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闫晓雨的自述。
挣脱东亚“进步叙事”
每个人都有挣扎、内耗、探索、选择的周期,这是一个必经之路。我从一个被家庭、工作、整个社会束缚的小镇女孩,到挣脱“进步规训”,裸辞全职写作,这个过程我用了六年;从一个对金钱“嗤之以鼻”的文艺青年,到慢慢平衡理想主义和赚钱思维,拿到了年入百万的结果,这条路我又走了四年。
如果你和我面临过同样的困境和顾虑,这篇文章一定会对你有启发。
我生长在内蒙的一个小镇,家人都是老师,从小到大我们家都在强调一种进步叙事——就是你不能停下来,你不能慢,我们家人没办法接受任何一个人暂停的。我自己在工作了几年之后,我特别想要按下一个暂停键,但是我发现我的家人不允许,而且当时整个社会对自由职业或者裸辞gap的包容度都不够高。
所以我一直都被我们家人认为是一个另类,认为我不务正业,认为我玩物丧志,认为我的很多想法是很奇葩的。但我回过头去看,我还是无比感谢当年做出裸辞决定的自己。
今年是我到北京的第10年,目前是自由职业第4年。我原来也是在媒体工作,做内容编辑运营,其实也是在跟文字、跟内容打交道。但我从上班的第一天开始,就非常明确自己将来一定会离开职场的,只是那个时候我不清楚,我是一年、两年,还是十年、二十年离开。
结果我在工作六年后就彻底离开了职场。还记得离职之前的一个月,我痛苦到每天一睁眼,想到上班就有生理性的排斥,就像小时候被老师点名一样,如芒刺背。每天在压抑中度过,但找不到痛苦的来源,也没有决心裸辞。
我当时住在青年路,每天上班要坐 6 号线,那一站住的基本上都是年轻人。一个上班的早高峰,我在拥挤的车厢听到突然之间“砰”的一声,我心想完了,不会有人炸地铁吧?结果发现是有一个年轻人晕倒了。大家找了地铁的工作人员来帮忙,准备送他去医院,结果那个年轻人醒了以后非常坚定地拒绝了。他说,“不行,我还没打卡,我今天必须要打上卡。”
那一刻我突然醒悟了——我的痛苦源于目前的一切不是我想要的人生。我不是不喜欢我的工作,也不是公司给我开得薪资不够高,当时我每个月税后到手已经有接近2万了,而是我是一个在意个体价值的人。
比如我在公众号上写文章,后台有一个评论说“晓雨,我特别喜欢你的文字”,那一刻我就会觉得好幸福。相反在工作当中,尽管老板可能也夸你这个项目做得还不错,但我始终觉得那不是我独特的价值,别人也能做得很好,甚至能够做得比我更好。
那天早上之后,我就去提了离职。但以29岁的闫晓雨的视角去看,这个决定多少有点鲁莽,因为当时我手里只有不到10万块钱的存款。如果是今天的我,我一定还会选择裸辞,但会提前做更多准备。
从离人很近到离钱很近
裸辞之前,我已经出版过三本书了,刚开始全职写作时,收入并没有变得更高。虽然当时也在做一些读书会的产品,但本质上我还是在“为爱发电”,我很耻于提到金钱,这可能是所有“文艺青年”们的通病。
其实我从20岁到现在马上30岁,这十年里我除了写作之外,还尝试过很多副业,但都失败了。比如我写过剧本、开过民宿、还想做一家青年养老院,文艺青年的赔钱三件套我几乎都想尝试,但最后都没有结果。
因为我是一个情感驱动的人,但赚钱是一件理性驱动的事情,二者之间总会产生矛盾,所以最后这些失败的经历都以素材的形式出现在了我的书里。
当然所有经历都是有意义的,以前大家提起我,会说“晓雨的写作能力还可以,表达能力也还可以”,但我总觉得这不是我的优势,因为这两项能力好的人太多了。但在工作和“折腾”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了自己有一个相对优势——我特别关心人,因为我很关心人,所以我特别容易去理解别人。
而且我在尝试了很多副业之后,我更加确定,我更喜欢关注故事与人,我的视角决定了我没有办法去做传统意义上的生意。我现在所有的产品和收入,也都是围绕着“人”为主线去展开的。瞧吧,文艺青年也是能够平衡理想和金钱的。
而且,离人很近以后,渐渐的也会离钱很近。我在过去的很多年里其实是不爱钱的,哪怕嘴上喊着“我想暴富”。如果三年前有人来问我关于钱的问题,我肯定会说,我不是一个特别在意钱的人,但当时内心其实是对于自己赚钱这件事情不自信,所以干脆说我不要了。
我现在对赚钱有全新的认知,比如,你只有真的爱钱,钱才会来到你身边,我爱钱和爱人、爱我自己是一模一样的。
去年我是赚了接近百万,但不是每一年都赚这么多,因为我从职业转型到现在也没几年,可能这两年赚得会稍微多一点。我现在的收入比较多元化,给大家简单拆解一下:
第一部分是出版,这个占整体收入的50%,因为我现在已经出了 7 本书,这里面有图书的稿费,也会有版权的售卖。我所有的书都是公费出版,采用的是卖得越多、分得越多的版税制度,所以我会有一些“睡后收入”,就是你每天睡在那里,也会自动收到的钱。从长久的角度来看,我依然会觉得出版是我很重要的一个来源,而且出版会存在爆款潜质,比如我有一本书卖了 30 多万册,那一本书我就赚到了 7 位数。
第二部分,用一个市场上的词来说叫做知识付费,但本质上我从来不认为我做的事情是知识付费,我就用产品这个词来形容。比如说我的 1V1私教陪跑、写书陪伴营、晓雨读书会等,都是产品矩阵,这部分收入大概占比20%。
第三部分是写作,但这个写作就不是出版了,比如说一些杂志媒体的合作、一些稿件的撰写等等,占比大概10%;第四部分是会跟一些 B 端的品牌和平台合作,每一年的项目都不太一样,大概占20%。
下面我会具体拆解,我是如何在保持理想的同时赚到了一点钱,并且会深入聊一聊我赚钱的底层逻辑。
知识付费的逻辑变了
先来聊聊知识付费。我在有个人IP意识之前,非常排斥知识付费。为什么现在自己做了?是因为我发现大家对于知识付费的认知变了。
比如,过去我认为所有的产品一定是要帮某一个人完全解决问题,但我后来发现,并非所有产品都一定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此外,大家一定要去关注时代的变化,比如口罩之前,那个时候的知识付费很多老师都是用非常过度营销的方式去做,但是我们在经历了几年的动荡期之后,很多用户的想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比如,特殊时期我也出不了门,也是一个比较走投无路的状态,我就每天在小红书上面发我自己的读书笔记。当时很多人说想跟我读书,我就做了晓雨读书会;他们又说想学写作,我就做了我的写作课;他们说想1V1的学,我就做了1V1的私教陪跑;他们又说想出书,我就做写书陪伴营等。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发现,首先我们从原来的需求驱动到环境驱动变成了大家对于“人”的驱动,就是大家再去选择任何一件事情,并不是看你所谓的标准化或者营销的文案有多牛,他是看你这个人到底跟他同不同频,我觉得人的优势在这几年和未来会被无限放大。
我明显感受到,时代的变化其实给了普通人非常多的机会。我这几年可能接了上千位咨询,很多我的受访者经常问我一个问题:我觉得自己特别普通,我好像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怎么去做产品?怎么去做IP?
我真切的感受是,过去我们特别向往那些拿到大结果的人,会有滤镜,会想成为他们,但今天大家更喜欢踮一踮脚就够得着的人。大家现在不痴迷于宏大叙事了,大家想要看到一个真实的普通人是怎么从0到1的。当我的想法转变之后,我从过去一个比较单纯的创作者,变成了一个非常利他的人,才有了做产品的思维。
在这种时代的变化当中,让我赚到钱的本质原因是因为我建立的不是消费关系,我建立的是一种深度的生命关系。什么叫消费关系?比如说同样去做IP、去做产品,去做知识付费,如果你的产品它是完完全全去解决问题的工具属性,那么当用户对这个需求没有之后,你就对他没有利用价值了,他不会跟你有后续。
当我有了这样的一个逻辑之后,我发现我的产品是有独特性和差异点的。比起那些可能纯干货和单纯解决问题的老师来说,我觉得我的优势在于我对人的理解,我是一个非常擅长建立深度关系和亲密关系的人。那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所帮大家解决的那个问题,它并不是某一个模块的问题,它可能要更加深层次一点,就是在这种不确定的时代里面,我会陪伴大家经历不同的迭代。
按传统做知识付费的想法,比如别人咨询写作,说我标题卡住了,我不知道怎么出书,我会给他列举12345,讲得非常的清晰。但是我在做了大量1V1的陪跑之后,我发现问题的根本不是出在这里——可能是他失恋了,可能是他今天被老板骂了,所以他没有办法去开展写作了。但如果我们只去给他干货的反馈,其实并没有真的帮到他。
我慢慢发现,大家并不是想在你这里学会怎么写标题、在你这里学会怎么出书,而是希望我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我的故事是能够从我的生命当中流淌出来的,我的这些内容它能够既在疗愈我的同时,又能够帮助到其他人。所以表面上看我在教大家写作,实际上我是在带着大家去疗愈自己,而写作它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什么样的产品变现能力最强?
今年是我做读书会的第六年,只不过刚开始是公益的形式。在拆解读书会之前,我先抛出两个观点:第一,从投入产出比来说,读书会是我所有产品中最不赚钱的,并且坑最多的;第二,我个人认为读书会是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够去尝试的基础性的产品。
首先大家要注意一个误区,真正喜欢读书的人,不一定会花钱来你的读书会,甚至他们可能会排斥读书会这种产品。所以来参加读书会的人,一定是冲着其他价值点来的。
那什么样的人会为读书会付费呢?我给大家两个比较实用的建议,一个是要做人群的细分,比如理财读书会、女性读书会、育儿读书会都能够赚到钱,而且能够聚拢一群跟你真正同频的人。第二,就是在你整个产品结构当中,不能只有读书会这一个产品,因为单纯的读书会的产品能够做得非常好且变现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单纯只做读书,一定是不赚钱的。
实际上大家做读书会的打法都不太一样。以我为例,本质上我在做的是两件事,一件是依托于晓雨的个人IP做的读书会,它一定是以我的价值观为核心的。那另外一点是我的读书会本质上是一个成长俱乐部,我是在帮助更多人去构建一个精神导语的同时,帮助大家去做公开表达,所以它跟我本人的读写能力和作家的背景是有关联的。
我身边还有一些朋友也在做读书会,他们可能是往疗愈、往修心的方向去走,还有人做金钱读书会,帮助大家去突破金钱羞耻的卡点,每一个人的做法都不一样。如果说我们只是单纯围读一本书的话,那重点是这本书,跟你没有特别大的关系,大家交流的只是思想。这意味着他可能今天参加 a 的活动,明天参加 b 的活动,对你的读书会不会有任何的参与度和粘性。
读书会本质上是一个社群的玩法,并不单纯是阅读。
我现在的读书会分两个部分,线上的读书会是一个陪伴式的读写社群,目前的定价是一年 888一个人;线下是单次的活动,每一次活动可能从 100 块钱到 500 块钱,价格不等,要看具体是哪个活动。目前,线上线下累计参加过晓雨读书会的人大概有2000人。
大家如果去做读书会,不可能一上来就是高价值的产品,很多读书会前两年都是亏钱的,因为读书会本质上就不是高价值产品的类型。比如私董会,一听起来就是两三万的产品,但读书会这个名词,一听就是一个几十块钱、几百块钱的产品。所以你的产品类型决定你的定价,这也是读书会很难变现的现实原因。
什么样的产品在今年、在未来我自己觉得变现能力会很强,而且适合普通人?一句话非常简单,就是疗愈类型的产品。不管你是心理疗愈、写作疗愈、音乐疗愈、舞蹈疗愈、绘画疗愈,只要是疗愈类型的产品,它一定是能变现的。因为我们目前这个大环境下,大家都非常焦虑、非常不安,都非常需要向内去感受自己和自己对话,所以疗愈类型的产品肯定是一个大的赛道,而且在这条赛道上不存在竞品。像我自己,我做的 1V1 的私教陪跑,然后包括写书陪伴营,本质上其实也是在做疗愈。
我是比较推荐大家未来往疗愈的这个方向走,它一定要跟你自身去做结合的,比如有的人他可能在大厂很内耗,出来之后,他去帮助那些同样在大厂很内耗的人做情绪的疏导,去做天赋优势的挖掘。再比如说有的人谈了很多场恋爱,总是遇到渣男,她可以去做一个情绪觉察营,把自己在这些情感过程当中的经验分享出去,也是可以赚钱的。
所有的赛道在今天其实都可以去做疗愈产品,疗愈产品它是不需要解决根本问题的,因为没有人能解决你的根本问题,人生就是没有办法被解决的,但是大家需要有很多出口去调整自己的生活。这才是做疗愈产品的逻辑。
找到相对优势就能赚钱
普通人如何利用自己的信息差异点去赚钱?
很多人以为我是有粉丝才去做付费产品,其实不是的,我过去的读者并不是我产品的付费用户,我也是从0起步。这里面有两点很重要:
第一,一定要去感受外界对你的反馈。以前我们的认知是,要先在自媒体上有很大的成绩,再去做产品。但现在不是了,可能从你发第一篇笔记开始,就要注意反馈了。比如留言的人问你,我怎么样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我怎么样能够挖掘到自己的天赋优势?这些提问全部都可以变成产品。
第二,在我看来,所有做产品的人不是因为你专业、你厉害,而是因为这个痛点它就是你自己的痛点,如果这个痛点跟你没有关系,你是没有办法去赚这个钱的。比如说,我就没有办法教大家怎么理财,没有办法教大家怎么开店,因为我做不了这些。但是如果你很会做PPT,比如秋叶大叔,他最早就是因为非常擅长做PPT,后来出了课程、出了书;比如这个人很擅长手工编织一些东西,他也可以做一个手工编织的训练营;再比如这个人很会谈恋爱,他就可以做一个跟恋爱有关系的产品。
每一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相对优势,而不是绝对的专业化。因为这里面有一个底层的逻辑,不是说市场上的用户一定会为一个100 分的人付费,你是一个80分的人,那就会有60分的人向你付费;你是一个60分的人,就会有40分的人向你付费。但如果说你是60分的人,那我建议这个60分就要找到一个更加能落地、更加差异化的东西再去做产品,要不然的话你没有办法帮到别人。
大家去做所谓的 IP 也好、产品也好,一定有三步是不可或缺的:第一点就是写作,但这个写作不是说你要长篇大论,而是你一定要去做好内容,去做公开表达。公开表达太重要了,如果我没有前面这十几年的公开表达,我不会有任何精准的用户,其实我原来的读者也不是我精准的付费用户。我所有的用户都是在表达的过程当中召唤过来的。
第二点,大家还是要去好好做自媒体的,但这个自媒体并不是说为了获取多大的流量,而是一定要做到精准。在今天这个时代,影响力并不是指你在某一个平台上的流量数据,而是有多少“活人”真的喜欢你、真的愿意为你付费。
第三点,可能不是所有人都会注意到,但我觉得很重要,就是一定要把公域里一些喜欢你的人转化到私域里。比如万一哪天我们不小心说错一句话,被封号了,那么意味着你在公域的很多用户都是会流失掉的。
如果你想变现的话,公域和私域一定都要做。很多人可能担心被熟人看到、被同事议论,这种情况下的话就优先在公域做公开表达,但是私域还是要做,实在不行你可以分组,或者再找一个小号。
这里首先要弄清楚一个点,你要做的是个人IP还是自媒体博主,因为二者变现的路径是不一样的。比如博主,可以只在自媒体上接广告,不做私域也OK。但如果做个人IP,重心就不在于你要获取多少粉丝量,而是你的这些人群能不能精准变现。100个粉丝变不了现的话,可能1万个粉丝也变不了现,10万个粉丝也变不了现。
我个人认为,用IP思维去做自媒体会比纯自媒体的生命周期更长。什么叫个人IP的思维?就是要让你所有的内容集中到人的身上,每一条内容必须要让别人能够更快地了解到你是谁,你在做什么。
此外,要让你的内容跟着你的生活走。我们今天去看待流量和算法的时候,我自己觉得就是人心即流量,这个人心并不是说完全的爆款,而是你要让你的内容有“活人感”,要围绕你的生活来。
而且用传统的思维去创作会很累,每一次去写东西、去表达,都要调动大量的记忆、大量的思考、大量的知识,然后你就会发现你不想干了。所以一定要是很轻盈的大量输出,这种输出只有跟着你的生活走的时候,才能够做到持续,不然大多数人发 5 篇小红书没有反馈就放弃了。
我现在已经完全放弃所谓的爆款思维了,我就是精准的思维,我就是要我的每一条内容触达到我想触达的人。比如说我之前最开始做读书的时候,我的小红书上有一些笔记可能达到上万赞或者是几千赞,但说实话100块钱都变现不了。我有一些笔记可能只有20个点赞,但是我因此签约了一本书,或者因此收了两个私教学员,达成了一些合作等。
最后我想表达的只有一句话:每一个人只要找到你自己观察这个世界的视角,你就能够赚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