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 2 3 3 4 4 5 5 文集 深度 号外 热文 时间线
人口越来越少,区县合并潮来了?
2025-04-01 16:03

人口越来越少,区县合并潮来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冰川思享号 (ID:icereview),作者:熊志,题图来自:AI生成

文章摘要
随着人口增速放缓,收缩型城市数量增加,行政区划“逆向调整”成为新趋势。部分地区通过撤区复县、合并区县、精简机构等措施应对人口流失和财政压力,恢复基层自主权并优化资源配置。未来需结合机构改革和产业转型,避免城市持续衰退。



• 🏙️逆向调整趋势:人口收缩地区开启撤区复县、合并区县等行政区划降级调整。

• 📉收缩型城市挑战:人口流失超20%的重度收缩城市涌现,引发财政负担与资源错配。

• 💼机构改革先行:山西等人口小县精简编制降低财政压力,为区划调整探路。

• 🌍国际经验启示:欧洲城市通过就业复兴和限制扩张实现收缩后的复苏。

• 🌱恢复基层活力:乡镇建制调整可提升地方自主权,灵活制定发展政策。

• ⚖️区划动态适配:人口分布变化倒逼行政资源配置与城市实际规模匹配。

行政区划的“逆向调整”,正在成为新趋势。


近日,民政部部长在《学习时报》发文提到:围绕提升行政资源配置效率,探索人口收缩地区行政区划优化路径。稳妥优化基层行政区划设置,为基层优治理、促发展赋能增效。


“收缩型城市”已经不是新概念,它以人口的持续减少为标志。


在人口扩张时期,行政区划的调整,多为撤县设区、撤镇设街等。如今,在人口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这一官方人士表态,为收缩地区的区划调整按下了加速键。那么,反向的撤区复县、撤街设镇,甚至区县合并潮要来了吗?



行政区划的设置,主要服务于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其中人口规模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长期以来,在快速的城市化下,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大中小城市的人口规模同步扩张,撤县设区、撤镇设街,这类向上升级式的调整成为潮流。数据显示,仅1993年一年,我国新设立县级市数就达到53个。


但近年来,高歌猛进的城市化和高速的人口增长,都已经成为历史。大中小城市不再一荣俱荣,而是进入争夺存量人口的零和博弈阶段。


一方面,中心城市凭借着良好的经济条件、基础配套、就业环境,源源不断地吸引外来人口流入,城市规模持续扩大。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下滑、产业衰退,大量的中小城市、县城进入负增长通道,人口被中心城市虹吸,流失现象不断加剧。


收缩型城市的概念,在2019年开始见诸官方文件,这两年呈愈演愈烈的趋势。统计数据显示,2020~2022年,在323个公布人口数据的样本城市中,有197个地级以上城市人口下降,人口减少836万人。


一言以蔽之,收缩型城市越来越多,收缩的强度越来越大,以第六次人口普查到第七次人口普查之间的十年为周期看,甚至出现了人口减少超过20%的重度收缩性城市。


在收缩型城市中,原本的人口分布模式,呈现出由中心城区向外扩展的趋势,郊区逐渐演变为城区。然而,随着人口减少,人口又逐渐向基础设施更完善的中心城区集中。


城市总人口规模在缩减,内部空间分布格局也发生了变化,若继续沿用原有的行政区划,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不适配的问题。比如,财政供养负担重,事权、财权和城市的实际规模不匹配,等等。



很多中小城市、县城的人口在流失,房地产景气度下降,卖地收入减少。但另一方面,这些地区的铁饭碗岗位相对稳定,并且仍需依据户籍人口规模维持社保等支出,导致财政负担与债务压力持续攀升。


为破解这一难题,前几年开始,山西等省份率先以人口小县为突破口,开启了轰轰烈烈的机构改革,大幅精简压缩机构和人员编制,有效降低了财政负担,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相较于机构改革,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要复杂很多。但一旦有的城市的经济、人口规模达不到既定标准,行政区划的调整,也就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时刻。


所以我们看到,在机构改革的风暴之外,越来越多地区开始行政区划的逆向调整,行政等级进行下移式降级。


比如2023年,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将碾子山区的富强街道撤销,设立华安镇。也是这一年,广东潮州枫溪区撤销,恢复枫溪镇,枫溪镇回归潮安区管辖,实现“撤区复镇”。


同样位于黑龙江省的伊春市,在2019年撤销了15个市辖区,新设8个县区。2023年再次开启区划调整,乌翠区下辖的乌马河、锦山两个街道撤并为乌马河镇,向阳、曙光两个街道撤并为翠峦镇。在友好区,双子河街道变为双子河镇,铁林街道变为铁林镇。


这些进行区划调整的地区,有一定的特殊背景。如伊春因林而生,曾长期实行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行政区划调整是为了应对人口流失,也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需要。


而在收缩型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这些特殊地区的“逆城市化”调整,只是一个开始。人口不足的城区、街道回归县城、乡镇建制,流失严重的区县,直接合并,在未来,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类似案例。



在早些年,随着人口快速增长,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撤县设市(区)、撤镇设街的热潮。


地方纷纷谋求行政区划的升级,原因不难理解。举个例子,县升成区,成为城市型的行政单元后,行政权力得到扩大,能更好地享受中心城区的辐射和带动。


所以,这种升级式的调整,往往符合地方主官的意愿。如今,在经济下滑、人口流失的压力下,对行政区划进行逆向调整,人们难免会对当地的发展前景产生一定的担忧和消极预期。但事实上,这种悲观看法并无必要。


首先,区划升级意味着地位提升,但逆向调整并不意味着倒退。


比如,乡镇建制原本具备一定的自主管理权限,相对独立。一旦转变为街道,镇政府的性质,便转变为市辖区或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更多需要服从城市的统一管理与规划,失去了一定的自主权。


对于人口不足以支撑街道管理的地区,将其重新调整为乡镇建制,实质上是恢复了其自主管理的权限。这样,乡镇能根据本地发展的实际需求,更加灵活地调配资源,制定适应性更强的发展政策,盘活地方的经济。


其次,收缩型城市未来会越来越多,但收缩的状态不是中小城市、县城的必然宿命。


国外的研究学者发现,欧洲的一些城市,在经历多年收缩之后,又出现上升恢复的趋势,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复兴内城和限制扩张的政策”,是实现经济增长、人口恢复的核心因素。


这提醒我们,收缩型城市要避免衰败,仅仅是进行区划调整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大刀阔斧地进行机构改革,瘦身健体,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并不断改善市场与营商环境,积极转变产业发展思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冰川思享号 (ID:icereview),作者:熊志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