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 2 3 3 4 4 5 5 文集 深度 号外 热文 时间线
一台iPhone卖25588元,美国制造的代价有多高?
2025-04-15 20:18

一台iPhone卖25588元,美国制造的代价有多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星海情报局 (ID:junwu2333),作者:星海老局,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最近这几天,美国股市被懂王的关税大棒搅得那叫一个“血肉模糊”。


“七朵金花”(科技股七大头部企业)——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英伟达、特斯拉、Meta,股价跟坐过山车似的往下栽。纳斯达克指数直接崩了13%,创了五年最惨纪录。


可要说这一堆企业里谁最“受伤”,那八成得是苹果。


因为苹果的产业链比谁都“全球”,比谁都“世界”。


iPhone零部件里,中国大陆厂商主要负责包括电池、摄像头模组、部分显示屏、连接器这些东西,屏幕则主要靠韩国的三星和LG,还有部分组装是在越南、印度完成。


这次关税一加,直接把苹果的供应链掐了个遍,成本蹭蹭往上蹿,库克吓得赶紧从印度往美国空运600吨iPhone,差不多150万个手机,打算赶在关税全面开花前把货囤好,免得价格飞上天。


尽管懂王坚信“美国有能力生产iPhone”,还坚信美国会因此搞出一堆工厂,但业内人士算了一下账,几乎全都在摇头:要是iPhone完全在美国本土生产,最终的售价可能将会卖到3500美元(25588元人民币),远超现在iPhone Pro 16在美国999美元的起售价。


最终,铁一样的客观规律,还是逼得懂王不得不悄悄“认怂”了。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11日晚宣布,美国已同意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产品免除所谓“对等关税”。


那么,逼得懂王低头的,究竟是哪些压不下的成本?


一、压不下的成本


这关税一砸,苹果的成本都涨在了哪些地方?咱先从零件说起。


iPhone里最贵的几个部分,大致是:屏幕、芯片、摄像头、电池。


这波关税,特朗普玩了个“全球通杀”,中国145%、印度26%、越南46%、韩国25%、日本24%(CNBC 2025年4月11日),苹果的供应链直接被打了个“全家桶”。要说最受伤的,中国的组装环节和核心零部件得站C位。


而相对的,芯片和屏幕在这次关税战里还能“淡定”点。


芯片方面,台积电的A18芯片卖给苹果45美元,成本大概33美元,净利率估摸20%~25%台积电2023年整体38%)。这利润比立讯精密(摄像头,净利率5%)和欣旺达(电池,4%)高多了。


同样地,iPhone 16 Pro Max的OLED屏幕,65美元/块,按DSCC 2024年估算,三星的成本大概40美元,LG稍微高点,成本45美元,二者净利润在15%左右。同样比中国的组装环节高出一大截。


然而,中国大陆的组装环节,以及摄像头、电池、连接器这些零件,则因为净利润本就很微薄,加上懂王关税加得又狠,直接窜到了145%,所以在这次冲击中被压得苦不堪言。


就拿组装环节来说,富士康、和硕在中国大陆的厂占苹果组装的90%,一台iPhone 16 Pro Max的组装费,人工、设备、厂房加起来大概15美元(iFixit 2024年拆解),人工成本才1.5美元/台;


根据2024年的数据,富士康的净利润率在1.8%左右;


而同样作为果链企业之一的立讯精密,2023年消费电子业务营收1971亿,单单苹果就贡献了1745亿,占比75.2%,是立讯精密的第一大客户,对苹果的依赖非常重。


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销售毛利率为11.72%。受消费电子行业竞争加剧及苹果供应链议价权影响,近年来公司毛利率一路走低,还不到2020年时的一半(超过20%)


中国大陆的苹果产业链这个毛利率,成本上升10%,利润就归零了。


果链企业之一的歌尔股份,去年在越南工厂贡献了34.1%的营收,却因关税导致成本飙升,每生产一个AirPods就要倒贴钱。


歌尔股份工作人员直言:“供应链利润率只有几个点,亏钱订单我们不可能接。”


2022年歌尔股份因苹果砍掉AirPods Pro 2订单,公司净利润暴跌59%,计提了17.97亿资产减值。如今苹果贡献了歌尔30%的营收,但代工利润率只有2.56%。立讯精密接手了当年被砍的订单,但净利润率也只有5%,薄利模式在关税面前不堪一击。


二、伤敌两千,自损一万


懂王的关税,让中国的果链企业倍感难受,那美国自身的情况又好得到哪去呢?


首先,从“硬成本”,也就是物流、厂房和原料这些来说,美国就形成了一个打不开的死结。


这里的现状是:因为美国缺乏相应的原材料和零件,很多材料要么贵,要么只能从国外进口。


像造电池用的钴、锂金属精炼厂都位于中国大陆。美国不仅钴、锂产量低(钴产量仅100万吨左右),且并不具备精炼能力。


而一旦要进口,光是运费就得贵得吐血。


中国是供应链“天堂”,富士康郑州厂旁全是零件商,摄像头、电池、螺丝,2小时送达,运费0.2美元/件。美国呢?OLED材料从韩国住友运,化学品从德国默克来,运费0.5~2美元/件。iPhone 16有1500个零件(iFixit拆解),90%靠进口,哪怕懂王减点关税,运费也得翻5~10倍。


再说在建厂这方面,美国土地、电费贵,法律还麻烦,环保审批往往得拖半年(EPA数据)。加州厂房50美元/平米,电费0.15美元/度。而相较之下,富士康郑州厂房月租5美元/平米,电费0.06美元/度。


不过,在所有成本中,最贵的部分,仍然是人力。


某种程度上说,人力成本的“弹性”,成了苹果多年来利润的重要支柱(这点后面会分析)


在这方面,中美差距大的可不是一星半点。


在中国,iPhone组装主力是富士康、和硕的工厂,近年来富士康苹果产线员工的月薪在7000元人民币上下浮动。在iPhone 16量产期间,富士康工人的时薪约为3.63美元。


而相较之下,2024年,加州最低时薪16.5美元,制造业平均时薪28.92美元(BLS数据)。就算按最低时薪算,组装一台iPhone,在人力成本上,美国也比中国贵上四倍!


那美国劳动力为什么那么贵?难道真是因为美国工人“漫天要价”、“贪心”?


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这种人力成本的差距,本质上是两国生产力和经济结构的硬差距,而不是谁“会要价”。


毕竟,工人在就业市场上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本质上也是在出卖一种商品。


既然是商品,那自然会受供需关系的影响,自然会“物以稀为贵”。


美国制造业工人1300万(BLS),电子业才100万,熟练工稀缺。


国际劳工组织(ILO)2024年估算,中国的电子业工人占全球的60%,美国才占4%。在中国,光电子业的工人就已经达到了5000万。


更重要的是,这数千万产业工人,早已不是可以随意取代的“低价劳动力”。


库克早在2017年就说过:


“中国早已不再是低劳动力成本的国家……(苹果的供应链)选择中国的原因在于技术能力,我们的产品需要先进的材料加工、先进的机械工具(tooling)、极高的精度,而中国的工程能力非常深厚。在美国,你想要找所有的tooling工程师,我不确定能够装满一个房间——然而在中国,你可以装满好几个球场。”


三、苹果的“七寸”


前面提到,懂王最近豁免了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产品的“对等关税”。


这不仅是因为,这样的高关税,直接打中了苹果这类科技巨头的“七寸”,更重要的是,高关税可能会迟滞美国科技升级的步伐。


这其中的现实是:多年以来,苹果这样的科技巨头,一直走的是高利润,高研发的路线。


将低附加值的制造业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利用剪刀差获得了更高的利润,投入到创新研发、并购整合等再投资用途,进而制造更高附加值的商品,循环往复。


而这一循环之所以能成立,有最为关键的两点:一是中国等国家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二是苹果对产业链的完全掌控。


但如果真的逼苹果将供应链转到美国,这两个关键的支柱,就彻底塌了。


举个例子,2019年中美贸易摩擦,特朗普对中国加25%关税,苹果成本涨10%~15%,库克愣是没让iPhone涨价,咋办到的?


答案是:对供应商下狠手。


当时库克拿大单当筹码,逼着各供应商降价。富士康组装费从15美元砍到13美元,立讯精密的连接器从2美元压到1.8美元,蓝思科技的玻璃从3美元挤到2.7美元。


库克还玩“分头击破”,跟富士康谈完暗示立讯“别人降了,你不降就减单”,供应商卷得头破血流,利润薄得跟纸似的,富士康净利率从5%掉到3%(2019年年报),可谁敢翻脸?苹果订单占他们营收50%~70%。


说白了,库克压价神技靠的是啥?靠的是自己在供应链的权重,以及供应商的“肉”。


中国人力成本低,供应商相对有肉(净利率5%~10%),有空间能让库克砍。


但到了美国,这一套根本玩不转。


首先,美国人力成本比中国高了4~5倍不说,并且苹果在供应链中的主导权,也会彻底丧失。


在中国,苹果可以“分而治之”——拿富士康去压立讯、再拿立讯去吓和硕。但在美国本土供应体系远不成规模,根本没几个替代者可选:


2013年,苹果在德州试过投建Mac Pro工厂,试压供应商,但工人成本降不了,良品率80%,产能、成本、交付时间全都不达标;最后一年亏了1亿,库克灰溜溜撤了。


说白了,在美国,库克既没有刀(订单不再压倒一切),也没有肉(人力成本没法砍),只能自己出血——所以,涨价将是唯一选项。


可一旦涨价,苹果维持多年的高利润“神话”,很可能将就此打破。


四、利润“神话”的破灭


商业上,要是这次高关税真逼得苹果涨价,估计最后还得是消费者自己买单。


尽管在过去很多年里,苹果不是没涨过价,但其利润的真正来源,从来不是售价,而是“售价—成本”的巨大剪刀差。


苹果在过去十几年,利润率能常年维持在25%~30%之间(毛利率更高达40%~45%),靠的正是几个重要的“利润杠杆”:


1. 制造成本极低:iPhone出厂成本仅占售价的25%左右(约150~200美元),利润空间巨大;


2. 全球供应链极致压榨:每一层供应商都薄利多销,“压出”利润给苹果;


3. 消费者愿意为品牌/生态买单:3000元的体验,消费者愿意花6000元买;


更重要的是,以前的涨价是“品牌升级涨价”:加入Face ID、更高材质、更强摄影,用户感觉值这个价;同时供应链越来越成熟,全球成本在下降,整体利润还能扩大;


而这次如果由于关税+回流美国生产导致涨价,那就不是“价值提升”,而是“同样产品,更贵卖”,


这等于主动击碎用户信仰——消费者不是傻子,国内有华为小米1万块不到的主流旗舰,美国有三星Galaxy,性价比也甩苹果几条街。苹果涨价狠了,销量下滑将不可避免。


销量若下滑,利润就会跟着跌。


对苹果来说,如果利润真的有一个“红线”,那这个标准大概是“净利率20%”左右。


根据苹果财报,过去十年里:苹果大致净利率维持在21%~25%之间,哪怕在最惨的2020年疫情期间也没跌破20%。


苹果近十年净利率走势图


要是净利率真的跌破了这个数字,股价暴跌,股东炸锅,研发缩水等一系列恶性后果,就会像核裂变链条似地不断传导。


先说研发这块,苹果每年光是研发就投入200亿~300亿美元(约占营收的7%左右)。这些年,苹果从AI芯片到AR眼镜、从自研基带到Vision Pro,无一不是靠“钱烧”堆出来的。


可就是这样的投入,在现在的AI大战里,苹果还掉队了,Apple Intelligence得被ChatGPT甩几条街。最近更是传出了升级版Siri难产的消息。


要是研发再缩水,新品再推迟,将来谁还会买?


而在股价方面,苹果是美股最典型的“股东友好型”公司,每年回购数千亿美元股票、发放稳定分红,这也是它保持高市值的基础。


一旦利润跌破了某个“心理门槛”,华尔街对“预期落空”的反感就会暴露无遗,评级下调;股价重估,市值缩水就会接踵而至。


于是,一个恶性循环的链条,就在无形中产生了:


利润下滑→研发缩减→股价崩塌→更大规模的利润压缩→创新投入更少→高市值神话终结。


五、结语


这场关税大战,让很多人嗅到了iPhone“涨价”的风险,开始提前囤货。甚至包括深圳、香港等地的相关经销商,也开始悄悄涨价。


但刨去这意外的变量,一台iPhone的价值到底是多少?


马克思早在《资本论》里就说得明明白白:商品的价值,归根到底是由其中所凝结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可现实呢?价值与价格,往往总是会发生背离。


资本垄断了生产,操纵了供需,影响了舆论与认知,“值得买”与“贵不贵”的判断标准,也一起被重构了。


苹果就是这种力量的巅峰代表。


过去十几年,它凭借全球化产业转移、以及用订单作筹码拿捏各个供应商,最终控制了定价权,库克上台后,更是把供应链管成了“艺术品”,能精准控制生产节奏、产量,确保每款iPhone上市时产量刚好“不够卖”。


之后,苹果通过生态锁定,圈住了人们生活习惯,再用品牌与信仰包装成神话,将一台台iPhone卖给世界。


可这一次,关税的重锤无情砸下——价格神话开始裂开一道缝隙。消费者忽然意识到:哦,原来这就是所谓的“顶级体验”。


而现在,当华为、小米这样的中国品牌用真正的技术积累、真正的供应链实力站了出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明白,一部手机是否“有价值”,不在于它有没有被咬过一口的苹果Logo,而在于它真正凝聚了多少智慧与汗水。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