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 2 3 3 4 4 5 5 文集 深度 号外 热文 时间线
10万亿中央转移支付,都被谁拿走了?
2025-03-31 12:46

10万亿中央转移支付,都被谁拿走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民经略 (ID:guominjinglve),作者:凯风,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2025年中央转移支付超10万亿,四川、河南分得最多,西藏人均最高;东部省份(如广东、江苏)为净贡献主力。转移支付平衡区域发展,补偿粮食、能源大省贡献,但需防范债务风险,强调区域协作与公平效率兼顾。



• 💰转移支付分配:四川、河南获超5000亿,西藏人均超5万元,广东净贡献最大。

• 🏔️边疆战略补偿:西藏因国防、高寒环境获高额转移支付,工资及养老金全国领先。

• ⚖️东部贡献突出:广东年净贡献近万亿,苏浙沪京为财政主力,支撑全国财政运转。

• 🌾粮食能源补偿:河南、四川等通过粮食、西电东送等贡献获转移支付倾斜。

• ⚠️债务风险警示:部分地区依赖转移支付扩张基建,需严控债务和财政纪律。

• 🤝区域协作逻辑:转移支付平衡税收横向失衡,补偿非市场定价的粮食、能源输出省份。

大国一盘棋。


日前,财政部发布最新预算数据,2025年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10.34万亿,连续三年超过10万亿。


财政转移支付,取之于发达省份,用之于欠发达地区,解决地区财政不平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0万亿的“大蛋糕”,被谁切走了?谁又是最大净贡献者?


一、10万亿转移支付,谁分得最多?


我国财政采取“分税制”,各省份先将一定比例的税收上缴给中央,中央再根据财力均衡进行二次分配。


由于人口规模、发展水平、战略定位截然不同,不同省份最终拿到的蛋糕,自然有大有小。


总体来看,转移支付主要流向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仅有河北一省入围前十。



四川、河南分别以5983亿元、5272亿元,连续多年霸榜前二,成为财政转移支付的最大受益者。


湖南、湖北、河北均超过4000亿元,云南、广西、黑龙江、新疆、贵州、江西、甘肃、内蒙古、辽宁等超过3000亿元。


与之对比,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等经济大省再次垫底。


广东仅拿到1985亿元,相比其上缴的1万多亿税收,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需要说明的是,今年10.3万亿转移支付,已有8.8万亿分配到各省市,还有1.5万亿仍待明确,最终各省落地的数字还会更多。


为什么转移支付的蛋糕有大有小?


一般而言,人口越多、经济越不发达、环境越艰苦、战略地位越重要,分到的蛋糕就越多。


前者如河南、四川,后者如西藏、新疆、青海。


这笔天量转移支付,甚至超过了许多省份的财政收入。


以2024年数据来看,四川、河南达到(财政收入的)1.2倍、1.3倍,西藏、青海则达到9.2倍、4.6倍。


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省份对转移支付的依赖度超过50%,最高的甚至接近90%。


许多省市的公共建设、财政运转,甚至“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都离不开转移支付。


反之,经济越发达,地方财力越充沛,财政自给率越高,拿到的转移支付就越少。


这些转移支付,与其净上缴的税收,完全不在一个体量。


二、人均转移支付,谁是最大受益者?


衡量转移支付,不能简单看总量,而要考虑省情差异、人口悬殊。


以人均转移支付来看,最高的是西藏、新疆、青海和宁夏,其中西藏是唯一人均超过5万元的省份。



其实,转移支付总额最高的四川、河南,人均数据仅居于中游,河南人均转移支付甚至与沿海地区处于同一区间。


至于经济第一大省广东,人均转移支付仅1500多元,位列倒数第一,与其人均税收上缴贡献相比,只有一个零头。


西藏等地为何人均拿最多?四川、河南拿的到底多不多?


西藏容易理解,地处偏远,环境艰苦,基础薄弱,但肩负国防重任,战略意义重大,给予大量转移支付,并非没有理由。


考虑到高寒环境,为吸引人才流入,西藏许多单位在基础工资之外,设有额外补贴,工资普遍高于内地地区,这也需要来自国家层面的补助。


事实上,西藏不只是人均转移支付第一省,平均工资更力压粤苏浙,位列全国第三,而人均养老金收入更超过京沪位居全国第一。



对于四川、河南,同样需要打破刻板认知,两省并非最依赖转移支付的地方。


不能忽视庞大人口总量的摊薄效应,更不能低估两省在劳动力转移、粮食、能源安全上的突出贡献。


河南、四川都是TOP5人口大省,属于名副其实的劳动力输出大省。


同时,河南是“北粮南调”的主力,四川则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的重要贡献者,切走最大的蛋糕并不令人意外。


近年来,我国正在逐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财政困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对于粮食大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


这对于粮食大省、能源大省和边疆大省,则是长期持续的利好。


三、东部8省“养”全国,谁是最大净贡献省份?


有人说,不只是四川河南西藏,就连粤苏浙京沪等发达地区,也在享受转移支付。


其实,对于经济大省来说,转移支付更像是“税收返还”,先切走一大块蛋糕,再返还一小块,最终仍是净贡献者。


换言之,这些地方已经上缴了数千亿元乃至1万多亿的税收收入,而拿回的转移支付仅有一两千亿元。


目前,在我国内地31个省份中,只有8个省份属于净贡献者,全部位于东部沿海地区。


其中,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等东部5省为贡献主力,山东、天津、福建为次要贡献者。



作为经济第一大省,广东每年创造的税收超过2万亿元,但最终留给本地的仅有1万亿。


扣除拿到的转移支付、税收返还,年度净贡献8000亿元~10000亿元。


因此,广东在经济、人口第一大省之外,又获得财政净贡献第一大省的称号,这一称号更有含金量。


反观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由于地方财力相对不足,上缴税收极其有限,获得的转移支付极为庞大,自然而然成了受益者。


就此而言,广东等经济大省的增长,关乎的不只是一省一地的得失,还影响到广大中西部、东北地区的正常运转。


因此,过去几年,“经济大省勇挑大梁”反复被提及,官方层面甚至一度直言“经济大省要完成财政上缴任务”。


四、为什么要搞财政转移支付?对东部地区是否公平?


我国存在一定的税收横向失衡,大量税源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了东部地区,转移支付正是补偿的体现。


作为税收主力的增值税按照生产地征收,企业所得税则按照总部原则征收,制造业发达、总部经济突出的东部地区最受益。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更关键的是,大国一盘棋之下,很多贡献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中国有经济大省、工业大省和财政大省,也有粮食大省、能源大省和电力大省。


没错,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等东部经济大省,是全国财政转移支付和养老金统筹调剂的最大贡献者。


但这背后,既有中西部地区大量转移劳动力的贡献,也离不开它们对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国防安全肩负起的重任。


要知道,无论粮食、煤炭、石油等能源,采取的多数都是非市场定价模式,通过让渡本地利益,以服务于全国大盘的发展。


西电东输、西气东送、北煤南运、北粮南调,都是典型体现。


山西、内蒙古、陕西的煤炭,陕西、新疆、四川的天然气,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的水电,黑龙江、河南、内蒙古、吉林的粮食,都是如此。


因此,没有哪个地方能够独善其身,每个省份都有贡献,但也同时从其他地区的贡献中受益。


不过,如果过度依赖转移支付,一些地方坐等“天上掉馅饼”,道德风险不可不妨。


一些地方陷入“以债谋发展”的误区,不顾本地发展实际,拼命搞大基建大投资,导致债务愈发膨胀,最终只能寻求中央兜底。


面对这一问题,国家层面不断强调财务纪律,明确“过紧日子”,重申“严防新增债务风险”,同时“严控财政供养人员规模”。


大国发展,不要无公平的效率,更不要无效率的公平。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