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 2 3 3 4 4 5 5 文集 深度 号外 热文 时间线
想并肩DeepSeek,不能靠自嗨和邀请码
2025-03-06 14:11

想并肩DeepSeek,不能靠自嗨和邀请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硅星人Pro (ID:gh_c0bb185caa8d),作者:王兆洋,题图来自:AI生成

文章摘要
Manus通过饥饿营销吸引关注,但其创新不足。

• 🚀 Manus通过邀请码激发用户好奇心

• 🤖 产品功能在技术上缺乏显著突破

• 📉 Manus未达到DeepSeek的真实影响力

如果根据AI自媒体们的标题来看,昨天全世界AI圈应该无人存活,因为他们又被“炸”了。


这次扔炸弹的是一个叫做“Manus”的产品。它是一个中国团队开发的只通过一部全英文的宣传片发布的,没有邀请码就用不了的AI Agent产品,官方称它为“全球首个通用Agent”。


仿佛OpenAI的Operator和Anthropic的Claude Coder们,一夜之间都被炸得不存在了。


而发布后,它在一个小圈子里迅速传播起来,“炸裂”不断,迅速走向了另一个熟悉的味道:


中国又一个DeepSeek来了。



中国肯定需要不止一个DeepSeek,但它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是一个问题。


仿佛Open AI和Anthropic不存在


先不去看这些标题,我们来看看Manus是个什么产品。


根据它的视频和官网上的信息,它是一个可以“可以解决各类复杂多变的任务,能通过独立思考和系统规划,在自己的虚拟环境中灵活调用各类工具为你直接交付完整的任务成果,而非仅仅提供建议或答案的Agent”。


今天所有让人辨别不清的AI Agent们,基本都会这么介绍自己。


它目前没有公开上线,只能通过邀请码使用,而它的发布主要通过一个演示视频。




在演示视频中,它展示了三个场景:上传包含多个简历的压缩包,根据你的提示词,Manus自动帮你解压缩并分析简历,然后给出建议;提出你对房产的需求,Manus自动帮你做房价和信息的整理;对英伟达和特斯拉股价生成分析报告。


要知道此前OpenAI的Operator,以及智谱AI的Phone Use,都已经实机展示过类似的功能,而Google Gemini在去年展示的,都已经是多模态的通过摄像头基于10分钟记忆来和你一起打游戏的Agent了。


如果熟悉主流的模型能力迭代方向,以及AI产品的现状的话,会很快意识到,这些场景和功能展示都在各种Agent概念的产品里实现过,而且,Manus的界面也基本是Devin和Artifact的样子。


官方并没有任何对技术的详细报告,有人拆解了它背后的方法,基本是Claude的基础能力和开源模型的后训练后的规划能力的结合,同时内置了各种Agent来通过某种已经设定的工作流来完成任务。


它有趣的地方在于,与此前大部分Agent类产品不同的是,Manus把这些能力“封装”到了一个云端的虚拟环境,同时它也算是一个“异步”交互潮流里的新产品。


不过,这些开发工程上的创新,和业界今天已经在追求的端到端实现的“通用”方式有些远。


与用一长串文字来描述Agent相比,Anthropic最近在一场分享中给Agent的定义更加清晰:Agents are models using tools in a loop——它首先要是一个强大的模型。作为目前Agent能力最强的模型,Claude对“通用”的实现方式是强大的模型本身,加上一个通用的协议(MCP)


这也指向Manus这类产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它的这些能力,本质上任何一个Agent能力强一点的模型就能干得了。而Manus也没有给出解决的方法。


想并肩DeepSeek不能靠自嗨和邀请码


但这些都不妨碍Manus成了一个小圈子里“刷屏”的产品。


从这个产品的设计来看,它就是瞄准了“普通用户”的套壳Devin,把Devin变成用户不需要感知的产品过程的一部分,然后提供给用户更直接的用途,这样的产品其实在Perplexity走红后也被证明是有市场的。


它的做法也非常Perplexity,营销是重要一环,它会在分享机制上做设计,比如,用户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他在Manus上的操作录屏,因此而制造传播。


而更经典的,就是邀请码的机制。



邀请码是一个总会在一个小圈子自嗨阶段出现的推广设计。它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当一款产品想出圈时的基本操作,某种上个时代的肌肉记忆。


Manus的传播堪称移动互联网的经典模版复现:邀请码饥饿营销(“动用我的人脉才搞到”)+KOL尖叫体测评(“人类一败涂地”“浑身发麻”)+借势其他明星产品(这次是绑定DeepSeek)。然而当人们打开海外科技论坛和社交媒体,关于Manus的讨论却近乎真空。


欺负大家不懂英文是么,想像出来的“硅谷无眠”在哪呢,人家就算是有人没睡着,可能在讨论的也是通义千问的QwQ开源版吧。



显然Manus自己想要追求的是DeepSeek的那种火爆程度。基于它制造的传播和预期来看,也是想要比肩DeepSeek。但路数似乎错了。Deepseek可没搞过邀请码,在出圈爆火之前,它一直是一个深耕开发者社区很久的产品,通过真诚的开源形成了口碑。


但这些前期的工作,在那些想跟DeepSeek相提并论的跟风者那里,都变得不重要了,后来“国产之光”式的出圈成了一种技术性操作,而非持续的工作。


除了你在今天随便一搜,出来的标题就是:


“中国AI双星:DeepSeek技术突破,Manus商业落地”这样的东西。


Manus自己还在强调它在GAIA上的成绩,并表示击败了OpenAI。


但一个AI应用,为什么要对着OpenAI这样的模型厂商去比拼榜单?而且,GAIA本就是需要调用工具链的现实任务测试,而Manus作为专为工具调用设计的系统,好比带着计算器参加小学数学竞赛,和OpenAI这种没有特定目的的模型对比,似乎比错了对象。


是的,Manus团队背景不错,出了一个在工程和前端交互上有点新意的AI产品,然后成了一个小圈子的社交资产,加上一轮“炸裂”传播,趁着人们对DeepSeek现象的深刻印记和情绪,营造一个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又一个中国团队让硅谷无眠”的情绪,确实挺有效果,但它并不严肃。


中国太需要下一个DeepSeek了,但“下一个DeepSeek”是没法自封和自嗨的。现在这个情况还好,如果硅谷真的有不少人注意到了Manus,又很幸运地拿到了邀请码,然后测试之后大失所望并且发表了评论,那就真的是消耗了DeepSeek给中国AI带来的正向价值,这应该是大家无论如何不愿意看到的。


希望不会这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硅星人Pro (ID:gh_c0bb185caa8d),作者:王兆洋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