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 2 3 3 4 4 5 5 文集 深度 号外 热文 时间线
从小镇姑娘到年入百万作家,我明白了文艺青年如何搞钱
2025-04-16 09:23

从小镇姑娘到年入百万作家,我明白了文艺青年如何搞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离钱最近,作者:茉莉茉茉莉,原文标题:《从小镇姑娘到95后年入百万女作家:我用10年时间,搞明白了文艺青年如何赚钱》,题图来源:AI生成


“文艺青年”的创业总被定义为“烧钱”或者“为爱发电”,但一位95后青年作家却通过不断实践,找到了变现方法论。


闫晓雨,95后作家,北京作协会员、晓雨读书会创始人。29岁出版7本书,代表作《体验派人生》,新书《允许自己枯萎几天,而后长出新芽》。


闫晓雨是挣脱“东亚进步叙事”的实践者,她尝试过裸辞、开民宿、旅居、创业,不断体验人生,保持鲜活。目前以写作为主线,多渠道变现,在过去一年靠“一人公司”年入近百万。在她看来,不止是作家,任何人都有可能通过公开表达来变现,找到自己身上更多增长的可能性。


本期访谈,闫晓雨分享了关于“文艺青年”的搞钱议题:


市面上各式各样的读书会,赚钱逻辑是什么?什么样的付费产品在未来变现能力会很强,且适合普通人?市场上的用户会向什么样的IP付费?普通人如何找到自己身上的变现潜力?

文章摘要
闫晓雨从小镇青年转型为年入百万作家,通过出版、知识付费、写作及品牌合作实现多渠道变现。她强调疗愈类产品和精准个人IP的重要性,提出普通人需挖掘相对优势,结合公开表达与私域运营,在内容创作中融入生活化视角,实现理想与商业的平衡。



• 🚀挣脱东亚叙事:突破家庭与社会规训,裸辞全职写作,探索个体价值与人生可能性

• 💰知识付费逻辑:从需求驱动转向“人”驱动,建立深度生命关系而非单纯消费关系

• 💡疗愈产品趋势:写作疗愈、情绪疏导等赛道潜力大,满足焦虑时代下人群内在需求

• 🔍发现相对优势:80分即可服务60分用户,通过个人经历打造差异化付费产品

• 📱精准IP思维:内容围绕“活人感”展开,公域私域联动强化用户粘性与变现能力

• ✍️公开表达红利:持续输出生活化内容吸引精准用户,写作成为构建影响力的核心工具

以下为闫晓雨的自述(有删减)


挣脱东亚“进步叙事”


每个人都有挣扎、内耗、探索、选择的周期,这是一个必经之路。我从一个被家庭、工作、整个社会束缚的小镇女孩,到挣脱“进步规训”,裸辞全职写作,这个过程我用了六年;从一个对金钱“嗤之以鼻”的文艺青年,到慢慢平衡理想主义和赚钱思维,拿到了年入百万的结果,这条路我又走了四年。


如果你和我面临过同样的困境和顾虑,这篇文章一定会对你有启发。


我生长在内蒙的一个小镇,家人都是老师,从小到大我们家都在强调一种进步叙事——就是你不能停下来,你不能慢,我们家人没办法接受任何一个人暂停的。我自己在工作了几年之后,我特别想要按下一个暂停键,但是我发现我的家人不允许,而且当时整个社会对自由职业或者裸辞gap的包容度都不够高。


所以我一直都被我们家人认为是一个另类,认为我不务正业,认为我玩物丧志,认为我的很多想法是很奇葩的。但我回过头去看,我还是无比感谢当年做出裸辞决定的自己。


今年是我到北京的第10年,目前是自由职业第4年。我原来也是在媒体工作,做内容编辑运营,其实也是在跟文字、跟内容打交道。但我从上班的第一天开始,就非常明确自己将来一定会离开职场的,只是那个时候我不清楚,我是一年、两年,还是十年、二十年离开。


结果我在工作六年后就彻底离开了职场。还记得离职之前的一个月,我痛苦到每天一睁眼,想到上班就有生理性的排斥,就像小时候被老师点名一样,如芒刺背每天在压抑中度过,但找不到痛苦的来源,也没有决心裸辞。


我当时住在青年路,每天上班要坐 6 号线,那一站住的基本上都是年轻人。一个上班的早高峰,我在拥挤的车厢听到突然之间的一声,我心想完了,不会有人炸地铁吧?结果发现是有一个年轻人晕倒了。大家找了地铁的工作人员来帮忙,准备送他去医院,结果那个年轻人醒了以后非常坚定地拒绝了。他说,不行,我还没打卡,我今天必须要打上卡。


那一刻我突然醒悟了——我的痛苦源于目前的一切不是我想要的人生。我不是不喜欢我的工作,也不是公司给我开薪资不够高,当时我每个月税后到手已经有接近2万了而是我是一个在意个体价值的人


比如我在公众号上写文章,后台有一个评论说晓雨,我特别喜欢你的文字,那一刻我就会觉得好幸福。相反在工作当中,尽管老板可能也夸你这个项目做得还不错,但我始终觉得那不是我独特的价值,别人也能做得很好,甚至能够做得比我更好。


那天早上之后,我就去提了离职。但以29岁的闫晓雨的视角去看,这个决定多少有点鲁莽,因为当时我手里只有不到10万块钱的存款如果是今天的我,我一定还会选择裸辞,但会提前做更多准备。


从离人很近到离钱很近


裸辞之前,我已经出版过三本书了,刚开始全职写作时,收入并没有变得更高。虽然当时也在做一些读书会的产品,但本质上我还是在“为爱发电”,我很耻于提到金钱,这可能是所有“文艺青年”们的通病。


其实我从20岁到现在马上30岁,这十年里我除了写作之外,还尝试过很多副业,但都失败了。比如我写过剧本、开过民宿、还想做一家青年养老院,文艺青年的赔钱三件套(民宿、咖啡馆、书店)我几乎都想尝试,但最后都没有结果。


因为我是一个情感驱动的人,但赚钱是一件理性驱动的事情,二者之间总会产生矛盾,所以最后这些失败的经历都以素材的形式出现在了我的书里。


当然所有经历都是有意义的,以前大家提起我,会说“晓雨的写作能力还可以,表达能力还可以,但我觉得这不是我的优势,因为这两项能力好的人太多了。但在工作和“折腾”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了自己有一个相对优势——我特别关心人,因为我很关心人,所以我特别容易去理解别人。


而且我在尝试了很多副业之后,我更加确定,我更喜欢关注故事与人,我的视角决定了我没有办法去做传统意义上的生意。我现在所有的产品和收入,也都是围绕着“人”为主线去展开的。瞧吧,文艺青年也是能够平衡理想和金钱的。


而且,离人很近以后,渐渐的也会离钱很近。我在过去的很多年里其实是不爱钱的,哪怕嘴上喊着“我想暴富”。如果三年前有人来问我关于钱的问题,我肯定会说,我不是一个特别在意钱的人,但当时内心其实是对于自己赚钱这件事情不自信,所以干脆说我不要了。


我现在对赚钱有全新的认知,比如,你只有真的爱钱,钱才会来到你身边,我爱钱和爱人、爱我自己是一模一样的。


去年我是赚了接近百万,但不是每一年都赚这么多,因为我从职业转型到现在也没几年,可能这两年赚得会稍微多一点。我现在的收入比较多元化,给大家简单拆解一下:


第一部分是出版,这个占整体收入的50%,因为我现在已经出了 本书,这里面有图书的稿费,也会有版权的售卖。我所有的书都是公费出版,采用的是卖得越多、分得越多的版税制度,所以我会有一些睡后收入,就是你每天睡在那里,也会自动收到的钱。从长久的角度来看,我依然会觉得出版是我很重要的一个来源,而且出版会存在爆款潜质,比如我有一本书卖了 30 多万册,那一本书我就赚到了 位数。


第二部分,用一个市场上的词来说叫做知识付费,但本质上我从来不认为我做的事情是知识付费,我就用产品这个词来形容。比如说我的 1V1私教陪跑、写书陪伴营、晓雨读书会等,都是产品矩阵,这部分收入大概占比20%


第三部分是写作,但这个写作就不是出版了,比如说一些杂志媒体的合作、一些稿件的撰写等等,占比大概10%;第四部分是会跟一些 端的品牌和平台合作,每一年的项目都不太一样,大概占20%


下面我会具体拆解,我是如何在保持理想的同时赚到了一点钱,并且会深入聊一聊我赚钱的底层逻辑。


知识付费的逻辑变了


先来聊聊知识付费。我在有个人IP意识之前,非常排斥知识付费。为什么现在自己做了?是因为我发现大家对于知识付费的认知变了。


比如,过去我认为所有的(知识付费)产品一定是要帮某一个人完全解决问题,但我后来发现,并非所有产品都一定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此外,大家一定要去关注时代的变化,比如口罩之前,那个时候的知识付费很多老师都是用非常过度营销的方式去做,但是我们在经历了几年的动荡期之后,很多用户的想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比如,特殊时期我也出不了门,也是一个比较走投无路的状态,我就每天在小红书上面发我自己的读书笔记。当时很多人说想跟我读书,我就做了晓雨读书会;他们又说想学写作,我就做了我的写作课;他们说想1V1的学,我就做了1V1的私教陪跑;他们又说想出书,我就做写书陪伴营等。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发现,首先我们从原来的需求驱动到环境驱动变成了大家对于的驱动,就是大家再去选择任何一件事情,并不是看你所谓的标准化或者营销的文案有多牛,他是看你这个人到底跟他同不同频,我觉得人的优势在这几年和未来会被无限放大。


我明显感受到,时代的变化其实给了普通人非常多的机会。我这几年可能接了上千位咨询,很多我的受访者经常问我一个问题:我觉得自己特别普通,我好像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怎么去做产品?怎么去做IP


我真切的感受是,过去我们特别向往那些拿到大结果的人,会有滤镜,会想成为他们,但今天大家更喜欢踮一踮脚就够得着的人。大家现在不痴迷于宏大叙事了,大家想要看到一个真实的普通人是怎么从01当我的想法转变之后,我从过去一个比较单纯的创作者,变成了一个非常利他的人,才有了做产品的思维。


在这种时代的变化当中,让我赚到钱的本质原因是因为我建立的不是消费关系,我建立的是一种深度的生命关系。什么叫消费关系?比如说同样去做IP、去做产品,去做知识付费,如果你的产品它是完完全全去解决问题的工具属性,那么当用户对这个需求没有之后,你就对他没有利用价值了,他不会跟你有后续。


当我有了这样的一个逻辑之后,我发现我的产品是有独特性和差异点的。比起那些可能纯干货和单纯解决问题的老师来说,我觉得我的优势在于我对人的理解,我是一个非常擅长建立深度关系和亲密关系的人。那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所帮大家解决的那个问题,它并不是某一个模块的问题,它可能要更加深层次一点,就是在这种不确定的时代里面,我会陪伴大家经历不同的迭代


按传统做知识付费的想法,比如别人咨询写作,说我标题卡住了,我不知道怎么出书,我会给他列举12345,讲得非常的清晰。但是我在做了大量1V1的陪跑之后,我发现问题的根本不是出在这里——可能是他失恋了,可能是他今天被老板骂了,所以他没有办法去开展写作了。但如果我们只去给他干货的反馈,其实并没有真的帮到他。


我慢慢发现,大家并不是在你这里学会怎么写标题在你这里学会怎么出书而是希望我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我的故事是能够从我的生命当中流淌出来的,我的这些内容它能够既在疗愈我的同时,又能够帮助到其他人。所以表面上看我在教大家写作,实际上我是在带着大家去疗愈自己,而写作它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什么样的产品变现能力最强?


今年是我做读书会的第六年,只不过刚开始是公益的形式。在拆解读书会之前,我先抛出两个观点:第一,从投入产出比来说,读书会是我所有产品中最不赚钱的,并且坑最多的;第二,我个人认为读书会是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够去尝试的基础性的产品。


首先大家要注意一个误区,真正喜欢读书的人,不一定会花钱来你的读书会,甚至他们可能会排斥读书会这种产品。所以来参加读书会的人,一定是冲着其他价值点来的。


那什么样的人会为读书会付费呢?我给大家两个比较实用的建议,一个是要做人群的细分,比如理财读书会、女性读书会、育儿读书会都能够赚到钱,而且能够聚拢一群跟你真正同频的人。第二,就是在你整个产品结构当中,不能只有读书会这一个产品,因为单纯的读书会的产品能够做得非常好且变现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单纯只做读书,一定是不赚钱的。


实际上大家做读书会的打法都不太一样。以我为例,本质上我在做的是两件事,一件是依托于晓雨的个人IP做的读书会,它一定是以我的价值观为核心的。那另外一点是我的读书会本质上是一个成长俱乐部,我是在帮助更多人去构建一个精神导语的同时,帮助大家去做公开表达,所以它跟我本人的读写能力和作家的背景是有关联的。


我身边还有一些朋友也在做读书会,他们可能是往疗愈、往修心的方向去走,还有人做金钱读书会,帮助大家去突破金钱羞耻的卡点,每一个人的做法都不一样。如果说我们只是单纯围读一本书的话,那重点是这本书,跟你没有特别大的关系,大家交流的只是思想。这意味着他可能今天参加 a 的活动,明天参加 的活动,对你的读书会不会有任何的参与度和粘性。


读书会本质上是一个社群的玩法,并不单纯是阅读。


我现在的读书会分两个部分,线上的读书会是一个陪伴式的读写社群,目前的定价是一年 888一个人;线下是单次的活动,每一次活动可能从 100 块钱到 500 块钱,价格不等,要看具体是哪个活动。目前,线上线下累计参加过晓雨读书会的人大概有2000人。


大家如果去做读书会,不可能一上来就是高价值的产品,很多读书会前两年都是亏钱的,因为读书会本质上就不是高价值产品的类型。比如私董会,一听起来就是两三万的产品,但读书会这个名词,一听就是一个几十块钱、几百块钱的产品。所以你的产品类型决定你的定价,这也是读书会很难变现的现实原因。


什么样的产品在今年、在未来我自己觉得变现能力会很强,而且适合普通人?一句话非常简单,就是疗愈类型的产品不管你是心理疗愈、写作疗愈、音乐疗愈、舞蹈疗愈、绘画疗愈,只要是疗愈类型的产品,它一定是能变现的。因为我们目前这个大环境下,大家都非常焦虑、非常不安,都非常需要向内去感受自己和自己对话,所以疗愈类型的产品肯定是一个大的赛道,而且在这条赛道上不存在竞品。像我自己,我做的 1V1 的私教陪跑,然后包括写书陪伴营,本质上其实也是在做疗愈。


我是比较推荐大家未来往疗愈的这个方向走,它一定要跟你自身去做结合的,比如有的人他可能在大厂很内耗,出来之后,他去帮助那些同样在大厂很内耗的人做情绪的疏导,去做天赋优势的挖掘。再比如说有的人谈了很多场恋爱,总是遇到渣男,她可以去做一个情绪觉察营,把自己在这些情感过程当中的经验分享出去,也是可以赚钱的。


所有的赛道在今天其实都可以去做疗愈产品,疗愈产品它是不需要解决根本问题的,因为没有人能解决你的根本问题,人生就是没有办法被解决的,但是大家需要有很多出口去调整自己的生活。这才是做疗愈产品的逻辑。


找到相对优势就能赚钱


普通人如何利用自己的信息差异点去赚钱?


很多人以为我是有粉丝才去做付费产品,其实不是的,我过去的读者并不是我产品的付费用户,我也是从0起步。这里面有两点很重要:


第一,一定要去感受外界对你的反馈。以前我们的认知是,要先在自媒体上有很大的成绩,再去做产品。但现在不是了,可能从你发第一篇笔记开始,就要注意反馈了。比如留言的人问你,我怎么样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我怎么样能够挖掘到自己的天赋优势?这些提问全部都可以变成产品。


第二,在我看来,所有做产品的人不是因为你专业、你厉害,而是因为这个痛点它就是你自己的痛点,如果这个痛点跟你没有关系,你是没有办法去赚这个钱的。比如说,我就没有办法教大家怎么理财,没有办法教大家怎么开店,因为我做不了这些。但是如果你很会做PPT,比如秋叶大叔,他最早就是因为非常擅长做PPT,后来出了课程、出了书;比如这个人很擅长手工编织一些东西,他也可以做一个手工编织的训练营;再比如这个人很会谈恋爱,他就可以做一个跟恋爱有关系的产品。


每一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相对优势,而不是绝对的专业化。因为这里面有一个底层的逻辑,不是说市场上的用户一定会为一个100 分的人付费,你是一个80分的人,那就会有60分的人向你付费;你是一个60分的人,就会有40分的人向你付费。但如果说你是60分的人,那我建议这个60分就要找到一个更加能落地、更加差异化的东西再去做产品,要不然的话你没有办法帮到别人。


大家去做所谓的 IP 也好、产品也好,一定有三步是不可或缺的:第一点就是写作,但这个写作不是说你要长篇大论,而是你一定要去做好内容,去做公开表达。公开表达太重要了,如果我没有前面这十几年的公开表达,我不会有任何精准的用户,其实我原来的读者也不是我精准的付费用户。我所有的用户都是在表达的过程当中召唤过来的。


第二点,大家还是要去好好做自媒体的,但这个自媒体并不是说为了获取多大的流量,而是一定要做到精准。在今天这个时代,影响力并不是指你在某一个平台上的流量数据,而是有多少活人真的喜欢你、真的愿意为你付费。


第三点,可能不是所有人都会注意到,但我觉得很重要,就是一定要把公域里一些喜欢你的人转化到私域里。比如万一哪天我们不小心说错一句话,被封号了,那么意味着你在公域的很多用户都是会流失掉的。


如果你想变现的话,公域和私域一定都要做。很多人可能担心被熟人看到、被同事议论,这种情况下的话就优先在公域做公开表达,但是私域还是要做,实在不行你可以分组,或者再找一个小号。


这里首先要弄清楚一个点,你要做的是个人IP还是自媒体博主,因为二者变现的路径是不一样的。比如博主,可以只在自媒体上接广告,不做私域也OK。但如果做个人IP,重就不在于你要获取多少粉丝量,而是你的这些人群能不能精准变现。100个粉丝变不了现的话,可能1万个粉丝也变不了现,10万个粉丝也变不了现。


我个人认为,用IP思维去做自媒体会比纯自媒体的生命周期更长。什么叫个人IP的思维?就是要让你所有的内容集中到人的身上,每一条内容必须要让别人能够更快地了解到你是谁,你在做什么。


此外,要让你的内容跟着你的生活走。我们今天去看待流量和算法的时候,我自己觉得就是人心即流量,这个人心并不是说完全的爆款,而是你要让你的内容有活人感,要围绕你的生活来。


而且用传统的思维去创作会很累,每一次去写东西、去表达,都要调动大量的记忆、大量的思考、大量的知识,然后你就会发现你不想干了。所以一定要是很轻盈的大量输出,这种输出只有跟着你的生活走的时候,才能够做到持续,不然大多数人发 篇小红书没有反馈就放弃了。


我现在已经完全放弃所谓的爆款思维了,我就是精准的思维,我就是要我的每一条内容触达到我想触达的人。比如说我之前最开始做读书的时候,我的小红书上有一些笔记可能达到上万赞或者是几千赞,但说实话100块钱都变现不了。我有一些笔记可能只有20个点赞,但是我因此签约了一本书,或者因此收了两个私教学员,达成了一些合作等。


最后我想表达的只有一句话:每一个人只要找到你自己观察这个世界的视角,你就能够赚到钱。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