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 2 3 3 4 4 5 5 文集 深度 号外 热文 时间线
市场上的二房东,消失了快70%
2025-04-06 08:54

市场上的二房东,消失了快7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叫卢俊 (ID:zhenjiaolujun0426),作者:巧克丽丽,原文标题:《“现在市场上的二房东消失了快70%”》,题图来源:AI生成

文章摘要
上海二房东市场近70%从业者消失,主因租赁房源激增、客源分流及成本压力。幸存者转型为包租公司,通过规模化、降本增效生存,或采取龟缩、精算等策略。保租房等新租赁生态冲击传统模式,行业面临洗牌。

• 🏚️二房东退出潮:70%从业者因空置率高、成本倒贴退出市场,部分转行或失信跑路。

• 🏢转型公司化运营:幸存者成立包租公司,整合资源降本,规模化运作薄利多销。

• 📉租赁市场分流:保租房、新增房源等分流客源,二房东客群被稀释。

• 💸成本挤压困境:装修、租金、维护成本高企,个体二房东难以为继。

• 🐢个体生存策略:活下来的二房东缩量运营、砍价房东、自担维修保洁。

• 🌐行业生态变革:租赁市场多元化发展,传统二房东模式被新生态挤压淘汰。

日常想不出选题的时候我会去中介门店坐坐,不是那种正规中介,是那种藏在街头巷尾的夫妻老婆店。


南来北往的租赁中介、买卖中介、资管经理、甚至二房东们有时候都会进来坐坐。


我作为里面的“异类”听得多说的少但大家也都混了个脸熟。


有段时间这小店里聊天三剑客的丙哥消失了,于是我就问店长:有段时间没见丙哥了(爱打麻将,大家都叫他丙哥)


店长说你不知道嘛,他手里不少房子空太久租不掉,大房东又不肯降价,然后他索性不做了回老家了,押金不要了、装修钱也砸里面了。


丙哥是我朋友圈里为数不多的二房东,而且是比较大的那种,两三年前手里上百套房子不稀奇。


这两年也经常听他说生意难做,没想到这次就直接消失不干了。


于是借着假期我又开启了新一轮市调。


记得去年这时候也做过二房东选题,短短一年过去二房东市场的变化还是让我始料未及。


还是不能想象消失这么多


我通过这个店里的小圈子联系了真如、七宝、虹桥、老静安这边的二房东们。


我问的越多“离开”的消息就越多。


普陀真如的一位专职二房东十年以上的前辈跟我说,他通过自己周遭的同行以及他朋友圈里的头部二房东的现状,基本可以确定的一个事实是:二房东这两年差不多消失了70%。


这个占比不止一位从业十年以上的二房东跟我提过。


另外二房东的圈子其实是互通的,因为需要找房源和找客源的关系,二房东做的最多的事就是加同行、加群,他们对于自己的“行业”动态了然于胸,所以70%算中规中矩、偏保守的数据。


二房东群消息


这个数据背后是房源陡增、客源被摊薄后的市占挤压。


真如二房东“不忘初心”(微信化名,下同)两年前手里有差不多二十套房源,算小规格二房东。


今年年初就把手里房源清退的差不多,然后自己又回归中介行业了。


虹桥二房东“HO。”年纪不大但手里高峰期的时候运作过一百来套。


他说自己手里的房子还不算多,然后这一百来套的装修、维修、保洁他都自己来。


但现在他手里只留了十来套性价比高的房子,他也学中介将自己的房源分ABC三类,性价比高的他就留手里、拿房价格贵的就跟房东谈降价、性价比最差的他果断放弃押金,最后就留下十来套,他自己住一套。


在我聊的几十位二房东里以上两种算最好的结局。


最平常不过的就是转行或者回老家。


最差的就是那种上失信名单的,拿了租客的租金没给房东然后跑路了。


而挤压的背后,带来这些二房东和行业分手的不体面。


最好的情况就是二房东拉上房东和租客坦诚告诉客业双方,我干不下去了。


多打给大房东的房租运气好能要回来,押金是彻底要赔的、装修也是送人的。


次点的情况就是什么都不管了,但租客的钱也没多收,后面让租客和房东自己摸索。


最差的就是那种拿了租客后面几个月房租,又没给大房东,然后自己又消失的。


最差最差就是这种,哪怕是二房东自己的同行有时候都不齿。


这些二房东究竟赔进去多少呢,我以一位二房东为例:



一套长宁50平房子,5000元/月拿的房、签了7年、装修投入8万,现在是第3年。


3年断断续续收益5万左右,但去掉中介费、装修费,还倒贴3万多。


看上去还行,但架不住这样的房子他有大概十来套,分不同时间点拿的。


遇到2022年拿的房单套最高能赔4万~5万,所以30万~40万是很好赔的。


即便如此这还不是最差的情况。


最差的是当年二房东行情火的时候不少人通过杠杆进入的市场,那真的吃不了兜着走。


剩下的30%也都“改头换面”


剩下的二房东都不叫二房东了


这类二房东往往自己的规模做比较大,在中环位置手握100~200套才叫有一定规模。


他们往往会找几位和自己同规模的,或者手里有一定活动资金想投资赚钱的,然后大家一起成立一家包租公司。


规模化运营了会怎样?


如果你有厉害的装修链条,同样的装修标准你的装修链条可以便宜15%-20%。


如果你有便宜的渠道,同样的房源和客源你的获客成本可以再降低5%-10%。


最直接的你说你有钱,空置率来到70%你都不慌,你还能再耗个一年半年。


总之要提高收益活下去、风险平摊死不了。


而这时候你都不知道他还叫不叫二房东,本质上这是家公司的运营模式。


这也成为这两年那活下来的30%房东最喜欢走的路。


今天我们看到的那种批量化精装房源,但又不是来自自如、魔方这类连锁机构,背后大概率都是这种二房东转型的包租公司。


类似房源,非具体指某家包租公司


十年前上海就存在自己的包租公司,但因为二房东这种船小好掉头的模式,以及机构化中介的正规运营的两头夹击,生存艰难。


现在二房东反而转型又做回了包租公司赛道,兜兜转转又回来了。


而一旦进入规模化运营之后你不得不佩服这其中做得比较好的。


这些包租公司确实将二房东模式经营到了极致。


对于机构化的二房东而言他需要做的是把生意做简单、再做复杂、再收益。


首先二房东模式就被他们缩化成这样的模式:



越是简单的模式越是容易让机构上下一心的理解自己的位置,从而协同高效作业。


接着就是深挖每个部分的“钱”,做复杂。


比如前面说的装修是否能搭建自己的装修队,在普陀中环位置的几家大型二房东包租公司,手上房源200套以上。


他们有自己固定的4~5个装修团队、有自己的家电进货渠道,有自己固定使用的家具工厂……


房源和客源的获取是硬伤,这个渠道费省不了,尤其是客源。


不过他们中的不少也在试图通过社交平台获客。


然后跟房东的谈判也是很重要的一环,一套中环的两房是3500收还是4000收就决定了赚钱还是不赚钱。


更重要的是跟房东谈的“小头”,比如大的家电坏了包不包。


别小看这些细节,一台空调换就是两千、一台冰箱最便宜也得一千,这些小头都是二房东的大头。


最后就是如何收益。


你以为他们是通过单套赚钱的么,并不是。


单套生意的利益最大化在今天的市场并不现实,只有豪宅租赁才有利益最大化,但风险太大。


真正赚钱的是跑量,一套房子一个月赚几百,然后做高运营量,这类房源客户相对充实,不会断的厉害。


是的,就是薄利多销。


总之能活下来的二房东就是需要费心至此才能谈得上生存。这就是活下来需要付出的代价。


个体二房东活下来有没有


当然也有,只不过极个别极小概率。


而且活下来的他们都开启两种模式,一种是“龟息”。


就是缩着不动,两年前你如果带着房源去问这些房东,哪怕跨区域他也跃跃欲试。


现在你只要开口跟他说我这有几套不错的房子,他立马挂电话。


对他们而言,扩张就是死路一条,不如像乌龟一样一动不动。


另一种是“精算”。


一百套房子自己做维修、自己做保洁、自己在网络获客。


然后还跟大房东谈降价。


青浦的二房东张哥跟我说大虹桥两年前7000元/月的拿房价格(跟房东谈的收房价格)


今年开年他们跟房东都谈到了6000元/月,大部分房东都同意的。


遇到不降价的房东就断臂求生。


看上去搭进去了押金和还没回本的装修费,但一直找不到租客的房子每天就像张着嘴的吞金兽,是个无底洞。


总之你能想象到的有关二房东链条上的每个小环节,他都能抠出三两油。


维持个基本生存,再回头思考要不要转行。


为什么会这样


我记得去年也差不多这个时候跟各位分享过。


那时候跟大家总结了四五种二房东做不下去的原因。


有2021~2022年拿房让自己骑虎难下的,两三年租金跌掉的15%~20%这就是二房东明面上跌掉的账。


有激进拿房资金链断裂的,因为过去两三年是租客明显减少的时刻。


倒不是真的租客减少,而是租客被分流的厉害,比如保租房、新增租赁房源,市场上租客可以选择的对象一下多了很多,二房东不受影响不可能。


这些原因到今年依然如此甚至更彻底,但我的想法变了。


以上的原因到今年还是二房东撤离的原因,但更为根本原因应该是整体的租赁环境。


租客租房作为在一个城市最基础的居住需求,你说减少很多没太可能。


但可能性比较大的是,保租房、不卖转租房源、新增酒店式公寓,这些产品都在分流市场上原本的客户。


这背后是这个城市居住生态的改变。


什么叫居住生态,单一的买卖不叫生态,但结合租赁、买卖,再细分下去的各类房企长租公寓、机构中介的租赁产品,买卖赛道里细分的共有产权房、配售型保租房。


这些才能组成生态,而这里面的齐头并进才是城市极力想做的。


更多元的居住生态,这是未来,也是决定了二房东这类浮游个体生存上限的个中要义。


形势比人强,这才是我们今天跟二房东说再见的根本原因。


总结


而这也是我们再次关注二房东的原因。


我经常会无目的但下意识的打开一些数据,当我看到今天上海的房租同比三年前下浮10%左右的时候,这个简单的数据背后不是5000块降到4500块。


而是行业里不同的赚钱方的排位和体量的一次洗牌。


这也是今天说市场上任何一个主体最后回归的原点。


本质上行业里任何一条赛道的改变,背后改变的其实并不只是这个赛道。


就像今天说的是二房东的改变,但其实改变的绝不仅仅是二房东。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