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黄海均(ID:HaijunLog),作者: 黄海均,原文标题:《Clubhouse / RTC / 直播 / 场》,头图来自:《社交网络》
Clubhouse 是近期很火热的一个产品,除了在“本土市场”美国火,在日本已经窜到了 App Store 总榜第一。目前采用邀请制,中国用户不多。用了几天,在此记录一些零碎的想法。后面还有几位 Clubhouse 用户的使用感受,也一起分享下。
一
黄海均 场遇创始人
先介绍一下 Clubhouse 产品的核心玩法:
1. 主持人/管理员(moderator)创建一个房间(room)后,跟嘉宾(speaker)一起聊天(talking),房间里的听众(audience)旁听。所以是一个“多人实时在线语音群聊”产品。
2. 如果管理员一个人管理不过来,也可以提拨其他嘉宾成为管理员,来共同管理房间的秩序。
3. 如果听众想要发言或提问,可以举手(hands up)申请成为嘉宾,经管理员同意后,“上台发言”;管理员也可以主动邀请听众成为嘉宾,但需要听众的同意。
4. 管理员可以对普通嘉宾进行管理,比如让其静音,或降为普通听众。
5. 主持人/嘉宾都可以把自己降为普通听众(“下台坐着”),也可以直接离开房间。
6. 关注的人发起。
观察到 Clubhouse 目前主要有两类玩法:
1. 一类是熟人和半熟人之间的聊天(可以无主题闲聊),这个场景对应到现实生活中是俱乐部(Club),核心是关系链驱动,朋友拉朋友,再拉来朋友的朋友。像是一群人聚集在客厅/咖啡馆/大学宿舍卧谈会,只不过没有物理边界后,随时会有人进来旁听甚至举手连麦。这很容易让一场对话可以持续下去,聊 2~3 个小时是常有的事情。
2. 另一类是圆桌讨论(Round table/Panel discussion) ,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就一个主题进行公开式的讨论。发言嘉宾从 2~100 人都可以,听众(陌生人)则从几个到几千人都有。
其实语音房的形态不新鲜,为什么 Clubhouse 异常火爆。有几个因素:
1. 产品简单和克制,专注于语音,让早期的 engagement 能够快速建立起来;
2. 在早期用户的运营上,找了很多硅谷创投圈的行业 KOL 作为启动,加上有 a16z 这样的顶尖 VC 支持,自上而下传播,引起广泛关注;
3. 通过有限的邀请制带来更多相似人群,让早期的人群相似度很高,社交属性强,因此第一类玩法能够部分跑得通;
4. 产品设计即为运营增长留下了足够好的空间,配合非常默契。
从生产/消费的角度:
1. 也许是为了映射线下跟朋友聊天的场景,Clubhouse 在产品上做了很多减法:不能开视频;只能说话不能打字发图片;不能录播回放(不过创始人在最近的 Townhall 里说后续会提供录音功能,让主持人自己控制);没有二次传播和组织。对比之前有限几次录播客的经历,无录播回放确实大大降低了发言门槛和障碍,让表达更真实。
2. 在跟朋友们聊的时候听到一个观点,Clubhouse 和播客一样,试图占领人们的 “耳朵注意力”,而不是与现成的其它巨头产品抢夺眼睛的注意力。它是 AirPods 的延伸,这几天我的 AirPods 充电频次高了不少。
说到国内市场:
1. 从社交网络和通讯的角度看,字节跳动、腾讯、微博应该会入场试试看。前者一直对这个市场有所期待,通讯更是腾讯的立业根基,微博有最丰富的各行业 KOL 资源;尽管大厂做这个产品并没有绝对的优势(对社区的运营),但他们应该会跳起来试一下的。
2. Clubhouse 上的一个 room 与其说是内容,不如说是社交圈子。因此相比知乎/豆瓣这种需要“养”很多年的社区,这个模式有可能“大力出奇迹”。
3. Clubhouse 的实时音频技术是基于声网 Agora,而非自研。且为了保证听众和嘉宾之间的实时交流,应该是全在于声网而没有走 CDN 分发 —— 这意味着非常高的成本,没有 Super Team+Top VC 的组合,一般创业团队没法做。
4. 另一个角度看,Clubhouse 的另一个场景是 broadcast 或 podcast 的直播化,因此即刻团队的 “小宇宙” 如果尝试做这个模式,也不用惊讶,这会让小宇宙从播客内容组织分发往上游迈一大步。
几点感慨:
1. Clubhouse 是疫情刺激下的产物,但是从诸多产品细节来看,这个团队对于社交的理解非常到位。其实不只是创新机会变少了,很多时候还是人不够强。
2. 全球 C 端市场好久没有这样的创新和热闹了,a16z 赌的是下一代 Social Networking 或者实时通讯/交流方式,“音频版的 Twitter”。
一定程度上来说,Clubhouse、Hopin 和 Zoom 属于同一个大方向的产品,即线上实时交流,这些产品的核心技术是 RTC(Real-time Communication)。
与现实生活对比,Clubhouse 映射的是咖啡馆交流,Hopin 映射的是行业交流,Zoom 映射的是公司会议室,实时音视频通讯都是产品核心。
过去,互联网的通讯媒介经历了文字 (BBS/博客/微博)--> 图片(朋友圈)--> 短视频/直播(抖音/快手/视频号)几个阶段,微信和 QQ 虽说是即时通讯(Instant Messaging),但实际用起来还是异步沟通。
过去我们习惯于“发消息-回消息”的通讯方式,而 Clubhouse/Hopin/Zoom 等产品构建了一个实时、立体的场,我在现场的状态、多向实时沟通从此变得容易和明确。
可以想象,在 VR/AR 等技术大规模应用之前,互联网上的通讯将全面经历 RTC 时代,RTC 会融入并改造很多产品,实时音视频将成为标配。当然,背后的推动因素还包括 5G 普及和全球疫情倒逼。
二
邓皆斌 给赞创始人
从内容形态来,音频内容有 Spotify 和喜马拉雅,短视频内容有 TikTok 和抖音,图文短内容有 Twitter 和微博,实时视频内容有直播。
实时音频内容好像一直没有对应的产品,广播电台的互联网化,好像就只是 Podcast,但它的内容生产方式太专业,不够低门槛,无法大众化。剪辑后发布强行把生产和消费分开,这也增加了消费者和创作者的距离感。
音频内容的生产方式的重构,就有新产品出来的机会。
实时音频这个内容形态更有包容性,讲话对于人类来说自然程度较高,远比直播、打字等形式更为贴近真实世界的场景,更舒适,内容生产门槛更低,更能激发个体的创作欲望。
上次微信公开课,龙哥说视频直播是最低的内容创作方式了,这个观点同意一半。音频唠嗑相比起视频直播,减少了面对镜头的恐惧感,有更低的门槛。
体验了 Clubhouse 产品,Clubhouse 多了社交的想象力,用户长期持续使用产品的动力,一方面是可以参与讨论和听到感兴趣有价值的内容,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可以在这里面建立社交关系。
国内也有很多实时音频类产品,用过后会发现都不是一种产品。比如,递爪:相对最接近的产品了,解决用户的需求类似,但是在产品设计和运营上思路不一样。递爪鼓励用户以匿名身份去聊天,沉淀社交资源不足,还是以 killtime 导向。
伴伴这类秀场语音聊天室,荷尔蒙驱动,偏娱乐化产品。还有狼人杀:游戏化玩法的垂直场景语音聊天,产品可玩性挺高,但限制了产品的边界。
实时性内容的消费,对生产消费场景的撮合效率要求高,Clubhouse 里面做了很多产品细节,尽量还原线下社交场景同时又增强了部分通知机制。递抓解决的方式是预约,去年第一次玩的时候,觉得这个思路很妙,当看到 Clubhouse 的方案时,内心感叹:真厉害!
想了一下 Clubhouse 为什么是在这个时间点爆发。可能有两个重要的变量。疫情导致大量人群长时间居家,对线上交流需求的大幅增加。再一个 AirPods 带来无线耳机爆发,给实时语音内容生产和消费提供了基础设施。
Clubhouse有一些产品细节做得很好。比如邀请制:不开放注册,并且只允许邀请两个用户,初期用户密度不够的时候,通过邀请制构建初始社交关系,并且在 Profile 页显示出邀请人。
比如房间分发策略:基于社交关系去分发,而不是平台推荐机制,这个功能让产品有了很强的社交属性,而不是以往看到过的语聊房间。
还有交流方式:整个产品都没有 IM 类产品的对话框,不能文字聊天鼓励创建房间去公开语聊,房间内围观用户只允许旁听和举手上麦。
这两天跟几个创业的朋友都聊过这个产品,大家都觉得有意思,但太难做起来。大概是,互联网创投圈这两年对平台型创业产品的信心指数跌到谷底了,放以前至少 20 个团队已经在写代码了。
国内有没有 Clubhouse 跑出来的机会,我觉得还是有的,对这个产品方向感兴趣的可以一起聊聊。
三
范阳 医疗保健消费行业创业者
试用了一下 Clubhouse,几个初步印象:
1. 硅谷产品经理文化,熟悉社会心理学和行为学, FOMO 驱动。
2. 以前创业公司的beta测试产品像是玩具,现在需要变成一个个 meme, 得迷因者得天下。
3. 注意力争夺,Clubhouse 现在的日活应该就是美国那边多出来在家办公的时间。播客制作成本高,而 Clubhouse 也需要一定公众演讲的能力,主编 VS 主播的关系,用户的时间有限,在于选择哪种方式得到信息和娱乐,Clubhouse 开放以后社区发展成什么样有待观察。
4. 平权,很多人是用 Twitter 账号登录,在平台上的关系还是已有社媒和真实世界权力的映射,话语权相对固定。
5. 怀旧,与其说是实时播客,对 80 后感觉是广播电台+新浪聊天室回来了。
四
Jasondstar 产品经理
用了 Clubhouse,聊几点想法:
1. 移动互联网最核心的是随时随地,在沟通这一点上,微信是随时随地文字交流,但如早上我提到,沟通这一点上最高效的是语音。
2. 如何随时随地语音,得益于无线耳机的普及,带上耳机就能做到,某些场景下甚至手机都不用拿在手上。
3. 与同好沟通是最佳体验,而邀请码的方式除了能促进同类人群的连接,熟人半熟人关系的引入也成为了 Clubhouse 与其他语音房的最大区别。
4. 功能上需要注意到一点,在麦上和麦下,有个位置居中,是麦上关注的人单独呈现,这一点帮助熟人之间更好互动,也将关系推荐给更多人,类似即刻的 xx 关注了 xx 的默认动态
5. 抛个脑洞,带上耳机,文本沟通部分转移成语音沟通有没有可能性,重要语音房有人发声,耳机听到,然后直接开口回应。
五
Celia 美元 VC 投资者
Clubhouse 也确实是新的社交体验:虽然都是语音开放连麦;但 Clubhouse 中的主客区分角色分配不同 — 主持人、观众、吃瓜群众有天然区分又可以角色实时互换。一种随时随地社会关系的塑造,平权和分解。体现在诸多产品设计上。
恰逢疫情,全世界人叽里呱啦各种房间低成本的娱乐社交(而不是信息消费)。总体看 Clubhouse 和 Discord 还是不一样的,使用目的不一样,动机不一样,效果就又不一样了。“我说故我在”。
(和其它语音房相比)不一样的是这个产品对于声音这种媒介的绝对强化与功能克制,不能打字只能语音。其他的语聊房功能还有很多,用户预期和精力更分散。Clubhouse 产品的新的点:社交关系的建设扩展,二度关系的扩展,兼容弱目的和强目的。
六
曹大鹏 最右产品合伙人
1. 一句话介绍 Clubhouse:参与社会名流线上沙龙,朋友闲聊
2. 是什么让 Clubhouse 跟其它语音群聊类产品:开放性,有价值的人和讨论。
七
陆树燊 慎思学社创始人
1. 一句话介绍 Clubhouse:一个蛮有趣的语音群聊软件,跟各种老外一起侃大山,体验非常棒。我都上瘾了……
2. 是什么让 Clubhouse 跟其它语音群聊类产品:我觉得Clubhouse本身的功能不特别,就像是它的名字:做 Club 的 House,一个社群空间。社群最重要的还是关系链,Clubhouse 是从美国创投圈开始走出来的,天然有关系链上的优势。早期参与的人质量都蛮高的,氛围很好。
最后,关于邀请:
1. Clubhouse 目前只有 iPhone 版,需要在美国区 App Store 下载。没有 Android 版。
2. 每个新用户有 2 个邀请码,邀请时需要将对方先存储到本地通讯录,记得电话号码里加国际区号(如+86),才能顺利发出邀请码。
3. 已经注册成为 Clubhouse 用户的可以加入中文用户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黄海均(ID:HaijunLog),作者: 黄海均,曾任职于网易、知乎创始团队、豆瓣等公司,连续创业者,国内首家一站式线上活动平台场遇 zhiren.cn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