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公众号:丁香医生(ID:DingXiangYiSheng),作者:庄时利和(北海道大学神经科学硕士),头图来自:IC photo
这两天新冠疫情有个大新闻,病毒变异了。
据英国政府报道,比起之前发现的病毒,这次变异的病毒传播速度要快上 70%。
英国卫生大臣汉考克 20 日表示,变异新冠病毒的传播已经失控
与此同时,其他国家也发生变异新冠病毒相关确诊病例,丹麦、荷兰、澳大利亚都有报道,英国、法国、德国等多地均采取了封锁措施。
图片来源:新闻截图
很多人会担心,变异病毒到底有多厉害,会不会影响我们?而且病毒已经变异,那我们现在研究的疫苗还有用吗?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迅速请教专业人士,帮大家找到了答案。
一、新闻里说传播速度快了 70% 是怎么回事?
根据基因组的数据分析,新毒株和其他毒株相比,传染力提高了 71%。注意,这是基因数据的推导,而不是直接指向人与人之间传播力。
新毒株的传播力更值得注意的是 R 值,简单理解,一个感染者平均可以传染给几个人。R 值越高,说明这个病原体传染性越强。
图片来源:文献截图
根据测算,新毒株会将目前新冠疫情的 R 值提高 0.39~0.93,也就是一个感染者较之前会多传染给大约 0.4~0.9 个周围的人。
当地时间21日,世卫组织举行的新冠肺炎例行发布会上,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技术主管玛丽亚·范·科霍夫表示,目前英国报告的数据显示此种新冠病毒变体传播力增强,传播指数从1.1上升至1.5
对于即将迎来圣诞节的英国,新毒株导致的 R 值增高会让医疗系统承受更大的压力。
二、变异病毒传染力确实在变强,但不必过分担心
传染力变强,直观体现在感染人数大量增长。截止 12 月 13 日,英国近 60 个不同地区发现了 1108 例新毒株导致的病例。
但是,传染力变强不一定代表杀伤力更强。
至少从目前的证据来看,新毒株并没有引起更严重的疾病或更致命。
最新一份英国 NERVTAT 的会议报告中提到,新毒株的病死率为 1000 位新毒株感染的患者中出现 4 例死亡,与其他毒株基本持平。
也就是说,虽然传染力变强了,但新冠病毒并没有变得更厉害。
目前英国采取高级别的防控措施,根据华山医院张文宏医生的分析,更多还是为了避免大量患者压垮医疗系统。
而且英国的病例输出并不多,国内还是安全的,但即将出行英国及周边国家的人需要引起警惕。
三、新冠病毒变异会成为常态,就像流感病毒那样
虽然目前不可知变异的病毒还会带来什么,但有一点很明确:
病毒一直在变异,且不会停止这种变异,就像我们每年提到的流感病毒一样。
新冠病毒是一种 RNA 病毒,RNA 病毒出现突变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刺突蛋白(新冠病毒表面与人体细胞表面 ACE2 受体结合的部位)目前已出现了 4000 种突变,其中绝大多数突变对病毒没有影响,只有少部分一些突变(比如这次英国新毒株的突变)会影响到病毒的传染力。
图片来源:美国 CDC
张文宏医生也在12月22日凌晨发表了观点中也提到“英国突变株并不意外”,“变异是自然现象,在意料之中”。
图片来源:张文宏医生微博
四、疫苗并不会失效,仍然值得打
很多人担心病毒的不断新突变会导致疫苗接种无效。这样的担心在目前看来是不必的。
权威的医学杂志 BMJ 刊发了文章提到:“疫苗的效力不太可能因为此次病毒突变而降低”。
图片来源:文献截图
大意翻译:虽然新的变种具有三种主要疫苗所针对的刺突蛋白的突变。但是,疫苗会产生针对刺突蛋白中许多区域的抗体,因此一次更改不太可能降低疫苗的效力。
SARS-CoV-2 病毒的突变速度不如流感病毒,到目前为止,已经在试验中证明有效的疫苗是可以根据需要轻松调整的类型。
目前国内正在逐步开展疫苗的紧急接种和推广上市,也不太可能因为病毒突变产生大的调整。大家耐心等待,该接种就接种。
当然,随着更多病毒突变的发生,病毒会产生不同的亚型,的确存在更换疫苗的可能。就像季节性流感每年都会有不同的亚型流行,但只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我们就能应对它。
从长远来看,新冠疫苗可能会像流感疫苗一样需要每年接种。
针对不断变异的病毒,在日常生活中,每个普通人要继续做好个人防护,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这些也是不可或缺的预防手段。
参考文献
[1] Covid-19: New coronavirus variant is identified in UK,BMJ 2020;371
[2] Starr, T. N. , Greaney, A. J. , Hilton, S. K. , Ellis, D. , & Bloom, J. D. . (2020). Deep mutational scanning of sars-cov-2 receptor binding domain reveals constraints on folding and ace2 binding. Cell, 182(5).
本文来自公众号:丁香医生(ID:DingXiangYiSheng),作者:庄时利和,审核专家:蒋永源(第三军医大学呼吸科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