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注:在社交网络界近乎销声匿迹的Myspace,在从新闻集团脱手之后,似乎在试图再次崛起。作为当年推出诸多知名音乐人的社交网站,如今正想通过音乐社交再次崛起。但它能摆脱过去的阴影吗?本文来自音乐网站Billboard ,原题 Behind Myspace's Troublesome Second Act ,作者Glenn Peoples ,由新音乐观察(微信公众账号:takoff)编译。
Myspace企图再现史蒂夫·乔布斯或蒂娜·特纳那样的翻身传奇,但昔日的社交网络之王在以“音乐发现平台”为概念重装上阵之后并没能赢得消费者和音乐人的芳心。
在最新的一轮人员调整中,Myspace又在六月底解雇了九人,仅在过去七个月里,公司就少了5%的员工。剩下的人有的也已经找到了更好的机会。比如负责运营内容编辑团队的Joseph Patel已经确定加盟The Fader(新锐音乐和生活杂志),而公司发言人Neda Azarfar则去了格莱美。
2013年1月,Myspace“重生”,获得很高的关注,但很低的期待。2011年,Specific Media以3500万美元从新闻集团手里买下Myspace(2006年新闻集团收购Myspace的价格是6亿美元),因为Justin Timberlake也有份投资,造成轰动一时。Specific Media高层野心勃勃地将Myspace包装成文创终端,却没有得到音乐行业的认可。
然后是长达一年半的“沉默”。“他们没能解决这样一个问题:MySpace的链接上一次出现在各大社交媒体上是什么时候的事了?”业内人士Gretchen Fox说。
更多的疑问来自于音乐人。经纪公司认为Myspace市场价值不高,而且重启之后也没啥突出表现。与Myspace合作的艺人看重的是独家内容和Specific Media把点击转化成广告收入的能力。
虽然一些前雇员告诉Billboard的记者说裁员是因为公司没能达到预期目标,但Myspace的全球营销副总裁Bill Schild坚称情况正在好转。“我们正在进步!”
有数据有真相。根据comScore的统计,今年六月,Myspace的UV高达2830万,虽然这个数字对于像Facebook或Twitter这样的热门网站来说几乎是微不足道的,但跟自己比,Myspace的用户量较今年1月的620万增长了365%。Myspace将增长归功于设计上的变化和移动端体验的提升。
网站的设计在变,因为无论音乐人还是用户都不喜欢。移动端的体验很差,速度让艺人们难以忍受。“死气沉沉不是没来由的。”公司某高管称。
Myspace承认这一切。“所以我们必须改变。”Schild表示,公司曾想要通过一个完全不同以往的产品来“重生”。结果是,网站很不规范,而且很难用。“你上了网站都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玩。”Schild说。
Myspace近期围绕产品和视频的招聘策略说明公司有意修补短板。其中最引人注目无疑是Mitchell Pavao和Brett Woitunski的入伙——他俩是音乐网站PureVolume和社交网络Virb的联合创始人。Pavao将领衔Myspace的技术团队,Woitunaki则主抓设计和用户体验。
内容也在进步中。上星期,Myspace重启了它的演出项目Secret Shows。今年3月,公司启动了音乐现场视频系列Wilcox Sessions。
Myspace在尽力纠正航向,而人们也关心Myspace什么时候才能完全摆脱新闻集团的阴影。“双方已经很久没沟通了,而且也很难再沟通。”公司某高管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