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学术经纬,作者: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原文标题:《跑马拉松会不会伤身体?新研究发现:真的伤脑!一场马拉松,2个月才能恢复》,题图来自:AI生成
近些年爱上跑步的人越来越多。几乎每个周末都有地方在举办马拉松比赛,吸引了众多爱好者前去挑战自我。也有一些人在跃跃欲试的同时,会担心一个问题:跑马拉松究竟会不会伤身体?
毕竟,每年在马拉松赛事的新闻中都能看到有人受伤倒地,突发心脏骤停而猝死的新闻也并不罕见,其中不乏一些富有跑步经验的“老手”。
还有很多长跑爱好者可能更担心膝盖,担心因长距离跑步而患上髌骨关节疼痛综合征,也就是俗称的“跑步膝”。围绕跑步到底伤不伤膝盖,会不会把膝盖的关节软骨给“磨完了”,已经有很多研究。
不过,今天我们先不讨论跑马拉松对心脏和膝盖的影响,而是要关注另一个更重要的器官:大脑。一项最近发表在权威期刊《自然-代谢》(Nature Metabolism)的新研究提醒我们,跑马拉松对大脑的消耗值得注意!
西班牙Biobizkaia健康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招募了10名有经验的马拉松比赛选手,有男性也有女性,年龄在45-73岁之间,有的参加了城市马拉松,有的参加了山地马拉松,都成功完赛。在赛前和赛后的不同时间,研究者给这些跑者做了多次大脑磁共振成像,比较了前后的差别。
先简单来说研究者的发现:一场马拉松比赛,就会显著消耗参赛者脑中的髓鞘(myelin),并且需要长达2个月才能恢复。
▲跑完一场马拉松后,大脑多个白质区域的髓鞘含量可逆性减少(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髓鞘是什么?髓鞘的损失意味着什么呢?
髓鞘是一种包裹在神经细胞轴突四周的多层结构,为神经元的轴突提供电绝缘和代谢支持,类似于包裹着金属电线的绝缘层。髓鞘的主要成分是脂质,还有一部分蛋白质起着稳定结构的作用。大脑中神经纤维集中的区域被称为白质,就是因髓鞘脂质的颜色而得名。
髓鞘的存在对于神经网络的信号传递非常重要。在一些疾病中,大量髓鞘遭到破坏后,神经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效率受到明显影响,会导致患者的认知、运动等出现问题。
在这篇论文中,研究人员以髓鞘水分数(myelin water fraction)作为评估髓鞘含量的指标,分析了大脑磁共振采集的图像。他们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在跑完马拉松的24~48小时内,就可以看到这些参赛者大脑内有12个白质区域的髓鞘含量一致性地减少了。这些区域大多与运动协调以及感觉和情感统合相关。在完赛后的2周,参赛者大脑内的髓鞘含量有所上升,但仍未回到赛前水平。直到马拉松比赛后的2个月,参赛者的髓鞘才完全恢复。
论文中也详细探讨了髓鞘减少的原因。根据研究者的分析,这与跑马拉松时的能量大量消耗有关。我们知道,这种剧烈的长时间运动会迫使人体消耗储备的能量,在肌肉中的糖原耗尽后便会开始消耗体脂,以脂肪作为肌肉的燃料。而大脑作为一个能量消耗大户,在这种长时间的剧烈运动情况下,所需的葡萄糖燃料也可能告急了。于是,脑中脂质含量高达70%~80%的髓鞘被紧急调动起来。可以粗暴地理解为,大脑没吃的了,只能吃自己。
研究者提到,髓鞘成为极端代谢条件下的一种能量储备被消耗,这种假设在其他动物实验中得到了佐证。
可能有人会说,这项研究只分析了10名跑者,样本量比较小,有必要在更大的人群中进行测试。以及除了跑全马外,其他高强度的耐力训练对大脑髓鞘含量的影响是什么关系?这些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
但总的来说,虽然长跑是对健康非常有益的有氧运动,很多研究也证明了定期、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是大脑保持健康的关键因素,但像42公里的马拉松这样的剧烈活动已经不是普通的长跑,更可看作一项极限耐力运动。马拉松影响脑髓鞘含量的新发现进一步提醒我们,剧烈运动需要量力而行。
参考资料:
[1] Pedro Ramos-Cabrer et al., Reversible reduction in brain myelin content upon marathon running. Nature Metabolism (2025) Doi: 10.1038/s42255-025-01244-7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学术经纬,作者:药明康德内容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