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inkedIn(ID:LinkedIn-China),作者: Ray先森,原文标题:《“年轻化”公司值得去吗?一个公司怎么对待35+的员工,他们就会怎么对待年轻人》,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知乎曾经有个关注度很高的问题,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被拉出来讨论一回:
“找工作时,单位普遍要求‘35岁以下’,那35岁以上的职场人都去哪里了?”
问题下面是一个个中年职场人排着队,拿着焦虑的号码牌艰难回答:
有人被公司边缘化,38岁开始跑滴滴补贴家用;
34岁因为生病住院影响工作,公司要求他写认错书否则扣年终奖;
受疫情影响,一个35岁民营企业中层,已经被迫断缴五险一金3个月;
有人求职,HR直接告知“我们是年轻化公司”,对年龄有一定要求。
确实,但凡一些标榜“我们是互联网公司”的企业,十有八九都会拿“年轻化”这个概念造势说事。
就连招聘启事上都煞有介事地写着:“公司扁平化管理、年轻化队伍、学习氛围浓厚”。
可问题又来了:年轻化到底是一个为了“清除成本”而祭出的幌子,还是真的和职场中年人划清界限?
而那些当初被选中并加入的年轻人,最后无疑会变成职场中年人,有谁会在意他们的生存,又有谁会考虑他们的何去何从?
一、年轻化的背后,绝不是一句“内卷”那么简单
很多人总以为“公司年轻化”“不招30+职场人”“用完就掉”等职场潜规则就是内卷导致的。要知道,其实很多事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1995 年,张树新创立首家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瀛海威,让老百姓进入互联网。
到如今的2021年,互联网浪潮早已将我们的日常颠覆了不知道多少次了。
除了渗透到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各个方面之外,中国互联网带来的还有无数人梦寐以求的机遇和窗口。
在这个多变的时代,挥洒热血成为了每个互联网人最好的战斗方式。
然而25年过去了,一二线城市的互联网市场已然饱和,就连五环之外的三四线城市的渗透也接近尾声,曾经互联网人热衷吹捧的指数型增长又重新回归了线性时代。
曾经喊着“拥抱互联网”的企业,又开始急于轻装上阵。
混迹职场的互联网人对这些名词又怎会不懂?
结构性调整、整体优化、公司年轻化、不停迭代、敢于试错,一个个新兴词汇掩盖不了一个古老的劳资真理:无非是尽可能减少人力成本,最优化提高人工效率,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于是,那些当年激昂着斗志的斗士,如今别人眼里的“老司机”们,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性价比的比例尺下最失衡的群体。
你说,这一切都是职场中年人的内卷造成的,和我们年轻人有什么关系?
可是朋友,你以为年轻就没事了吗?
据易观千帆的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11月求职招聘的人群中:24岁到35岁人群占比60%以上,为求职者人群的主要构成部分。
由于很多公司招人时都会要求求职者年龄在35岁以下,因此从22岁大学毕业走入社会到35岁便成了求职黄金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你或许还有机会去尝试,去失败,去重新来过,过了这段时间,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因此,你最好能在这段时间里找到自己喜欢的,满意的工作。
不然,留给你的时间不多了。
一头是企业接二连三的优化调整,一头是延迟退休的势在必行。
这些正在或已经跨过35岁门槛的“老司机”们,有些人的职场生涯才刚刚走过1/3,忽然之间就遭遇了无法言说的尴尬:后方年轻追兵无数,前方尚无一人引渡。
即便你老老实实留在原地,还要被这个无处不在讨好年轻人的社会持续标签化和边缘化。
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根源所在而已。
二、一次就好用完就丢,30+的职场人为什么这么不“讨喜”?
30+的职场人从来就不缺乏被讨论的机会,比如在曾经热播的《小欢喜》中黄磊扮演的这个角色。
这部剧主要讲了三个家庭在孩子进入高三之后,与孩子一起备战高考的紧张生活。
实际上,高考不仅是一场孩子的升学考试,也是对家长能力的一次大考验。
剧中海清和黄磊扮演的童文洁和方圆夫妇,就在这场考验面前一起“挂了科”。
童文洁因为照顾孩子连续请假,面临被降职的“职场危机”,而方圆因为在职场丧失进取心,没有持续学习保持竞争力,从而落入“人到中年就失业”的人生窘境。
降职、失业、照顾儿女同时砸在一个家庭身上,这可给不少家长提了醒:
如何平衡家庭与工作,如何在照顾孩子学习的同时保持职场竞争力,是成年人必须面对的持续模拟考。
而这样的考试,随着时代的发展甚至越来越细化和严苛,回想2020年的流行词你就会发现,我们对职场人的调侃从来没嘴软过,就像网友总结的那样,
前有996是福报,后有打工人才是人上人。可是大部分人都躲不过电池人的下场。
可是当你真正步入职场中年,才发现这才不是生活的全部,比如你还需要面对下面这些时时刻刻扑面而来的难题:
1. 房子很贵,但总要买
房价涨,为开发商打工一辈子;房价跌,给银行打工一辈子。
2. 升职很难,常要加班
以前熬个通宵都不当事,现在到了晚上就困到不行。
3. 夹层难做,但只能忍
在家里,上有父母,下有妻儿,面面都要顾到;
在公司,下要为新人擦屁股,上要为领导背黑锅。
4. 假期不多,还只想躺
葛优躺这个姿势,早已驾轻就熟,成为生活本能。
5. 富豪很多,却不是我
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创业成功、迅速发财的故事,却没有一个主角是我。
6. 婚恋很难,像是配对
各项基础条件就仿佛游戏里的攻防数值,家长们帮子女在婚恋市场上寻找旗鼓相当的对手。
你看,这些问题放在20多岁的年轻人身上压根不是问题,也无怪乎有人会说:30+的职场人为什么这么不“讨喜”?
因为他们不像年轻人“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而相反的,他们中大多数人常常如张爱玲笔下写的那样:发现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少有他可以依靠的人,进而感到虚无与乏力。
说实话,这样容易瞻前顾后拖泥带水的职场人,无论换到什么地方都不太“讨喜”,更何况是在锱铢必争一分不让的公司面前?
三、不要浪费任何一场好危机,也不要妄想一直停留着巅峰
有问题总该是要解决的,如何要摆脱这些生活困境,最好的方法当然是好好挣钱。
但是钱也不是这么容易挣的:职位不好升,工资不见涨,股票常见跌,市场黑天鹅众多,各种投资看起来都很危险。
那还有什么投资才是最好的?
自己。
正如Alan Cooper所说:
“除非有真正卓越的替代方案,否则必须遵守标准。”
持之以恒地投资自己,是复利效应最大的投资。自己的每一次提高,都是本金的永久性增长,而这在多变的职场而言,不失为一个硬性的个人增值标准。
关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妨可以从这几点入手:
1. 保持良好的心态
翻开如今的微信公号,我们看过太多“月入过万年薪百万”的故事,因而产生了成功就必须趁早的错觉,总觉得自己的人生进度落后了,但实际根本不是这样。
人生不是闷头向前比拼速度的赛跑,必须得适时停下来思考自己的方向和问题,做好长期跑下去的准备。行止有序,才能从容致远。
李安也曾遇到过中年危机,他30多岁时,做了6年的家庭煮夫,靠着妻子的收入度日,山穷水尽时只剩43美金。
那他是怎么摆脱的?
他说,我拍了一部《卧虎藏龙》,坚持做自己想做和能做好的事情。你看,他直到40多岁才成功。
投资自己首先要竖立好正确的心态。理解这是一项周期非常长的投资,功成不必在当下,接着尽心尽力地长期投入,最后才有可能获得巨大收益。
就像巴菲特说的那样,你需要接受慢慢变富的真相。
2. 锻炼并保持健康
有句话说得好,你有命去996,但不一定有命去花996赚来的钱。
不要忘了,健康相当于是你在人生市场上的唯一户头,一旦销户,所有的收益都会化为泡影。所以,永远不能忽视对健康的投资。
健康永远是一项长线投资,虽然坚持几个月甚至一年,成效都不显著,但是如果是10年20年,你和没有健康投资意识的人相比差别就很大了,且这是不可逆的,稳赚不赔。
3. 投资职业技能
苹果、谷歌、腾讯等世界潮流企业的雇员平均年龄都越来越低——比起中年人,职场新人们学得更快,也更能吃苦。
但时间是“中年人”的弱点,也是优势。
格拉德威尔在著作《异能》中提出了“一万小时理论”,大意是说:一项技能想要达到世界顶级水平,需要至少练习10000小时。
职场新人们知识结构再新,学习能力再强,都不能改变这一点:任何技能都需要通过时间的积累来进行磨练。
中年人要保持职场竞争力,就需要磨练自己的技能。你要了解到自己的天赋和兴趣,然后选准一项,长期而专注地练习。
4. 打造个人品牌
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相信做新媒体的朋友一定很熟悉这句话,因为它一直保留在公众号平台的登录界面上。
而个人品牌的力量,非常巨大。
随着社交网络的发达,个人品牌也会越来越重要。不用例举,相信大家都能在直播、微博和微信公号里看到各类佼佼者。
就像安迪·沃霍尔说的那样:“在未来社会,每个人都可能在15分钟内出名。”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关键在于积累和把握。
你需要做的是:为自己贴上一个独特、专业的标签,并长期以此为标准去要求自己,以提升你在这一方面的的可信任度。
四、写在最后
职场中,任何时候都有危机,年轻化的背后也就是对大龄职场人的一种潜在危机。
但是没有必要一味地陷入对年龄的纠结上,在现在这个多变的职场,我唯一相信的无非是:不浪费任何一场好危机,因为危险总伴随着机会而来。也不要妄想一直停留着巅峰,因为落下去才能更好的爬起来。
毕竟行止有序的职场生涯,才有机会从容致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inkedIn(ID:LinkedIn-China),作者: Ray先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