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 2 3 3 4 4 5 5 文集 深度 号外 热文 时间线
用代码模拟10年人生:省城孩子,需要去一线打拼吗?
2025-04-02 19:35

用代码模拟10年人生:省城孩子,需要去一线打拼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Thwn,作者:Thwn,原文标题:《[模拟人生]省城孩子,一线城市也许并不值得》,题图来自:AI生成

文章摘要
文章通过模拟2000人10年人生轨迹,分析省城孩子去一线城市的利弊。模型以成长(物质积累)和快乐(时间自由)为幸福维度,发现一线城市财富积累更快但压力更大,本地人因低成本、社会关系等隐形优势更易获得幸福。二线local成长且快乐概率比一线打工人高73%,建议传统行业留省城,高薪行业可考虑一线。

• 🏠本地身份隐形优势:社会关系、低住房成本及文化融入显著提升幸福指数

• 📈一线财富双刃剑:薪资涨幅更大但负债风险高,外地人购房概率仅10.8%

• ⚖️幸福双维度定义:成长=物质+能力提升,快乐=时间自由+消费满足

• 🎮二线优质案例:部分行业年薪达30万,实现成长快乐双丰收

• 📊数据驱动结论:参考就业蓝皮书设定参数,模拟结果强化本地人选择优势

• 🔄“回流”代价警示:一线返二线可能失去原有资源,生存压力反超本地同龄人

用600行代码模拟2000人的平行世界,回测10年,试图回答一个问题:省会孩子是否值得去一线城市?



1. 背景


在小东的省会城市,他是“主场”。他压力小、有房住、同学亲戚朋友多,还有完备的社会关系网。但小东也有去一线城市、更大的世界闯荡的机会。



问题是:去一线城市,还是留在二线省会?


2. 幸福的定义


参考沈奕斐老师的观点,幸福分为两个维度:成长 和 快乐。


我还想特别强调一下:快乐的对立面不是痛苦,而是没有获得快乐。成长的对立面不是倒退,而是没有成长。未获得快乐或成长的人,也许并不会感到明显的痛苦,因为人通常不会为那些自己从未拥有或未曾意识到的可能性感到遗憾。


  • 成长:物质积累与能力提升。

  • 快乐:时间自由与消费满足。


两者的分布形成四个象限:



维度前50%的定义为获得的,将后50%的没有获得。


目标是进入“成长且快乐”的第一象限,避免落入“无成长且无快乐”的第四象限。


3. 模型设计


模拟四类人(各500人,共2000人),跨度10年:


  • 留在省会的“local”小东;

  • 来省会的打工人;

  • 一线城市的“local”;

  • 去一线城市打拼的小东。


3.1 成长维度


成长 = (总存款 + 房产) × 进步指数


  • 收入-支出

每年存款 = 收入 - 房租/房贷 - 生活支出 - 娱乐支出。


  • 购房规则

存款达一线100万、二线60万时购房,首付一次性支付。


  • 进步指数

反映职业成长与人脉积累,一线城市略优于二线。


3.2 快乐维度


快乐 = 空闲时间 × 娱乐支出


  • 两类人:


  • “牛马”型

拼命工作,无娱乐,积累财富。


  • “WLB”型

追求工作与生活平衡,每年娱乐支出上限6万。


  • 条件

    有钱且有闲才能获得娱乐快乐。


3.3 模型参数


  • 进步指数:


    • 一线:[1, 1.05, 1.15],大部分每年成长5%,少部分成长15%。

    • 二线:[1, 1.05, 1.1]。

    • 体现一线相对二线更卷。


  • 薪酬:


    • 一线:起薪均值6500,10年后均值21000。

    • 二线:起薪均值5100,10年后均值15000。

    • 体现一线整体薪资高于二线,且涨薪幅度更大。


  • 房租与消费:


    • 一线房租年均[2.4万~6万],消费[2.4万~12万]。

    • 二线房租年均[1.2万~3.6万],消费[1.2万~8.4万]。

    • 体现一线相对二线生活成本更高。


  • 房贷:


    • 一线购房起点100万,年还贷18万。

    • 二线购房起点60万,年还贷7.2万。

    • 体现一线相对二线购房成本更高。


  • 自由时间:


    • 一线“WLB”比例:local 60%,打工人40%;

    • 二线“WLB”比例:local 60%,打工人50%。

    • 体现local具备获得更优质工作的能力。


* 参考资料:麦可思-就业蓝皮书编制


4. 模拟结果



一线城市


  • 成长且快乐

占25.4%,显著高于外地打工人15.6%。


  • 仅快乐

58%的local获得快乐评价,外地人仅41%。


二线城市


  • 成长且快乐

占25.2%,大幅高于外地打工人15%。


  • 仅快乐

63%的二线local获得快乐评价,远高于外地人36.4%。


关键结论


  • 一线城市更能创造财富,但快乐比例不如二线。


  • local身份更容易获得有钱有闲的生活,初期住家里带来的低成本优势,以及工作选择的助力有利于提升幸福指数。


5. 个体案例(虚构)


5.1 去一线城市的小东


  • 成长但无快乐(33.2%)



编号AD_21的小东(程序员,年入40万),996工作,第十年存款19万,购房后月供15K,几乎无娱乐支出。


  • 无成长且无快乐(25.2%)



编号AD_93小东(设计,年薪12万),每月房租3300,收入低、无结余,还负债。


5.2 留在省会的小东


  • 成长且快乐(25.2%)



编号BL78的小东。二线城市也有高薪工作,游戏、电力、文创类优质岗也能到30万年薪,并不比一线差。第十年存款17万并购房,每月5K用于娱乐,生活幸福。


  • 无成长但快乐(38.4%)



编号BL98的小东(普通行政岗,月薪1万),住家里无房租压力,虽无什么积蓄,但没有负债。总体来说生活轻松。


5.3 对比分析



  • 留在二线当local,成长且快乐的概率比去一线提升73%,获得快乐的概率翻倍。


  • 优质象限中,留在二线是更优选择。


6. 模型推论


6.1 存款分布

  • 一线城市财富创造力更强,但负债概率也更高。


  • 二线城市贫富差距较小,负债比例较低。


6.2 购房后现金流

  • 已购房人群多为负现金流,被迫压缩开支或短期借债。


  • 未购房人群大部分存款为正,但也存在无房无存款的情况。


6.3 购房概率




  • 一线打工人夫妻仅10.82%能独立购房,二线local比例提升到24.34%。


  • 留在二线,安家概率更高。


7. local的隐形优势


不论在省城还是一线城市,对local来说都拥有很多隐藏的优势。


  • 社会关系网络

local更清楚优质工作的选择,关键时刻能获得支持。


  • 经济与生活成本

住房成本低,亲属帮助削减育儿、家务压力。


  • 起点优势

通过亲属资源更容易进入优质岗位。


  • 文化与语言

local更易融入环境,在社交与工作中建立信任。


这些优势可以在模型中体现。


这几年我突然意识到,当我拥有什么东西的时候,我可能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一旦失去才会明白它的重量。


8. 总结


  • 如果目标是进入投行、科技互联网等行业,一线城市是唯一选择。


  • 如果从事教育、医疗、制造等传统行业,省会已足够优秀。


  • 省城孩子去一线需警惕丧失相对优势,尤其是初期的高成本和激烈竞争。


如果去一线城市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摆脱父母控制,为了证明可以不靠社会关系而生活,那我建议你留下。至于去一线待几年再回二线,那“回去”失去的很可能比得到的更多。


*模型是一种通过抽象现实问题中的关键变量及其关系,构建一种形式化的描述,从而帮助我们理解、预测和优化现实社会中的现象与行为。


相关链接:

附件1. 薪酬涨幅分布计算器.ipynb

附件2. 模型代码.py

附件3. 计算结果数据.csv(AL、AD、DL、BD)

附件4. 一二线散点图原图.png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Thwn,作者:Thwn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