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 2 3 3 4 4 5 5 文集 深度 号外 热文 时间线
4亿人的大肚腩,国家都看不下去了
2025-03-25 15:33

4亿人的大肚腩,国家都看不下去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作者:何驰,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中国成人超重肥胖人数已达4.02亿,北方省份肥胖率高于南方,经济负担与健康风险加剧。国家推出“体重管理年”应对,但现实生活压力与消费文化催生肥胖,而虚拟世界推崇“瘦美学”。文章探讨肥胖与社会资源、生活态度关联,呼吁以“轻生活”理念对抗身心负担,追求更轻盈的生活方式。

## 亮点

• 🌍全球肥胖之最:中国成人超重肥胖人数全球第一,北方省份河北肥胖率最高(21.9%)。

• ⚖️经济健康双压:肥胖导致医疗开支剧增,2030年相关费用或超4000亿元,劳动力衰减加剧GDP损失。

• 🍺生活方式困境:应酬文化、久坐工作和高热量饮食催生“将军肚”,中年男性成典型肥胖群体。

• 📉城乡性别差异:农村女性比城市女性更胖,低学历低收入群体肥胖率更高,男性普遍比女性胖。

• 🏃虚实矛盾现象:现实世界肥胖率攀升,虚拟世界却盛行减肥、健身和医美瘦身风潮。

• 🍃轻生活新主张:拒绝沉重物欲与社会压力,倡导租房、低消费、低束缚的“轻一代”生活方式。

每次,当老王回家瘫倒在沙发上时,一座圆形的山丘便耸立在沙发中央,那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是老王的将军肚。


将军肚里囤积着茅台、拉菲、哈啤、大窑橙汁、鸭屎香单丛茶、兰州羊肉串、洞庭鱼头王、尖叫牛蛙、双井卤煮,以及一堆精美的PPT商业提案和与客户称兄道弟、真真假假的承诺。


作为一名营销高管,年近四旬的老王每年肩负着要为公司拉来上千万元广告投放的重任,他的身体为此在北京的酒桌上拼尽了全力,代价是182斤的体重以及一个可以给女儿当靠枕的将军肚,还有随之而来的胸闷气短和痛风。


最胖省份是河北,最瘦省份是海南


这些年,中国人站起来了,中国人富起来了,中国人也胖起来了。


如果按体重指数(BMI)算,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得数介于18.5~24之间为正常,超过24为超重,超过28即为肥胖。其他肥胖评价指数还包括腰围、腰臀比、内脏脂肪等。


医生们有句行话,叫“裤腰带越长,寿命越短”


《富态:腰围改变中国》一书称,中国城市男性1985年的平均腰围是63.5厘米,2012年是76.2厘米,27年里腰围粗了近13厘米。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的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显示,20至24岁男性平均腰围是82.7厘米,年龄越大,腰围越粗;55岁至59岁男性平均腰围达到89.8厘米。要知道,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就是肥胖的警戒线。


“有些同志体重管理得不太好,腰围大了,体重也超了,有的还患上了慢性病。”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在新闻发布会上花了7分钟专门谈体重管理。“国家都在催我减肥了”“国家喊你管好自己的大肚腩”“肥胖是200种疾病导火索”“我国超重肥胖医疗费或将超4000亿元”一时成为热议话题。


中国不但是全球老得最快的国家,还是全球最胖的国家。《柳叶刀》杂志称,截至2021年,中国25岁及以上成年超重和肥胖人数达到4.02亿人,居于全球第一。有研究预测,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中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8%。世界肥胖联合会在《世界肥胖地图2025》中称,2021年,中国有85万人因超重或肥胖导致过早死亡,到2030年,中国将有5.15亿人深受超重或肥胖困扰。


2023年8月,《糖尿病、肥胖与代谢》(Diabetes,Obesity and Metabolism)杂志发表的《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1580万成年人的横断面真实世界研究》报告显示,如果以肥胖率来计,河北(21.9%)是中国最胖的省,内蒙古(19.8%)、山东(19.7%)紧随其后,中国最瘦的省则是海南(8.9%)、江西(9.3%)、广东(9.5%)


众多研究表明,北方人比南方人胖,河北人比广东人胖,男人比女人胖,村里人比城里人胖,城里男人比村里男人胖,村里女人比城里女人胖,学历越低越胖,收入越低越胖……


肥胖,不仅会影响身体健康,增加医疗开支,还会带来劳动力衰减和GDP损失。《世界肥胖地图2025》称,2020年,中国因身体超重造成经济损失2833亿美元;2025年,这个数字将增加到4589亿美元。有研究预测,到2030年,中国因超重肥胖产生的医疗费用将达到4180亿元人民币。


当老王开始往自己的“将军肚”上拼命扎司美格鲁肽时,我知道,他这是在积极响应国家于2024年开启的“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计划,为自己减负,同时也在为国家减负。


现实世界里人人都在变胖,虚拟世界里人人都在变瘦


管理体重,就是管理身体、管理健康。


《新周刊》曾在《身体使用史》专题中提出,身体是一种资产、一种符号、一种工具、一种武器、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原罪、一种隐喻、一种美学。心为形役,形也为心役。人类的身体从来不只属于自己,没有人可以随心所欲地支配自己的身体,它总是被法律、道德、医学、思想和时代审美的绳子紧紧束缚,从而裂变为生命的身体、文化的身体和经济的身体。


作为经济的身体,今天有太多的人花在脸上的钱,要远远多过花在身上的钱;也有太多的人花在身上的钱,要远远多过花在脑子上的钱。


肥胖,总体上是一种吃得太多、动得太少的生活方式病。


在消费主义社会、功绩社会、倦怠社会之中,存在这样一种胖与瘦的双重悖论:


一方面,更多的汽车让人放弃步行,更多的“狗屁工作”和无聊的会议让人久坐成疾、躺平养生,更多的奶茶、糖果、酒精、美食让人不断摄入过量卡路里,更多的快递哥、外卖哥、跑腿哥和智能电器、AI机器人宠坏了一个又一个懒人;


另一方面,更多的健身房扯着你交会费请私教练马甲线,更多的俱乐部喊你去跑马拉松、骑行、冲浪、划艇和滑雪,更多的无糖、减糖、代糖、低盐、素食、代餐说能帮你去除每一克脂肪,更多的保健品商研发出一万种胶囊让你每天按成分表服用,更多的医美整形医院说能帮你一管管地抽走脂肪,填充到最需要它的地方去。


事情就是这样:在现实世界里人人都在变胖,在虚拟世界里却人人都在变瘦。


胖其实没有那么可怕,可怕的是我不能轻轻地活着


如果说腰围的粗细是衡量胖瘦一把尺子,那它同时也是一把衡量生活态度与精神状态的尺子。


许多时候,我们可能没有那么担心自己的胖瘦,而更担心社会资源分配的“胖瘦”不均。


当身上的赘肉越来越多、生活愈发沉重之时,我只想轻轻地活着。


早在2017年,《新周刊》就预言:世界正在变轻。今天是一个“轻”全面战胜“重”的时代。


法国哲学家、《轻文明》作者吉勒·利波维茨基在接受《新周刊》专访时说,“轻”正成为“一股世界性的动力,一种颠覆全球的范式”。


《新周刊》在2000年定义的“飘一代”,在如今看来,其实就是不想买房、不想结婚、不想生娃的“轻一代”:他们只租房不买房,只打的不买车;懒得存钱,不想养老;爱过多次,但从不为谁要死要活;悄悄结婚,绝不举行盛大婚礼;不对别人嘘寒问暖,也不喜欢被人嘘寒问暖……


轻,作为一种价值、一种理想和一种迫切的需要,不再局限于个人对待生活和他者的态度,俨然成为了全球经济、文化的新运作模式。轻城市、轻资产、轻物欲、轻成功、轻文化、轻经济、轻社交、轻知识、轻婚姻、轻身体正成为一种新潮流。


真的,胖其实没有那么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能轻轻地活着。


最后,请允许我仿写一段文案,献给老王,也献给身心沉重、随时想要“出走”的“格子间动物”们:


当你赶PPT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


当你填周报时,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梢;


当你跟“电鸡”抢道时,西藏的山鹰一直盘旋云端;


当你在会议室吵架时,尼泊尔的背包客们正围坐在喜马拉雅山下的火堆旁,互相碰杯。


祝各位都能更加轻盈地活着。


参考资料:

《近三成国人为腹型肥胖,瘦人集中在三省》王佳/CC情报局/2025

《“好肌肉”与“坏脂肪”:数智时代的人类如何言说身体》刘芷言/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3

《城镇化与“胖中国”:收入、收入不平等与BMI》毛丰付、姚剑锋/商业经济与管理/2015

《身体资本:消费社会的身体观》刘子曦、李荣誉/社会科学辑刊/2024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作者:何驰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