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原文标题:《11个简单易行小习惯,帮你开启新一年》,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2021 年开年第一篇文章。分享一些我践行了很久的习惯,也希望能给你的新一年,带来一些启发。一起加油。
1. 独处时间
我有一个践行了很多年的习惯:无论多么忙,每天一定会抽出一段时间,什么都不做,用来放空和思考。
这几年来,也许是因为生活节奏的关系,总觉得大家的生活都变得很忙。每一天的日程都安排得很满,喘不过气。
但这些事情里面,哪些是真正对我们自己有意义的,哪些又只是因为我们无法忍受“无聊”呢?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做“行动成瘾”(Action addiction),指的就是这种情况:整个世界都在高速运转,我无法让自己停下来,无法忍受自己“什么都不做”,因此,我必须让自己动起来,随便做点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很容易疲于奔走在各种琐事之间,把自己的生活沦为满足自身社会角色的需求和任务。
因此,一个小小的建议是:每天拨出一段时间,可能是半小时到一小时,试着有意识地放下手头的事情,暂时关闭信息的输入,摒弃外界的打扰,把注意力转向自己内部,让自己跟自己独处。
在这段时间里,你可以:
回想自己今天做的事情,想象自己的目标和远景,把自己的当下跟未来做一个“目标对齐”。
整理、翻阅自己的笔记,把零碎的想法和记录进行梳理,让它们变得有序。
给自己一个安静的环境,让思绪自由地游走,任由它们编织出一个个想法和火花。
把那些让自己感到压力和焦虑的事情,一条条写下来,并用理性去一条条分析和判断。
或者,做一下简单的冥想,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和身体上,观察思绪浮浮沉沉、起起落落。
这相当于一个对大脑的按摩。它可以让我们在每一天的忙碌和奔波里,找回片刻的宁静。
2. 优先做最重要的事情
有一句话叫做“为了不思考,我们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确如此。
为了避开那些困难的、需要消耗能量的事情,我们最常做的,就是去做一些周边的、琐碎的、不重要的事情,以此让自己沉浸在“我在行动”“我很忙”的幻觉里。
但这能解决问题吗?并不能。这样只会使我们落入“帕金森效应”的陷阱:不断地把真正重要的挑战往后移,直到移无可移,再闭上眼睛把它啃下去。
这就造成了一个后果:对于占我们生活重要性20%的事情,我们可能用了80%的时间;而对那些占了80%重要性的事情,我们却只用20%的精力去应付。
所以,在诸多时间管理方法里面,我最常用的就是“吃青蛙”:每天,开始你一天的事务时,优先做那件最重要、最麻烦、最令你感到恐惧的事情。开个头,哪怕做不完,也会令你不至于虚度这一天。
你可以在每天晚上做第二天的任务清单时,想一想:如果我明天只能完成一件事,哪件事是必须完成的?然后,把它拎出来。第二天起来立刻就去做。
这会使你的一整天,都变得神清气爽。
3. 15%的可能性
今年,我重新梳理了自己的生活管理系统,加上了一个笔记本:“15%的可能性”。
日常生活中,突然产生的灵感和想法,看到的新奇工具和方法,或者突然想到的小项目,我都会把它们汇总放到这里,再拨出时间,一个个顺一遍,去尝试一下,看能否让它们开花结果。
比如现在的这张清单里,就包括“线上社群的搭建”“试用不同的沟通工具”“做一系列UGC小活动”“做实体商品”……
这些,都是今年1月份,计划花“15%的时间”去做做看的事情。
不一定有成果,也可能是白费时间,但像这样拓展生活的边界,能够给自己一些不一样的刺激,让自己时刻有新鲜的东西可以去探索,也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我会建议你:在你的工作之外,在你最重要的事情之外,每天再抽出一点时间,去尝试一些新的、陌生的事物,拓展你的生活圈子和认知圈子。
也许,你生活的目标和使命感,就来源于某一次不经意的、小小的“15%的可能性”。
4. 接触不同的人
回想一下这几年的历程,自己成长最快的,还是2017~2018年那段时间。
为什么?因为那段时间强迫自己走出去,接触了非常多的新朋友,也学习了好几个新领域和项目。未必有成果,但的确拓展了视野,让自己知道了“原来还有人在做这样的事情”“原来这个事情是这样做的”。
拓展认知边界的最好方式,就是让自己走出去,接触原本圈子之外的人。停留在自己的圈子里,是很难有成长的 —— 你只是在不断地重复和优化自己而已。
就像前面“15%可能性”中讲到的:做实体商品,那我势必就要去接触做电商的人,从工厂调研、材料、加工、供应链,到库存、销售、物流……这一套流程都要去摸一遍。哪怕最终没有能做出来,这也是一套宝贵的经验。
2018~2019年我就是这么折腾了两年,尝试了一些新东西,虽然没做出特别满意的成果,但回过头来看,都是非常有趣的生活体验。
因此,今年我也想做这么一个事情,让大家能够有一个渠道跟平时接触不到的人相连接、碰撞,拓展自己的圈子和认知边界。还没有想好,它还在我的“15%可能性”里面。
也建议大家可以更主动一点,在工作之余,花一点时间去认识圈子之外的人。比如线上的社群,或者线下的兴趣小组和活动,都是一些拓展可能性的机会。
未必一定要有结果,也未必要去做“人脉”,就让自己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也挺有意思的。
5. 简短的写作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讲过:最有效的锻炼思维的方式是什么?就是写作。
因为,我们每一天从外部世界获取的信息,都是零碎的、无序的,而通过写作,把它们整合成一个结构化的整体,就是一个使它们变得有序的过程。
只有有序的信息,才是知识,也才能被我们所内化和调用。
很多人谈到写作,可能会想到自媒体、个人品牌……但实际上,如果把写作作为一项思维锻炼的话,那么量和“质”其实都不是特别重要 —— 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你是否能够充分调动你的大脑去思考,逼迫它去理解信息、消化信息、吸收信息。
我自己的做法是:
日常生活中,当我学到一个新的、完整的知识点时,我就会动手把它写下来,力求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述出它的重点。
当我把一系列知识点串连起来,碰撞出火花时,我也会把它写下来,记录下这个时刻,作为自己思考的产物。
当我跟别人交流、沟通之后,我也会简单写一份“交流记录”,记录下要点和启发,待日后备查。
这两天总结了一下,发现去年一共写了64篇这样的小短文,都是一千来字,不够系统,因此就没有发到公众号,仅供记录和参考之用。今年计划把这个量再提高一点,有机会的话,也会想想如何跟大家分享。
简而言之:不用把写作想得太严肃或太功利,也无需觉得“写作就是为了发布的” —— 它完全可以只写给自己看,可以是一种锻炼思维、整理想法的方式,也是一种简单易行又有效的方式。
6. 练习专注
在什么情况下,你的幸福感是最强的?一定是我们的思维高度专注,“忘我”地投入到手头上的事情的时候。
这时,我们不去计较得失,不去忧虑和恐惧未来,不去后悔和犹豫,是心情最平和、最心无旁骛的时候。
但我们的大脑总是很难保持这种状态。它总会从“当下”,向着“过去”和“未来”偏移,让各种各样的杂念进入脑海,打破这种状态。
许多讲专注的内容,会着眼于“长时间的专注”—— 实际上人是不可能保持长时间的专注的,因为不善于发现环境中潜在刺激的个体都已经灭绝了。
更有效的做法,不是去追求长时间的专注,而是追求“少量多次的专注”。把手头的事情分解成一个个小阶段,每个阶段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控制在5~20分钟。然后,用小步快跑的方式,一个个阶段去冲刺。
冲刺完,休息一下,调整一下,继续下一个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另一点很重要的就是保持认知资源的适度负载。什么意思呢?就是每一个阶段的事情不能太过简单,否则大脑就容易走神。这时,就需要手动去调整它的负荷,让大脑的前台资源尽量被占满。
举个例子:比如我最近在群里答疑。答疑其实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操作,如果停留在答疑上,很容易走神。这时我就可以去思考:
这个问题为什么会产生?是不是因为学员的某种惯性思维使然?
这里是不是我讲得不够好?我在以后的课程里可以如何优化?
这个问答能否写到文章里?或者用其它方式分享给别的学员?
诸如此类。
简而言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小步快跑,手脑并用,把注意力集中在上面,尽量减少内部或外部的干扰,这不仅是高效做事的秘诀,也是提高幸福感的秘诀。
7. 帮助别人
人总是需要反馈的。一般情况下,有两种反馈是比较显著的:
通过努力做成一件事情所获得的成就感。
跟别人进行社交联系所获得的认可、肯定和赞赏。
前者可能没有那么简单,所以,后者就可以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反馈来源。
因此,为什么说人是很难脱离社会的呢?就是因为:一旦断开跟外界的社交联系,你所感受到的反馈就会少了一大截,所以减少多巴胺的分泌和奖赏回路的激活。久而久之,你就很容易变得孤僻、沮丧、压抑,毫无动力,什么都不想做。
反之,一个简单的做法就是: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去跟别人进行社交联系,多去给别人一些举手之劳的帮助和回馈 —— 这是一件非常低成本高收益的事情。
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把自己的心得和感受跟别人分享;以及,当别人有疑问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帮助。
我在以前的文章里,多次提到过一个“5分钟给予”:每天抽出5分钟,帮别人解答疑惑,分享新知,又或者只是给予一个肯定和赞赏,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这不但可以给你自己带来幸福感,同时也能对你所处的整个环境,创造正的外部性。
8. 广泛涉猎与联系
我每个月都会买很多书回来。家里的藏书,算上各种APP里面的电子书,应该有好几千本了。
经常有人会问:这么多的书你能全部看完吗?实际上这个问题就很奇怪:因为绝大多数的书都不是用来“看完”的。我们要追求的,也不是把一本书“看完”。
令到一本书有价值的,是它本身吗?不是,是书里承载的信息。所以,一本书是什么呢?就是一系列信息的集群。很多本书是什么呢?就是由很多个这样的信息集群所构成的、一张庞大的信息网络。
如何打破“书本”的区隔,让这些信息能够彼此碰撞、整合、流动起来,才是我们要追求的核心。
所以,我读书的方略从来都是:广泛涉猎,彼此联系,观其大略,紧要的地方再去针对性地进行“包围学习”。我可能同时会看十几本书,可能有些书只是粗略翻看几遍,有些书只看一部分,不拘泥于信息被呈现出来的形式,“我需要从中得到什么”,才是最关键的。
要明白一点:你自己的知识体系才是最重要的。无论任何渠道,书本也好,课程也好,我们的目标都不是“把书看完”,或者“积累多少页笔记”,而是要把里面的知识提炼出来,摄取进你的知识体系内。
所以,一个建议就是:以你现有的知识体系为基点,充分去挖掘兴趣和好奇心,去进行广泛的涉猎和阅读,不用追求精熟,而是追求在一本又一本书之间、把知识联系起来的过程里面,大脑所迸发出来的火花。
这才是有价值的。
9. 加入思考和加工
很多人看电影、看小说,专注的是当下的感受,看完就过了,顶多就是记得一点剧情梗概和人物,以及一两个印象深刻的场景或镜头。
这不好吗?也不是,这非常自然。但我会建议:如果你想让你的生命体验更丰富一些,不妨试着加入自己的思考和加工。
比如,读完一部小说之后,可以试着想一下:
这部小说的优缺点是什么?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可以如何改进?
哪些地方符合逻辑,哪些地方不符合逻辑,为什么?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这些手法的特点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诸如此类。
这并不难,但是,它可以极大地提升你的审美视野和感受。当你试着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时,你会发现,你看待一部作品的目光,会变得全然不同。
这实际上就是我之前提到的“从创造者的视角去看问题”。
我在之前的文章也讲过:让我们的生命变得丰富的,是什么呢?是种种不同的体验吗?其实不止。如果仅仅停留在对体验的感受,那你只是不断在“遭遇”它们,接触,丢下,离开,前往下一个地点。循环往复。
只有当你对这些体验进行筛选,对它们施以加工,把一部分容纳到自己内部,成为自己新的一部分,如此循环……那些被你攫取留在生命里的,才构成了你的这一生。
养成思考的习惯,从创造的角度去看待一切事物,提高自己跟它们的互动与交流,这才是能不断丰富你心灵和思想的源泉。
10. 关注自己的身体
没有什么比身体更重要。我们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生活是为了工作。如果你的工作让你每一天都感到非常疲惫,让你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跟自己独处,甚至让你变得只知道行动、忘记了思考,那么也许是时候想一想:这真的是你想要的生活吗?
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台机器,它是会磨损的。只有好好地保养它,降低它的负荷和损耗,才能使它的最佳状态再延长多一会。否则,它的上限就会不断降低,从100%到80%、70%、50%……
饮食、睡眠、休息、运动,这些不多说了。如果你真的非常忙,分享几个特别简单易行的小习惯吧:
(1)散步
2019 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哪怕是低强度的锻炼(比如散步),也能有效延缓大脑的衰老。尤其是对于缺乏中高强度锻炼的人群,这一效果会更加显著。
一般来说,每天步行5000~10000步,或者增加1小时左右的低强度锻炼,就能有效增加脑容量,降低大脑受损的风险。
(2)活动
我们的身体不是设计来长期保持一个姿势的。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那些更能够灵活应对环境的个体更容易生存下来,而那些长期保持不动的个体,基本都被淘汰了。
所以,一个建议是:无论你现在在做什么,一定要时不时地活动一下,转变自己的姿势。
最好可以加上一些简单的有氧运动,给你的身体维持一个适当的刺激,激活它的整体机能。
(3)缓慢呼吸
这可能是最简便易行的小习惯了。有意识地试着这样做:用鼻缓慢地、深入地呼吸,频率大概在每10秒1次(吸4s,呼6s)。这样可以扩张血管、降低心率,刺激迷走神经。
尤其是在情绪波动、紧张,或是忙碌工作的时候,做一做这个小锻炼,能立刻让你平静下来,抑制 HPA 轴(身体的压力系统)的刺激和唤醒,让自己保持舒缓。
11. 慢一点,不要急
这个世界正在加速。
我们总是害怕被外界抛下,于是,我们总是在跟时间赛跑。学了一个东西,就想马上把它用上、掌握;开始一件事情,就想马上把它做完做好;发现一个不足和缺陷,就想马上把它弥补上来……
这个时代,很少有人关注“持续”,都在讲“爆发”;很少有人关注“生命力”,都在讲“注意力”。
我可能是一个比许多人都追求效率的人,但熟悉我的人会知道,我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慢慢来,不要急”。
为什么?因为,学习,成长,自我提升,完成目标,都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外界迎合着我们对“快”的需求,不断给我们创造和灌输“立等可取”的幻觉,但落实到自己身上,无论是改变思维模式,还是改变行为习惯,都需要依靠时间的力量。
慢一点,耐心一点,把注意力从瞬息万变的外界抓回来,不要被外界的信息爆炸所吸引,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内心,关注你每一天的感受,每一次行动的手感,每一次复盘的反馈、思考、经验。
去关注我们自己,每一天都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结果;做出了什么决策和判断,心路历程是什么;产生了什么感受,造成它的原因和外部线索是什么;让自己看到你每一天的进步,成长,改变。
我们的生活,只有在我们慢下来,去关注它的时候,它才切实存在。
我们追求高效,是为了可以慢下来去生活,而不是失去生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原文标题:《11个简单易行小习惯,帮你开启新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