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 2 3 3 4 4 5 5 文集 深度 号外 热文 时间线
中国吃掉全球?
2025-02-15 08:36

中国吃掉全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东针,作者:王丛予,原文标题:《中国吃掉全球?德银研报试解析》,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中国技术突破引发西方担忧,零和博弈思维下的误读

• 🌐 中国技术进步被视为全球威胁

• 📊 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优势显著

• 🤝 中美贸易关系复杂多元

最近有一则报告传得十分火热,尤其是在投资、科技、财经、时政之类的自媒体号中。


这则报告措辞也很夸张,有标题党的嫌隙。


2025年2月5日,德意志银行发表研报《中国吃掉全球:中国的“斯普特尼克时刻”》(China eats the World:China's, not Al's, Sputnik moment),报告认为,2025年是中国超越其他国家的一年,代表事件就是发布的全球首款第六代战斗机和低成本人工智能系统“DeepSeek”。


马克·安德里森(Marc Andreessens)更是将“DeepSeek”的横空出世称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斯普特尼克时刻”,更是中国的“斯普特尼克时刻”。


引发的讨论和解读有很多,趋势上普遍还是颇为激进的。但仔细读了报告之后,再回到我们实际的处境与思考,我要提醒大家的是:务必要冷静看待这份充斥“震惊体”“骇人体”“煽动体”的预测报告。


究其本质,仍旧是复刻亨廷顿式的文明冲突论调。


字里行间的揣测,若有若无地把中国现阶段的进步视为对现存秩序的威胁,将正常的技术迭代进程,强行装填在零和博弈的思维框架里。在这样一种骇人听闻的词句背后,我们其实可以很分明地看见西方建制派对中国技术创新根深蒂固的误读——他们仍固执地将龙图腾的每一次腾跃,视作必须标注警戒线的“异常波动”,本质上,还是在用老眼光看中国。


一、“吃掉全球”和“复兴中国”


德银之所以得出“中国吃掉全球”结论,除了过去中国发展上的跃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近期令世界瞩目的中国DeepSeek技术突破,德银将这一事件形象地比喻为“Sputnik时刻”,即中国成功“发射了一颗科技领域的卫星”,标志着其在科技领域的重大进步。


报告强调了中国在全球生产份额中的显著增长。历经30年的发展,中国在全球生产中的份额从1995年的不足5%迅速跃升至目前的32%,这一增长证明了中国具备崛起为新型超级大国的实力。


与此同时,过去由西方及日、韩、澳控制的世界近3/4的制造业份额现在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市场份额已经远超美国,甚至西方及其盟国的总和也不及中国的一半。


另外,报告还指出,中国向高附加值先进制造业迈进的速度和规模,已经引起了西方的焦虑。特别是中国在尖端科技领域的涉足,使得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快速发展感到担忧。


这其实就是“绿茶”言论了。


报告还列举了一系列具体数据来支持其观点。例如,中国船舶制造业占全球出口市场份额的80%,生产力是美国的200倍;中国安装的工业机器人占世界的1/2;中国的5G基站数量达到约400万座,是陆地面积相近的美国的40倍。这些数据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在高附加值领域的主导优势。


报告最后,还特别提到了今年开年两款六代机的试飞以及DeepSeek的推出。将DeepSeek的横空出世比喻为中国的“斯普特尼克时刻”,粉碎了西方世界企图遏制中国的幻想。


但事实是不是这样呢?肯定不至于如此浮夸。


如果把报告中带“煽动意味”的词语去掉,其主要论据还算是基本准确的。中国已经从一个传统的“世界工厂”转变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消费市场和技术创新中心,其发展不仅为本国创造了就业和财富,也从多方面为全球经济注入了活力,以及某种程度上的压力。


中国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选择,也得益于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民族复兴的决心。


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多个时段里,我们的国家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唐朝时期,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影响力覆盖了整个东亚和中亚地区,形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国际大都会。宋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更是将中国的商品和文化传播到了中东、非洲和欧洲。


与骤然摸到工业路子,便大肆扩张、殖民、称霸的西方文明不一样,哪怕是强盛如明,郑和下西洋带去的也只是贸易而非征服,是交流而非殖民。


到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征程中,屈辱唤醒民族自强的决心,鲜血洗练出中国自主的坚毅,始终贯穿着“民生维新”的理念。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诞生的那台蒸汽机,与其说是“中体西用”的器物模仿,不如视为“保种图存”的悲壮抉择。这种历史基因在当代迸发出惊人能量。


所以,当西方将“DeepSeek”系统视为威胁时,中国科技伦理委员会已发布《人工智能民生应用白皮书》,明确要求AI研发预算必须要有投向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的部分。这种价值取向,与1905年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时的民生理想算得上是一脉相承了。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成为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了人工智能、5G、新能源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例如,中国的5G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华为和中兴等企业在全球5G市场中占据了重要份额。


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今天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始终致力于通过开放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中国的发展是要与各国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下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深度嵌入,恰是这种自强自主、求存求盛的发展基因的延续。


正如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国复兴带给世界的,不是饕餮之宴的恐慌,而是文明共生的可能。


社会发展、技术领先、产品迭代……这些都不是以称霸或吞并为目的,只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好罢了。


当“DeepSeek”系统在非洲帮助诊断出首例AI识别出的罕见病,当第六代战机的隐身涂料技术转化为新能源汽车的防火材料,这些技术跃迁的本质,恰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技术显影。


二、我们需要学习日本吗?


这份报告里还提到一个观点:今天的中国制造业与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日本有诸多相似之处。当时,日本凭借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迅速崛起,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力量。如今,中国也正经历着类似的崛起,逐渐超越了传统的制造强国。


我认为这种观点其实是有陷阱的。德银将中国与日本进行类比,还是过去的一种固化的认识中国的思维,可能是一种局限,也可能是故意为之。


将1985年《广场协议》与当下中美博弈等同视之,却选择性忽视中国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日本顶峰时期的4倍)、220种工业品产量全球第一(日本巅峰期仅45种)的结构性差异,实际上,这是一种完全不科学不合理的机械化比较。


我猜测原因大概是德银无法找到当下任何一个对象进行现实类比?


正如19世纪黑格尔将中国定义为“停滞的帝国”,当下西方仍用“东亚模式”框架消解中国道路的独创性。


有几个证据可以论证:


其一,日本在泡沫经济顶峰期(1990)房地产市值是GDP的3.9倍,而中国2023年该比值为2.6倍(世界银行数据)


相反,中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41.5%,已超过日本进入全新发展阶段(中国信通院《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


其二,日本半导体产业在美日芯片战后全球份额从53%暴跌至7%(1990~2000年),根源在于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占比长期低于15%)


而对比中国,华为2023年研发投入238亿美元,超过丰田(115亿)、索尼(56亿)的总和,基础研究占比升至22%。


这些事实,是“日本模式”的真实图鉴,是长期需要支付的技术依赖的代价,也是经济殖民化的失败典型。


日本经济研究中心的对比研究显示,中国研发投入强度(2.6%)已超过日本泡沫经济顶峰时期(2.2%),且有70%投向应用研究领域。这种务实的技术转化路径,使得中国在5G、量子通信等23个前沿领域形成专利集群。


管理学家野中郁次郎说:“中国正在创造知识创造的‘场’,这是日本终身雇佣制下难以复制的创新生态。”


但在近代中国历史中,为什么会有很多仁人志士呼吁学习日本?


熟悉历史,回看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历程就知道,1896年首批13名清朝留日学生启程时,中国现代制造业产值仅占全球2%……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列强侵略,国家陷入危难之中……


而彼时明治维新的成功经验,让日本实现了快速现代化,成为亚洲第一个成功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而且中日文化相近,语言相通,这使得日本经验更容易被中国理解和吸收,所以一大批人希望借鉴其改革经验。


只是当时的中国确实缺乏全球化视野,更多是从东亚区域的视角学习日本,忽视了更广泛的国际经验。


但这种“师夷长技”的焦虑现在已被改写。


虽然德银的观点并不一定是“大忽悠”,还是勉力用了数据说话的。


但我们仍然不能过于简单地陷入“激昂”的语言陷阱中去。


将中国与日本简单类比,忽视两国在经济结构、政策环境、全球化背景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是我们需要自省警惕的地方。


德银所说的“学习日本论”某种程度上,其实可以算是新殖民思维的变种:通过引爆的话题延伸至“日本化”的概念,将非西方文明现代化强行纳入西方设定的发展轨道,试图改变人们的认知,或者是他们现在的一种尝试……


辜鸿铭说:“中国人的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


今日,中国正站在“文明之中国”的新起点,国情不一样、社会结构也不同,甚至体量也不是一个层级的,在目前看,外形大概被觉得相似,可根本性的目的不一样,内在核心不一样,所走的路也必然不同,那么,何须谈什么学习呢?


不要去比较,也无需感到自惭,当西方的智库们仍在用“日本滤镜”观察中国时,要知道,在深圳前海的区块链法庭已审理全球首例AI侵权案、贵州“天眼”射电望远镜正在接收137亿光年外的电磁信号、天宫高悬于宇宙、嫦娥重现于广寒——这些突破都是日本经验无法解释的文明创新。


三、中美贸易的根本


德银还提到了中美贸易之间的多年摩擦。


其分析指出,由于政客们往往倾向于尽早明确立场,因此有可能在2025年上半年见证中美两国达成贸易协议,并随后将注意力转向西半球事务。这样一份迅速达成的协议可能涵盖有限度的关税减免(与德意志银行早先预测相符)、部分现有贸易限制的撤销,以及中美企业间的大规模合同签署。在此情景下,预计中国股市将迎来积极上涨。


历史经验显示,贸易活动与经济实力之间历来存在着紧密联系,但目前关于出口表现与股市动态之间具体关联性的研究尚显不足。尽管如此,中国的出口增长与全球货币供应量的扩张趋势仍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尽管增速有所放缓,但整体上仍维持上行态势。


德银报告中提及,当利用德意志银行的AI平台检索相关研究时,发现存在分歧:一些研究认为出口增长能增强企业盈利能力,进而提振股市估值;而另一些研究则警示,过度依赖出口增长可能会挤压国内需求空间,最终对经济成长及股市表现产生不利效应。


自2018年以来的贸易战揭开表象下的深层矛盾,即美国对中国34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的背后,是双方对数字时代生产关系的根本分歧。


中国数字贸易占GDP比重已达38%,而美国仍固守WTO框架下的货物贸易思维。


这种差异在半导体领域尤为明显,中国近三年芯片进口额年均下降,自主产能却提升近半,中芯国际14nm工艺良率已达95%。这种“替代-超越”的产业发展,正在改写全球价值链的权力、经济结构。


但中美经济绝非零和博弈。波士顿咨询公司研究显示,若双方技术完全脱钩,美国半导体企业将丧失37%的全球市场份额,而中国通过“双循环”战略已培育出41个百亿级数字产业集群。


这种相互依存中的竞争态势,就有点像19世纪英美技术转移的戏码了,惠特尼轧棉机专利引发大西洋两岸知识产权纠纷时,谁曾预见会催生出第二次工业革命?


而这一次德银特意在报告中加入了中美贸易和关税问题,这也是立场使然。


在我的理解和猜测中,这里面的所谓预测和说法,大概涉及德银的三重意图:


第一,话语权争夺。将复杂的技术竞争简化为“关税失衡”,延续2001年中国入世时西方设定的“规则接受者”框架。


第二,资本避险需求。作为持有2.3万亿美元跨境资产的投行,德银需制造波动性以激活衍生品交易。


第三,认知渗透。通过强化“中国破坏贸易平衡”的莫须有,为《芯片法案》等保护主义政策提供道德掩护。


所以,当中美贸易战被德银简化为关税数字游戏时,义乌商人正通过“义新欧”班列向马德里运送智能家居产品,休斯顿工程师在淘宝采购深圳无人机零件——这些微观场景揭示的真相是:数字时代的贸易本质,已从工业文明的“控制-掠夺”模式,进化到智能文明的“连接-共创”范式。


从大航海时代香料贸易引发的殖民战争,到AI时代算力贸易催生的文明竞合,中国正用“链式创新”取代“链式封锁”。


当美国忙于在墨西哥边境修建实体墙时,中国已在数字空间拆除多项“卡脖子”技术壁垒。


这种反差印证了《盐铁论》的古老智慧:“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中美贸易的根本分歧,实为陆地文明与海洋文明对数字新大陆的不同想象。


四、说在最后


如果非要说德银这份报告的价值,我觉得有二:


其一,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于世界的影响力,同时也认识到中国的发展潜力正逐渐显现出深厚的后发力量。


其二则让我们知道了西方的“强国”们,现在对中国所觊觎和忌惮的地方。


说实话,虽然提醒大家要冷静看待,但还是会觉得自信。


“中国吃掉全球”论调,透过表层的呼吁投资中国市场的呐喊,其实也不外乎是旧秩序卫道士对文明升维的恐惧投射。


德银这家诞生于1870年普鲁士铁血时代的金融机构,其报告底色始终浸染着殖民思维——当它用关税数据制造贸易失衡恐慌时,刻意忽略了中国对全球通胀率降低的缓冲作用;当它渲染“斯普特尼克时刻”的威胁时,选择性无视中国向多国开放量子通信地面站的科技普惠。


真正的威胁从来不是崛起本身,而是旧霸权对历史潮流的视而不见。


德银报告某种程度上照见了西方金融资本对文明范式迭代的深层焦虑。而中国给出的答案,早已写在敦煌壁画“飞天”与中国航天同框的宇宙图景里:人类文明的进步,终将超越零和博弈的旧思维旧模式。


现在我们唯一担心的,是怕有某些心怀不轨者,登高而呼:东方富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东针,作者:王丛予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