但不应该兜底。”李楠解释称,这是个教育投资者的好机会,能让他们明白投资有风险、下手需谨慎,学会对自己的钱负责;再者,国家兜底也有可能会让更多已有的、潜在的、动机不纯的P2P平台之类的操纵者卷土重来,促使事情向预期相反的方向发展。
二、P2P平台路在何方?
2015~2017年是P2P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期间有不少P2P平台上市,其中宜人贷、拍拍贷、微贷网、51信用卡、和信贷等均顺利登陆海外资本市场。
在P2P业务被终止之后,原本主做P2P网贷业务的平台如今面临的不仅是如何追讨资金实现兑付的问题,还有在P2P业务被清零之后如何生存的现实。
在转型之前,P2P平台们还需妥善清退P2P业务。据21财经报道,若P2P平台无法完成地方相关部门给出的P2P业务清退进程,未能按时兑付出借人相应资金,就可能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立案。
清退P2P业务绝非易事,此前,陆金所联席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计葵生表示,陆金所2019年8月停止P2P业务,当时规模是1600亿元,目前存量规模已经压降到300亿元。“预计到今年年底降到200亿元左右,明年这块业务就几乎没有了。”
清退业务已经很难了,转型更是遥遥无期。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来看,P2P平台转型方向并不多。一是谋求小贷牌照、消费金融机构牌照等;二是转型助贷平台。但截至目前为止,P2P平台拿到消费金融牌照的“上岸者”仅有陆金所,转型助贷平台是众多P2P平台的方向。
近日,北京P2P平台洋钱罐发布公告称,11月12日,洋钱罐已根据出借人持有资产的实际天数进行了本息兑付,完成了网贷出借人的存量清零。洋钱罐在一篇宣传稿中宣布正式开启转型之路,成为持牌金融机构的服务者。转型后的洋钱罐将依托线上运营经验及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科技领域的先进技术,通过为B端金融机构合作方提供助贷、获客及系统服务,更好地服务C端用户的线上金融需求,携手传统金融机构共赴新征程。
10月12日,信也科技(原拍拍贷)发布公告称,截至2020年9月,成功完成存量(网贷)业务的清零和退出,成为首家完成清退的上市网贷平台。11月10日,嘉银金科旗下网贷平台“你我贷”也公告宣布,截至2020年11月10日,你我贷的P2P在贷余额已经全部清零。
信也科技今年三季报显示,第三季度业绩持续向好,促成借款金额170亿元,营收17.933亿元,净利润5.969亿元。嘉银金科三季报显示,公司三季度营业收入4.01亿元,环比增长63.8%,净利润8835万元,环比增长115.1%。其在财报中称,三季度的机构资金占比已达100%,标志着公司已成功完成业务转型。目前嘉银金科已服务包括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等20余家持牌金融机构。
但并非所有的平台都有资格转型助贷业务。今年7月,银保监会正式发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一是给助贷业务规范操作“正名”,二是大幅抬高了助贷业务的准入门槛。
实际上,即便转型助贷平台也不意味着没有金融风险,李楠指出,P2P平台转型助贷平台只能向银行提供数据信息服务,收取信息服务费;助贷平台不能提供信息服务,并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一起提供资金服务、分取利息。“这样是不合理的,容易权责不清,衍生‘道德危机’问题。”
时代财经就信也科技、嘉银金科助贷业务具体展开事项致电采访,但截至发稿未能取得回复。
转型对大型P2P平台而言,尽管路上有困难、坎坷,但终有出路可言,而大多中小型P2P平台只有关门一条路,这似乎也是他们最好的归宿。
但对于未来,最重要的是如何加强监管,避免更多的P2P事件的发生。
三、如何避免更多的P2P?
P2P之所以注定会失败,是因为其已经从国外的个人对个人的融资服务,变为国内以普惠为名实施集资的“影子银行”,触碰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同为金融创新,为何P2P网贷一地鸡毛,但腾讯金融等看起来比较安全呢?
有学者向时代财经指出,两者之所有有比较大的差异,主要在于风控,而风控能力高低的根本在于数据。
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旗下有比较完善的消费场景生态,他们能够收集大量的用户数据,通过强大的数据分析、挖掘能力,构建完善的征信评级系统,为其金融业务保驾护航,最大程度甄别贷款人群。但普通的P2P网贷机构却没有这样的能力,这也预示着他们终将走向失败。
李楠告诉时代财经,抛开其他的不谈,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的金融业务是有技术创新成分的,为社会贡献了正能量,与P2P等平台有比较大的区别。
但值得注意的是,P2P等都是在成长到一定规模,酝酿了巨大风险的情况之后,才被加强监管。这对于以后金融创新的监管又有何启示?
“P2P和网络小贷等创新业务的问题不在于创新,而是将高风险的资金交易脱离监管,所以后期无论是什么形式的金融创新,当达到一定规模后都应主动被纳入监管、特别是风险管理。”香颂资本董事沈萌认为。
沈萌指出,有利可图就会刺激各类披着合法外衣的灰色行为出现,这是无法提前预知的,只能事后加强侦测。任何一种金融创新只要脱离监管都可能成为风险爆发的中心。
对于金融新应用的监管,李楠认为,只要把握住一条原则即可,即投资人必须承担其决策风险。隔断数据垄断与金融中介的联系,警惕各种平台从信息中介变身信用中介,明晰金融中介业务的边界,把所有金融中介业务纳入合理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这不仅可以帮助平台经济良好有序发展,而且能够通过有前瞻性的科学监管体系,降低金融系统风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时代周报(ID:timeweekly),作者:廖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