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 2 3 3 4 4 5 5 文集 深度 号外 热文 时间线
医药研发外包公司的猴子可能要白囤了
2025-04-11 18:47

医药研发外包公司的猴子可能要白囤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界面新闻,作者:黄华,编辑:谢欣,题图来自:AI生成

文章摘要
美国FDA计划逐步取消药物开发中动物试验的强制性要求,推动AI建模、类器官技术等替代方案,引发CRO公司股价波动。尽管当前替代技术尚未成熟,但实验猴价格已因政策预期下跌,叠加全球趋势及中国政策跟进,未来动物试验需求或进一步缩减,相关企业面临业务转型挑战。



• 💊 FDA政策调整:美国推进取消药物动物试验强制要求,转向AI与类器官技术。

• 📉 CRO公司受冲击:昭衍新药股价因政策消息一度跌停,市场担忧业务模式可持续性。

• 📊 实验猴价格波动:食蟹猴单价从15万元高点下滑,囤猴企业或面临资产减值风险。

• 🔬 技术替代待成熟:类器官芯片已获批临床试验案例,但缺乏系统性功能且成本高昂。

• 🌍 全球趋势蔓延:英国等国家已禁止化妆品动物测试,药品领域改革或成国际趋势。

• 🇨🇳 中国政策跟进:药监局将类器官纳入基因治疗验证指南,探索替代动物试验路径。

4月10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宣布,预备逐步取消对单抗及其他药物的动物试验要求。


FDA局长Marty Makary 表示:“长期以来,制药商对具有广泛国际人群使用数据的药物进行了额外的动物试验……通过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建模、基于人体器官模型的实验室测试和现实世界的人类数据,我们可以更快、更可靠地为患者提供更安全的治疗,同时降低研发成本和药物价格。”


希望在药物试验中减少动物使用是美国近些年在持续推进的方向,类似动态的核心一直是取消动物试验的强制性。例如,2022年9月,美国参议院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现代化法案》(FDA Modernization Act 2.0)。前述法案提倡,为药物和生物制品开发寻求动物试验之外的替代方案。


目前来看,美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要在药物开发阶段“松绑”动物试验的国家。另在化妆品领域,英国是第一个禁止化妆品动物测试的国家,后续有更多国家推进执行。据《财经》2021年6月报道,全球已有500多家化妆品公司宣称可以不采用动物测试。


在每一次取消动物试验强制性的相关动态发布后,CRO(药物研发外包机构)公司的业务会受到多大程度影响都会被关注。


4月11日,昭衍新药A股盘中跌停,港股盘中一度跌超18%。对于前述动态,昭衍新药在回应投资者时表示,公司今日股价与FDA发布的公告有关,但公司认为FDA的公告对公司影响不大。


昭衍新药认为,一方面,该政策已推出好几年,但进展比较缓慢;另一方面,目前在毒理测试中,AI和类器官技术替代不了试验猴,公司已布局AI和类器官,现阶段其技术不太成熟,公司在持续跟进中。


昭衍新药成立于1995年,是中国最早从事药物非临床评价的民营CRO企业。企业靠药物安全性评价业务起家。


据华安证券2023年10月研报,在2018年-2023年上半年,昭衍新药收入中的临床前CRO业务平均占比接近98%;其他两项业务,也就是早期临床研究和实验动物模型销售业务,合计占比2%。在临床前CRO业务中,昭衍新药的收入来自于药物安全性评价、药代动力学研究和药理及药效学研究。


由于临床前CRO业务的绝对核心地位,昭衍新药日常经营免不了触及动物试验。但作为药物研发外包机构,企业本身不具备选择何种手段来开发药物的职权。FDA新政影响的是需要在药品开发之际做决策的制药公司和创新药公司。


从昭衍新药当前的表态来看,该公司已在布局AI和类器官作为新业务的发展方向,但其能否在新方向上继续保持龙头地位而不是被淘汰尚且无法判断,这也是企业可能在FDA新政下受到影响的原因。


考虑到FDA在全球药品监管领域的地位,其政策很多都会被全球其他国家药品监管部门所跟进参考,这也意味着,未来的全球药品研发领域,可能会大量出现不再需要采用动物试验进行早期开发这一步骤。如若这种情况发生,或者市场对此有较为一致的预期,食蟹猴价格或进一步走低,囤猴的行为会进一步拖累相关公司业绩。


从试验猴的身价来看,其曾在创新药红利中迎来一轮身价“暴涨”。在2014年,食蟹猴平均采购价约6500元/只,但到了2022年,其价格涨至15万元/只。除了昭衍新药,国内龙头公司中,药明康德和康龙化成在2019年、2021年也均开展过实验动物的投资。


不过,在创新药迈入寒冬之后,食蟹猴的价格也随之下滑。按照需求决定价格的一般规律推测,若是“取消动物试验要求”这一政策在未来被快速推进,包括食蟹猴在内的实验动物价格都将有所下滑。


目前,动物试验主要用在药物开发的临床前阶段,比如药理学研究、毒理学研究、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研究。相关动物涉及小鼠、大鼠、犬、猴等。


在国内,除了昭衍新药,美迪西的临床前研究业务规模也较大,该项业务主要包括药效学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毒理研究服务,一度接近10亿级别。但目前来看,该公司的这部分业务有所萎缩。2021-2023年,前述业务信披的营收数据为5.54亿元、9.24亿元、7.34亿元。2024年上半年,该项数据为2.6亿元。


从药物开发策略看,动物试验已有被取代的记录。2022年下半年,FDA批准了全球首个完全基于类器官芯片研究获得临床前数据的新药(NCT04658472)进入临床试验。这也是类器官芯片实验首次取代传统动物试验。


前述新药实验由赛诺菲和类器官芯片公司Hesperos合作进行,用于治疗两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脱髓鞘神经疾病。在此之前,由于缺乏理想的动物模型,无法针对这些疾病开展研究。在药企端,包括赛诺菲在内的头部药企已经开始了类器官药物研发都尝试。


在过去,FDA为了药物获批,通常要求对一种啮齿类动物(如小鼠或大鼠)和一种非啮齿类动物(如猴或狗)进行毒性测试。不过,在临床实践中,动物试验也被发现一些局限性。


除了一些疾病缺乏动物模型之外,由于药物在不同物种中的吸收、分布和代谢方式不同,动物模型在预测新药毒性、安全性和人体药效方面的局限性也在受质疑。这也催生了类器官技术。


截至目前,包括类器官在内的新技术并没有成功开发出新药的案例。在以往多轮关于“取消动物试验”的讨论中,产业界也不止一次地提出,产业是否出现了成熟的类器官技术等,是决定“取消动物试验”落地速度快慢的关键因素。目前来看,这一时刻尚未到来。另外,FDA官网当前发文的信息显示仅是逐渐取消。


据义翘神州官网介绍,类器官技术当前存在的局限性包括:缺乏功能性的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血管系统,以及建模成本高、技术成熟度低、自动化技术待完善等,现阶段药物和疫苗的开发仍需要使用动物模型。


从国内的政策趋势上来看,中国也在密切关注新技术进展。2021年11月,国家药监局药品评审中心(CDE)发布与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相关的指导原则,首次将类器官列入基因治疗及针对基因修饰细胞治疗产品的验证指南当中。


文件显示,当缺少相关动物模型时,可采用基于细胞和组织的模型(如二维或三维组织模型、类器官和微流体模型等)为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评估提供有用的补充信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界面新闻,作者:黄华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