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 2 3 3 4 4 5 5 文集 深度 号外 热文 时间线
怎么和AI做朋友?
2025-03-31 12:51

怎么和AI做朋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Pure and Simple,作者:啊猴啊,原文标题:《人生周报v001.李继刚读后感:思想开源与理念封装》,题图来自:AI生成

文章摘要
文章探讨了思想开源、人生周报记录与反思的价值,提出线性与复利时间交换模式的差异,强调AI时代应聚焦提问能力与人性价值,并分析AI作为“放大器”对人类创造力、存在意义的影响,最后以三维生命状态模型反思真实存在与创造力的关系。

• 🌱思想开源:知识自由流动促进碰撞与提升,分享中实现个体与集体智慧增值。

• 📝人生周报:以周为单位记录思考与困惑,利己利他,对抗遗忘并保持持续精进。

• ⏳时间交换模式:线性劳动受限于“在场”,复利创造需解耦个人与价值生产的关系。

• 🔍反思深度:笔记需记录思想与元反思,通过自我剖析纠偏思维模式并强化存在感。

• 🤖AI放大器:AI解放工具性劳动,但人类价值在于提问能力、意义探索与人性舒展。

• 🧩生命三维度:存在、链接与创造构成生命状态,真实自我是深度链接与创造的基础。

上周听Manus分享时听到一句,如果你花时间把李继刚这半年的公众号好好看一遍,会发现他真是个神人,比如看一本书就蒸馏出一条prompt,来解决之后遇到的各类问题。


于是我把久闻大名的李老师的公众号和知识星球都刷了刷,果然,思想开源可以启发更多人。


开源者坚信:知识应该自由流动。知识在分享中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当一个想法被分享时,它不仅没有损失,反而在交流与碰撞中得到提升和完善。


除了欣赏他用prompt画出悦目的SVG箴言图,更喜欢他的人生周报。他鼓励大家从当下开始写自己的“人生周报”,写给未来的自己看。


有记录,才有讨论改进的标的,才能让发生过的思考真正“存在”。 金句是思考触发器。金句本身不重要,你因此激发的思考才重要。


我过去有按年度写思考的习惯,但这个频率往往只有随手记下的句子,而忘了彼时彼刻的具体感悟。也会在即刻记录下工作中的所思所想,但总需要和拖延对抗,断断续续。所以,周报可能是个更合适的频率。


当你不知道些什么的时候,应该写两种东西:


第一种是你现在明白,但两年前不知道的事情。


第二种是你现在不明白,但想在两年里搞明白的事情。


因为,这两种都是利他又利己的。前者是从小白用户角度,输出利他性知识,且是自己经验内的,可以作为以后付费内容素材库。


后者是帮助自己保持时刻的精进和好奇心,当你有困惑,才会去搜索,去摄入新内容,碰撞新idea,一个人的衰老通常是从他不愿意接收新知识开始的。


这也符合“最小学习单位”,每天学习的新东西很多,再忙也要抽一点时间去探索新鲜的玩意儿,制造一些愉悦的幻觉,忘记自己还在旧世界苦苦挣扎。


时常觉得自己写的东西很烂,自我安慰就像水龙头,要先排出杂质,水流才能更清澈,所以要一直写。刚看到李继刚说:


每隔一段时间看之前写的东西都会脸红,如此浅薄,如此错漏。这是今日之我打败昨日之我,修有所得。


备受启发。作为infj日常有太多损耗,但只有自己知道内部系统的心力耗散,外部世界只能通过新的能量聚集感受到内部系统的重建,需要先爱护自己的高敏感和表达欲。


作为人生周报的开篇,分享一些感受到Aha-moment的瞬间:


至少有两种时间交换模式,线性交换和复利交换:


线性时间交换:价值=时间x时薪


复利时间交换:价值=(1+r)^时间


只要价值创造依然与你的“在场”紧密绑定,就依然被困在严格的价值上限内,即使笼子镀了金,也是笼子。


所以要创造不必亲自在场,价值依然持续的生产关系,是任何能将你的智力、创造力与实践解耦的方式。


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存在问题。当我们将有限的生命转化为可以脱离在场而持续生产价值时,就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对死亡的超越。


写作和编程就是这样一个让思想和产品持续创造价值,延续影响力的方式。


作为一个好奇宝宝,我时常关注别人在解决什么问题,运用了什么方法。


李继刚将问题分成两种:


一种是“不知而问”,求索“是什么”,目的是从“不知”到“熟知”。另一种是“因知而思”,对“已知”不满,试图通过反思超越“熟知”,达到背后的真知。


显然第二种需要好奇心的深度,以及对自己诚实。不能因为害怕暴露无知而精心包装自己的困惑。


好学生都爱记笔记,他认为笔记应有两层:


第一层记录思想,遇到什么问题,有什么思路,实践中踩了什么坑,有什么心得?


这基本在正常复盘内。


第二层,记录你对“思想”的“反思”。你为什么想解决这个问题?当时为什么想到这个解决方案而不是其他?哪个想法导致你踩进了那个坑?


第二层更能帮助我们对思维模式纠偏,更加坦诚地直面内心的欲望。


同为一个“反思怪”,他总喜欢把“反思”的枪口对准自己最脆弱的部分,每天崩上几枪。


每次处决后不是倒下,而是获得了某种扭曲的生命力,进入了一种自虐般的思维循环。


就像无法接受表象的自己,总觉得表层之下必然藏着更真实的自我,但没深入一层,就会发现更深的层次,甚至滑入虚无主义的深坑。


与其说是自我完善,不如说是通过这种自我伤害,来确认自己的清醒和存在。永远无法和自己和解,却又必须在这种不和解中寻找存在的意义。


我也总是如此,但对自己还不够狠,设置了“如果太不快乐就先放过自己”的情绪围栏。


作为主业的AI,他认为所有产品都内置Deepseek的时候,产品更能直接理解用户想法,我们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想要达成什么,不再需要思考如何做,而是专注于做什么时,创造力就得到了解放。那个时候我们会遇见自己——“你”到底“想要”做什么?


在AI时代,“敢”可能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敢于承认不懂,敢于暴露无知,敢于提问,敢于尝试,敢于犯错。我们需要重新定义人的价值,不在于知识的储备量,而在于提出问题的能力,在于对意义的探索,在于人性本质的舒展。


未来的三个阶段,AI协助人,几分钟生成上千篇文章;AI替代人,失业潮来临;AI放大人,一部分人身上具备AI无法替代的能力,比如独特审美或人际关系,AI搞不定,只能放大,人际协作共赢。对此深有同感,AI不是魔法棒而是放大器。


面对AI近乎零成本批量生成的内容,他总感觉不对劲,好像少了背后的灵魂,只感受到了空,缺乏文字作者的生命力。当一个表达不再源于真实的感受和需要,仅仅为了填补某个既有的指令模具,灵魂就缺席了。


这符合文字工作者看到Deepseek用力过猛的漂亮话时的感受,长吁一口气,饭碗此刻还在。表达的关键不在于内容形式本身,而是是否与真实的生命关联,承载着真诚的创造与表达。毕竟,大家都是求真迷童。


好的文字读完之后,读者往往记住的是内容带来的感动和启发,而不是文字本身。就像人和人之间的相处,留下的是模糊而深刻的感受,但往往忘掉具体的小事。


如何观察生命的状态?如果用三个维度的话:


X轴:存在,我是谁,内在生命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Y轴:链接,我与谁在一起,自我与他人、自然、宇宙的关联度;


Z轴:创造,我要去向何处,我对世界的贡献与影响。


由此,真实的存在是深度链接的基础——有意义的链接激发创造力——创造反过来强化存在感。


i人社交疲惫来自于展示的样子和真我之间有gap,切换面貌越频繁越累。


我猜测他也是个infj的文科生,才会有如此直觉、细腻、精确的表述。后来查了下,人家是人机交互和自然语言处理专业,但发现文科生和哲学背景的人写提示词更有优势,对文字的细微差异和语义压缩有更深刻的理解。


原来是逐步在人机交互下形成了文理兼修的多模态语言系统,真是吾辈楷模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Pure and Simple,作者:啊猴啊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