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 2 3 3 4 4 5 5 文集 深度 号外 热文 时间线
美国的几条道路
2025-04-14 07:35

美国的几条道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培风客 (ID:peifengke),作者:Odysseus,原文标题:《几条道路》,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特朗普政府内部对关税政策存在两派分歧:一派认为关税是国家安全保障(弱美元+零逆差),另一派视关税为谈判工具(强美元+零关税)。政策转向贝森特主导的谈判派,通过关税豁免缓解通胀压力,但债务与联储降息问题仍存不确定性,金融市场可能面临不同政策组合下的风险波动。

• 💼政策派系分歧:纳瓦罗派(弱美元+关税安全)与贝森特派(强美元+关税谈判)对经济策略存在根本性冲突。

• 🔄转向谈判派:特朗普边缘化纳瓦罗,转向贝森特主导的关税豁免策略以缓解债务和通胀压力。

• 💵美元强弱博弈:强美元政策可能稳定金融市场,弱美元则加剧逆差与滞胀风险。

• 🛠️关税策略调整:通过豁免部分商品关税平衡通胀与制造业保护,试图为联储降息创造条件。

• 💸债务与联储困局:关税政策影响美债需求及降息节奏,债务高墙迫使政策快速转向。

• 📉市场影响预测:政策组合或引发Risk On到Risk Off波动,关税缓和与联储反应成关键变量。

之前说过,Trump的经济政策团队有两拨人,一拨是纳瓦罗、莱特希泽这种思路(莱特希泽的助手是这次的美国贸易代表);一拨是贝森特、Lutnick和凯文哈塞特这一拨。


这两拨人对关税的看法是迥异的,纳瓦罗和莱特希泽认为关税是一种国家安全相关的东西,关税是不可谈判的,总要有一些关税来保证美国的国家安全。而Lutnick、贝森特、哈塞特包括马斯克都认为关税更像是一种谈判工具。


首先我想先说一个小故事,但我觉得很重要,研究政策的时候千万不要看逻辑,谁站在台上都有逻辑,关键是谁上台。政策永远是可以突变的,这事情就是没有道理的,道理都是讲给群众听的,但谁上台往往不由群众决定,尤其在我们今天这个处境。


Trump到底更相信谁,哪一方的政治力量短期更加不可放弃才是关键。这里我想多说一句,无论你在企业、政府、还是混社会,拥有一群不管你说什么都跟着你干的同事或者兄弟,比讲道理重要多了。


这几天发生的事情很简单,纳瓦罗逐渐被边缘化,而贝森特回到了政策的核心圈。这周末发生的所有事情都证明了这一点:


  • Lutnick之前说的“我为什么要对我不生产且不想生产的东西加关税”慢慢实现;


  • 贝森特确认会主导后面的美国与各国的关税谈判。


这里我们稍微说一下这两方对于贸易谈判的看法,这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同的两个看法了:


  • 按照贝森特和Lutnick之前的说法,他们支持强美元,以及认为加关税是为了和伙伴谈判让他们降低关税。简单来说:强美元+零关税努力。


  • 按照纳瓦罗和之前莱特希泽的看法,包括Miran,他们支持弱美元,认为关税就是关税,是安全的保证。简单来说:弱美元+零逆差努力。


可以说,对于经济还暂时不说,这两个说法对于金融市场来说,简直是天堂和地狱的区别。如果最后是零关税,那么等于是世界各个政府开始减税....这其实对于居民和企业部门是一个利好。如果最后是零逆差,那么之前说过,金融市场的流量要少掉一大截。强美元意味着美国追求贸易顺差,也有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弱美元完全相反。


我们现在知道,特朗普显然知道了纳瓦罗的狂想有多么吓人,也知道自己要靠一己之力逆转40年的制造业衰落和金融业的崛起面对多少的阻力。所以毫无疑问,他从完全追求弱美元+零逆差努力撞南墙,往另一个方向努力。


方向问题不大,但问题是,他会走多远?


第一个问题是,特朗普这届政府对于美元的看法有没有改变,这可能是最关键的问题了。汇率对于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稳定重要性毋庸置疑...贝森特一直支持强美元,但他主导谈判后,美元却一直走弱,这种谈判不可能密不透风。那么美元的走弱到底是金融市场扰动所致,还是也包含了一些优势信息?这个问题我觉得本周可能就知道了,也是我心目中最值得看的问题。


如果贝森特能执行他自己说的强美元的诉求,那么这意味着纳瓦罗可能真的输得很惨,包括那位贸易代表,在听证会被Trump被刺,从他的表现我觉得他真的已经不在核心圈了。


如果贝森特放下自己的诉求,在和包括日本的谈判中实现的是弱美元,那就说明Trump并没有完全放弃MAGA(“让美国再次伟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简称)的诉求。


这里我又想多说一句,如果Trump是个成熟的政治家,他不会放弃MAGA,但这个人确实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


第二个问题是,关税肯定不会和之前那么高,但零逆差的坚持到底会做到什么地步,贝森特说这个谈判要因地制宜,和不同人要谈一个不同的做法。(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策略,因为此时合理的策略是给一个样本让大家的预期稳定,但这并不是贝森特在这届政府第一次提出奇怪的策略,我总感觉这里面有一些有趣的事情)


另外周末这个关税豁免,其实也是一个有趣的事情,之前我解释了Trump那套Art of Deal有一个前提是对方想和他谈判。如果对方根本不想谈,那就没有Art也不会有Deal。


但我这里必须跳到另一个不同但相干的事情,在4月2日之前,大家预期的是,今年六月一堆债务到期,但联储有机会在那时候降息,4-5月进行的关税和支出谈判可以让之后美国债务重新扩张,无非担心DOGE降低支出,以及联储担心通胀是持续的不能六月降息。


而DOGE取得的成果不多,鲍威尔在3月支持了贝森特对于关税影响可能是暂时的看法。让所有人松了一口气。


但这个关税改变了一切,联储能否六月份降息变成难题,而耶伦之前埋下的债务高墙就在两个月后:



所以Trump改向贝森特还有一点在于,他发现了关税会影响债务,而债务会影响一切。


如果不能让联储觉得关税是暂时的,联储说了他要看到关税带来的价格影响后再降息,而如果弱美元+零逆差对于美债的冲击又显然存在。那么Trump的关税政策必须转向的同时,理想情况下还最好迅速转向。因为比方说Trump暂停九十天关税,那联储可能还是要等你九十天后的关税结论,才知道关税对价格的影响,那降息在那种悲观的关税预期下没有可能在六月份就发生。


所以本来Trump想的可能是,四月他加了关税,大家都会找他谈判,从他给大家设置的谈判时间来看,他真的非常乐观,他2号加关税9号就要征收,全世界就算只有一半的国家和他谈判,7天他要谈判100个国家.....这已经算劳模了。但现在问题是,美国从中国进口的东西数量并不少,而他现在对中国的关税是145%....在这个数字下,你很难让联储说通胀预期是稳定的。


所以这周末我觉得美国想出了一个很有趣的办法就是豁免,因为按照他们自己的说法,他们和中国私下接触过,希望中国不要报复,然后得到了三次报复,那基本假设肯定是暂时没法谈,所以豁免就是一个很好的下台阶办法。


MAGA看到的是中国被加了145%的关税很开心,而如果通涨太多联储没法降息,那就豁免一点自己不生产也不想生产的东西。至于中国肯定不会因为你豁免就豁免,但问题不大,中国不豁免反而降低了美国的需求和通胀....更有利于联储的行动。


同时联储也说了,他们看到了金融市场的风险,也有意去保护。联储除了Dual Mandate之外,也有责任保卫金融市场风险,我觉得他们在目前的经济下是没法降息的,但如果金融市场波动太大,他们还是会救助,但我觉得他们的门槛是比较高的。而且这个问题和关税是有关的。


如果关税很严格,美债的买盘永久性少了一些,滞胀的风险大了一点,那美债价格本来就是应该跌一点的,那联储在一个过早的位置去救助,可能也并非他们所想。如果关税松动一些,那他们也可以更好地救助。


综合所有东西,前面我们说了,经济总有结构性问题和周期性问题,此时此刻结构性问题毫无疑问就是关税,美国到底想要一个强美元还是弱美元,到底要零关税还是零逆差是一个决定以后世界金融的问题。周期性问题在债务上限打开后更多看的是联储,而联储根据自己的职责,有两个要做的事情,鸽派降息与否和呵护流动性风险与否。后者应该是确认的。


所以如果我们把关税的谈判分成三类:和解、缓和、维持或者恶化来看。维持和恶化的可能性已经很低,因为换人了,换人是最大的政策变化。


和解和缓和的定义在于,追求零关税+强美元更像是和解,因为强美元就说明不追求后续的逆差缩小。还是追求一部分逆差缩减+弱美元更像是缓和,就是说不追求零逆差但还是寻求缩小逆差。


那么结合联储的看法,有五种情况:


1.关税和解+联储鸽派+联储防范风险=Risk On;


2.关税和解+联储防风险=Risk on但存在不确定性;


3.关税缓和+联储鸽派+联储防范风险=联储强行鸽派,可能性较小;


4.关税缓和+联储防范风险=Risk off且Fed Put并没有生效;


5.关税持续+联储更小心防范风险=Risk off。


从一到五,是一个乐观到悲观的变化。


我自己觉得4的概率是最大的,1的概率小一点点但它的赔率太好所以不能忽视,然后2的概率比1小一点点,其次是3和5。


这会是一个不错的思考框架,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两个事情:


1. 毫无疑问,华盛顿的思路在快速转变,从纳瓦罗去了贝森特,但我们不知道这个转向的程度和幅度,看起来它实际的步伐和他们声称的并不一致。这个转向对于金融市场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到底走了多远实在是一个太关键而我们又只能看不能猜的事情。


2. 这第二个事情可能更重要,就像投资里面,你遇到逆风的时候,你会想,这到底是短期的回撤,还是逻辑已经打破。目前美国在关税上的退让,包括对中国产品可能的豁免,并不是他们意识到了中国在这场贸易战中不处于劣势,或者信息茧房被打破,而是他们发现自己的债券市场存在问题。换句话说,我感觉此时美国觉得自己遇到的只是一个短期的回撤,而实际情况可能恰恰并非如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培风客 (ID:peifengke),作者:Odysseus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