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 2 3 3 4 4 5 5 文集 深度 号外 热文 时间线
请避免陷入工具和方法论焦虑
2025-03-20 23:30

请避免陷入工具和方法论焦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先生说 (ID:lxianshengmiao),作者:李睿秋Lachel,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面对新技术和工具焦虑,应聚焦自身核心需求而非盲目跟风。AI等前沿技术需结合实用场景,复杂的工具方法未必适合所有人。优化工作流应基于现有习惯逐步改进,行动比方法论更重要。以“最小化操作”简化流程,用个性化方式组合工具,避免过度依赖外界框架,专注解决实际问题。

• 🚀AI技术局限:效能和适用性未达预期,产品化后更易落地

• ⚙️盖尔定律启示:有效系统由简单演化而来,非强行替换

• 🎯工具选择逻辑:核心需求决定方案,复杂方法反增负担

• 🏃行动胜于理论:写作、阅读等需实践,而非追逐方法论

• 🔧系统优化原则:基于原有习惯打补丁,避免颠覆式改造

• 💡弱水三千心态:组合个性化解决方案,拒绝FOMO焦虑

前段时间,在群里看到有人问:最近AI发展这么快,感觉每天都有新玩法,很害怕自己跟不上,但又没有精力去跟进,怎么办?


我想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我从2023年初开始接触AI,原理、架构和应用都摸索过。但直到现在,我实际工作中用到AI的比重极少,并且用到的都是最基础的用法。基本都写在分享我用AI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方法这篇文章里了。


复杂的用法我也学习过,但我发现,它们并不适合我,对我的工作帮助不大。


原因在于:一方面,AI目前的效能和准确度仍然不够令人满意,还没能达到我的要求;另一方面,许多AI搭建的工作流都是针对某些特定的、具体的任务,适用面其实不宽,并不能广泛用于大多数任务上。


所以,我想说的是:对于前沿的技术和工具,我们当然要去学习,但是,完全没必要感到焦虑。如果你本身并非从事跟它高度相关的行业,那么它对你其实可能不会有很直接的帮助。


而一旦它发展到比较成熟的程度,那么自然会有很多人站出来,帮我们去对它进行“产品化”——我们只要用好这些产品就可以了。


比如:腾讯IMA的个人知识库,飞书多维表格的智能查询和字段捷径,以及各种笔记工具接入AI实现提问、查询和总结等功能……这些,对我们会有更直接的影响和作用。


这本来就是一个健康的市场形态:有人站在最前沿去探索技术的边界和可能性,有人进行推广传播,有人将其产品化降低门槛、方便更多的人使用……各司其职,最终使得一项新技术完善落地。


如果你有条件和能力,你可以尝试去做这些事情,去扮演这些角色,从中获益。


但如果你缺乏相关的知识背景,或者没有时间精力去跟进,那也完全无须焦虑。你要做的就可以是关注最新的产品和应用动向,并思考:它能如何用到我的工作里面?能如何帮助我提高效率?


除此之外的东西,对你其实可能是一种噪音,没有太大的必要去过度关注。


1


相同的道理。许多人可能会热衷于追求学习各种五花八门的方法论,但是,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方法吗?


2020年,随着Roam的横空出世,双向链接一时间风光无二,成为诸多知识管理软件的标配。而各种各样的知识管理方法,也一时间层出不穷。


但实际上,我用了5年的obsidian,真正用到双向链接的地方有多少呢?其实很少。


它描绘了一种很美好的图景,但许多人在实际使用中,非常容易被过度的双链所淹没,导致产生大量的低价值链接,反而难以提炼出真正有价值的联系。


因此,我目前的用法,基本就是把它应用到INKP里,替代掉原本需要手动操作的步骤,减轻操作的成本,这就足以满足我的许多需求了。


同样,许多人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需要用到很复杂、很系统的知识管理方法论吗?其实很可能并不需要。


有位朋友向我咨询过。他尝试了好几种知识管理方法,但用起来总觉得不顺手,想问我如何更好地落地,帮助他创造更多的价值。


我跟他聊过之后,发现一件事情:他的知识管理需求其实是不存在的。因为他的主业是创意产业,日常最核心的需求其实就是记录下各种各样的点子,包括想到的和被外界信息激发的,以备将来查找和发展。


所以我建议他用苹果备忘录就行了。想到什么就单独开一页备忘录,往里面写,要用的时候直接搜索。问题解决。


在这种情况下,工具用得越多,反而会让他越发束手束脚、不知所措,会反过来加重他的心智负担,更不利于真正有效地行动。


很多人的情况其实是类似的。他们需要的往往不是一个大而全的“人生管理系统”,而是一个解决核心需求的方式。


比如:


你的核心需求是快速记录信息,那你其实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快速摘录(最好包括语音)的工具;


你的核心需求是清晰看到知识间的联系,那你需要的可能是一个能够可视化的白板工具,比如Heptabase和The Brain;


你的核心需求是为自己看过的书和影视建档,那你需要的可能是一个数据库工具,比如飞书的多维表格;


你的核心需求是希望能随时随地写几百上千字的文章,那你其实任选一个文档工具就可以了,比如腾讯文档和石墨文档;


你的核心需求是记录自己每一天在各方面的成长,那你其实用Excel就可以了,或者用任意一款云表格。


……


比起“这些方法能怎么用”,想清楚“我的核心需求是什么,它需要什么工具,可以如何优化”,可能才是最重要的。


2


我在《打开心智》里分享过一条我很喜欢的定律,叫作“盖尔定律”,它是这样说的:


一个从零开始设计出来的复杂系统永远无法良好运转。一个运转正常的复杂系统,总是从一个运转正常的简单系统演化而来的。


在这里,原系统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原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模式。我们一定是先基于这套模式,发现它的不足,尝试可能性,慢慢找到更好的方向,再逐步去优化和升级它,让它运转得更良好、更高效。


而不是企图重新给它安装一套新的工具、新的方法、新的“系统”,这样一定是无法正常运转的。


所以,一个简单有效的建议是:与其持续不断关注市面上新的工具、方法、技术,眼花缭乱地一个个去学习和尝试,其实不如把目光拉回到自己的工作流上,去思考:


  • 我平时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模式是什么样的?遵循什么样的流程,有些什么样的需求?


  • 这些流程里面有哪些环节是不够流畅、有阻塞的?这些需求里面有哪些是未被完全满足的?


基于这两点,再带着明确的目的去探索、挖掘和思考,寻找有哪些好的工具和方法,能够更好地优化自己的流程,实现自己的需求。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之前研究过一段时间的“待读文章管理”,用过不少工具,甚至搭建过比较复杂的流程,但一直不太顺手。


后来我对自己做了持续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复盘,发现,我需要管理的待读文章其实不多,一年下来可能也就两三百篇,因为很多我在当下就读掉了;并且这里面有不少是不需要精读的,只需要在使用时能够搜索到、及时去查询就行。


于是,我直接在obsidian里建了一页笔记,并安装了一个浏览器插件,当我在网上看到好的文章时,通过插件一键把标题和链接添加到这页笔记里,并在后面简要写上几个关键词,以备需要时能够快速搜索到。


这套方式目前已经用了很久,运转良好,比之前复杂的系统简单好用得多了。


也就是说,我们一定是基于自己原先的思维系统,紧贴着我们的习惯、偏好和模式,寻找有哪些不够顺手的地方,给它装上一个个补丁,把它调校得更加顺手,更贴合我们的使用习惯。这才是有效的做法。


而不是看到什么方法热门、被追捧,就想把它拿过来,强行嵌入到自己的工作流里面,让自己去适应它——这往往只会造成反效果。


这其实也就是我一直强调的那句话: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


进一步思考:当我们不断关注新的工具、方法、技术……时,我们是受什么所驱策呢?是大脑的奖赏系统。


我们真的需要这些东西吗?其实未必。更主要的原因是,关注这些新鲜信息,能够不断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激活奖赏通路,让我们持续产生一种愉悦感和满足感,令我们陶醉在“我学到新东西了”的幻觉里面。


但这其实是一种逃避。我们是用这种愉悦感和幻觉,来逃避真正有用的努力。


什么是真正有用的努力呢?行动。只有一步步脚踏实地的行动,才能真正让我们抵达目标。


比如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最重要、最核心的是什么呢?是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方法论吗?不是的,是复习。做了再多笔记,不复习、不回顾,也就相当于无用功。


比如阅读。阅读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五花八门的阅读和学习方法吗?不是的,是去读。你研究再多方法,其实可能也不如你脚踏实地多花点时间去读、去思考、去咀嚼消化。


比如写作。你学习再多的模型、理论、方法,如果你不动笔去写,不试着把学到的东西融入到自己的写作里,将其内化成为本能,那也没有任何意义。


但是,对任何人来说,行动都是困难的、痛苦的,而学到新东西才是快乐的。因此,我们总会下意识地追逐后者,而把前者的优先级不断调低。


实际上,很多时候,把最简单的事情做好,并且坚持不懈地去做,其实可能才是最有效的办法。


比如,我刚开始写公众号的时候,有用到什么复杂的工具、方法和工作流吗?没有的。我用的就是Windows电脑里最平常、最常见的记事本,直接在里面打字,保存,再挪到公众号后台发布。我许多文章都是用它写出来的,包括那些受到广泛欢迎和喜爱的文章。


再比如,我最早做笔记的时候,有用什么复杂的系统和方法吗?也没有。我用的就是最简单的纸质笔记本,一页页按日期记录,然后没事就翻开来看看,知识巩固效果非常好。


尽管在后来,我折腾了许多工具和方法,但它们一直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核心:那就是采取“最小化操作”的步骤,帮助你精简各种不必要的元素,把精力放在核心上面。而不是不断往上面添加新的东西。


简而言之:最能够解决问题的,其实不是各种各样的方法论,而是“做正确的行动”。


去写,去读,去思考,去运动,少揣测他人,少内耗,少后悔,少担忧未来……


这可能才是最有用的。


4


最后,我想说一下:对于层出不穷的工具和方法,一个更好的状态是什么呢?


首先,你对自己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你需要知道自己的性格、偏好、习惯和行为模式,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擅长什么,对什么比较顺手。你需要能够做到:看到一个东西,就知道它适不适合自己,为什么。


其次,你需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现在面临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为了克服它、你的需求是什么——换句话说,你必须对自己“需要什么帮助”有充分的意识和认知,你才有可能获得有效的支持。


最后,就是想办法去寻求相应的方法、渠道和信息,将它们“化为己用”,融合到自己的工作和行为模式里面,用它们来强化自己,看能否足够解决当下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你无须拘泥于具体的方法本身,无须别人手把手的指导,也无须去全盘照搬别人的做法——你甚至可以“摘抄”:方法A的这几个步骤很有用,拿来试试;方法B的这个思路很棒,引入看看;方法C的这个技巧别出心裁,试试看……


一切能够为自己所用的,都可以试试采纳进来,组装成一个整体,而无须拘泥于别人为它设定的框架和包装本身。


把这些东西组合起来,你可能会得到一个新的方法。它是A、B或C吗?是,也不是。但从现在开始,它就是专属于你的方法了。


一旦你达到这个状态,你就不容易会有“FOMO”(Fear of missing out,担心错过什么)的心态。你会能够用另一种心态来替代它,那就是: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解决问题的钥匙,从来都不在外界,而是在自己心中。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