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哎呀音乐(ID:iyamusic),作者:Zauber皇,头图来自:《贝多芬》剧照
在我的任教生涯里,我的同行时常会向我抱怨。
“学生天天不练琴,忙着刷抖音上那些口水歌。总是在课堂上提问关于商业流行歌的问题。”
“是啊是啊!有一次我呼吁了一下少听口水歌,还被网民嘲讽思想陈旧,审美狭隘,然后被“音乐不分高低贵贱”这种理论打击一通……这也太难了。”
作为一个没上年纪的音乐老师,我实在太理解这种现象了。
假设你是个汉语言文的老师,你的学生放着课程表里一大溜名著不看,老去读《小时代》《爵迹》《麻雀变凤凰》,你能不急嘛?
但话说回来,这些老师们也都太耿直了。
毕竟在当下的时代,人们都不是很讲武德,不由分说就给你扣帽子,划立场。
这样好吗?这样不好。
所以对待年轻人,我有更阴险的教学(矫正)方式。
由于我平时上课风格比较嬉皮笑脸,我的学生很不怕死,常拿口水歌来给我洗耳朵。
常见的有:
油管原创小众非主流曲子;某些电影中仿古典音乐风的情调音乐;以及一些时下流行的口水歌。
跟你的老师一样,大部分都是我认为不值得听的东西。
但是我不会立刻反对。
我会饶有趣味地听一会,然后把它当作听写练习:做个简单的分析,把旋律、和声扒下来。
扒不了的,我跟ta上课一起扒,口水歌的话,一般不出10分钟能搞定。
比如前段时间我的学生非常拿了一首在各大平台刷屏的歌曲。我放个简谱,你们自己弹一弹。(不报名字了,害怕被扣帽子)
和声走向是常用的VI-IV-V-I,也就是6451。
学生看到这个和声进行以后,只是耸耸肩,表示没啥情绪波动。
使用这套和声进行的好歌曲不在少数,例如:久石让的《菊次郎的夏天》、周杰伦的《七里香》。然而一旦把旋律扒出来以后,他就开始蛋疼了。
A段:
预副歌:
2321在自然大调中级进的旋律动机,这个动机很多人用过,是一个从听感上相当流畅的动机。例如林俊杰的《修炼爱情》。但不同的是,相对于后者,它的用法很初级,全程在321之间跑来跑去,最大的跨度仅有三度和五度,起伏感很弱,且仅用到了一个黑键,也就是34来稍作变化。
所以整段旋律除了听上去很流畅以外,没有任何惊喜感,并且节奏也没什么新意,很容易就跳戏到其他歌曲上。
如果没有猜错的话,这首歌应该是跟着和弦哼出来的。
副歌也是差不多的问题:整段旋律一直在自然大调里级进,最大的跳进始终没有跳过三度和五度。
副歌:
(我就是不说是哪首歌,你自己弹~rua)
然后我让学生自己唱,或自己弹。
很快学生会发现,学会它门槛太低,也就毫无成就感。它本来可以在旋律上给自己加一些7度、9度,音和休止设计的不规则一点,显得呼吸感再强一些。
但是这些常规的操作它都没有做。
一
朋友,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所以这个时候,我会笑眯眯(假惺惺)地把这些硬伤拿来跟艺术歌曲做对比。
• 简单的旋律:太多了。
莫扎特的小星星变奏曲,把一个毫无技术含量的旋律,搞出了12个不同的花样,在节奏、旋律装饰、左右手平衡、和弦各个方面都玩了个遍。
比如说第8变奏:“一闪一闪”改成了小调的音阶;
然后用卡农的手法在低声部模进了一次,也就是:同样的旋律,在一定时间间隔后,由别的声部再次进入。
拿《两只老虎》举例:
(这里为了容易听辩,左手的部分我弹低了八度)
是不是有一种此起彼伏、绵延不断的感觉?这里开头就出现了一个相隔五度的卡农,虽然很短(只有两小节),但仍然产生了一种古典的建筑感。
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手法:Suspension Resolution(延留音的解决):
但是注意,这里的SUS不是指挂留和弦,古典音乐中的SUS一般指三步:
1. Preparation 准备: 和谐和弦
2. Suspension 延留: 延留音配新和弦,制造不和谐(有4、7、9度三种不和谐)
3. Resolution 解决: 延留音下行或者上行解决(如4-3),恢复和谐。
莫扎特在这里很皮:一个sus有什么意思?要用就用一串sus。
他把每一套sus的第3步(Resolution解决)和第1步合并,形成一个sus链。
我在下图标记出来了:
这还只是“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这一句。
二
谁都知道贝多芬的“当当当挡”,但这个简单又粗糙的动机,硬是写了一首几十分钟的交响曲出来,差点没让几代音乐学家挠破头。
“当当当挡”不断在四个乐章重复出现,变化多端,神出鬼没,实在是很不寻常的操作:毕竟一般正常作曲家的各个乐章,会出现新的动机和旋律,不会让任何一个不断重复。
于是一些音乐人士认为,“当当当挡”一个动机有贯穿、整合全曲的神奇功能,是第五交响曲至关重要的焦点。比如乐评家Peter Gutmann。
但另一些音乐学家翻翻白眼,觉得一点都没有说服力,“当当当挡”这个节奏型在当时的曲目中很常见的好吗!比如英国音乐学家Donald Tovey。
虽然骂战没有结果,权威的牛津音乐辞典也没有站队,我们还是可以清晰地看出贝多芬的天才:把一个如此简单的动机,重复使用这么多次,却还能保持新意;
不仅让音乐学家有架吵,还让听众有种寻宝的快感。
1. 藏在不同声部里面:
2. 被拉长变成“当当当 当当当当 当当当当 当!”
3. 改变音程,变成“荡荡荡挡”
听着听着会惊觉:怎么又是你?你怎么又来了?你怎么每次都不同?
三
歌词的艺术:舒伯特的歌,巴赫、莫扎特的咏叹调,等等。
莫扎特的歌剧《魔笛》,剧情虽然属于“王子救公主”的老套路,但是音乐却很精彩。
故事中有一位配角叫Papageno,是王子的随从,负责插科打诨、搞笑做效果。
Papageno是一枚单身狗,突然收到了天上掉下的一个女朋友,惊喜交加到结巴的他唱了一首歌。
第二幕的结尾,Papageno的女朋友不见了,他急得想上吊。
《魔笛》皇家歌剧院剧照,Papageno由 Roderick Williams 演绎
在她再次出现的时候,Papageno的狂喜、惊讶、失而复得的心情,让他结巴得说不出话来,于是这首歌开头近30秒的歌词是:“啪啪啪啪啪(pa-pa-pa-pa-...)“
情绪表达:每个音间隔越来越短,越来越短,从四分音符间隔休止→四分音符→八分音符,逐渐兴奋:
旋律线丰富感:各种叠加音程。女声的十度,伴奏中的三度、六度合奏等等。
伴奏中的呼应:开头的弦乐拨奏,奠定活泼可爱的调调;时不时出现的装饰音、颤音也加强了这种氛围;pa-pa-pa的旋律在低音大提琴、中提部分重现,默默保持兴奋度。
就这样,如此摸鱼的歌词,却精准地表现出 Papageno 从惊到喜,从呆滞到嗨翻,从单身狗到发糖机的心理过程。
(这个令人扶额的角色还有一首歌,是嘴巴被封住的时候唱的,歌词是“唔唔唔唔唔唔”,推荐你也听一下。)
严肃一点,就听《马太受难曲》里的责难犹大那段。
合唱队以此起彼伏的卡农、大音程的跳跃,配合低音大提琴的快速跑动,以及德语独有的爆破音(e.g. 'Blitze' 的‘嚓’音)→ 要用雷鸣电闪劈死背叛者,再用地狱之火烧死他,听得寒毛直竖。
下图谱例从00:55秒开始:
深刻的情感: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舒曼,肖邦,很多作曲家都是性格复杂、感情深刻的人。
比如说肖邦的第一谐谑曲。诙谐感是一点也没有,反而充满了无可奈何的思乡之情,对自己不能回家参与战斗的自责,对当地人鄙视祖国的愤怒,以及在异国他乡的孤独......
开头就是两个愤懑的长和弦,砸完是一轮又一轮的怒吼:
发泄了一会悲从中来,插入一首家乡的圣诞儿歌,最怕空气突然安静:
在摇篮曲的节奏中,逐渐回归怒气,却来回摇摆:
呈现的是剥洋葱一般层次丰富的感情。听完这首曲子,你看到’谐谑’这个词,还能笑得出来?
三
片刻,学生被巨大的信息量轰炸,烧脑爽爆,回味无穷。
在这以后,就算学生再弹、再听这些口水歌,它们在学生耳朵里,已经变味了。他们很快就会感受到脚趾抓地的尴尬,以及智商堪忧的提醒。
就像那些中二时期在qq空间留下的肥猪流自拍。
我知道,他们再也回不去了。
当然啦~我知道一定有人会说我这个老师不讲武德,拿大师的神作和口水歌做对比。
天可怜见,你们是真的不知道,现在当老师有多难哟!
既不能说,也不能骂,批评太严重还会被鄙视,学生不练琴,你行你去教啊!!
当然,我这么做还有另外一个目的。
每当我去音乐人聚会上,人们听见我是古典乐老师,总是下意识退后三分,敬而远之,好似遇见了什么洪水猛兽,我可真是欲哭无泪……
其实我也会听流行歌的好伐!
多年来许多人都觉得欣赏古典乐的门槛很高,再加上一些影视作品输出的一些容易令人误解的形象,导致了许多人眼中的古典乐老师或是搞古典乐的人都是老学究、老古板。这种印象也进一步将古典音乐与人们的距离越拉越远。
但实际上,任何音乐诞生于世就是给人欣赏的,古典乐有那么多的好作品,欣赏的人却大多都是相关专业的学生。
关于“音乐有没有高低贵贱”这个说法,早就已经被大家讨论烂了,还是欢迎大家来入古典的坑(不是),古典音乐的殿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哎呀音乐(ID:iyamusic),作者:Zauber皇,编辑:贰十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