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量子学派,作者:白格尔,原文标题:《万字长文:谷歌闭源,中国怎么办?》,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量子学派,作者:白格尔,原文标题:《万字长文:谷歌闭源,中国怎么办?》,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一、Android闭源,一个18年的阴谋?
风起于青萍之末。
天下已巨变,很多人还不知魏晋。
别自我幻想,不求控制他人,总得保护自己。2025年3月,Google宣布将停止维护Android开源项目(AOSP)的公共开发分支,所有Android系统开发工作将转移到谷歌内部进行。
虽然谷歌刻意低调处理,但无声处听惊雷,很多人已夜不能寐。AOSP的持续集成/交付平台和代码审核工具(如Gerrit)一旦关闭,那么只有谷歌内部员工才能访问内部代码库或提交代码。
Android从2007年开始建立生态,至今已有18年之久,一个10亿人口以上移动端生态,早已成形。
有人说,这是一个18年的阴谋。
但不管是不是阴谋论,一个大国,总得自我主宰命运。
二、谷歌的解释:不是完全闭源
因为信赖谷歌,所以加入Android。
因为反对IOS垄断,所以支持开源。
谷歌随后澄清称仍会遵守开源协议要求,发布新版本(如Android 16)时公开源代码,强调开发转向内部并不意味着完全闭源。
此地无银三百两,那就是闭源。
以下三点就是佐证:
1. Android将从实时透明的社区协作,变为由谷歌封闭主导的“选择性开源”。
2. 谷歌或仅保留法律义务部分的开放(如GPL协议要求的内核代码),大量中上层代码将逐步闭源 。
3. AOSP官网很快公告不再支持开源拨号器和短信应用,并将其从源代码清单中移除——这意味着纯AOSP构建的ROM将缺失基本通话和短信功能。
就算现在不是闭源,也正在步步走向闭源。
Android从诞生以来以开源生态闻名,并凭此迅速占据全球74%的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如今开发模式急转直下,对全球产业格局会产生深远影响。
首当其冲的,当然是中国的手机厂商。
三、中国手机厂商:达摩克利斯之剑在颤栗
中国主流手机厂商几乎全部建立在Android/AOSP基础之上。
小米(MIUI/HyperOS)、华为(原EMUI)、OPPO(ColorOS)、vivo(OriginOS)、荣耀、联想、一加等无不以AOSP提供的基础框架和内核组件开发定制系统。
AOSP 被形容为Android设备的“毛坯房”,厂商可自由下载修改,添加自己的界面和功能后构建出独特OS。
多年来,这一模式让中国厂商共享了Android技术红利,以较低门槛推出了与苹果iOS竞争的智能手机产品。
在中国国内市场,Android设备曾长期占有八成以上份额。即便随着华为鸿蒙系统崛起,2024年第四季度Android在中国市场仍占约64%的份额,继续保持主导地位。
可以说,中国手机产业对于Android开源框架有着极高依赖。当然,你对它依赖有多深,头上那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就有多沉。
近两年中国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份额变化。绿色曲线为Android,蓝色曲线为华为HarmonyOS(鸿蒙),黑色曲线为苹果iOS。
四、短期影响:谷歌拉开了弓上满了弦
有危机感的中国CEO,已经感觉如芒刺背了。谷歌此次收紧AOSP开发权限,短期内对中国手机厂商的现有业务影响有限。绝大多数头部厂商(如小米、OPPO、vivo等)都与谷歌签署了Google Mobile Services (GMS)许可协议,属于谷歌官方认证厂商。
谷歌还在安抚情绪:你们仍可通过内部闭源分支获取Android新版本代码支持。
也就是说,这些厂商即使看不到公开的AOSP实时开发动态,也就是谷歌建立了“黑㘡子”,但仍能在Android正式发布后取得源代码,用于定制其系统。
表面上看,此举对当前OEM与谷歌合作模式影响不大——厂商依然可以基于谷歌发布的稳定版代码进行适配。
手机终端消费者在短期内几乎感觉不到变化,Android系统更新照常推送,各品牌UI也会继续迭代。
短期来看,AOSP闭源对终端用户的直观影响“几乎没有”。然而,黑匣子一旦建立,自然有杀招在后面。
五、长期影响:可能对中国厂商“断供”
最极端的情况,随时可能会出现。
这几年反常的事情太多了,中国上的当还少吗?从长期看,谷歌强化对Android底层代码的控制,加深中国厂商的依赖。
由于无法提前参与和跟踪开发,国内厂商今后如想保证系统兼容最新Android生态及应用,只有天天盯着谷歌,这将削弱厂商在系统定制上的自主创新空间。
例如,过去厂商可基于AOSP自由裁剪系统、深度定制功能,如今如果谷歌在闭源分支加入新特性,厂商只能等代码公开后再被动适配,而无法提前优化或提出修改意见。更严峻的是,一旦中美关系恶化,谷歌完全可以凭借内部掌控的核心代码,对中国厂商“断供”。在技术脱钩背景下,谷歌对中国厂商的极端施压手段包括“定向闭源AOSP”。
虽然全面闭源AOSP曾被认为是“不太体面”的下策,但如今谷歌实际操作已经非常接近这个最极端情形。
华为的前车之鉴尤为典型:
2019年起华为遭美方制裁失去GMS授权,只能依赖公开AOSP维持系统更新。
2018-2021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
此次AOSP开发闭门化后,如果遭遇华为类似经历,那么中国企业该怎么办?
这印证了中国厂商始终受制于Android平台根基的不确定性,一旦谷歌改变政策,依赖其生态的厂商面临危险。
六、未雨绸缪:中国厂商四大应对之策
风大浪急,中国厂商该如何面对。面对这一趋势,中国手机企业需制定“双轨”策略。
一方面继续稳固与谷歌的合作,尽可能获取Android演进支持。另一方面未对自主操作系统和关键技术的投入,准备好备用方案。
具体措施包括:
1. 深耕现有Android分支
厂商可维护好当前所用Android版本的代码库,基于既有开源代码积累进行二次开发,减少对谷歌更新的绝对依赖。
2. 提前布局替代OS计划
借鉴华为“备胎转正”的经验,各厂商应预研自主OS或深度参与国内开源OS项目。OPPO早在华为被制裁后就启动了自主系统预研项目(代号“Plan-B”),小米也在2023年发布了面向万物互联的“澎湃OS(HyperOS)”以替代MIUI。不能花拳绣腿,一定要练成真功夫。
3. 联盟合作共建
中国厂商可以抱团取暖,共同维护一个Android衍生的开源基础版本。(但这一向是中国企业的缺点,很难团结一致对外。)
4. 推动国内替代生态
对于无法使用GMS的国内机型,厂商可考虑逐步引入鸿蒙(OpenHarmony)等替代内核作为底层,在保证用户体验的前提下降低对Android闭源部分的依赖。后文将详述鸿蒙生态的可行性。
总之,厂商需要为“后Android时代”提前布局,以免未来谷歌彻底封锁时手足无措。
七、中国开源生态,不能再心存幻想了
中国的程序员,拥有全世界最开放的心态。面对开源生态,既感恩又贡献。但今天,我们的程序员一定要清醒。此次Android的闭源,直接对开源生态影响如下:
1. 第三方开发受限:
以往,每当Android有新版本开发,社区开发者可以通过AOSP的Gerrit平台实时浏览代码提交、了解新功能改进,甚至提交补丁参与其中。然而现在,AOSP代码将在谷歌内部“闭门造车”,第三方开发者只能等到谷歌发布稳定版源码后才能看到整体改动。
2. 个人开发和第三方ROM项目的创新空间被大幅压缩:
无法及时获取最新源码,错过了开发黄金期,许多创意功能的实现将推迟甚至被扼杀。
例如,中国有不少发烧友喜欢基于AOSP制作精简优化的民间ROM,但如果获取源码不易且缺失关键组件,民间ROM开发难度和维护成本大增。
3. 开源学习与人才培养受阻:
长期以来,AOSP也是移动开发人才的重要学习平台。许多中国程序员通过阅读AOSP源码、跟踪社区讨论来提升技能。Android系统的大部分代码将变成黑箱,中国开发者对主流移动OS的内部实现将知之甚少。这种知识断层对中国开源生态和教育培训都是一大损失。
4. Android的衍生系统和应用分发平台受到波及
阿里巴巴曾推出YunOS(基于Android修改)用于部分廉价机型;国内很多第三方应用商店和安全厂商也需跟进Android底层变化推出适配方案。如果Android闭源部分增加且更新滞后,这些公司的研发工作将更被动。
5. 应用兼容性可能出现滞后:
由于开发者拿不到源码提前适配,等正式代码发布再开发,应用对新系统版本的支持将滞后于谷歌自身应用和服务。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国内第三方应用的竞争力。谷歌此举在全球开源圈引发轩然大波,被质疑为“开源倒退”。
对于中国的开源社区来说,无疑也敲响警钟。Android的“开源”本质上一直是公司主导,代码决策权牢牢握在谷歌手中。如今谷歌选择收回协作,说明大型开源项目在商业利益面前也会选择后者。如果有国家介入,那事情将会变得更加极端。
中国开源从业者不能再盲目信任国外项目,2023年Red Hat宣布限制RHEL源代码获取,早就给了我们当头一棒,这次Android的闭源,再次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正在从开放走向封闭。
必须建立自己的开源生态体系,不能心存幻想。
八、深度思考:对中国数字主权的冲击
历经18年的发展,Android已经渗透到生活中。它对中国的影响,绝不仅仅只是开源社区。对于民族国家的数字主权,都会有重大的冲击。要感谢Android带给我们方便,也要担心以下的漏洞:
1. 信息安全隐患:
Android从公开走向封闭,直接引发了信息安全的担忧。在过去,AOSP代码开放意味着全世界的安全专家都能审计其中的漏洞和后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谷歌的制衡。而开发闭源后,新版Android在发布前只有谷歌工程师知晓细节。中国程序员将难以及时评估Android系统更新的安全性,这为潜在的安全风险埋下隐患。如果不小心加入某些对特定地区不利的机制(例如地理封锁、数据收集开关等),我们可能无法提前发现和预防。
2. 数字主权与反垄断:
在地缘技术竞争加剧的背景下,Android开源项目的转向更被赋予了数字主权意义。谷歌Android一直存在“假开源、真垄断”的问题,在Android生态中设定严格的反分裂条款,限制厂商开发不受控的Android分支,要求设备预装谷歌全家桶应用,以此巩固其在移动操作系统市场的垄断。这种垄断行为被认为排除了其他操作系统的竞争,阻碍了行业创新。
今年2月,中国以涉嫌垄断为由对谷歌立案调查,直斥Android生态导致中国“移动操作系统受制于人”,这并非无事生非,如果中国广大小微企业和个人终端使用的仍是他国公司封闭开发的系统,就存在被“卡脖子”的隐忧。这绝非耸人听闻——类似情况已在俄罗斯等国发生。
3. 产业政策调整:
面对Android开源生态的式微,中国可能加速出台相应的产业政策,加大对国产基础软件的扶持力度。中国信息产业过去一直存在“缺芯少魂”的尴尬局面,其中“芯”指芯片,“魂”指操作系统。芯片和OS被视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命门”。此前政府已要求2025年前政府办公和电子政务系统全面完成国产化替代,主要针对桌面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可以预见,随着Android不再可靠,移动端的国产化替代也将被提上日程。
4. 国家安全和军工领域影响:
操作系统闭源对中国国防和军工数字化领域也是一大冲击。Android虽然开源,本也不允许在军工场景使用,但不少工控设备、特种终端曾借鉴其开源代码打造定制系统。
总的来说,谷歌内部化Android开发,对中国产生了直接冲击。它暴露出现有移动操作系统体系在国家层面的脆弱性,警示必须加快建立自己的操作系统“底座”。
特别是在美国走向“孤立主义”的时代里,中国必须谨慎应对。
九、大国的应对:鸿蒙的提前“落子”
相较于2019年的仓促应对,2025年的中国要胸有成竹得多。
就算美国发起偷袭,国产操作系统也已经有替代准备。其中最受瞩目的当属鸿蒙系统(HarmonyOS)。作为目前中国市场上唯一大规模商用的自主手机操作系统,鸿蒙被寄予厚望。不过,要真正承担起替代Android的重任,鸿蒙及其他国产OS还面临诸多挑战。
在此分析鸿蒙为代表的国产操作系统的现状、挑战与机遇。
鸿蒙崛起现状
华为自2019年在美国制裁下开始发力鸿蒙OS建设。经过数年迭代,鸿蒙系统已经实现了对手机、平板、可穿戴、IoT等多终端的覆盖,并于2023年推出了首个“纯鸿蒙”版本,不再兼容运行Android应用。
鸿蒙生态近两年在中国市场增长迅猛:
2024年第一季度,华为鸿蒙手机系统出货量已超越苹果iOS,成为仅次于Android的中国第二大移动操作系统。Counterpoint数据显示,2024年Q4鸿蒙在中国手机市场占有率达19%,已连续四个季度领先于iOS的17%。
截至2024年10月,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宣布鸿蒙生态设备数量已超过10亿台,鸿蒙OS正式成为继Android和iOS之后全球第三大移动操作系统。
可以说,鸿蒙已经走出了从0到1的关键一步,在中国建立起相当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完整的应用服务生态。尤其是在无谷歌服务的中国大陆市场,鸿蒙手机在用户体验上几乎可以完全替代Android手机,这是令人瞩目的成就。
机遇
生态顺势扩张,谷歌收紧Android开放的消息传出后,鸿蒙将是最大受益者之一,国内厂商若要摆脱谷歌控制,可能会加速拥抱开源鸿蒙(OpenHarmony),推动形成多元并行的生态格局。
目前OpenHarmony作为鸿蒙的开源版本,汇聚了华为、阿里、腾讯、百度、360等70多家单位的联合贡献。据华为2023年年报披露,OpenHarmony已吸引超过70家组织参与代码贡献,基于该平台构建的软硬件产品超过460项,覆盖金融、教育、航天等领域。
谷歌此次操作无疑给了鸿蒙趁势扩张的良机,近期华为发布HarmonyOS 5.0(HarmonyOS NEXT)纯鸿蒙版本,可以预见,在“后安卓时代”,鸿蒙有望成长为“中国标准OS”,成为维护我国数字主权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
挑战
首先是应用生态问题。Android之所以难以替代,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拥有海量的应用和开发者支持。鸿蒙与Android全球数百万应用的规模相比仍有差距。尤其纯鸿蒙版不再兼容Android APK后,如何快速丰富应用成为当务之急。
华为正在推动方舟编译器、多端融合开发等技术手段,方便开发者一次开发适配多系统。
其次是全球化挑战。鸿蒙目前主要在中国使用,尚未大规模进入海外市场。其定位也更多强调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操作系统,而非直接去与Android在海外争夺手机份额。
但从长远看,若Android彻底闭源甚至谷歌限制中国厂商使用,“中国版Android”的鸿蒙就可能走出国门,服务于其他希望技术独立的国家。此时鸿蒙将直面与Android/iOS的生态竞争,包括语言国际化、服务部署、专利法规等复杂问题。
在西方主导的移动生态中突围,需要的不仅是技术过硬,还涉及地缘政治博弈和国际标准话语权。这对鸿蒙而言是未知的考验:
它能否像Android当年那样联合一众厂商形成阵营?
最后,国产OS的产业链成熟度也是挑战。操作系统不仅是代码,还包括芯片驱动适配、开发工具链、第三方服务支持等完整产业链。Android经过十多年发展,产业链非常完善。而国产OS产业链还不健全,比如应用处理器芯片需要适配新OS,调试工作量巨大;开发调试工具也要重建;很多中间件和第三方SDK需要重新移植。这些都需要时间和投入。
Android闭源为国产操作系统带来了“弯道超车”的历史机遇:华为鸿蒙的成功经验证明了国产OS从0到1的可能性,而接下来从1到100的拓展,则需要全国产业的协同和耐心。中国庞大的市场将是国产操作系统最大的底气:
只要赢得本土用户和开发者支持,国产OS生态就能良性循环、不断壮大。
中国的IT产业,也有可能第一次团结在国产系统的新生态里。
十、大国的应对:科技产业的全面重构
假设安卓真的彻底闭源,中国的整体应对是什么?大胆假设“后安卓时代”,中国可选择的技术路径。
1. Fork现有安卓代码,自主演进:
倘若Android停止开放,最直接的替代方案是由中国(或全球开源社区)fork最后一个开放版本的Android,在此基础上持续开发演进。一旦谷歌只开放GPL强制的内核部分,而中上层代码不再开放,中国完全可以将现有AOSP代码库镜像托管至国内(如Gitee),由国内厂商和开源社区共同维护。
此路径的挑战在于开发资源和效率:安卓系统规模庞大、更新迭代快,靠一国或几家之力长期维护一个大型fork难度极高。国内若闭门开发,很可能在创新性上落后于谷歌版本,久而久之形成新的“Android碎片化”分支,生态上也可能被国际抛弃。这条路径更多是权宜之计,用于应急过渡,长期来看仍需走向自主创新路线。
2. 全面转向OpenHarmony生态:
第二种方案是彻底改旗易帜,放弃Android体系,全面转投鸿蒙等国产OS生态。在Android闭源的极端假设下,中国完全有可能下决心打造一个独立于Android/iOS之外的生态体系。
如果全国主要终端厂商(如小米、OPPO、vivo等)都加入OpenHarmony社区,那么在人力和资金投入上将不亚于谷歌的投入规模,完全有机会将鸿蒙打造为媲美Android的系统平台。挑战则在于生态迁移成本:众多应用需要重写或迁移到鸿蒙框架上,以及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培养。
3. “双轨”并行,多元化架构布局:
考虑到技术演进的复杂性,中国未来的替代路径也可能并非单一方案,而是多种技术路线并行,以保障更高安全性和弹性。例如,在处理器架构上,中国正大力发展RISC-V开源指令集,试图突破对ARM架构的依赖。
未来的国产移动OS完全可以同时布局在不同架构上:一方面继续兼容ARM平台(毕竟现有移动芯片以ARM为主),另一方面提前适配RISC-V架构的移动芯片。一些国内公司(如平头哥半导体)已经推出手机级RISC-V芯片原型,OpenHarmony也宣布支持RISC-V架构。
这样做的意义在于,软硬件协同实现全面自主:既摆脱美国软件(Android)的控制,也摆脱英国/美国硬件架构(ARM)的授权限制,实现“去IOE”式的彻底自主可控。多元并行的好处是避免押宝单一路线的风险,提高体系韧性;缺点是资源可能分散、标准不统一。在迫切需要迅速建立替代的情况下,多路线探索和试验也是必要的,但最终仍应收敛到统一标准平台上,以形成规模化生态。
4. 科技产业价值链重构:
如果未来出现两个平行的手机体系(一个全球Android系,一个中国Harmony系),中国科技产业将围绕自主OS构建新的供应链和生态体系,在应用、服务、内容层面形成平行又相互隔离的格局。整个产业价值链会因为不再受谷歌主导而发生迁移和新生。
例如,手机芯片需要针对国产OS做特别优化;应用开发公司可能专门服务国内生态;甚至硬件设计也会配合新的系统特性调整。
本质上,这是一次数字产业价值链的重构:由目前美国主导、大而统一的全球链条,裂变为相对独立的区域链条。在这过程中,中国有机会打造属于自己的产业标准和龙头企业,但也要承担效率下降和重复建设的代价。
如果Android真的彻底闭源甚至退出中国市场,中国并非无路可走,反而可能迎来凤凰涅槃、重构产业的新机遇。自主fork、全面鸿蒙化、多轨并行等路径各有利弊,现实中或将综合采取。
但这绝非最好的选择,一个开放的世界,仍然希望所有系统在市场上自由竞争。
十一、大国的应对:短期和长期对策
鉴于Android开源模式有变,一定要提前应对。协调统一做好准备,这不只是哪一个企业的事情。
短期对策:
1. 监管约束谷歌行为。
利用反垄断调查等法律手段,督促谷歌在中国市场履行公平竞争义务,避免其对合作厂商实施不合理限制,通过法律手段争取缓冲时间。
2. 监控Android开放政策变化,评估潜在影响并及时出台预案。一旦谷歌推迟公开源码超出合理期限,可考虑法律要求其在国内业务中不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3. 保障供应链连续。对关键基础软件和硬件建立备案和备份机制。例如要求国内ODM/OEM厂商提前下载保存每个版本的AOSP完整代码,建立本地镜像库。
4. 储备核心技术。企业应利用目前还能获取AOSP代码的窗口期,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核心模块技术。简单说,就是“趁现在还能学,多学一点”。
5. 参与开源社区。国内企业可以更加积极参与OpenHarmony等国内开源项目,以练兵团队。企业应视之为战略投入,为未来自主OS开发积累经验。
6. 供应链协同。终端厂商应与上游芯片商、下游应用商密切沟通,共享对谷歌政策变化的信息,协同应对。比如芯片厂商提前为国产OS适配驱动,这种供应链协同作战有助于整个产业更平稳过渡。
长期战略:
1. 标准与认证。推动制定国产操作系统兼容性标准和安全认证体系。例如,由国家标准委会同产业联盟制定统一的应用接口标准、设备驱动标准,确保不同厂商基于国产OS开发的系统彼此兼容,减少碎片化。
2. 国际合作。与有共同需求的国家分享国产OS技术,共同抵御巨头垄断。打造开放国际社区,让国产OS不仅服务中国,也为所有国家提供第三种选择。这既是技术合作也是战略的一部分。
3. 生态战略转型。企业高层应意识到操作系统格局变化带来的生态位转移。过去将自己视作谷歌生态的一部分,现在要逐渐转为自主生态的构建者。
4. 培养OS人才队伍。企业应在内部建立操作系统和底层软件的人才梯队,与高校合作设立相关课题,定向培养。
5. 大企业可以通过战略投资、小股权合作等方式,扶持中小型的OS初创企业和团队。比如有的团队专攻内核优化,有的专攻应用兼容框架,这些都值得大公司去投资支持,形成生态伙伴关系。
6. 市场与用户引导: 企业需逐步引导用户认识并接受国产操作系统。针对现有用户,提供平滑迁移方案(如数据无缝迁移、应用兼容支持),降低用户转移到新OS的心理门槛。
以近期稳妥过渡,远期实现超越为目标,制定清晰路线图和任务书。如果这些对策顺利实施,那么无论谷歌Android政策如何演变,中国都将立于不败之地,甚至浴火重生,收获更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十二、谷歌闭源:逆全球化的集结号
谷歌闭源,这后面到底总味着什么?逆全球化时代真的来临了吗?全球科技生态可能走向分裂的趋势?
全球技术供应链和地缘政治出现以下变化:
1. 全球开源协作的倒退与科技冷战苗头
Android开源项目曾是全球科技协作的典范,汇聚世界各地开发者贡献。谷歌此举等于向开发者关上大门,显示出一家美国科技巨头在地缘压力下选择收拢羽翼、自我保护的倾向。这与近年来的国际形势高度相关——美中之间科技脱钩的呼声和行动日益加强。从芯片禁令到软件限制,科技正被政治武器化。谷歌可能出于商业和法律风险考虑,提前做好准备。
这反映出一种“科技冷战”的苗头:
各国在核心技术上互不信任,逐渐筑起“数字铁幕”。谷歌此次做法类似当年Oracle收购Sun后对OpenSolaris“推迟开源”,最终导致Solaris闭源——在大国博弈下,开放共享让位于封闭垄断。全球开源运动在商业利益和安全顾虑前面临倒退,这无疑是逆全球化在科技领域的一个表现。
2. 供应链区域化和双轨化
Android开放生态削弱,将推动移动产业链出现区域分化。长期以来,全球智能手机供应链高度一体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如果Android生态裂解,供应链一分为二:一部分围绕Android、iOS运转,另一部分围绕中国标准运转。
全球统一市场将被切割,形成类似以前GSM vs CDMA那样的技术岛链。地缘政治因素将深刻影响企业决策——跨国企业可能不得不选边站队或至少划清业务边界。Android开放模式的终结就是供应链区域化的一个信号:过去全世界共享一个开源代码库,现在可能各玩各的。
3. 加速科技割裂的标志性事件
有人将谷歌此举视作“数字铁幕开始落下”的标志。Android作为全球占有率第一的操作系统,其开放与否直接影响数十亿设备。如果连这样曾经开放的基础平台都开始割裂,那么其他领域的科技合作可能更加渺茫。这是否预示着逆全球化加速,全球科技阵营正式分裂?
未来我们可能看到:两套互联网体系、两套操作系统、两套产业标准在地球上并存。
可能闭源、分裂才是这个世界的常态,人类再次进入乱纪元的时代。谷歌闭源,可能吹响的是逆全球化集结号。一个更冷酷的世纪来临了,每一个企业都要作好准备。
十三、谷歌越闭源,我们越开放
对方越封闭,我们越要开放。谷歌越闭源,我们越要开源。
应对分裂的科技新秩序,以下是几点可能的应对思路:
坚持开放合作理念
尽管现实有分歧,各国科技界仍应尽力维护开放交流的渠道。即使在敏感技术上不能合作,也应在基础科学研究、标准制定方面保持沟通,避免完全零和对立。
例如,中美欧可以继续在国际标准组织内合作制定互通标准,确保不同体系设备之间基本的兼容性(如通信协议、文件格式等)。开源社区也应努力保持中立和多元,让来自各国的开发者都有参与空间(如Linux内核社区目前仍有中美开发者共同贡献)。开放合作是科技进步的源泉,人为割裂只会两败俱伤。
构建数字缓冲区
建立一些中立的技术平台或枢纽,例如,一个国际化的开源基金会或联盟,不受单一国家控制,来托管和发布重要的开源项目代码(包括Android的某个开放分支)。
或者打造一个全球中立的应用开发框架,让应用容易地适配多种OS。这些缓冲机制可以降低分裂带来的不便,维护一定程度的互联互通。
各国增强自身韧性
面对技术分裂,唯有提升自身科技实力才能立于不败。无论站在哪一方,自己没本事都可能被抛下。应加大对基础科研和本土科技企业的扶持,发展本国在新秩序下的比较优势。同时制定应急预案,避免对任何一方过度依赖。
比如欧洲近年来也意识到过度依赖美国OS和芯片有风险,开始讨论数字主权,扶持欧洲开源项目等。增强韧性意味着即使全球供应链分裂,本国经济仍能运转,不至于被某方掣肘太多。
用户与企业的自适应
在新秩序下,企业和个人需要具备更强的多生态适应能力。企业应做好产品多版本策略,培养员工同时掌握不同体系技术(比如既懂Android也熟悉Harmony)。个人用户则可能需要学习使用另一种系统或软件,提高数字技能,以便在不同环境下都能工作生活,在数字时代也需要培养这种双栖能力。
防范网络对抗升级
建立起数字领域的国际规则和沟通机制,避免误判和冲突。例如,探讨签订“网络空间互不侵犯条约”,即便技术体系不同,也不对对方基础设施发动攻击;建立紧急联络机制,防止因黑客事件引发国家间对抗。就像冷战中有军控对话一样,数字冷战也需要“数控”对话来管控风险。
谷歌将Android开发转向内部的事件,是当前复杂国际科技环境的缩影。一方面,它提醒我们必须加快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它也昭示全球技术生态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分裂风险。人类应化解这种割裂带来的负面影响,寻求新的平衡与合作之道。技术本应是人类福祉,而非分隔人类的高墙。
结尾:反对闭源,走向“开源盛世”
谷歌闭源,绝不能掉以轻心。撕下开源面具,代码锁入高墙,“技术铁幕”正在落下。中国需要自我保护,不是怀疑他人,而是直面时代变局。
当技术巨人割裂全球产业链,当单边主义冲击多边规则,当数字主权成为大国博弈筹码——自我保护是生存法则,更是发展智慧。
在这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对手莫过于“开源”体系。它不仅站在技术的制高点上,更代表着更高维度的文明。若要在这样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唯有自身也成为一个“开源世界”,如何构建一个“开源世界”:
深厚的技术积累:只有技术上的卓越才能赢得尊重;
2. 完善的法律保护机制:确保每一个贡献者的权益得到保障;
3. 更加开放包容的体系:鼓励多样性和创新,接纳来自全球的思想和技术;
4. 对原创知识产权的虔诚尊重:保护创造者劳动成果,激发创意火花;
5. 长时间的文化沉淀:建立在信任和共享基础上的合作关系;
6. 成为价值观的世界中心:倡导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感谢所有伟大的“开源运动”,包括曾经的Android。反对闭源,一起走向“开源盛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量子学派,作者:白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