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的孩子在学钢琴,谁在制造艺术焦虑?
2021-04-24 16:18

一半的孩子在学钢琴,谁在制造艺术焦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花儿街参考(ID:zaraghost),作者:和硕,编辑:林默,原文标题:《一半的孩子在学钢琴,谁在制造艺术焦虑?》


中国有多少孩子学钢琴?现状是这样的——“孩子班上40人,学钢琴的占一半,登台表演要摇号”。


作为一个从小学了十年钢琴,目前拥有一个5岁女娃的宝妈,我不给孩子学钢琴。


1


在我的记忆中,刻着一个画面。


下着大雪的东北,我妈走在前面,离我10米远,我踩着她的脚印跟在后面,我妈时不时回头看一眼,不说话,干瞪眼,我们就这样形同陌路地一路走向车站。


每次钢琴回课弹的不好,我们都是这样回家的。


当时学琴还是一件稀罕事,家里的舅舅伯伯,身边的叔叔阿姨,每次提到我学琴都是一番赞叹。


我和我妈能坚持下来一半是买钢琴的沉默成本,一半是被这些赞誉架在空中。



当时我爸妈每月工资加起来一千多块,一台钢琴五六千,一节课一百左右,一个月4节,学琴绝对算奢侈的爱好。


多数人都看到了现实成本,却没看到坐在琴凳上每天一两个小时的时间成本。


我不知道我弹琴的那一两个小时,别的小孩在干什么。长大后听到周杰伦在《听妈妈的话》中唱到“为什么别人在那看漫画,我却在学画画,对着钢琴说话......


长大后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我跑得比别人快,飞得比别人高,将来大家看的都是我画的漫画,大家唱的都是我写的歌”,总有种成王败寇的感觉。


周杰伦只是少数,大多数是像我们这样牺牲了童年,只掌握了一门乐器的普通孩子。


有一句振聋发聩的鸡汤说,一定要给孩子学一门乐器。


围绕这句鸡汤发散出来的理由,包括但不限于——培养孩子的艺术气质;培养孩子的音乐审美;音乐让孩子的一生都不会焦虑、不会迷茫、不会孤单;在学习一门乐器的过程中,孩子在享受美妙旋律的同时,能沉下心来,更专注、严谨地对待一件事情;哪怕音乐学习只是短暂的学习经历,这段学习带给孩子成长的帮助也是巨大的。


我是一个练过十年钢琴的人,如果说这段经历减轻了我什么焦虑,那就是我在选择不让孩子学琴这件事上,没有丝毫焦虑。


2


小时候我家有一台风琴,我能把任何我会唱的歌用右手弹出旋律,用左手合上伴奏,听起来就像照着谱子扒下来的。师从于哈市某知名歌唱家的美声爱好者我妈,立刻意识到这是她优秀的基因在显性表达。


别人家是先买个电子琴探探路,我们家直接搬回了一架德国Nordiska钢琴,5岁,我的学琴之路正式铺就,此后是漫漫的,长达十年的征程。



《哈农》《二部创意曲》以及练都练不完的《车尔尼》。也许这些高雅音乐在大人听来有种平行有序的韵律之美,但在小孩耳中这些曲子就是一堆勉强组合在一起的音符序列。


西方古典音乐对于小孩并不友好,如果你现在都无法领略巴赫的和谐,就不要期待一个小孩会饶有兴致地弹奏《英国组曲》《法国组曲》。


我在音乐上遭遇的第一次滑铁卢,是6岁考一级时练一首叫《四海》的曲子。


它的旋律之怪异,节奏之妖孽超出了一个儿童欣赏的天际,《四海》活生生被我弹成了一片死海,它是在一段段砸琴的泄愤和一团团浸湿的纸巾中被弹掉的。


那是我头一次对音乐产生如此强烈的厌恶。


中国孩子学琴的方法是照着谱子一点点抠。


对着一段不熟悉的旋律,你的工作就是把这些五线谱上的小蝌蚪一个个认出来,落在键盘上。就好像在你完全听不懂英语的情况下,先让你学自然拼读,读出来就行,表达的是啥都在其次。


指法的敏捷,技术的娴熟,强弱的表现,快慢的转换,一直在练习,但很少有人想过这段旋律究竟在表达什么,或者说我们在假装表达。


我不明白《四海》表达的究竟是哪四个海,还是某种不可言说又莫名其妙的辽阔。


然而,钢琴就是这样一种艺术,你必须先通过大量的漫长的练习去积累足够的技艺。


今天听到很多家长说学琴是为了让孩子感受音乐的美,我深表怀疑。


学钢琴确实能增加耳朵的敏感度,提高音准和节奏感,但这就等于感受音乐的美好吗?


学了琴就能爱上音乐吗?


长大后,我接触到一些爱音乐的朋友,他们大多数并没学过什么乐器,就是单纯喜欢听。


每次听他们说起当年听崔健的颠覆,听Beatles的崇敬,听Queen的震颤,以及那些跟音乐有关的充满故事的回忆,都让我羡慕,至少那个戴着耳机疯狂甩头的少年是真的沉浸在音乐中,也因为音乐,他们的青春不再单薄。


他们听摇滚、jazz、hip-pop、乡村、金属、电音,在各种音乐类型中无拘无束地穿梭,对各种音乐类型接受起来没有什么隔膜。


反倒是一些从小接受某项乐器训练的孩子,他们欣赏的音乐往往会局限在某些类型中,对其他类型的音乐有明确的排斥。


3


今天,打开闲鱼,上面有各种各样的二手钢琴信息,介绍中多数都会有类似这样一句话。


孩子学不下去了,转卖。



他们已经斩断琴缘,脱离苦海,而更多的家庭依然在崩溃的边缘,跟钢琴,跟孩子做着垂死挣扎。


我的一位朋友正徘徊在放弃的边缘,在此之前她数次几欲放弃,最后都找到理由坚持下来。


第一次,她看到一句话“学钢琴就是考验父母”,她告诉自己只要父母能坚持,孩子就能坚持。


于是她咬咬牙,每天练琴之前做一番战前动员,虽然练半小时要上两次厕所,吃点水果,还得抱怨几分钟,她还是坚持下来。


第二次,她又找到了一种理论,说学琴总会遇到难关,只要闯过去就会上一个台阶,她又坚持下来,当然不久就遇到了下一个难关。


第三次,老母亲的心理防线也到了崩溃边缘,这次她找到了一条终极价值:学任何东西都是贵在坚持,学什么不重要,关键是要体会坚持的过程,学琴更像是万千法门中的一条修行之路,彼岸就是磨练出强大的毅力。


至于毅力将来用在哪?


大概就是在今后遇到实在不喜欢不满意不想忍的时候,能咬紧牙根掐着大腿逼着自己再忍一阵。


他们学的不是琴,是坚持。


他们学的也不是坚持,是忍耐。


坚持还有一分因兴趣或热爱,自发地想要克服困难的意味,忍耐则是依赖外力或自我催眠形成的被动支撑。


的确有琴童是坚持下来的,但大部分学琴的孩子依然在忍耐着,他们在钢琴凳上如坐针毡,如芒在背,辗转反侧,当初的兴趣荡然无存,剩下的都是每晚必须完成的任务。



然而,毁掉了对钢琴的兴趣还不是最要紧的,要紧的是这会形成一种惯性的行为方式——总能把一项本来的乐趣变成一种负担。


我们分不清是被热爱驱动还是被一种半途而废的愧疚感驱动,因为在我们的教育中半途而废总是不对的,即便这是一种及时止损。


在还没明白怎样靠着本能的热爱把喜欢的事坚持下去之前,我们就已经学会了如何为不喜欢的事再找到一个忍下去的理由。


究竟是因为热爱而坚持,还是忍着忍着就自我催眠了。


一个吊诡的地方是,很多父母让孩子学乐器是为他未来找到一个生活的出口,一个战胜压力和痛苦的武器,却不知学乐器本身已经在孩子的童年里留下了巨大的阴影面积。


每次看到郎朗出现在某些钢琴培训的代言广告中,我都有一种错愕:


那是一个为了练琴经历了家人分居,被父亲恐吓弹不好要么吃药,要么跳楼的幸存者。



知乎上关于学琴热度最高的一个问题是,我国钢琴琴童,大部分都是过了所谓十级,就不再弹琴了,那他们学琴的目的是什么?


4


学钢琴已经成了中产标配,网上有家长调侃,“孩子班上40人,学钢琴的占一半,登台表演要摇号”。


《经济学人》文章称,中国有超4000万孩子学习钢琴,占全球总数80%,并且这个数据正在以每年10%的速度在增加


投资机构的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中国音乐教育市场预计会达到4000多亿元规模,庞大的教育需求催生出蓬勃的钢琴培训行业,各种陪练app也勃然兴起。VIP陪练至今已获五轮融资,融资总额近10亿人民币,小叶子陪练月营收早已过亿。


飞速发展的钢琴培训行业背后,是参差不齐的教育水平,有限的优质师资。


众多陪练app都着力解决家长不会陪、不愿意陪的问题,却没有人关注孩子不爱练的根本。


当然,陪练app为啥要关注孩子爱不爱练琴呢?


一旦关注了这个问题,还怎么去跟资本市场讲,自己将打开千亿市场的故事呢?


陪练app的AI越来越能识别出哪个音弹错了,哪里节奏不对,伴随着钢琴考级之外的音基考试(音乐基础考试),音乐越来越数据,音乐越来越理性,音乐越来越枯燥。


学钢琴,或者学乐器真的是培养音乐素养的唯一方式吗?


如今美术教育都在转变观点,注重创意美术,为什么音乐教育还像达·芬奇一样枯燥地画着鸡蛋。


商家的宣传、专家的证言都在加重应该学琴的砝码——开发左右脑,锻炼协调感,学琴的孩子更聪明,学琴的孩子普遍成绩更好。


看着这五花八门的诱惑,你没有间隙停下来想一想,学琴真的是一项适合从学龄前就广泛培养的特长吗?


对注意力只能维持20分钟,活泼好动的宝宝,每天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坐在那里弹钢琴,真的不违反天性吗?


对每晚做完作业,打完鸡血,仅剩一个小时就要睡觉的小学生,还要挪出40分钟弹琴,这样的童年真的值得回忆吗?



我不让孩子学琴还有一个理由,今天的网络社会让我们越来越习惯一个人独处。


刷剧看网文,逛淘宝看直播,除了工作我们跟外界的直接碰撞越来越少,就连孩子也是这样的。各种各样的网课,各种如编程一样的新兴培训,都是在跟自己打交道,而钢琴是一个更向内观,更个人的项目,眼前是一个孤独的背影,用一个孤独的方式排解着孤独的苦闷,何必?


比起钢琴,我想更多地为她提供能跟人产生直接交流,直接碰撞的机会,比如舞蹈、体育项目,让四肢得到充分地舒展,让她活跃在集体中,跟他人产生互动。功利一点讲,这或许是未来社会孩子更稀缺,更需要的能力。


最后,学琴真的要从娃娃抓起吗?如果不是为了从事专业演奏,大可不必。


君不见那些琴童妈妈,娃没鸡出来,自己却考了八级。


我身边就有很多成人学钢琴学的很好的例证。


他们半路出家,全凭着兴趣在业余时间练习,虽然做不到高难度的演奏,但演奏业余中等难度的曲子是完全够用的。他们陶醉在那些自己喜欢的曲子中,一遍一遍不知疲倦地练习。我楼上有个四十多岁的阿姨,每天早晚各一个小时,那真是无需扬鞭自奋蹄,他们是真的很享受练琴的时光。


没有人的音乐才华会因为没学琴就埋没的。比起郎朗的故事,我更喜欢张亚东、赵英俊、李荣浩的故事,在那些死命要学却学不得的故事里,总有一个积极的小火苗在奋力燃烧着


今天,学琴依然是一个需要投入不小成本的爱好,一堂课两三百,如果带上陪练又得一两百,一台钢琴一两万,而最大的成本是时间上的投入。


我和我妈的关系缓和是从初二那年,那年因为课业负担我不再学琴了。


昨天,那位几欲放弃又几次坚持下来的琴童妈妈也终于放弃了,她没有卖掉钢琴,她想不逼着孩子学,没准哪天她又感兴趣了。


这让我想起一首李宗盛的歌:


想得却不可得,你奈人生何。


该舍的舍不得,只顾着跟往事瞎扯。


当你发现时间是贼了,它早已偷光你的选择。


学琴不过是一场高烧,练琴是紧跟着的好不了的咳。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