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片黑马30年
2021-03-10 08:45

喜剧片黑马30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宅总有理(ID:zmrben115),作者:宅少,题图来自电影《赌圣》


“自有戏剧以来,


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生,


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


给它的时代看看,


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


——剧作家·莎士比亚(逝于1616年4月23日),代表作品:《奥赛罗》


……



在中国,喜剧片向来是演员和导演们以小博大、撬动江湖地位的不二神器。


当年邹文怀出走邵氏,创立嘉禾。一上来就绑定李小龙,为嘉禾盛世奠基。没想到1973年,李老师驾鹤西去,要不是许冠文把《鬼马双星》送到邹大佬面前,嘉禾接下来还真不知找谁续命。原本这个本子是给邵氏的。可惜邵逸夫压价,还不想给许冠文分红。


反过来送了嘉禾一记大招。


许冠文是港大高材生,出身清贫,早早就跟弟弟许冠杰主持《双星报喜》积累了喜剧功夫。后又被李翰祥拉去拍《大军阀》,终于迈入电影业。《鬼马双星》上映后,打破了香港票房纪录,拿了600万,还顺带开创粤语片风潮,为香港喜剧打下根基。


许冠文的《鬼马双星》


这也深刻地影响了香港电影的创作格局。80年代“新艺城七怪”的主攻方向,就是混搭喜剧,以低成本入手,博取高票房。


冷面笑匠许冠文,从此也被称为香港本土喜剧的开山鼻祖。


无独有偶,成龙也是靠喜剧上位的。


李小龙死后,他的御用导演罗维把成龙从澳洲捞回香港,准备把这个在《金瓶梅》里跑过龙套的武行,打造成“李小龙第二”,还量身定制了《新精武门》。结果票房扑街,连扑三部。成龙被业内戏称“成虫”。幸亏这时,业内大佬吴思远去戛纳卖片,发现功夫片不好卖,回来一想,干脆加点喜剧进去。


恰好看了成龙演的《少林木人巷》,觉得这小子憨傻逼人,鼻子大,又不帅,正好符合喜剧特征。这就跟罗维借人,拍了《蛇形刁手》和《醉拳》。为了拍戏,被朋友称为“阿鼻”的成龙大哥,还特意去割了一对双眼皮。


功夫喜剧《蛇形刁手》


《蛇形》和《醉拳》前后脚上映,双双杀入当年票房前十。《醉拳》更是在韩国大爆。据统计,当时每11个韩国人就有1个看过此片。


那之前,成龙都快要回澳洲跟他爹做菜了。跑了数年武行,片酬还在3000港币。罗维也扶不动他。结果《醉拳》大爆后,成龙开起了豪车,一口气买下七只钻石手表。后来加入嘉禾,一个人在公司停了50辆车。


此后,成龙继续“功夫喜剧”的套路。而他的大师兄洪金宝,另辟蹊径开创灵异喜剧《鬼打鬼》。许冠文那边继续香港市民喜剧;黄百鸣又弄出了《开心鬼》系列;王晶跟着弄出“精装追女仔”。加上新艺城的《最佳拍档》,一票人极尽火热、极尽癫狂,总算把香港喜剧的各种套路、桥段推向顶峰。


这时,必然出现糅杂各路之长的集大成者。


香港喜剧的王者出现了。



周星驰也要感谢吴思远。


1973年李老师去世,星爷第一次看《唐山大兄》,从此渴望成为巨星。然而很不幸,考了两次才考上无线训练班,还靠他妈走了一波后门。考完毕业,梁朝伟都已经当主角了,他还在《四三零穿梭机》里扮演什么黑僵尸。


这期间,他断断续续找机会跑龙套,一个月薪水2000港币。一晃5年过去,他才在TVB剧《生命之旅》里混个脸熟。梁朝伟已是“香港最受欢迎的无限港星”。


1988年,星爷偶入歌厅,遇到李修贤。李修贤一句话让他演了《霹雳先锋》。最后倒是拿了金马男配,回香港还得跑龙套。


感谢咱们王晶导演,拍了一部《赌神》,掀起香港赌片风潮。同年,吴思远和元奎在澳门聊天,提及此事,又听说大陆气功热正猛,到处有特异功能人士,不如把两个元素攒到一起,搞部电影。回港后,元奎找到刘镇伟,两人写了《赌圣》剧本。恰好吴大佬当时看了周星驰《一本漫画闯天涯》,剧本虽然一般,但周星驰表演极为出彩。


吴就给星爷开了70万港币,还说:


“演完这部电影,我保证你变成巨星。”


周星驰《赌圣》


周星驰当初并不信,主要是冲那70万去的。万万没想到,这部《赌圣》上映三天就收回了成本,最终以4132万打破了香港影史票房纪录。2年前还在TVB台庆上唱《我是中国人》的周星驰,因为吴君如一句“星爷”成为港片新宠。《赌圣》不但撬动了历史票房,还撬动了港片喜剧之王的宝座。


次年,内地华东水灾。香港艺人为了捐钱,合力拍了一部《豪门夜宴》。在片子结束时,许冠文和周星驰抢了一次鸡头。


也暗示了江湖地位的交接。


从此,以许冠文主导的市民喜剧悄然退场,以周星驰集合了香港喜剧之大成的无厘头顺势上位。1992年,星爷一个人拍了7部电影,其中5部包揽香港票房前5名。虽然他在日记里写道,希望港人不要以为“他只是个会搞笑的小子”,但现实告诉香港电影人,能有一个把观众逗笑的演员,就等于抓住了一棵巨大的摇钱树。能写出一部爆款喜剧,就能笑傲江湖。


更可况,喜剧的成本,还那么低。


《豪门夜宴》里抢鸡头


1994年,周星驰不再满足于做一个导演,斥巨资进入内地,拍了《大话西游》,结果把公司拍破产了。以至于刘镇伟日后惭愧,说要不是因为这件事,周星驰也不至于再回香港,拍《回魂夜》那种鬼东西。


重整旗鼓后,星爷显然吸取了教训,再拍《食神》《喜剧之王》,就没搞出那么大阵仗。对当时不景气的港片市场而言,低成本、高收益的喜剧,显然才是投资人的最优选择。


1999年,帮星爷重回港片冠军的《喜剧之王》,才拿下2984万港币。可见当时香港电影半截身子都入土了。更残忍的是,在周星驰巨星光辉统治的10年里,香港喜剧没能出现接班人。星爷凭一己之力把喜剧格局提高到了后辈难以企及的水平,迎面撞上港片滑坡,当初癫狂火热的港式喜剧,从此绝唱。


就在这时,内地电影开始复苏。


一场崭新的以小博大、以笑博王座的喜剧接力赛,拉开了历史序幕。



1982年,周星驰中学毕业去某办公室做助理时,龙套葛优在大银幕上连个姓名都不配拥有。直到2年后,他才在电影《盛夏和她的未婚夫》里演了 20多个镜头。


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演员表上。


此前跑龙套那几年,他老妈都劝他别干了,还不如转型搞摄影吧。


葛优他爸葛存壮从来没想过儿子会当演员。葛大爷自幼性格怯懦,在人前蔫蔫搭搭,当着大人面儿唱歌都不敢。在学校里也是安静分子,从来不出风头。没想到当完知青,偷偷摸摸考了全北京所有艺术团。很不幸,都落榜了。最后还是当爸的手把手教,才让他复刻养猪经验,考入全总文工团。


葛大爷演戏,怕是没什么傲人天赋。当初报考,让他演约会男女,他上台去捂住女生的眼睛不松手,硬生生把自己演成了流氓。让他表演怀念周总理,他一哭就收不住情绪。在文工团跑了近10年龙套,都不见声响。


可偏偏有些戏路,就是为某一类人准备的。


就像无厘头之于周星驰,无人能出其左右。在王朔的京味小说成为影视爆款后,葛大爷终于挖掘出了自身无可替代的喜剧特质。


星爷出演《霹雳先锋》那年,葛大爷也迎来人生转折,拍了米家山的《顽主》。


《顽主》里的葛优


当时别人推给米家山的是一个李姓演员,可米导看到一堆应征照片,竟在一张大合照的角落里看中了葛优,觉得这个秃顶男人有点特别的气质。电影开拍后,葛优证明米家山是对的。他对王朔小说那套京味说辞,那种把玩笑当严肃把颓废当正经的人物拿捏得恰到好处,一句词能说出十个花样来。


拍摄时,葛优外冷内热、举重若轻的表演,给张国立、梁天制造了巨大压力。


影片上映,葛优提名金鸡男配。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一个叫冯小刚的编剧看了他的表演,觉得这哥们儿实在太绝了,比着他的表演方式跟王朔攒了个《编辑部的故事》,为他量身定制了“李东宝”。


王朔的编剧,从来都是靠密集的夹枪带棒、指桑骂槐的京味说话方式推进的。而能把他这一套东西表现到位的,非葛优莫属。葛大爷演喜剧,一不需要夸张表情二不需要夸张形体,光靠讲话的韵味就能把人逗笑。《编辑部的故事》播出后,引起一阵收视热,葛优真正奠定了自己的江湖地位。


也正是这次合作,为日后他和冯小刚合作打下坚实基础。虽然《活着》拿了戛纳影帝《霸王别姬》里演了袁四爷,都证明葛优是一个多面的实力演员。但在广大群众心中,只有冯氏喜剧,才是最亲切的葛大爷。


而葛大爷能成为葛大爷,也是因为咱们内地电影有和香港吴大佬一样的人物。


这就是中影的韩三平。


众所周知,1996年前后,冯小刚连续三部电影被毙,北京的投资人都绕道躲着他走。王老师避风头去了美国,冯导在通县的别墅里遥望北京,蓝蓝的天上没有老楞,只有无尽的黑夜和绝望的心情。96年底,他跟郑晓龙拍了个《编辑部》的贺岁片,取名《万事如意》,第二年就如意如意,随我心意。


韩三平把他叫到办公室,说你才华还是有的,不要消沉,现在电影业急需振兴,你擅长搞喜剧,不如为下岗职工拍个电影乐呵乐呵。冯导一想我哪儿会那个,把王老师的《你不是一个俗人》告诉韩三爷。为了剧本通过,韩三爷跑了很多领导的办公室,删删改改,逐条给意见,项目就立住了。


《甲方乙方》里的葛优


本来电影牟其中要投,话放出来,人没影儿了。幸亏紫禁城影业的张和平认可冯导,愿意投钱。但有一条,不给导演费,只分账。为回归事业,冯导砸了自己的钱进去,还让葛优投了钱。拉了英达、刘震云等人来帮忙。


又听张和平的建议,把原名《比火还热的心》改成了《甲方乙方》。


在中影和紫禁城影业的保驾护航下,投资600万,最后拿了3600万的票房。


并一举拉开内地贺岁电影序幕。




《甲方乙方》上映那年,中国观影人次才刚刚呈现回暖态势,3600万完全称得上以小博大。它要是放在今天,票房数字想都不敢想。说到底,单这一笔票房还算不得什么惊艳。《甲方乙方》真正撬动的,是以冯小刚和葛优这对搭档为轴心的喜剧片霸主地位。


近10年间,这个地位都无人撼动。


为了拍《一声叹息》,冯导拍了《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将冯氏喜剧推向顶峰。此后《手机》《大腕》一路高歌。


直到2006年,葛大爷才突然又穿上古装,冯导才突然转向拍起《夜宴》。不知道是不是受了《英雄》和《无极》刺激。正是从那时起,冯小刚的创作趣味不再以喜剧为主,逐渐扩散至《集结号》《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这些沉重的现实主义题材。


也就是2006年,韩三爷又发了一次力。


葛大爷终于扬名全国时,北漂黄渤还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那时他跟着沙宝亮们唱歌厅,400块钱一场,唱完就在昆仑饭店对面喝啤酒撸串,然后蹬着自行车回郊区。钱是没少挣,但就是看不到希望。黄渤觉得,红也红不了,天天瞎唱,无非混日子。《甲方乙方》上映那年,他回青岛开厂去了。


《上车,走吧》里的黄渤


后来阴差阳错出演《上车,走吧》,黄渤才想去学表演。报了北影进修班,每日斗志昂扬,脑子里时刻都在排小品。人家交一个作业,他交七个。夜里12点还在跟同学排练,最后排的《火老婆和水丈夫》力压群雄,帮他送进了配音系。那时他都28岁了,心里非常焦虑,没事儿就找管虎喝酒。没戏拍,就带着同学录彩铃,最多一次能赚2000多块。


毕业后,黄渤面临一个选择。当时有唯二的留校任教资格给他,还有一个不知名的青年导演出一万块钱请他拍戏。黄渤纠结了一番,还是想演戏,选择了奔赴重庆。


一进剧组,傻了。


这是在拍毕业作品呢?


那部戏,就是《疯狂的石头》。


《石头》最早是宁浩在大学写的剧本,叫《钻石》。被一个中戏老师看到,拿去拍毕业大戏。宁浩心说反正这戏拍出来至少得花几百万,就借了。排戏那天,宁浩还去搂了一眼。有个小子,演得挺好。名字,叫邓超。


宁浩最早学画画,画海报。一毕业,打印机来了,失业了。于是又拿着2000块钱到北京学影视制作。那时穷,在一个没暖气的屋里,跟女友分食一个馒头。后来偶然结识滚圈儿吉他大神老五,被介绍去拍MV,这才改善生活。他给朴树、金海星拍MV,攒了不少钱。但为了拍电影,都砸光了。


第一部《香火》拍完,兜里见底。一香港人要投拍《绿草地》,说好投150万,最后给了10万。整个剧组差点滞留在内蒙古。


宁浩也想明白了,拍文艺片,肯定活不长,必须搞点更有市场的作品。


2005年香港国际电影节,宁浩去支了个摊儿,推销剧本。没想到碰上了刘德华。华仔看了他的《红色赛车》,说要投他。但《赛车》体量太大,几百万肯定拿不下来。宁浩想了想,说还有个剧本,叫《钻石》。华仔看了,觉得剧情港味太浓,以为宁浩是在讨好他。宁浩回去,把剧本重新写了一遍,故事挪到了热气腾腾的重庆,加入了方言。


刘德华就给了三百万。


为了把电影拍出来,宁浩又把十几万积蓄砸了进去。当时想得也清楚:


“如果最后没挣钱,那就转行吧。”


宁浩《疯狂的石头》里的黄渤


宁浩本来是想卖版权的,能进电影频道就不错了。没想到一天早上,韩三爷打来电话,说你这片子不错,我们中影考虑了一下,给你做发行。在中影的保驾护航下,《疯狂的石头》最后拿到了2200多万票房。


随后《疯狂的赛车》,中影直接跟进投资。


为了保证票房,宁浩直接复刻了写《石头》时采用的盖里奇多线叙事。他知道这是创作上的偷懒,但你必须这么干。


《赛车》一千万投资,卖了一个亿。

 

宁浩成了冯、陈、张之后中国第一个进入亿元俱乐部的青年导演。


主演《赛车》的黄渤,也跟着红了。



喜剧元素并不是宁浩作品的主打标签,却是他电影博取高票房不可或缺的设计。甚至可以说,他的黑色幽默、巧妙叙事,不过是满足了资深影迷的胃口。能让大部分观众发笑,才是扬名立万的法宝。


在《无人区》里关于人性的深刻讨论,并没能掀起巨大的观影狂潮。但在《心花路放》里的笑料,却拿下了2014年国产电影票房的总冠军。连带着其实并不是靠喜剧路数摘帝的黄渤,也被封为“新喜剧之王”。


对于这套“上位把戏”,徐峥想必早已洞悉奥秘法门。只是他没想到,区区3600多万成本,最后博得的,竟是12个亿的票房。


投钱给《泰囧》的黄渤肠子悔青了:


“要知道能卖这么多,我肯定多投点儿。”


《泰囧》才叫以小博大


做先锋话剧出身、靠演“猪八戒”获得海量观众缘的徐峥,一直就不满足于做一个电视剧演员。电视剧,只是他谋生的手段。2005年《疯狂的石头》筹备期,他在陶虹邮箱里看到剧本,直接找到宁浩,选择了友情演出。《赛车》里又一次免费出演,跟宁浩的约定是你必须给我写一部电影。


可惜,《无人区》一审就是好几年。


冯小刚拍《夜宴》那年,第五代的张建亚,当初拍《三毛从军记》那位,拍了一部《爱情呼叫转移》。剧本是刘仪伟和束焕写的。


主演,正是徐峥。


当时徐峥已有意介入电影创作,在现场给张建亚改戏。《爱情呼叫转移》里,他饰演一个有七年之痒的中年男人,不断寻觅灵魂伴侣。显然,这部电影为徐峥开了灵光。此后他一系列的创作,都围绕“中年危机”展开。


2010年,刘仪伟手上有个剧本叫《爱回家》。讲的是春节回家的故事。剧本拿给投资方,投资方想改得更成熟一点,就找来一个叫田羽生的编剧,也就是日后拍《前任3》那位,以一定为你投资拍片为诱惑,让田把剧本改成《人在囧途》。也就是那年,电影审片委员会的赵葆华公开对宁浩喊话,说《无人区》不要太迷恋自己的创作,写那么多人性恶。


《无人区》无限审改。徐峥的电影之路,突然就从人性讨论跳到了合家欢喜剧。拍这部戏时,徐峥深度介入了创作。


电影投资400万,最后拿了3600万票房。


拍完后,徐峥对很多地方都不满意,希望再拍一部。但《囧途》版权不在自己手上,徐峥搞不定版权,最后只能另起灶炉。


电影《人在囧途》


徐峥本来找了小马奔腾,对方说搞定版权,搞来搞去都没下文。然后他找了杨庆,后来拍《火锅英雄》那位,早年徐峥监制并出演过他的《夜·店》。杨庆弄了半天剧本也不行了,最后给了他一堆去泰国的资料,说哥我搞不动了你自己搞吧。徐峥又去找刘仪伟和束焕。束焕给跟他梳理了一版新剧本。


徐峥又听了刘仪伟的话,拿着剧本直奔光线王长田的办公室,连说带演,拿下投资。


于是就有了内地影史上堪称最骚、最以小博大的喜剧片撬动江湖地位事件。


一个新人导演,直接把中国单部电影的票房,带进了10亿人民币的大门。


至此,全国投资人和导演都看明白了。


这和当初香港电影的格局是一个路子:


“要名利,拍喜剧。”



《泰囧》之后,徐峥其实并不想再复制自己。写了一个偏深度的人性故事。据说还有点暗黑气质。但投资人建议他趁热打铁,不要无视观众的期待,先来一局稳中求胜。这才开始《港囧》创作。另外,由于《泰囧》导演分账才几千万,徐峥有点不甘心。


到了《港囧》,便自己掏钱主控。


《港囧》上映是2015年,凭借上一部口碑,徐峥毫无意外地摘下了同年喜剧类国产片的桂冠。但也就是这一年,喜剧江湖再次变天。


看到《泰囧》成功后,新人纷纷入局。


其中的优秀代表,就是开心麻花。由于同档期的《夏洛特烦恼》凭借口碑逆袭上位,《港囧》最后的票房,只停留在了16.2亿。


沈腾和《夏洛特烦恼》


严格说来,在喜剧这个行当,开心麻花也算不得新人。只是他们先做了话剧。


2003年,《翠花,上酸菜》的导演田有良找到建筑工程师张晨、《中国商检》杂志社编辑遇凯,三人说弄个影视公司吧。结果遇上非典,影视剧没拍,先做起了话剧。同年12月便联合谢娜、何炅推出《想吃麻花现给你拧》。本来注册的公司就叫麻花,工商局说麻花不能注册,就给添了开心二字。


当时开心麻花就有意做“爆笑贺岁喜剧”,可惜出师不利,一场话剧卖了7张票。不得不给观众退票。剧场老板看他们可怜,都没收剧场费。类似的尴尬演出一直持续到赔了40场,最后在海淀剧场才勉强回本。


但此后数年,开心麻花一路高歌猛进,凭借扎实的剧本创作,年年出话剧爆款。


时至2010,已是不可撼动的一哥。


次年,赵本山演完《同桌的你》,告别春晚。哈文接手春晚后,因看过开心麻花的话剧,把他们请到了2012年春晚上。凭借“郝建”的故事,元老演员沈腾一夜红遍全国。也为“两百亿票房演员”埋下伏笔。


春晚,只是开心麻花首次出圈。


电影,才是他们的星辰大海。


三个创始人里,田导因为想搞影视创作,离开了团队。2008年,遇凯身体抱恙,也被迫退出公司事务。随后,曾主管中新社影视部的刘洪涛,放弃香港某司高管职位,加入开心麻花。《泰囧》爆红后,刘觉得时机成熟了。


《欢乐喜剧人》给沈腾带来了观众基础


开心麻花手上有太多成熟的剧本,久经话剧舞台考验,每一个笑点都是千锤百炼和集体创作的结晶,可谓喜剧界翘楚。入局电影时,本来想改重头大戏《乌龙山伯爵》。但仔细一想,剧本不好过审,故事拍摄成本也很高。于是最终把项目定在了《夏洛特烦恼》上。


实际上,沈腾并不是话剧版《夏洛》的主演,他是负责《乌龙山》的。


但由于登上春晚的沈腾有更广泛的观众基础,又正好在《欢乐喜剧人》第一季里拿了冠军,最终公司决定由他主演。


向来以“懒”著称的沈腾老师,就这么幸运地走到了命运的拐点上。



沈腾一直是被外界推着走的。


临高考前,他都没什么人生理想,也不知道长大要干嘛。他姐在军艺,就拉他考了军艺,说以后能混个铁饭碗。上学期间,沈腾也没那么出类拔萃。毕业大戏演的也不是男主角。大家对他的统一意见是“胸无大志”。


能躺着就绝不坐着的沈腾,从来也没想过要逼自己,非得实现什么野心。


毕业后,他偶然看到同学送来的剧本,看得乐不可支,才跑去开心麻花应聘。当时好像是说长了痔疮,见公司老板时整个人躺在沙发上用下巴看人,老板寻思这小子挺牛逼啊,就把他招进去了。这一待就是十几年。


正因为没欲望,沈腾才安心做话剧。哪儿能想到说上春晚,就上了春晚,说演电影,就演了一部爆款。从此横跨三个喜剧舞台。


当年在《东北一家人》里客串的沈腾


沈腾的成功,《夏洛特》的成功,并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夏洛特》上映前,预告片24小时全网才70万点击。刘洪涛当时就急了,生怕票房崩。想了半天,开心麻花迅速调整了营销方向,开始动员话剧粉丝。


刘洪涛通过话剧的营销网络来宣传《夏洛特》,花了100万邀请粉丝们来看电影。不久,麻花的真爱粉们开始在微博、豆瓣、微信上疯狂“自来水”,实现了口碑逆袭。


最终,《夏洛特》单日票房反超《港囧》,正面直刚,拿走了14.3亿。


而电影的总投资,才5000万。


初战告捷,一是依托于开心麻花的粉丝,二是依托于公司强大的创作团队和早已受市场考验过的密集笑点。这也是沈腾爆红的坚强后盾。


2017年,《羞羞的铁拳》毫无意外地拿下了国产喜剧类电影的票房冠军。


同年,《缝纫机乐队》才不到5个亿。


大鹏的心里,一定非常失落。



《缝纫机乐队》,是大鹏自己的故事。


大鹏自小视黄家驹为偶像,想组建乐队,成为摇滚歌手。读中学时,他就在厕所里录磁带,设计了包装托校外的摊贩售卖。后来在集安拉了几个人,其中包括一个钢琴老师,组建“及格乐队”,还送出了200张演出票。大二那年,听说雪村有场活动,跑去献花,把自己的作品寄给了雪村。


大鹏是个学霸,读建筑。但理想太耀眼,太想当歌手了。一次在聊天室里遇到个网友,那人介绍他说在北京有家公司能帮忙出唱片。大鹏在家人帮助下凑了几万块钱。公司让他等消息。那时大鹏在天津一家公司上班,工作就是看人运煤。大鹏实在等不急,跑到北京,发现公司已人去楼空。


无奈之下,大鹏开始北漂。


他去应聘主持,因为证件不足被赶出队伍,他去酒吧驻唱,人家嫌他形象不行。好在当时搜狐正风光,做起了自制节目,需要实习编辑。他就进了搜狐,开始做《明星聊天室》。当年的网络节目很粗糙,主持人更没啥江湖地位。大鹏只能边学边做。后来搜狐引入专业主持,导演一直想换掉他。最后时刻才把他留下。


收到通知时,大鹏喝得烂醉,拉着摄像大哭,从此发誓要捧红自己。


幸运如他,赶上了网络的风口。


《明星聊天室》时期的大鹏


在搜狐锻炼几年后,大鹏做了个《大鹏嘚吧嘚》,以搞笑收获了一批观众。但还是不自信,赵本山找他做徒弟,他觉得没资格。 


当时他想清楚了,歌星,估计当不成了。要想出名,要想被人们知道,还得借助互联网的优势。不久后,《屌丝女士》火爆全网。大鹏看了些片段,心说不如我就照搬情景剧模式,弄个《屌丝男士》。他长得不帅,普普通通,正好符合这种气质。


《屌丝男士》一开始就透出借势致敬的架势,连第一场戏都是学的原版。但大鹏做了几集就有了自己的想法。由于资金少,他到处蹭明星,借着采访吴奇隆拍戏的机会邀请他出演,每一集段子都找有话题的人来助阵。什么吴君如、郭采洁、袁姗姗、小沈阳、韩寒、李菁……都被他弄进了剧组。


当时视频网站的自制剧并没多少,能不断引人发笑的节目,更是寥寥无几。《屌丝男士》上线后,迅速引起网友大面积关注。


大鹏一步步火了,2014年,他带着自传去各个城市签售时,粉丝狂呼他的名字。他再也不是那个拿着800元月薪,在通州北苑地铁站附近租房的网络主持人了。

 

《煎饼侠》的拍摄,也是因为受刺激。


那年大鹏在三里屯等柳岩,但柳岩拍《分手大师》一直没来。让大鹏觉得,在电影面前,拍网剧的,啥也不是。以后我一定要拍电影。


《屌丝男士》的爆红,给了大鹏机会。话题飙升后,新丽传媒找到大鹏,希望搞个大电影。跟编剧讨论了几版,大鹏觉得谁也不清楚他的想法,最后主动跟投资人说,要不然我上吧。没想到,投资方答应了。

 

第一版剧本全是段子,相当于一部长版网络喜剧。弄完后,大鹏觉得这个思路不对,把编剧束焕找来,串出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用戏中戏的手法来讲述演员大鹏和其他小人物的励志人生。前后改了20多遍。


然后大鹏又去找吴君如凑人,托关系拉到了古惑仔们。由于投资不高,片中好几场戏都是蹭的,甚至蹭了徐浩峰拍《师父》的群演。


有人表示看了《煎饼侠》更不开心


筹备初期,很多人怀疑大鹏会搞砸。结果影片上映,17小时破亿,上映两天破3亿,5天破5亿,最后票房破10亿。业内都给吓傻了。


2012年《屌丝男士》筹备时,大鹏曾力邀沈腾去客串。沈腾去帮了忙。2015年,《煎饼侠》和《夏洛特烦恼》前后脚上映。看完《夏洛》,大鹏发微博说自愧不如,还好没一起排片。事实证明大鹏是有自知之明的。《夏洛》是一个成熟的喜剧商业片,笑料和节奏都很好,纯靠口碑逆袭。而《煎饼》依托的,是《屌丝男士》的群众基础和档期优势,作品质量显然不及《夏洛》。


很多人进了电影院,觉得笑料松散、无聊,主题过于鸡汤,觉得自己被蒙了。


“这种电影,居然能卖10个亿?”


这就导致2年后,《缝纫机乐队》面对《羞羞的铁拳》,票房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缝纫机》是15年大鹏被广电送去好莱坞做交流,看到一部黑人音乐传记电影的表演场景时想起自己的理想而突然想拍的作品。主题和《煎饼侠》的“小人物大理想”类似。然而观众显然不愿意再为大鹏的情怀买单。大鹏自己也知道,《煎饼侠》的口碑造成了反噬,影响了群众对他的观感。于是发了个长微博,希望大家不要怀抱成见,去电影院看看梦想。


群众最终还是选了《铁拳》。


虽然它也没有那么好笑。


同样是在2015年,一部叫《唐人街探案》的“侦探喜剧”突然上映,摘下了元旦档期票房冠军。显然,陈导也是个聪明人。


他知道喜剧能撬动多大的市场。


也知道老百姓爱热闹,而不是悬疑。


《西虹市首富》也没那么好笑


3年后,《夏洛》编导团队打造的第二部喜剧《西虹市首富》再次将沈腾推向更高位置。但那年,喜剧片票房王座,不属于开心麻花。


它属于《唐人街探案2》。


喜剧片冠军的票房,从此进入30亿纪元。


20年前,《甲方乙方》才3600万。



以小博大的故事,还在继续上演。


今年春节档,《唐探3》预售卖到10亿时,大家都觉得稳了,甚至一度怀疑中国战狼的位置要被替代了。万万没想到,由于口碑崩裂,陈思诚中戏的师妹贾玲,用一曲催泪亲情掺杂着小品段子,把王冠夺了过去。

 

《你好,李焕英》原本就是个小品,整部电影的内核也是在小品基础上展开的。要说电影的好笑程度,别说跟《泰囧》比,跟《甲方乙方》比,就是跟《西虹市首富》比,也是略处下风。然而,资本的助推和各种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一口气让《李焕英》把我国喜剧片票房纪录,干到了50亿。


当初住在北京地下室、一度在相声行里找不到饭碗的贾玲,就这么一下子被抬到了50亿票房导演的宝座上。而且还是首秀。


黑马只会迟到,但从不缺席啊。


《李焕英》的评分,我是看不懂的


为什么,为什么总是喜剧?


1979年,喜剧电影《瞧这一家子》上映,由刘晓庆、陈强、陈佩斯主演。从没看过喜剧片的中国观众看罢,有的笑出脑溢血,有的突发心梗、肺泡破裂。这部电影坚定了陈佩斯搞喜剧的心,陈强老爷子的原话是:


“中国老百姓太苦了,要给他们带来欢乐。”


无论90年代的香港,还是千禧年后的内地,在中国现存的电影工业体系下,要大投入大制作搞大片博取大收益,显然风险很高。这套资本游戏只适合好莱坞那帮冒险家,毕竟人家的市场是全球。加之无论当初的香港还是如今的内地,经济上行环境下带来的个体焦虑、身心疲惫,为喜剧提供了民间土壤。


工业体系的短板和观影情绪的集合,都为一匹又一匹黑马,提供了历史机遇。


所以,这30年来,从《赌圣》到《甲方乙方》,从《疯狂的赛车》到《泰囧》,从《夏洛特的烦恼》到《你好,李焕英》,亿万场笑声迭起的影院带来的滚滚如潮的喜剧片票房奇迹,永远是新人出头的风水宝地。

 

当然,新人想出头,也不是一己之力。


首先,你得有人保驾护航。无论是《赌圣》背后的吴思远,还是《甲方乙方》背后的韩三平,抑或《你好,李焕英》背后巨量的资本团队,管你是民营还是国营背景。有一两座靠山,绝对比撞大运强。君不见当年陈佩斯《好汉三条半》跟《甲方乙方》打擂台,没几天影片就被撤到了郊区上映。


从此,陈老师就不搞喜剧电影了。


没办法,谁叫你老人家无媚骨呢?


陈佩斯的喜剧片《孝子贤孙伺候着》


其次,创作机制也是问题。相比大鹏的电影从10个亿跌到4个亿,沈腾能一直坐稳喜剧一哥,还是因为有开心麻花在背后值班站岗。强大的创作团队和经受了市场考验的话剧IP,会让沈腾和麻花有源源不断出爆款的可能。你看德云社的人一直闹着想在电影市场上分一杯羹,一直没分到,为啥?


谁愿意花120分钟进影院看相声啊?


这个问题,在徐峥身上也是个困境。从《泰囧》到《囧妈》,过去都快10年了,徐峥的创作依然围绕“中年危机”。看得出来徐老师是想建立一个系统的喜剧形象,类似赵本山的农民、周星驰的小人物,但“中年中产男人”形象,对老百姓的情感带入低了点。


不尽早拓展创作维度,徐峥会真危机。


最后,也就是个观众缘。有的演员就是讨喜,有的喜剧人就是令人期待。否则你无法解释为啥邓超搞怪就是没人看。而纵观目前国产喜剧江湖,能在这个层面上冲破票房纪录的人,恐怕也只有周星驰一个。


多年来,星爷时不时会拍一部电影,来打破一下票房纪录,不是《功夫》就是《美人鱼》。可惜找人演《新喜剧之王》,观众并不买账。 


如果星爷还想再一次破影史纪录,估计只能等他亲自出演《功夫2》了。


您老人家倒是演啊?


假如吴孟达老师没有先走一步,身体还像当初那么硬朗,两人在《功夫2》里重现黄金搭档的光芒。那票房数字,简直不敢想。


但他要是不亲自演,国产片江湖放眼望去,能在贾玲这个票房基础上再创辉煌的黑马,可谓寥寥无几。陈佩斯是不会拍了,德云社是别想了,大鹏都开始走深沉了,冯小刚也早已失势,黄渤无法单纯用喜剧来定义,徐峥就看能不能走出他的叙述困境,王宝强我是从不指望的,宁浩显然不会为了票房去拍一部合家欢…想来想去,符合以上三点的,只有沈腾了。


目前,沈腾还没正式导演自己的作品。


腾哥懒归懒,票房号召力是稳的。


加之还有开心麻花的创作团队护航,又有之前连续几部喜剧的口碑保底。


沈腾老师,能不能把国产喜剧片的票房纪录干进60亿,就看你了……



本文部分参考资料:

[1]《香港冷面笑匠:许冠文》,南都娱乐周刊

[2]《周星驰,我是电影创作人》,三联

[3]《葛优心里仍埋着一个杨重》,博客天下

[4]《黄渤 短醉长醒》,人物

[5]《开心麻花 拥抱大剧场》,创业家

[6]《“喜剧之王”重启人生》,北京青年周刊

[7]《大鹏,把自己捧红》,环球人物

[8]《我不是你想象的大鹏》,逐影专访

[9]《我把青春献给你》,冯小刚

[10]《徐导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封面人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宅总有理(ID:zmrben115),作者:宅少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