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 2 3 3 4 4 5 5 文集 深度 号外 热文 时间线
“烤肉便利店”,全国开花
2025-03-24 11:15

“烤肉便利店”,全国开花

本文来自:餐企老板内参,作者:内参君,原文标题:《年轻人一边排队一边吐槽,“烤肉便利店”全国开花》,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一、“烤肉便利店”席卷全国

文章摘要
烤肉便利店以“便利店+烤肉店”模式在全国快速扩张,主打小份自选、现选现烤和高性价比。通过社区小店模型降低租金成本,结合冷链配送和中央厨房优化供应链,吸引年轻消费者。但面临包装环保性、SKU管理及同质化竞争等挑战,需平衡标准化与体验才能持续发展。

## 亮点

• 🏠小店模型:选址社区街边,压缩成本保持低价策略

• 🛒自选模式:开放式货架+真空小份包装,提升消费自由度

• 🐖供应链优化:自建猪场与中央厨房,降低损耗和牛肉成本

• 🔄跨界融合:结合零售与餐饮场景(如泡面机、菜场火锅)

• ⚠️潜在风险:包装必要性争议、SKU过多导致浪费及成本压力

• 📈行业趋势:性价比赛道竞争加剧,需平衡低价与体验突围

沉寂已久的烤肉,近期又有了新动作。


小份生肉或放在小份托盘中,或真空密封包装,在开放式冷冻货柜中排排码开。食客们拎着提篮,把挑好的产品放入其中。一眼望去,像极了生鲜便利店。


但如果细看,相当部分的肉类经过了腌制处理,即使是猪五花、羊排等产品也片得相对较薄;除了肉类,货柜中还有菠萝、生菜、香菇等蔬菜,所有的产品都与烤制更加适配。


在这些货柜的不远处,就是可以直接使用的烤炉,消费者无需等待,即选即烤,形成了一种更自由、便利的烤肉消费体验。


冷链配送新鲜现切、小份包装自助选购,一批烤肉便利店,正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市场中纷纷“冒头”。       



北京有家啊咻烧肉,从去年底开始营业,刚开业时还推出了“换菜卡”的活动,消费者可用一本书/一张机票/一个物件或者一个故事换得一份烤肉。这种新颖的营销方式吸引了不少年轻消费者,让门店变得更具社交和文化属性。

      

权三喜自助烤肉便利店,成立于2024年5月的重庆,主打“自有猪场,吃肉自由”,店内摆设了泡面机,提供韩剧同款的泡面DIY。单人自助烤肉套餐仅需69元,儿童自助烤肉套餐低至29元,有20多余款烤肉和多种素菜搭配、主食小吃提供。

      

尽管开店时间为常规意义上的烤肉“淡季”,但据品牌方称,新店开店三个月,门店营业额就突破了120万元,彰显出这一模式的市场潜力。


此前,成都一家烧烤品牌“辛弘大”也切换了便利店模式,让顾客自选产品、小料、粥品等。与此同时,门店还降低了客单价,六七十元就能吃到招牌定制五花肉、牛肋条、原切牛排等。


在南京,首尔同款便利店自助烤肉“炭火三千秒”于去年冬天开业,获得了不少消费者的关注;在川渝,烤八怪自选烤肉便利店、饷起烧肉、陈大力 · 川派自助烤肉等便利店模式烤肉店也顺利出圈,以不同的特色切入市场,形成了便利店模式烤肉的多样化竞争格局。


二、在“便利店”里烤肉,真的香吗?


这批烤肉便利店的模式非常类似,仿佛是“711+锅圈食汇+烤肉店”的结合版。


主打小店模型,以街边社区店为主


《韩国烤肉“鼻祖”们,正在接连倒闭》一文中,内参君就曾指出,许多早期成功的品牌在市场红利期建立了较高的价格体系,但后续却未能持续优化产品、提升性价比,造成了消费者的流失。


如今,许多烤肉品牌为了保持低价优势,在装修、选址、门店模型等各个环节都细抠成本。


许多烤肉便利店采用小店模式,选址以街边社区店为主,避免了高昂的商场租金,同时贴近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场景。这些店铺通常面积在60平方米左右,简化装修设计,但通过紧凑合理的布局,不仅依然能提供完整的烤肉体验,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低价策略的可持续性。


它们不再盲目追求传统大店的豪华装修,而是凭借简单、轻松的氛围,让消费者感受到更具性价比的用餐体验的同时,提供“真实、有温度的体验”。 

     

大多选择自选模式,将性价比贯彻到底


当下,消费趋向理性,食客们不仅追求吃得多、吃得好,更要将价格控制在合理区间。是以,自助模式在市场上顺利兴起。而烤肉便利店,作为当下市场环境中孕育出来的新模式,同样大多与自助沾边。


有的选择传统自助模式,“一次交钱吃个爽”。有的选择半自助模式,小盘菜单价低,自助拿取后结账。


“堂食+零售”,打破传统烤肉边界


自助烤肉并非新鲜事物,但过往的自助烤肉,大多将同类食材堆叠在一起,消费者需拿着餐盘选取心仪的餐品。


而烤肉便利店,就针对食材拿取方式进行了创新,将肉类划分为小份,或抽取真空或单独包装,让消费者可以像在便利店购物一样,拿着购物筐或小推车自选食材,与传统的餐盘形式形成了差异。同时,大部分烤肉便利店不局限于烤肉单一品类,从汉堡到石锅拌饭、自助泡面,极大丰富了就餐体验。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自助模式仅支持到店就餐,但部分烤肉便利店如陈大力自助烤肉便利店,即使吃不完,消费者也可以直接买肉带走。这种模式既提升了食材利用率,也让消费者拥有更灵活的消费选择。


三、零售和餐饮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了


过去,便利店与餐厅泾渭分明,但如今两者的界限正逐渐模糊。


一方面,是餐饮品牌拥抱便利店模式,开放式货柜、仓储式陈列、零售化包装成引流热门。


早在2016年,魏家凉皮就开出了魏家便利店,将餐饮与零售结合,消费者不仅能在店内买到魏家凉皮、肉夹馍等餐品,还可选购各类生活用品及零食饮料。


去年6月份,麻六记在三里屯开出了首家“专属便利店”,门店整体设置了食材烹饪区和就餐区,消费者可自助扫码点单。


一向极具创意的火锅赛道也不甘示弱,去年开始,瞅准了便捷和新鲜,一批菜市场火锅在市场中兴盛起来。如杭州的食久鲜·菜场火锅·鲜活牛肉店、温州的牛十三菜场火锅,直接将门店开进了菜市场,肉类、蔬菜现场挑选、烹饪,与烤肉便利店十分相似。      


另一方面,是超市、便利店加大餐饮占比,拉动客流和销售额。


今年年初,日本的711开始在千叶县等地的部分门店中供应店内现制拉面,加码扩充餐食业务;在国内,去年4月份,7-Eleven全国首家小食堂模式门店在广州正式营业,推出了三明治、咖喱饭等简餐,出餐模式与麦当劳、肯德基等西快餐厅极其类似。


与此同时,如永辉,大润发、七鲜、物美等超市也布局了现制餐饮业态,即使是高端精品超市Ole,一到午餐与晚餐时段,最热闹的,也是店内的快餐自选区。


四、烤肉便利店,年轻人会买账多久?


无论是跨行零售还是入局餐饮,归根究底是为了赚钱。


尤其对于烤肉品牌而言,便利店自选模式能助其进一步“降本增效”。


最明显的是人工成本的下降,如上文中提到的辛弘大,在引入自选模式后,员工从10多名降到8名,不仅从人员上降本,同时也增强了顾客的选购体验;与此同时,便利店自选模式对食材种类及新鲜程度等各方面的要求更加严苛,这倒逼部分烤肉品牌自建供应链。有业内人士表示,通过中央厨房统一腌制,损耗率可以从15%降至5%,牛肉成本可下降18%。     


尽管烤肉便利店们凭借性价比、便利性顺利翻红,但能否吸引顾客长期复购,仍然存疑。


其一,餐品包装的必要性存疑。如上文所言,烤肉便利店与传统自助烤肉店的一大区别,就是餐品包装。从真空包装到塑料盘+保鲜膜,赚足了噱头的同时,也让部分消费者产生了包装是否必要的疑问:“感觉很不环保,而且看上去有些廉价,如果价格不变,感觉这部分包装的钱会从品质上扣……”


其二,自选模式易浪费、多SKU,成本不好把控。自选模式的核心在于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选择,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这就要求企业增加SKU数量,涵盖各种品类、口味、规格。但自选模式下,消费者拥有较大的选择权,且其需求难以直接预测,极易导致商品积压。


其三,盈利模式单一,客单价难以提升。烤肉便利店主打性价比,客单价基本维持在50-60元左右,盈利模式主要依赖于高翻台率和规模效应。如果流量增长放缓,门店很难依靠溢价提升利润。

其四,性价比赛道入局者众多,要想从中脱颖而出吸引复购,挑战颇多。从自助小火锅到回转寿司,高性价比模式往往能受到更多消费者的欢迎,但仅仅模仿便利店这一创新点没有护城河,难逃同质化问题,后期可能会导致消费者审美疲劳。


此前,“烤肉教父”金哲浩在“餐饮朝前看”中提到:“烤肉未来趋势是性价比,要做低端食材、中端价格、高端体验。”对于烤肉便利店们而言,能否在标准化与个性化、效率与体验、资本与生存之间实现平衡,并摸索出一条合适的道路,仍然值得期待。


本文来自:餐企老板内参,作者:内参君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