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蜜雪冰城造就的港股IPO融资认购额纪录,不仅一举带动奈雪的茶、古茗、茶百道的股价走出泥潭,霸王茶姬、沪上阿姨等玩家也纷纷开始加速IPO进程。
在雪王的光环之下,茶饮赛道再次变得火热,这让很多人忽略了卷成深度“红海”的国内茶饮市场,其实已经开始步入存量阶段。
财报数据显示,奈雪的茶2024年营收同比下滑4.7%,净亏损9.17亿元;古茗尽管录得营收、毛利、净利的多重增长,但门店增速已显著放缓,单店GMV开始下滑。
书亦烧仙草、CoCo都可、一点点等昔日明星玩家则掉队迹象明显,近几年门店数量要么停滞不前,要么大幅锐减。其中书亦烧仙草在2021年9月门店数量一度突破7000家,门店规模仅次于蜜雪冰城,到了2024年9月已经不足5800家。
在行业整体放缓及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茶百道也交出一份“史上最惨”财报。据3月28日发布的全年业绩公告显示,茶百道2024年全年实现营收49.18亿元,同比下降13.78%,净利润4.72亿元,同比骤降58.55%。
门店规模的正向增长是茶百道仅存的“颜面”,全年净新开594家,同比增长7.6%。但需要注意的是,2024年关闭门店数已经达到890家,超过新开门店的60%,而2023年的关闭门店数仅为220家。
茶百道正面临新开门店增速放缓,同时关闭门店大幅增长的困境,而正向增长的成绩,还是依靠“加大对加盟商政策支持及向加盟商出售货品及设备的优惠力度,并加大整体市场推广及市场营销费用投入”来进行维持的。
“反向输血”正是茶百道净利润大幅下滑的根本原因,作为一家近99%营收来自加盟商的企业,尽管茶百道门店数量保持增长,但2024年销售货品及设备收入同比下降14.2%,特许权使用费及加盟费同比下降7.9%,同时分销及销售费用支出更同比暴增201.6%。
资本市场的反馈同样印证了茶百道的窘境。去年4月底,茶百道上市即破发,股价从17.5港元的发行价一路下杀到9月份的不足4港元;今年2月初在雪王的带动下,茶百道曾一度冲到近14港元,但此后又迅速被打回原形,截至发稿,茶百道最新股价仅为8港元出头。
从这样的趋势来看,守住盈利线恐怕才是茶百道今年的当务之急。有接近茶百道的人士向光子星球表示,相较霸王茶姬、茶颜悦色等搭建了成熟职业经理人团队的新玩家,茶百道在整体管理上更具“江湖”气息,在团队体系搭建、执行效率、供应链与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基本功都不够扎实——一句话总结,能力跟不上野心。
茶百道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更像是企业的“慢性病”,很难在一朝一夕内得到有效解决。在严峻的竞争态势下,茶百道如果依然按部就班地“佛系”发展,很可能会在慢性衰退中,成为下一个书亦烧仙草。
一、加盟商“争夺战”升级
去年,毕业没两年的张小丽(化名)成为了茶百道加盟商的一员。当时其周边不少朋友曾极力劝阻,称“现在做奶茶生意,跟1949年加入国军有什么区别?”
但不愿意当“牛马”的张小丽还是义无反顾投入了茶百道的怀抱。在正式加盟前,她曾多次考察周边门店,也反复进行了精打细算,“乐观估计回本周期在一年半,悲观一点就2~3年,之后基本就是躺赚了”。
但现实往往比理想骨感得多,张小丽告诉光子星球,等到门店刚刚开起来之后,才发现当时的预估还是过于乐观了,在经历了开业后短时间的高峰后,门店平均单日营收出现回落,按照这个情况,“可能要3~4年才能完全回本了”。
同时张小丽也错误估计了自身的精力投入程度,原本想着在门店步入正轨后,自己主要负责监督即可,但事实上目前她基本是全身心投入门店日常工作,“等于自己就是店长”。这同样是一笔不划算的账,在张小丽看来,自己这个工作量和上心程度,至少得匹配上万的月薪才说得过去,如果把这部分差额计入成本,回本周期又要拉长一两年。
春节与家人深度沟通后,张小丽决定尽早止损,在正常经营的同时,也将门店转让信息挂到了网上,并抽出部分精力准备考公,“尽量少亏一点吧,就当交学费了”。
相比张小丽这样的“小白”,更加老练的赵曼(化名)同样察觉到了危险气息。赵曼是较早加入茶百道加盟队伍的一员,尽管赚钱不算多,但本钱已经全部回来了。
从前年开始,赵曼就明显感受到了整个茶饮市场的“降温”,门店赚钱效应持续下降,“隔壁不远处的一家喜茶,前几年经常排队,现在都没几个人了”。
趁着还能赚钱,赵曼也将门店转让信息挂了出去,希望通过转让费来赚一笔再离场。她告诉光子星球,自己前期投入近40万,现在转让费只要20万,还算是比较良心。对于转让原因,赵曼留了个心眼,统一称“不在这个城市发展了,没有时间打理”。
门店转让挂出去3个多月了,咨询的人很多,但真正有意向的却没有几个,赵曼曾经一度将转让费降到了16万,但对方在表示“和家人商量一下”之后便没了回音。
如同张小丽和赵曼这样的加盟商还有很多,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可以看到大量的茶百道门店转让信息。
这背后,是整个茶饮行业的增长空间逐步到顶。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茶饮市场规模为3333.8亿,预计到2025年将会达到3749.3亿,尽管还存在增长空间,但增速已经显著放缓。
同时随着经济下行和新玩家的持续入场,“加盟商不够用了”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去年以来,各大企业纷纷开始“争夺”加盟商。沪上阿姨、奈雪的茶大幅下调了加盟费,且可以进行分期付款。
而古茗、喜茶、书亦烧仙草更直接放出了“免费”的大招:古茗加盟费从签约后次年开始分三年收取,期间若无法继续开店则无需缴纳剩余费用;喜茶在去年一季度对新签约伙伴合作费全免;书亦烧仙草在限定时间内,3万元品牌使用费和1.5万元综合服务费全部免除。
为了招徕和挽留加盟商,茶百道在去年也下了血本,对新老加盟伙伴减免4万~27万元,同时下调了货品、包材和设备价格,并推出“设备利旧”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加盟商使用二手设备。
即便是这样,茶百道也没能阻挡加盟商们离场的脚步。极海品牌监测数据显示,茶百道最近的一次闭店潮发生在去年5~6月,这期间门店数量从8400家左右减少至不足8000家,而最近90天新开门店320家,新关闭门店237家。
二、供应链“补课”成效缓慢
抛开行业大环境的因素来看,茶百道在加盟商“招新”和“留旧”方面之所以举步维艰,其自身的劣势一是“门槛”高,二是原材料贵。
有多位加盟商或意向者认为,加盟茶百道的前期投入较大,不计算租金和装修费用,仅向茶百道支付的加盟费、设备费、首批物料、保证金等支出就接近30万,即便在叠加了优惠政策后,依然高于不少同档次的茶饮连锁。
另一方面,茶百道向加盟商提供的茶饮原材料、设备较贵,同时管理严格。此前有加盟商透露,“为了省几十块钱外购了一个电子秤,被督导发现之后罚了五千块”。
此前茶百道连续三年没有在原材料上提供优惠,作为对比,疫情期间蜜雪冰城曾主动下调了原材料价格,以帮助加盟商挺过难关。同时茶百道线上订单占比较高,对于加盟商来说,平台佣金、补贴、推流和配送费用会大幅挤压利润空间,有加盟商曾直言,开店收入还“不如打工”。
事实上或许并非茶百道不愿意在材料和设备上“让利”,而是其对供应商的依赖远高于同行,对上游资源掌控能力有限,其原材料价格受市场波动影响更大,相较部分拥有全供应链整合能力的友商,无法在成本端实现精准控制。
如同前文所分析的一样,茶百道在门店扩张同时,营收和净利润均产生不同程度下滑,一部分原因也来自于供应链成本无法得到持续优化。
茶百道显然也早就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在去年的招股书中,茶百道曾表示IPO募集资金的约51%,将用于提高整体运营能力及强化供应链管理。
从目前的成果来看,茶百道在仓储物流体系建设上提升显著,其通过自营+三方合作模式建立起仓储物流网络,截至2024年底在全国已有24个仓配中心,90%以上门店可实现下单补货次日达。
但在更为重要的原料自产方面,茶百道的进度还较为缓慢。除了在成都自建的包材工厂外,去年仅有福州的原叶茶生产基地投产,水果、牛奶等其他核心原材料依然需要依靠采购。
作为对比,蜜雪冰城目前已经建设了五大生产基地,生产范围覆盖糖、奶、茶、咖、果、粮、料七大类食材,饮品食材自产比例已经高达60%,其中核心饮品食材已经实现了100%自产,采购成本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总体来看,茶百道在原料自产方面有一定规模和特色,但相较于蜜雪冰城、古茗等领跑者,茶百道一方面布局范围较窄,另一方面规模化效应也不够明显,对成本压缩帮助有限。在开源节流的大环境下,不能向加盟商“动手”的茶百道,还需要在自建供应链上加速提效。
三、海外难成“第二条增长曲线”
如同车企一样,茶饮企业出海已成为不可避免的大趋势。而茶百道同样将海外布局作为未来的重点战略路线之一,希望在国内的“红海”之外,开辟一条新的增长曲线。
从目前的成果来看,茶百道在海外布局方面亮点和挑战同样突出。截至2024年底,茶百道在海外共有11家门店,不说近5000家规模的蜜雪冰城和2000多家规模的贡茶,即便是相比霸王茶姬的一百余家和喜茶的近百家海外规模,茶百道也差异巨大。
这主要来自于茶百道在海外入局时间较晚,同时其在海外扩张的目标规划也不够清晰。一位深度参与茶百道海外业务落地的人士邹显坤(化名)告诉光子星球,茶百道在海外市场有决心,但能力和魄力还有所欠缺。
而韩国市场则是茶百道最亮眼的成绩。 从去年初在首尔江南开设首家海外门店以来,到今年2月茶百道已经在韩国市场开出10家门店,据悉排队加盟商已有数百家。在用户方面,超80%消费者来自韩国本土,单杯产品均价在人民币40元左右,复购率也接近50%。
从各方面数据表现来看,茶百道在韩国市场的表现,相较于蜜雪冰城和喜茶都称得上“碾压”,这主要归功于首家门店成功所带来的标杆效应。
但这一成绩可能并非如同外界所认为的“战略上的成功”,而是要更多归结于运气。邹显坤表示,茶百道在韩国“卖爆”,一方面是品牌LOGO上的讨巧,因为韩国人“喜欢熊猫”,这方面茶百道的确没有对手;但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一个关键人物——王欢。
与其他茶饮品牌出海首先是打造直营形象店不同,茶百道在海外布局,更倾向于说服国内大加盟商去“打头阵”。
而韩国首店,正是王欢主动寻找茶百道去开设的。王欢在韩国生活了多年,对韩国市场有相当深入的了解,在茶百道产品的本土化策略上亦贡献巨大,包括将首店开在江南富人区而非茶饮品牌首选的华人聚集区,也是慧眼独到之处。
凭借韩国首店的突出成绩,王欢直接一跃从韩国加盟商升级为茶百道VP,全面负责茶百道的海外业务。但正如前文分析,韩国市场的表现来自于王欢对这一市场的深入了解和部分运气原因,这一成功模式很难复刻到其他市场。
决定茶饮品牌海外门店表现的核心要素,是好的地段,韩国正是一个例证。但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市场的区域稀缺性突出,好的地址往往很难找到,要么就是在哄抢之下溢价严重。
因此茶百道目前在海外的布局战略,更接近“广撒网”的试水模式,不管是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泰国,还是即将进军的新加坡和欧美市场,茶百道都并未投入太多,而是寄希望于能够有一家门店实现如同韩国首店一样的突破,然后再迅速跟进资源,深耕这一市场。
据邹显坤透露,目前茶百道大部分海外门店都是国内大加盟商过去开的,预计在今年6月开业的新加坡首店,茶百道计划将其打造为自营+合作的形象店,因前期投入极高,茶百道曾多方寻求投资,最终还是依靠国内加盟商的助力才得以落地。
换句话说,茶百道的海外野望,一靠国内“江湖朋友”的鼎力支持,二靠如同韩国市场一样的“碰运气”。目前茶百道的海外供应链采用国内直供+本土采购的方式,其更多还是希望沿用国内的加盟模式——自己做好供应链即可,而门店成败则靠加盟商个人。
在同时服务多个茶饮品牌的邹显坤看来,茶百道相比霸王茶姬和茶颜悦色等对手,管理专业性和成本控制能力均有一定差距,其在海外市场的开拓,也更多靠“人情世故”而非清晰明确的规划和强力执行能力。目前茶百道的海外成绩同样印证了这一点,除韩国外其他市场表现中规中矩,大体上盈亏各半。
尽管目前来看茶百道并未面临直接危机,但在加盟商引入和支持上的“被动防御”收效甚微,同时供应链构建进度较慢,对成本端贡献有限,而海外的“佛系”发展路线还需要时间来验证,短期内难以实现规模效应,也无法为整体营收“锦上添花”。
这正是文章开头所说的“慢性病”体现,突发“急症”往往有着漫长的潜伏期,虽然茶百道还未到“下猛药”的程度,但仍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否则将在漫长的下行期中逐步陷入泥潭,这一点,书亦烧仙草正是前车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