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 2 3 3 4 4 5 5 文集 深度 号外 热文 时间线
彼得·蒂尔的8条关键商业思考
2025-03-28 10:01

彼得·蒂尔的8条关键商业思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TOP创新区研究院 (ID:TOP_Lab),作者:彼得·蒂尔,原文标题:《有人说,读一个MBA,不如好好看看这个大佬的书……》,题图来自:AI生成

文章摘要
彼得·蒂尔以《从0到1》的商业逻辑为核心,提出八条关键思考:强调独特创新而非模仿,初创企业的敏捷性,垄断推动社会进步,独立思考的价值,竞争陷阱,幂次法则在投资中的应用,后发优势的重要性,以及创业者需解决的七个核心问题,为颠覆性创新提供方法论。

• 💡创新本质:从0到1的突破性创造无法套用公式,需基于第一性原理独立思考。

• 🚀速度优势:初创企业应利用敏捷性构建新未来,团队默契比技术互补更重要。

• 🤔灵魂拷问:“哪项真理是多数人不同意的?”——用反常问题筛选真正创新者。

• ⚔️竞争陷阱:过度关注对手导致重复过去,垄断利润才能支撑长期价值创造。

• 📈垄断价值:创造性垄断推动社会进步,动态市场中垄断者驱动新品类爆发。

• 🎯创业七问:从技术突破性到市场秘密,系统化拆解企业成功核心要素。

新一届美国政府最大的赢家除了特朗普,还有一位神秘大佬——硅谷幽灵彼得·蒂尔。


彼得·蒂尔早年间不仅是马斯克的商业对手和搭档,也是副总统万斯在硅谷的前老板,从万斯开始做风险投资到他成为俄亥俄州的参议员,彼得·蒂尔一直是他背后的助推者。万斯在这次大选中的很多发言,包括关于科技发展的观点,无不有彼得·蒂尔的思想映射。此外,效率部长马斯克和白宫人工智能和加密货币事务负责人戴维·萨克斯是他昔日创业战友。


再叠个甲:本文的主角彼得·蒂尔争议很大,我们只介绍他在商业领域的思维方式,以期对各位有启发。关于他本人牵涉到的任何政治事件,我们的政治立场以中国国家官方口径为准。


1967年,彼得·蒂尔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幼年时全家移居美国加州。他是位西洋棋手,最高排名为全美第21名。他在斯坦福大学主修20世纪哲学,1992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他还是硅谷最早公开出柜的科技投资大佬之一。


1998年,蒂尔与马斯克等人共同创立了PayPal,担任首席执行官;2003年,他创立了大数据分析公司Palantir Technologies。


蒂尔也被称为硅谷天使投资教父,2004年,蒂尔以50万美元的投资换取了Facebook约10%的股份,成为其首位外部投资者,蒂尔的战绩还包括OpenAI、LinkedIn、SpaceX、Yelp等十几家出色的科技新创公司,其中多家公司由PayPal的同事负责运营,这些人在硅谷被称为“PayPal黑手党”。


作为创业家和投资家,他的成功是连续的,而不是靠运气中彩票,


而连续成功的背后必然有他的逻辑,逻辑就体现在它的书著中,


我们从彼得·蒂尔《ZREO TO ONE》(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秘密)的书中提炼了八个关键启发,尤其适合那些想挑战现状、创造深远影响的人:


一、创造是独特的,不存在公式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蒂尔认为商业世界也是如此,每一刻都是唯一的。与其去模仿比尔·盖茨或巴菲特,创业者更应该适应现在的时代环境。


下一个比尔·盖茨不会再创办操作系统,下一个谷歌创始人不会再去做搜索引擎,下一个扎克伯格不会再做社交网络。如果你还在复制他们,那就并未真正学到他们最重要的精髓。


当然,模仿已有模式总比创新更容易。模仿是从“1到n”,创造熟悉的东西。但每一次创造新事物,则是真正从“0到1”的飞跃。创造是独特的,结果也是全新的。



创业和创新无法依靠某个固定公式。


现实环境总是在变化,创业更多关乎心态而非数学模型。教授创业面临的矛盾恰在于,真正的创新一定是独特的,没有人能精确告诉你如何变得更有创新性。


蒂尔指出,成功人士最大的共性恰是他们总能在别人忽略之处发现价值,而做到这一点,需要从第一性原则(first principles)出发,而非套用任何已有的公式。


二、初创公司最大的优势:速度


创业公司最重要的优势之一是速度。


大公司像笨重的象,行动缓慢;创业公司则像敏捷的羚羊,能迅速调整方向,穿梭在巨象之间。严格定义下的创业公司,指的是你能说服最大一群人一起去打造一个不同未来的组织。


新公司真正的优势是新颖的思考方式——这甚至比快速更重要,小规模反而给予了更大的思考空间。


当蒂尔考虑投资一家初创公司时,会考察其创立团队。


蒂尔建议,技术能力和才华互补固然重要,但创始人之间的了解程度和他们合作的默契程度也同样重要。创始人在共同创业前应有深厚的交情,否则就是在碰运气。你需要能与你和睦相处的同事,但也需要规章制度来帮助所有人长期保持团结。没有认股权或不是企业正式员工的人会从根本上与你产生分歧。这就是为什么外雇咨询师和兼职人员不可行的原因。即使是远程工作也应避免,因为每天不在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地点上班,同事之间就会产生分歧。



此外,众多创始人都有看似极端的特质,而且是相互对立的特质。


一个人不可能既贫穷又富有,但这常常发生在创始人身上,初创公司首席执行官名义上是百万富翁,而手里却没有现金,他们有时愚不可及,有时又魅力四射。几乎所有成功的企业家既是局内人又是局外人。当他们成功时外界对他们褒贬不一。



三、最棒的面试问题


蒂尔在招聘时喜欢问:


“哪一项重要真理,是大部分人都不同意你的?”


“What important truth do very few people agree with you on?”


这个问题表面看很简单,实际上却难回答。一方面智力上难,因为学校教的都是被大众认同的知识;另一方面心理上也难,因为回答的人必须勇于说出不受欢迎的观点。独到的思想很少见,而勇气比才华更稀缺。


蒂尔经常听到不好的回答,比如:


  • 我们的教育系统坏了,需要彻底修复。


  • 美国是独特的。


  • 世界上根本没有上帝。


这些答案并不好。前两个可能是事实,但很多人已经认同,第三个只是站队而非真正反常的洞见。


更好的回答形式是:


“大多数人认为X是对的,但真相恰恰与X相反。”


大部分对反常问题的好答案,其实都是以另一种视角看待当下,接近了洞察未来的本质。


这个问题价值很大,因为优秀答案很难被伪造。


这跟埃隆·马斯克识别一个人是否在撒谎的方法类似:问你经历过的失败。旁观者可以轻易地邀功,但只有真正行动过的人才知道失败的真相。


四、从大家都认同到独立思考


要回答“哪项重要真理只有少数人认同你?”这个问题,初次尝试并不容易。


不妨先换个角度,问:“哪些观点是所有人都认同的?”


如果你能找到一个大众普遍接受却其实很荒谬的信念,那么隐藏在它背后的,可能就是极具价值的反向真相。


人们常常只有在回头看的时候,才会觉得传统观点显得荒唐可笑。当某个主流信念崩塌时,我们会称之为“泡沫”,然而泡沫破裂后,它带来的扭曲却并不会自动消失。比如,1990年代的互联网泡沫就是过去20多年里最大的一个,这场泡沫给后来所有科技行业的思考方式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与偏差。


要想清晰地看待问题,我们首先要质疑自己关于过去认知的真实性。


蒂尔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


经历了互联网泡沫破裂的硅谷企业家们,总结出了四个广为流传的经验教训,这些教训至今仍指导着商业世界的思维方式:


1. 要渐进式地、小步向前


“大愿景只会制造泡沫,我们不该轻信。凡声称能做伟大事情的人都不靠谱,想要改变世界的人应更谦虚谨慎。唯有踏实迈出每个微小的步伐才安全。”


2. 要保持精益与灵活


“企业必须精益求精,其实是说不要做过多的计划。你不该提前确定你的企业未来会做什么,计划本身就傲慢且僵化。更好的做法是边走边看,试错迭代,把创业当成一种不确定的实验。”


3. 要在竞争中不断优化


“别贸然创造全新市场。唯一能证明你确实有生意的方法,就是拥有现成的客户。所以,你的创业应基于已有的成功产品,做出可以被认可的改进。”


4. 专注于产品本身,而非销售


“如果你的产品需要依靠广告和销售人员来推广,那么它就还不够好。技术的关键在于产品研发,而非渠道或营销。泡沫时代的广告毫无价值,唯一可持续增长的方式是产品的病毒式传播。”


以上这些教训已然成为硅谷创业的经典教条,谁要是忽略了这些教条,就可能会重蹈2000年互联网泡沫崩溃的覆辙。但事实上,恰恰相反的观点可能才更接近真理:


  • 大胆冒险好过平庸谨慎


  • 糟糕的计划胜过毫无计划


  • 竞争激烈的市场毁掉利润


  • 销售和产品同等重要


要创造未来,我们必须挑战那些左右我们对过去认知的教条。这并不意味着凡是主流观点的对立面就一定正确,而是说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到底什么是真,什么是假,重新定义我们对当下世界的理解。


蒂尔说:“最叛逆的行为并非与大众对着干,而是独立思考。”


每个失败者都运用被普遍认可的观点来描述自己璀璨的未来,但是伟大的企业是构筑在秘密之上的,这是他们取得成功的独特原因,而别人却对此一无所知。



五、竞争让人执着于过去的成功


马克思和莎士比亚提供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冲突模型,几乎能解释所有类型的竞争与冲突:


马克思认为,人们因为差异而斗争。比如,无产阶级之所以与资产阶级斗争,是因为他们的想法与目标截然不同(马克思认为这种不同源于物质条件的巨大差异)。差异越大,冲突也就越激烈。


而莎士比亚则相反:他笔下的斗争双方往往极为相似,甚至几乎一模一样。比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开场就写道:“两家人,同样尊贵”。他们如此相似,却充满仇恨;随着争斗不断升级,他们彼此也越来越像,最终却完全忘记了最初为何而斗。


至少在商业世界中,莎士比亚的观点显然更准确。公司内部的员工为了升职,盲目盯着与自己相似的竞争对手;公司在市场中也总是执着于竞争对手的一举一动。在这样的戏剧性竞争中,人们很容易忘记真正重要的目标,反而把全部精力用在竞争对手身上。


竞争会让我们过度关注过去成功的经验,总是不自觉地重复过去有效的做法,忽视真正值得把握的新机会,不可能对未来进行长期规划,要想从每日生存竞赛中解脱出来,唯一的方法就是获取垄断利润。


六、进步来自垄断,而非竞争


企业面临激烈竞争时的问题,不仅仅在于利润的减少。


想象一下,你在加州山景城(Mountain View)开了一家普通餐馆。你跟附近几十家类似的餐厅没什么区别,只能拼命挣扎求存。如果你提供价格实惠的食物,利润就非常薄弱,你给员工的薪资也只能压到最低。你需要不断提高效率:于是小餐厅往往只能让奶奶来收银,让孩子们到后厨洗碗。


但谷歌这样的垄断企业完全不同。


因为它无需时刻担忧竞争威胁,所以能更加从容地关注员工福利、产品质量以及对世界的长期影响。谷歌早期那句著名的口号“不作恶(Don’t be evil)”,固然部分是品牌宣传,但也反映出一种有底气的企业所能拥有的特权:它们能认真地考虑道德问题,而不担心因此损害自身生存的基础。


竞争是失败者的游戏。


如果一场战役不值得打,那么每个参与者都是输家。


真正的英雄把他们的荣誉看得更重要,他们会一争到底,这个扭曲的逻辑是人的天性,但在商业上却是致命的。


如果竞争不能带来价值的提升,而是充满了破坏力,那么你就要想想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在商业领域,钱可能不是全部,但绝对是最重要的东西之一。垄断者有余裕去考虑赚钱之外的问题,但非垄断企业没有这种特权。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忙于今天的利润,根本无暇顾及长远的未来。能让企业摆脱生存焦虑、规划未来的,只有一种东西——那就是垄断利润。



垄断对企业内部员工而言当然是好事,但对企业外的社会呢?企业的高利润是不是以消费者利益为代价的呢?实际上,确实如此——利润的来源就是顾客的钱包。从这个意义上讲,垄断的名声确实很糟糕。但这只有在一个永远静止不变的世界中才成立。


在静态的世界里,垄断者就像个收租的房东:如果你垄断了一种资源,你可以随意提高价格,其他人没有选择,只能被迫购买。就像经典的地产大富翁桌游:玩家之间不停地买卖房产,但整个棋盘从未改变。你没办法通过创造更好的地产模式而获胜,地产的相对价值被永远固定,你能做的只有尽可能多地买入。


但现实世界并非静态,而是动态变化的:我们总能发明新的、更好的东西。富有创造力的垄断者会为顾客提供更多选择,创造出全新的丰富产品类别。创造性垄断企业不仅对社会有益,更是推动世界变好的强大引擎。


七、“后发优势”胜于“先发优势”


人们经常提到“先发优势”:如果你是第一个进入某个市场的企业,当竞争对手还在手忙脚乱时,你就可能迅速占据大量市场份额。这种策略的确有可能成功,但“先发”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真正重要的目标并不是抢先进入市场,而是创造未来的稳定现金流。


如果你只是第一个进入市场,却随后被后来者超越,这种先发优势就毫无意义。


相反,“后发优势”要重要得多。所谓后发优势,指的是你成为市场中的最后一位关键创新者,从而获得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垄断利润。


蒂尔的这一洞察提醒我们重新审视对创新、进步和成功的传统看法。


归根结底,未来并非注定,而是由我们今天的选择与行动所塑造的。


八、幂次法则


风险投资中最大的秘密是:


成功基金的最佳投资回报要等于或超过其他所有投资对象的总和。


大撒网然后祈祷好运的方法通常会全盘皆输。这是因为风险投资的回报并不遵循正态分布,而是遵循幂次法则——一小部分公司完胜其他所有公司。如果习惯于大撒网,而不是把注意力仅仅放在几个日后价值势不可挡的公司身上,那么你一开始就会与这些稀有的公司失之交臂。



蒂尔的创始人基金,大约只关注五到七家企业,因为这些企业具有独特的基本面,蒂尔认为它们以后都会拥有数十亿美元的价值。不管何时,如果你不关注事业本质,而是关注其是否适合多元化避险策略的财务问题,那么投资就像是在买彩票。而一旦你认为自己在抽奖,你就已经做好了亏损的心理准备。


在美国每年成立的新公司中,只有不到1%能得到风险资本,而且所有的风险投资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不到0.2%。但是这些投资的结果不成比例地推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风险投资基金支持的公司创造的工作岗位占私营公司全部工作岗位的11%。确实,12家大型科技公司都得到了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持。那12家企业加起来价值超过2万亿美元,比其他所有科技公司加起来都多。


最重要的事情都是独一无二的——一个市场可能会胜过其他所有市场。


时机和决策也要遵循幂次法则,某些关键时刻远比其他时刻重要。


但是,你不能相信否定幂次法则,而且阻止你用幂次法则做出准确决定的世界。最重要的事往往不能一眼就看出来,它甚至像个秘密不为人知。但是在幂次法则的世界中,如果你不认真想一想你的行动会使公司落在80–20曲线的什么位置上,后果你真的承担不起。


九、初创公司的七个关键问题



1. 技术:你的技术是否具有突破性,还是只是稍有改进?


2. 时机:现在开创事业,时机合适吗?


3. 垄断:开创之初的目标是否对应在一个小市场抢占大份额?


4. 团队:你有合适的团队吗?


5. 销售:除了创造产品,有没有对应的销售策略?


6. 持续:未来10年至20年,你能保住自己的市场地位吗?


7. 秘密:你有没有找到一个其他人没有发现的独特机会?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