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辉尝好吃 (ID:YeMmY2021),作者:林卫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辉尝好吃 (ID:YeMmY2021),作者:林卫辉
美食是一种综合的体验,有吃的也要有喝的,《诗经》的年代,贵族们吃吃喝喝的饮宴场面不少,其中醇酿佳饮纷纷登场,我们从中可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状况。
最多的饮品当然是酒,有佳肴,必须有美酒,《小雅·正月》有“彼有旨酒,又有嘉肴。”旨是会意字。从匕,从口。“匕”,是进餐用的勺子,像用勺子向嘴里送食物,本义是味道甘美,“旨酒”就是美酒,成语“美酒佳肴”出处就在这里。好菜必须配好酒,就如好马必须配好鞍,酒频繁出现在王公贵族们的宴会里就可以理解了。
《小雅·鹿鸣》有“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这是周王大宴群臣;《小雅·宾之初宴》有“酒既和旨,饮酒孔偕。”这是贵族们聚众饮酒;《鲁颂·有駜》有“夙夜在公,在公饮酒。”这是鲁僖公和群臣大吃大喝,鲁僖公还算勤勉,“夙夜在公”,那是加班,“在公饮酒”,就是在办公场所喝酒,君臣同乐,算是加班奖励,这比发加班费好;《大雅·韩奕》有“显父饯之,清酒百壶。”这是显父宴请韩侯,酒不是一般的酒,而是“清酒”,隔了酒渣的,而且一拿出来就是百壶,一副一醉方休的架势;《周颂·丰年》里有:“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这是周人庆丰年祭田神,首先向田神报告丰收的情形,并汇报说献上的美酒就是用粮食酿造的,用示祭祀祖先,希望田神多多降福。
《诗经》年代,酒是奢侈品,并不是一般人可以随时享用的。我们看看《小雅·车舝》怎么说:
虽无旨酒式饮庶几。虽无嘉肴式食庶几。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
意思是:虽然没有美佳酿,但愿你能喝一盏。虽然没有美佳肴,但愿你能吃一点。虽然德行难配你,且来欢歌舞翩跹。这是在迎娶新娘途中的赋诗。在迎娶新娘的路上,新郎驾着迎亲的彩车,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也说出了普通人生活的真相:美酒难得,咱俩“有情饮水饱”吧。连婚礼也没有美酒,可见酒不是普通老百姓喝得起的。
贵族们除了喝酒,还有醴,就是甜酒。《小雅·吉日》有“既张我弓,既挟我矢。发彼小豝,殪此大兕。以御宾客,且以酌醴。”意思是说射猎弓弦已拉开,弓箭也已拿在手。一箭射死小野猪,奋力射死大野牛。野味拿来待宾客,共吃佳肴和甜酒。这是周宣王率领群臣打猎并大宴宾客,如此欢乐高兴的场合,吃的是野味,喝的是醴,可见那个时候醴也是宴会拿得出手的饮品。
醴是一种甜酒,这是共识,但究竟是什么甜酒就有争议了。《说文解字》对醴的解释是“酒一宿孰也”,就是酿一夜就喝的酒,酒的酿造原理是淀粉经发酵分解为糖,糖再分解为乙醇,这种酿了一个晚上就拿来喝的酒,糖还没充分分解为乙醇,所以是甜的,浓度也很低,只能归入饮料的行列。
也有人主张认为醴是用谷芽酿造的甜酒,即所谓的蘖法酿醴,依据是《黄帝内经》中记载有醪醴,商代的甲骨文中也记载有不同种类的谷芽酿造的醴,而谷芽酿酒已与啤酒酿造很接近,按现行国家产品标准规定,“啤酒是以麦芽为主要原料,加酒花,经酵母发酵酿制而成的,含有二氧化碳气、起泡的低酒精度饮料。”那么醴这种饮料,就是类似于啤酒的酒精饮料,差别只是有没有起泡。酒和醴在古代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并存的,《周颂·丰年》就说“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收成的谷物既酿酒也酿醴,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醴后来被酒所取代,我推测,古人酿酒就是追求迅速进入状态甚至求醉,既然都是用谷物酿造的,醴的度数太低了,这简直就是浪费,不如酿酒更划算。
这个时期的饮料,除了醴之外,还有其他品种。《周礼.天官.膳夫》就有“饮用六清。”这个“六清”是什么?《周礼.天官·冢宰》讲清楚了,说:“浆人,“掌供王之六饮,水、浆、醴、凉、医、酏,入于酒府。”除了醴,还有水,浆是一种微酸的酒类饮料;医是煮粥而加酒后酿成的饮料,清于醴;而酏“是粥而清,稀薄的粥,水在上。饮此清者。”是薄于“医”的黍酒,味甜酒精度低的饮料;“凉”是一种以糗饭加水及冰制成的冷饮。
对,那个时候是有冷饮喝的,《豳风·七月》就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意思是十二月凿冰冲冲作响,正月搬进冰窖中。冬天凿冰藏在冰窖里,目的是来年盛夏用于制作冷饮和降温用。据《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周王朝为了解决夏季用冰问题,专门设置了“凌人”一职,其职责是:“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春始治鉴。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意思是说凌人掌管藏冰、用冰,在夏历十二月开始代取天然冰块。按所需数量的三倍伐取,春天就要准备并检查需用的盛冰器具,将冰送到掌管天子膳食的内饔、外饔职官那里,供储藏天子的膳馐,此外,还将冰块送给主管天子酒、醴饮料的酒人、浆人那里供储藏酒类之用。“凌人”负责供应冰块,“浆人”负责调配冷饮,分工明确,也佐证了《诗经》所说的内容。
这些醇酿佳饮,极大地丰富了当时贵族们的生活,后人在此基础上生产出更美的酒和饮品,追根溯源,我们还得感谢老祖宗们在美食方面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