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 2 3 3 4 4 5 5 文集 深度 号外 热文 时间线
被“0添加”食品包围的我们,基本全被耍了
2025-03-28 11:55

被“0添加”食品包围的我们,基本全被耍了

题图来自:AI生成

文章摘要
文章揭露食品行业滥用“0添加”概念的营销乱象,指出厂商通过文字游戏和擦边球宣传误导消费者,如标注单项“0添加”却添加其他成分。国家出台新规禁止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专家分析该政策将净化行业乱象,消费者需理性看待添加剂而非盲目追求“0食”。

## 亮点

• 📜政策干预:国家发布新规禁止食品标注“0添加”等误导性宣传,严控擦边营销。

• 🎭障眼法套路:厂商自定义“0添加”范围,用小字说明掩盖实际添加的其他成分。

• 💰价格溢价:“0添加”产品溢价高达30%-50%,利用健康焦虑收割消费者。

• 🛒典型案例:儿童奶酪棒宣称“0明胶”却含4种胶类,酱油品牌用“0添加”商标玩文字游戏。

• ⚖️法律解读:新国标具备强制力,违规企业将面临罚款、吊销许可证等处罚。

• 🚀行业影响:政策推动行业净化,引导企业回归产品本质,消费者需理性辨别添加剂。

食品市场的两极,一边是不断被曝光不断被嘲讽的“科技与狠活儿”,另一边则是无穷无尽、无法分清的“ 0 添加”。


如今,站在超市的货架前,一眼望去是数不尽的各种“ 0 ”,说是遍地飘“ 0 ”也不为过。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或许是辛吉飞的爆火之后,人们对“ 0 ”的需求似乎空前高涨。


0 糖、0 卡、0 添加三大件被逐渐演化为 0 蔗糖、0 果糖、0 反式脂肪、0 香精、0 色素、0 明胶、甚至是“ 0 复杂配方 ”等等千奇百怪的垂类 0 或者单项 0 概念,我们已经不知道该如何形容这些以 0 为卖点的东西了,或许我们可以把这些食物统称为“ 0 食 ”。


3 月 27 日,国家终于出手了。国家卫健委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 50 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 9 项标准修改单。其中明确提出,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


当政策强有力地对“ 0 ”进行干预的时候,你就应该开始明白,这些消费品的厂商们,过去一直在用“ 0 ”来耍你。


一、“0食”神话背后:食品成分的障眼法


因为神秘配料表和添加剂,调味品的市场这几年风波不断。


事情可以追溯到 2022 年,短视频博主“辛吉飞”发布的“合成勾兑酱油”视频一夜爆火,随后有网友晒出在国外市场购买的海天酱油与国内最大的不同是配料表中没有添加剂。尽管官方多次发表声明,但一年卖 266 万吨酱油的国民级品牌“海天”也挽救不了口碑急转直下的事实。


在“海天双标门”之后,一直营销自己“ 0 添加”的千禾顺势而上,成为酱油届新贵,2023 年业绩直接创出了历史新高。


既然这个概念能赚到钱,那闻到味儿的厂商们,自然是全部跟上,但魔幻的是,这些“ 0 ”背后门道颇多,并不是真正的“纯净”。


最常见的套路是厂商会在包装上“ 0 添加”的字样旁边,带上一个小小的星号或注释,自定义一个“ 0 ”:你单纯地以为“ 0 添加”说明这个东西是纯天然材料,实际上厂商在小字里可以任意划定“ 0 ”的指代物。


比如,编辑部发现太太乐某款酱油的包装正面明晃晃写着“ 0 添加 3 重鲜”字样,翻过来找到小字才发现“ 0 添加”特指的是“ 0 添加苯甲酸及其钠盐、山梨酸及其钾盐、三氯蔗糖、安赛蜜”这几种添加剂,而再看配料表,排在第三的便是“焦糖色”( 一种着色添加剂 )



作者供图


厂商和消费者们对 0 添加的追求,让很多事情变得很复杂。以刚刚提到的太太乐酱油为例,配料表中有“酵母抽提物”,它是酵母通过酶解自溶以及分离提取后制得的天然食品配料,用处主要是增鲜,起到提鲜作用的成分主要是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核苷酸。


而在此之前,不少酱油里用的“呈味核苷酸二钠”其实是同样的用途,尽管这个成分名字看上去很“科技”,但实际上也是以淀粉、糖质为原料,经发酵法或酶解法,再加工制得的食品添加剂,在《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中可以适量使用。


当然,太太乐这款酱油已经算良心,配料表属于印了“ 0 ”的产品中比较克制的,下面我们再看看不那么克制的,比如儿童奶酪棒这个重灾区。


就拿伊利这款原味奶酪棒来说( 不是针对伊利,很多厂商都是如此 ),正面封面一个大大的“ 0 ”的图样元素,跟着“ 0 香精、0 明胶、0 甜味剂”三重小标识,一看就给人一种很干净很健康的感觉。



而如果你凭着这个感觉进行了购买,那你很有可能被耍了。


虽然它是“ 0 添加明胶”,但你翻到配料表那一面会发现,它真的没有明胶,不过在配料表里,槐豆胶、黄原胶、卡拉胶、瓜尔胶正在排着队等着你。


那么请问,大力宣传 0 添加 1 种胶,却添加了另外 4 种胶的操作,意义在哪里?主要就是为了让消费者看看 0 吗?



这些层出不穷的障眼法,让现在消费者们都在食品包装上进行高考级别的语义理解题:

“ 0 添加蔗糖”的深层意思大概率是“没加蔗糖,但原材料本身有蔗糖,或者添加了果糖等其他品种的糖”;“ 0 添加甜蜜素”的深层含义大概率是“没有甜蜜素,但有安赛蜜或其他甜味剂”;“ 0 添加山梨酸钾”的深层意义大概率是“没有山梨酸钾但有别的防腐剂”......


很多时候,在厂商们强调自己“ 0 添加”某种单一物质时,它的潜台词大概率是“顾客您好,这个我不加,我要狠狠添加别的东西了”。


总之,他们真的是把擦边玩得淋漓尽致,短视频平台上的那些福利博主跟他们比简直就是擦边界的小学生。


二、配料越少,价格越高:“0食”生意经


饮品界的“ 0 ”食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 1999 年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当时雀巢、可口可乐等食品巨头们正在集体讨论《如何生产含糖、盐量低的食物,应对全球流行病“肥胖”》。直到 2005 年,可口可乐推出零度可乐,仅仅两年时间,这一品牌年销售额便超过 10 亿美元。2017 年,可口可乐用零糖可乐替代零度可乐,在一众饮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又一畅销单品。


而国内,2016 年 5 月 13 日,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式发布了《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其中强调了每个人应该控制添加糖摄入量:“每天糖的摄入量不超过 50g,最好控制在 25g 以下”。一方面,减糖成为消费者们对健康的一种追求,另一边“抗糖”也被宣传为减肥、瘦身、抗衰老的必要条件。


在这个大背景下,无糖饮品的销售额暴涨。据亿欧智库发布的《 2023 中国无糖茶饮行业白皮书 》,分析天猫淘宝平台近五年的无糖茶饮料销售额发现,无糖茶饮在线上的销售额从 2018 年到 2022 年,五年间完成了近 10 倍的增长。


“传统的中国茶,神奇的东方树叶”也不再因为“难喝”而滞销,反而闷声发了大财。根据尼尔森数据显示,2023 年东方树叶年增长 100% 以上,近三年复合增长超 90%。按此速度,东方树叶或将在 2026 年成为农夫山泉又一超 200 亿大单品。


除了东方树叶,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同年,元气森林诞生了,这也是另一家靠“ 无糖 ”打造超级单品发家致富的企业。


人们对 0 糖的追求在健康和科学上是有坚实道理的,但其逐渐泛化出的其他 0 添加概念就乱象丛生了。


实际上,在整个食品行业而言,比起“健康和科学”,0 添加更像是一个营销噱头。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告诉知危编辑部:“整个食品行业已经步入一个同质化严重、内卷严重的阶段。‘零添加’是企业在营销中创造的伪概念,一个是可以打造差异化,二是让产品的附加值更高、议价能力更强,本质是利用消费者对化学添加剂的恐惧收割溢价。”


消费者们对 0 添加的追求,背后是巨大的利润空间。在海天味业因为配料表差异翻车后,千禾味业迅速借助流量,公开数据显示,2023 年营收同比增长 31.62%至 32.07 亿元,净利润达 5.3 亿元,创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朱丹蓬表示,市面“零添加”酱油价格普遍比普通产品高 30%~50% 。知危编辑部也发现,同样是 1L 的生抽酱油,普通的“千禾味极鲜”酱油一瓶只需要 11.9 元,而“千禾 0 ”零添加、180 天酿造的酱油,需要 20.5 元。


而当我们问到售货员阿姨,11.9 元的酱油和 20.5 元的酱油有什么区别时,对方回答:“贵的更鲜”。


三、告别“0”时代


3月27日新国标的发布,似乎意味着食品行业正式告别虚假造“ 0 ”的时代。


在这个时间节点之前,企业们造“ 0 ”,可以说是进入了一种疯魔的状态,比如千禾的 0 添加酱油,被大家发现“千禾 0 ”字样其实是一个商标,企查查 App 显示,此前曾有多家公司申请注册“ 0 添加”、“零添加”商标,但大多数被驳回,处于无效状态。但是走进超市其实不难发现,不少品牌依旧在商标上擦“ 0 ”添加的边。


对此,知危咨询律师后得到回复:“大量注册‘ 0 添加’商标被驳回是因为商标的注册有一定的审查要求,比如《 商标法 》第十条规定:‘下列标志不得作为商标使用:(七)带有欺骗性,容易使公众对商品的质量等特点或者产地产生误认的...... ’基于此项规定进而会驳回某些注册。但与此同时,类似新国标中的‘误导’是一个十分主观的词,法律规定中不会对此类词汇进行界定或阐述,通常是在司法实践中由主办知识产权类案件的法官进行认定。”


而新的《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中直接明确规定:“不得使用‘不添加’、‘不使用及其同义语等词汇’。”上海融力天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许超律师告诉知危:“这个国家标准属于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是有国家强制力的,公告发布即生效,具体的执行大概率会有一个缓冲期,各地卫健委、工商应该会有后续的跟进措施。但从生产商的角度,标准生效后,肯定不能再生产这样包装的产品了。”


并且,许超律师提到:“若是违反,轻微的话会限期责令改正,严重一点的会没收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及违法所得,并可没收生产工具、原料等,还有就是罚款,更严重可以吊销许可证。”


改变已经迫在眉睫,对厂商而言或许需要时间来反应,但对消费者来说一定是喜闻乐见的,起码未来不用在买东西的时候跟厂商在文字游戏上斗智斗勇了。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知危 表示:“国家出台的这个新标准,第一践行了整个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大战略,第二是匹配整个行业需要净化乱象的一个刚需。第三个也是让企业更加明晰未来创新升级迭代的方向。最后,它保障了消费者的最大权益,对于整个行业的乱象起到一个非常好的一个震慑作用、净化作用和指导作用。”


总而言之,这个世界没有 100% 的绝对纯净,比起追求极端的“ 0食”,我们应该理性看待食品添加剂,学会自己辨别添加剂,而不是被厂商们耍得团团转。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