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 2 3 3 4 4 5 5 文集 深度 号外 热文 时间线
全国最没存在感的省,正在统一中产口味?
2025-04-07 07:42

全国最没存在感的省,正在统一中产口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生活报告,作者:山口大炮,编辑:杜都督,题图来源:虎嗅(宋月白 摄)

文章摘要
江西小炒凭借现炒、低价、锅气足的特点,以“中式omakase”模式快速占领一线城市餐饮市场。其灵活选菜、高性价比和烟火气治愈打工人味蕾,并通过地域化改良渗透浙江、广东、北京等地。虽面临预制化质疑,但消费者仍愿为情绪价值买单,将其视为对抗预制菜和都市快餐的“精神老家”。

• 🔥现炒锅气制胜:食材现选现炒,呛鼻烟火气成反预制菜符号

• 💰价格亲民实惠:素菜10元荤菜20元,实现“牛马货币友好”体系

• 🌍地域渗透狂飙:浙江变“赣菜第二故乡”,北京成北伐新战场

• ⚠️争议伴随扩张:商场化面临明火限制,标准化与新鲜度难两全

• 💡情绪价值拉满:油腻折叠桌+辣椒炒肉构成打工人“赛博老家”

• 🚀品牌化新阶段:田耕记等连锁品牌崛起,两年新增2万门店

打工人的味蕾,最近也太无聊了。


自从前年爱上湖南菜、去年爱上云南菜后,很久没有新的花样出现了。


眼看着就要陷入“周一麦当劳、周二汉堡王、周三达美乐、周四肯德基、周五吃宜家”的循环中。


江西小炒。


突然悄咪咪挺进了CBD,在不经意间,刷爆人的视线:


赣x野,赣x,赣x人家,x熙小馆……


打工人甩出了一张又一张江西小炒实况朋友圈;


甚至连去年最“一线”的电视剧里,也充满了江西的影子;



“感谢江西小炒,让我找到活人的感觉。”


“在江西小炒面前,M妃K妃,终究是妾罢了。”


更多人不语,只是一味狂吃。


奇怪,江西这个“最没存在感”的省,怎么就偷了打工人味蕾的家?


江西小炒,美食界的蜜雪冰城


爱过潇湘阁,新宠费大厨,最近被江西小炒夺了舍的老G锐评道:


现炒,便宜,味大。


就像我一样,是一种又好用又便宜的牛马。”


藜蒿炒腊肉,腊肉肥膘被煸成半透明的琥珀色,一口下去,肉的咸鲜裹着蒿香冲上鼻腔;


井冈烟笋‌,笋肉里渗着腊肉熏香,嚼一嚼才能吃出什么叫“江西辣”;


余干辣椒炒肉,肉片滑得要溜出筷子,辣椒一路烧到耳根;


还有啤酒鸭、瓦罐汤、炒米粉……


老G表示,那道世界上最难回答的问题,“湖南和江西谁更辣”,他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而他最终爱上江西菜,还有一个原因:


“我常去的那家,每次走进就会给呛出来——鼻子越囔心里越爽的,因为知道是后厨在抡勺。


如果说世界上还能有让预制菜哭爹喊娘的地方,那现在就是江西菜馆了。


今天吃什么?那得看老板买到了什么。



菜都是新鲜应季蔬菜,每天都不固定,每天开盲盒。


正宗的江西小炒,点菜不看菜单看食材。



毕竟好的江西小炒的菜馆是没有外卖的,只能堂食或者打包——因为店家没有空及时更新平台上的菜单。



有江西网友说,“没出江西前我一直以为所有地方都是看菜点菜”;


直到被外面的饭店“毒打”,才知道外地人写菜单不是因为勤快。



网上有个一招教你认出正宗江西小炒的妙招:


别看招牌上的字,而是看店里有没有一个豪华点餐柜。


作为中式omakase,在江西小炒界,菜单不在纸上写着,都在冷柜里摆着。


要是有食材缺了,厨师比你还着急,放下刀就参加拉力赛去。


“有一次没菜了江西老板骑个自行车直接去菜市场买,我妈都没给我这个待遇。”



也是由于太过自由,很多第一次来吃江西小炒的人,就像工作多年突然被揪去高考。


“我是谁?我在哪?我要挑什么菜?什么菜一起炒好吃?”


但次数多了,就悟了,就开化了,就无所谓了。


你要相信,“没有菜谱,你点的就是菜谱。”



上学时被压抑的个性,工作时被甲方毙掉的方案,在江西小炒店里全部复活。


这里有最接地气的米其林式主厨服务,“你甚至可以跟老板说苦瓜炒茄子,鸡蛋炒茄子”,没人会说你异想天开。


就是吧,“我试试吧”的意思是,啥菜都得配着辣椒炒。



网上总有人说江西小炒,不备注微微辣的后果就是两头辣。


这话广东人听听就罢了(bushi),简直危言耸听!


江西菜不像其他菜系,放那么多调料,都是家常调料,酱油味精之类的,再加上适量的辣椒。


辣椒是用来下饭的,不是辣人的,配合着新鲜食材、调料、厨师颠锅的幅度与火焰发生的化学反应,就仨字:


有锅气。


再翻译一下:饭张力。


请看,在古希腊掌管火焰之神的操纵下,火焰窜出老高,不用仪器就能做出分子料理。


一盘藜蒿炒腊肉端上桌时,色泽鲜艳,锅气糊脸,香气直冲天灵盖。


这一瞬间,啥心理疾病都好了,打工人边吃边悟道:


“老祖宗诚不欺我,上班还是得靠食疗。”


编辑部的科研爱好者小杜(自称)甚至分析,江西小炒的锅气里含有某种神秘物质:


约30%的菜籽油的焦香+40%辣椒的暴击+30%的叛逆查克拉。


一顿饭吃下来,即使窝囊如白客,班味儿都能被治好。



而在这个宣传词过度膨胀化的时代,好吃两个字已经很难吸引到人了。


真正让江西小炒稳坐工作餐c位的,是它价格体系简单粗暴到令人泪目。


去吃一顿江西小炒,老板不会给你机会喊出那句“退钱”。


开在街边的夫妻店,从朴素的招牌与被油烟熏黄的墙壁都能看出三个字:


放,心,来。


在这里,你不用担心被价格背刺,素菜不到10元,荤菜20。


怒点十个菜才200多,一顿饭吃完钱包安稳无恙。


不用担心“最终解释权归本店所有”的都市美食陷阱,这里没有满减套路,只有”爱吃不吃”的淳朴:


价格表每天都随市价变,不用担心一涨价就跌不下来。



因为太过便宜,有时你甚至感到良心不安——老板真的不会亏钱吗?


毕竟2块钱的水蒸蛋、14元的辣椒炒肉,财政补贴过的大学食堂都不敢这么写。



哪怕是来到了地租卷破天的北京,江西小炒的价格仍给了餐饮业一点小震撼。


1顿江西小炒=0.5杯星巴克=0.3次打车费,牛马货币体系友好,处在“沪币”对立面。


当国贸精英在一边艰难服用198元/份的减脂沙拉、一边骗着自己含泪吞咽时;


江西小炒已经用四分之一的价格,给了他们一点点价格和味蕾的双重震撼:


45块的双人餐,3个菜,还有可以无限续吃的自助水果……


“不敢睁开眼,生怕是我的幻觉。”


没有最便宜只有更便宜,哪怕是费大厨、兰湘子为代表的湖南小炒,现在都不及江西小炒的价格下沉。


网友已经开始感慨:“江西小炒,我默默无闻的赛博菩萨。”


江西小炒,已经燎原


不过要我说,江西小炒这股风,刮到一线城市还是太晚了些。


如果说沙县小吃是餐饮界的扫地僧,兰州拉面是江湖老大哥,那么江西小炒就是2024年突然杀出来的“疯批美人”。


从长三角开始,到珠三角,到北京,星星小炒,一路燎原。


没错,在经济上蚍蜉撼树的江西,却在饮食上征服了长三角的胃。



它专治江浙沪打工人的“甜口PTSD”:


用辣椒炒肉,来对抗上海本帮菜的浓油赤酱;


用爆炒猪肝,叫板杭州西湖醋鱼的甜腻。


毕竟在江西,它从来不叫江西小炒;



而革命最开始的地方,就是浙江。


有网友曰:江西小炒,源于江西,扬于浙江。


走在杭州或义乌街上,你甚至分不清这到底是马云的故乡,还是南昌。


一条路上,十几家江西小炒店,店连起来可以绕浙江两圈。


浙江人需要江西小炒,正如西方不能没有耶路撒冷。


香辣还是打败了清淡,此乃一胜。


甚至有人说,“没有江西小炒,浙江人要饿死10%”。


过年期间,江西人回一趟家,不少浙江人表示天塌了。


有热心的江西网友提出建议:“退一万步来说,你就不能吃点西湖醋鱼先凑合吗?”


——这一万步也退得太多了。



而当江西小炒在长三角如火如荼的时候,珠三角的市场也已被江西老表渗透。


在这里,江西小炒摇身一变,化名“木桶饭”。



这次,一生都在与“上火”搏斗的广东人,却栽到了江西小炒身上。


广州、深圳、佛山、顺德,江西小炒串联起整个市井。


在夜生活最丰富的深圳,你甚至能看到穿人字拖的厂哥与拎爱马仕的潮汕老板挤在塑料凳上,共同对着爆炒肥肠嘶哈喘气。



尽管它还没有征服老广中老年人的胃,但年轻人都已相继折服。


路边夫妻店的“15元管饱”战术,让吃着8元猪脚饭的厂弟实现消费升级。


“辣椒炒肉配老火汤,打工人有自己的冰火两重天。”


而第一个将江西小炒与潮汕砂锅粥组合在一起的人绝对是天才,将养生朋克玩得明明白白:


“吃完小炒肉再喝粥,解辣又祛湿,哩个叫能量守恒的啦。”


至于王老吉,那是属于江西小炒的佐餐酒。


到了现在,江西小炒终于在2025决定北伐。



它成功攻陷了北京这座长年被卤煮、烤鸭和火烧云统治的“不毛之地”。


毕竟曾经的“北京美食”,是一则魔幻现实主义笑话:


“在北京感觉和留子待遇差不多。”



众所周知,在这儿,是龙得盘着,是虎得卧着,DeepSeek锐评老北京old school四件套是:


“米其林来了都得哭着啃压缩饼干。”


毕竟,豆汁儿排外,烤鸭排队,宫廷菜是皇帝cosplay体验券,想吃一顿不是要命就是抢钱。


唯一友好的炸酱面,还得靠缘。


虽说“预算拉满,期待无限”,但寻常打工人也不可能每天都去八大楼吃饭。


而五年前的潇湘阁,三年前的袁记云饺,如今的江西小炒,都周期性地解决了痛点。



北京打工人用筷子投票,让江西小炒的红绿色风暴席卷五环内外。


通州的江西小炒店开业三天,师傅的锅铲就抡出了火星子。


东城区某江西小炒连锁店还没开门,评论区就千呼万唤它快开分店。


藏在居民楼里的江西小炒店,更成了望京码农的新宠:


代码会出bug,但江西小炒的味道不会。


在它面前,全国打工人终于懂了金城武在《重庆森林》中说的那句话:


“这世界有那么多家店,我却偏偏走进了江西小炒这家。”


别问,问就是闻着味儿就坐下了。


“就算是表演,我也溺爱了”


这两年,江西小炒正在“规模化狂飙”。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江西小炒的门店数量已经超过2万家,其中一线城市的门店数量超过5000家,增长率超过600%。



小红书上,与之相关的种草笔记足有5万多篇。


而以往以夫妻店、大排档等散沙形式存在的江西小炒,也在今年开始品牌化的增长之路。


南昌、杭州、武汉、贵阳、昆明,以小江溪、赣乡野、田耕记为代表的江西小炒品牌纷纷布局一线,开启“全国扩张战略”,先后开了不少门店。


但正处在行业风口的江西小炒,也伴随着“人设崩塌”的风险。


江西小炒终究没逃过互联网的终极审判:


“高峰期三分钟出餐的‘现炒’,你信老板还是信我是秦始皇?”



当江西小炒从街边大排档杀入万象城、万达广场等高端商场,怎么可能保留江西小炒特色的“新鲜”“自选”“锅气”?


商场的无明火政策、自选食材所耽误的翻台率、标准化的餐品,似乎都在说:


江西小炒,也未必是一篇净土。


袁记饺子的大妈,表演包饺子的演员;


那此时江西小炒放在门口的新鲜菜品,也成了表演非预制菜的符号,主要起到一个“令人安心”的抚慰片的作用。


但是那又如何呢?就算是表演现炒,打工人不care,早已像挺蜜雪冰城一般挺江西小炒:


对他们来说,买的不是菜,是一口情绪价值。


不要说打工人双标。


写字楼里痛批预制菜,主要因为“拿预制的菜挣现炒的钱”。


只要江西小炒保留住蜜雪冰城“美味、便宜”的地位,那就一切都能视而不见!


主要有两刀,第一刀先斩自己,自我催眠,“什么料理包,明明是锁鲜。”


再说了,我肉眼看到的菜和调料在一块装着,难道不是真的吗?



第二刀说服别人,偷换概念:


“当老板当着你的面把酱料包倒进铁锅,此刻的现炒既是预制,也是真实。正如打工人的薪资既是数字,也是幻觉。”


也许爱因斯坦也不懂,但没关系,只要记住别想,别问,别看,就当是量子纠缠。


总之就是一句,“江西小炒别怕,站在我身后。”


因为在这场集幻觉中,江西小炒早已超越食物本身的意义。


当望京SOHO的投行精英,还在纠结“blueglass选哪一杯更健康”时。


回龙观的码农已经用一盘江西小炒肉,开启了快乐模式:吃吧吃吧,能回血就行,别管那么多了。



江西小炒从来不是美食奇迹,而是打工人的“精神老家”:


它开在城中村的裂缝里,有着一样朴素的门头,老土的字体,实惠的价格,却让找不到归属感的人感到安心。


你说是辣椒呛的可以,是塑料板凳硌的也行,在这儿吃一顿,总能让人吃出“回家”的错觉:


不是只有泡面和过期酸奶的出租屋,而是老家满当当的冰箱和欢声笑语的餐桌。


它是辣的,但辣得窝心,它很便宜,但并不廉价。



所以,当西装革履的打工人挤在油腻的折叠桌前,就着辣椒炒辣椒上演“热泪盈眶”时,别问他们为什么流泪。


“我们不过是想尽可能地守护自己,假装生活得体面。”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