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毕业后,我应聘到故宫“修房子”
2021-01-05 11:28

硕士毕业后,我应聘到故宫“修房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条(ID:yitiaotv),自述:周乾,撰文:谭伊白,责编:陈子文,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75后古建筑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周乾,硕士一毕业就进了宫,亲身参与了太和殿的百年大修,从此在故宫一待17年。





三年前起,他着手撰写《太和殿》一书,终于在2020年出版,以上帝视角从里到外解构整座宫殿,向大众呈现中国古建筑的精华,“以一殿知万殿”。



为什么故宫历经222次地震后坚韧不倒?屋顶的小动物代表什么?太和殿正中央藏着宝匣吗?


12月上旬,一条摄制组“进宫了”,听周乾讲述太和殿的秘密。


2004年,29岁的周乾盯着一根木头出了神。这根扶柁木的榫头有些下沉,连着上面的屋顶也开了裂。这根很可能影响太和殿延年益寿的木头,危及了太和殿的安全。这还不止,它墙皮脱落、木柱腐朽、瓦片错位,问题一个接一个。500多年的紫禁城遇到大麻烦了......


此时周乾刚硕士毕业,还没等反应过来他就被招入了故宫,投入太和殿大修的工作中。



太和殿大修现场


这是太和殿在1679年遭遇火灾重建后,300年来的首次大修。作为紫禁城建筑群的“门面担当”,太和殿从2006年1月5日起,被高达35米的保护罩团团包围,停止对外开放,从没有人见过它这副模样。


作为世界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它的变形等问题最被重视,就这样,学土木工程出身的周乾被派上了用场。他望着那根一端下沉了10厘米的横梁木绞尽脑汁,无数次建模、修改方案,花了整整一年,才完美地将它加固。


与此同时,30万张金箔从南京金箔厂运了过来,为外檐“换装”;70多岁的老专家也被故宫返聘回来,亲自重画彩绘;屋顶更换部件、墙皮重新抹灰......





太和殿终于在两年半后“松绑”,脱下层层脚手架,依旧雍容大气地伫立在北京的中轴线上。危机解决,而周乾也再没离开过紫禁城。如今他的办公室位于紫禁城西北角,一个叫城隍庙的院落里,距离太和殿仅仅600米。


周乾将17年奉献给了这栋大房子,他爱太和殿,从他不厌其烦地将采访中指代太和殿的“它”,一个个改成了“她”的执着中便可知晓。


以下是周乾的自述。


中轴线建筑——紫禁城的脊梁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是一个极其难得的、特殊的年份。面对着有极大魅力的故宫建筑群,我觉得有这个责任让大家都来了解她。


说太和殿,就不得不先提中轴线建筑。


中轴线建筑,是指正中央南北方向的建筑。故宫古建筑的中轴线建筑,无论体量上,还是在造型上、功能上,都能够充分地体现明清时期,帝王所代表的王权与皇权。


在古代,古人认为北极星的出现有利于辨别方向,于是把南北方向作为最重要的方位


南从午门,北到神武门,中间经过太和门、有前朝三大殿之称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再往北,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即内廷后三宫,然后到御花园。


午门广场


午门是紫禁城的南大门,我看网上传的很多,说什么推出午门斩首,只是源于民间戏曲。午门其实是明清帝王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比如说农历新年,皇帝会派人在午门宣布过年啦,皇帝大婚也会在午门做宣告。


多种多样的仪仗用具


而且午门的广场上,有各种的“法驾卤簿”,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仪仗,比如说宝象、辂车(两轮的车子),来展示它礼仪的地位。


太和门广场


进入午门后就是太和门,它在明代,是皇帝上朝的地方。我们有可能在电视里会看到,说皇帝在太和殿上朝,其实不是的,皇帝在明朝在太和门上朝,清朝是在乾清门上朝。


它虽然是一个门廊式建筑,但非常能体现中国古建筑的特征。聪明的古代工匠,为了彰显出宫殿的豪华壮观,通常两步做法——第一,将太和门伫立在台基之上,使得它本身能够挺拔;第二,把两边的建筑压低。同时太和门广场中间,有一条用汉白玉铺成的路,这个路比其他部位的路要高,称为御路,也是为了突出皇权。


《光绪大婚图》呈现了皇帝大婚时太和殿的盛况


穿过太和门,就到达了紫禁城中最为重要的太和殿。它代表了明清时期国家的门面,是皇帝举行重要国家礼仪的场所,比如说皇帝登基、大婚和生辰。殿试时皇帝出考题、发榜,也是在太和殿举行的。到了这些时刻,太和殿广场上千军万马,非常壮观。


太和殿以北,先是中和殿,这是皇帝举行活动前休息的场所,有保护皇帝隐私的功能,所以它的建筑体量比较小。


而后是保和殿,它的功能比较丰富。比如说宴请外藩的使节,说的简单点就是吃饭。一段时间也作为帝王的寝宫和批折子的场所。到了清代,乾隆时期起,它就专门作为古代科举殿试的场所。




前朝三大殿,它们在立面造型上,像一个弓形,是一道优美的曲线,避免了造型的呆板,而且屋顶形式也不单调。



导游们喜欢讲,“故宫有房屋9999间半”,这个说法其实不准确。


在古建筑领域,四根立柱围成的空间称为一间房。民间传言的9999间半,是因为古人觉得,“九”代表最多,紫禁城正对的紫微星是玉皇大帝的居所,它有一万间,在人间的皇帝的房屋数量则少半间。


实际上有史料记载,紫禁城从1420年完工以后,房屋应该是八千多间,在清朝的时候,接近两万间,之后经过功能的改变、修缮,数量发生轻微改变。老院长单霁翔先生上任后,带着秘书,数过了每一间房,2012年这个数字是9371间。


以中轴线建筑为中心,往四周扩散,建筑的体量逐渐减小、等级降低,但同样建造得具有智慧。


畅音阁


皇帝看戏的畅音阁是古代的国家大剧院,它有三层戏台,但是皇帝看戏是在畅音阁对面的阅是楼,与戏台还有一定的距离,如果声音要想准确地、清晰地传到皇帝的耳朵里,就得扩音。


于是工匠在一层戏台的地下,巧妙地设置了若干个井,有的有水,有的是空井,它们就相当于扩音器。同时畅音阁是个封闭式的院落,声音往外流失得少。


浴德堂内景


皇帝洗澡是在武英殿西边的浴德堂,是一个阿拉伯风格的浴室。它的墙壁很厚,出入口是曲字型,热水的传送是从西墙外的一个井取水,利用高差,流到了浴室北边的一个灶房里面,从灶房里面烧水,再通过一个孔,穿过管道到达浴室。



太和殿结构之魂 


我最熟悉的还是太和殿。任何一个人进入太和殿广场之后,都会被它高大的体型所震慑。它矗立在三层台基之上,高8.13米,称为须弥座。这种做法在我国的古建筑中极为少见,它的目的只有一个——突出皇权。



故宫地基剖面


600年来,尽管紫禁城经历了数次火灾,但222次地震几乎没有影响它分毫。地基就是它最稳固的保障。研究人员从紫禁城中心向下约5米~6米的地方挖出一种稍粘且有气味的物质,判定它是“煮过的糯米和石灰的混合物”。地基中的糯米成分,就是它防震的要点。



蟠龙金柱上的纹饰


上了台阶走近看,一根根粗壮的立柱支撑着太和殿。太和殿在明朝初建的时候,它的材料是楠木,这些楠木源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深山老林之处,气味芬芳、不怕糟朽、不怕虫子。


工匠找到了楠木后还不能走,等到第二年七八月份山洪爆发的时候,把楠木推下山,想办法汇入京杭大运河,然后漂到通州的漕运码头,再用骡车运到紫禁城。所以有人认为,紫禁城是漂来的宫城,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即使沿路有官员值守,也有超过20%的楠木丢了,不知道漂到哪去了。


但是楠木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生长周期300年以上,等到太和殿第五次复建的时候已经找不到大尺寸的楠木了。这就为今天的太和殿的营建材料为松木为主,埋下了伏笔。





木材本身的榫卯搭接方式,非常便利,使得盖房子非常迅速,而且牢固可靠,就算它产生了破坏,修缮加固也很方便。


斗拱也是中国古建筑一个重要的构造特征,太和殿的溜金斗拱,和其他宫殿都不一样,它外边是平的,里面往上翘,就像我拿根秤买个大西瓜,把小小的秤砣往后一放,就能撑着大西瓜,斗拱后尾轻轻地顶在一个枋子上,就可以支撑前面屋檐的重量。


木柱底下还有石头基底,石块那么重,既不能用车运,也不能就地滚,于是就选在冬季运输。近万个民工、数千头骡子,沿路每隔一里地挖一个井,取水结成冰,浇在路上,拽着旱船在冰上滑行到紫禁城工地。



太和殿细节之美 


往上看,太和殿屋顶有优美的曲线,除了审美价值,它还非常具有科学性。



上面陡,下面缓,下雨的时候雨落在屋顶上,可以迅速往下走,到了下面,迅速往前走、往远走,不然则会反渗溅到瓦下面的木柱和门窗。


屋顶的尾端有优美的起翘,寓意“天人合一”,因为古人认为宇宙是阳,大地为阴,为了充分表达与天相接近,就把屋檐做得翘起来。


紫禁城古建筑的不同屋顶类型



古代的工匠刻意地把正脊加长,这样的话,它两边就自然而然地变陡了,就跟人一样,胸脯一挺,它的建筑的气质就出来了。




屋檐上有10个小兽,小兽数量越多,建筑的等级越高。


故宫古建筑的屋顶小兽,一般都是单数,1个、3个、5个、7个、9个。但是太和殿,有10个小兽。最后一个“行什”是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太和殿在最后一次复建加上去的,它是雷震子的形象,寓意希望不再遭受雷劈。


常有人问,太和殿究竟用钉子了吗?其实太和殿屋顶上的小兽,最初的功能就是为了保护钉子。




屋顶正脊的正中央还有一个暗口。紫禁城里面任何一个古建筑快要完工的时候,都会在正中央放一个盒子,称为宝匣。盒子里面会放若干个物件,称为镇物。


镇物的内容很丰富,比如说有5种金属、5种宝石、5种丝绸、5种稻谷等等,凡是古代工匠认为能够满足消灾驱邪、迎祥纳福功能的东西都往里面放,而且放的过程,是由未婚的男工人进行的。



不同图案的“透风”


墙体的细节也很丰富。


看太和殿的侧面和背面,会发现下边、上面都有一个镂空的砖雕,这是古代的工匠发明的空气循环器,叫“透风”。室外的空气,可以从下面流入,顺着墙体与木柱的相交位置,从上面排出,使得木柱始终保持干燥,防雷防火。




从槛窗往里看,太和殿的地面,数百年依然光亮如新。


这独一无二的金砖地面并不是金子做的,专门指代苏州陆慕御窑村烧出的砖,敲之清脆,断之无孔,而且烧造极其苛刻。它光滑到可以直接做砚台。当初做这种砖要在没有阳光的房间内阴干一年到一年半,再进窑烧制,历经39道工序,成功率极低。




室内最中央,是故宫最讲究、最精美的宝座,也就是我们说的龙椅,叫做髹金漆云龙纹宝座。它其实是明代的遗物,清朝皇帝入主紫禁城后,又继续沿用了两百六十多年。但是1915年,袁世凯篡权,因为腿太短,他就撤去了龙椅,放了一张椅背高、座面矮的西式大椅。1959 年,原来的宝座才被重新放回太和殿里。



再一次走远看太和殿,可以欣赏它强烈的“中国配色”,而这样的搭配也是符合人体感知的。红色、黄色为暖色调,热烈、奔放,普遍用在了建筑明显的位置,比如黄色的屋顶、红色的柱子、窗户,来体现紫禁城的雄伟和壮观。


天花


斗拱


而青色和绿色属于冷色调,就被用在了斗拱,体现古建筑的阴柔之美,在阴影中显得空气感强,轻盈又遥远,使得厚重的屋顶给人轻松的感觉,增强了房子的高度感。


©️Katrina


对太和殿的误解 


都说故宫建筑奢华,其实从营建到修缮,它都是高度重视环保和循环利用的。比如太和殿的墙体,厚1.4米,但是它只有外皮和里皮是用整砖砌起的,中间全部都是施工的废砖、废石头。因为墙体不需要受力,只要保证厚度,保温隔热即可,废料就都用上去了。复建的时候,也把之前烧制的砖都用上了,丝毫没有浪费。


另外曾经有人也问过我,故宫的油饰彩画有没有污染?当然没有,因为用的是砖灰、猪血、麻,都是我们常见的便宜材料,没有任何的化学物质。



我很幸运,硕士毕业后接触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太和殿大修。很多游客来故宫参观,看到太和殿觉得太新了,他们认为不能这样,不符合心中所期待的,古建筑必须是沧桑的、凋敝的。


我希望大家能改变对古建筑保护的理念。我们的修缮和保护,不光是今天,历朝历代都在发生,而我们修缮的是它的保护层,防止里面经受风吹、日晒、雨淋、虫咬。跟人一样,我们给他换了件衣服,但是这个人吧,他还是完好的。


紫禁城建成至今已有600年,中国历史或辉煌或失意的时刻,太和殿都始终守护一旁。尽管物是人非,太和殿依旧屹立。她不仅集建筑精华于一身,更代表了中国人的精、气、神,做好太和殿的科学保护,弘扬她所代表的中华最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这是一份责任,我会一直做下去。


除了太和殿,这些中国古建筑同样了不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条(ID:yitiaotv),自述:周乾,撰文:谭伊白,责编:陈子文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