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银发经济趋势下,商场的新机遇不是“适老”,而是“年轻续费权”?》
原文标题:《银发经济趋势下,商场的新机遇不是“适老”,而是“年轻续费权”?》
每个人内心都渴望跨越年龄界限,体验自由与共鸣。当消费环境能够淡化年龄标签,创造出适合所有年龄段共同参与、互动的空间时,它便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追求平等和归属感的需求。所以,真正激活银发市场的,不是贴标签的“适老专区”,而是“无龄感”的消费场景重构。
中国正在迈入深度老龄化时代。截至2023年底,全国60岁以上人口接近3亿,45岁以上人口超过6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四成。
一个前所未有的现实正在展开:中老年人群不再只是“被服务对象”,而正在成为推动消费结构转型、重塑线下商业价值的关键力量。
与此同时,购物中心所赖以增长的传统动能正在衰退。工作日白天的“空窗期”日益显著,年轻家庭的消费频次趋于分化,线下流量红利减退成为常态。而银发群体,正以其相对充裕的时间、稳定的消费能力、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一种结构性填补“空档”的可能。
老龄化浪潮下的商业新机会 RET睿意德中国商业研究中心
但关键问题在于,如何链接这一代“新老年人”?
一、没有“老年消费者”,只有年老的“新消费者”
他们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较高的教育水平、更强的自我表达意愿,他们厌倦“老人专区”的刻板标签,也拒绝“功能性改造”的怜悯式凝视。
他们要的不是被区别对待,而是平等参与。
这正是“无龄感”所要解决的核心课题:不是否认年龄,而是打破年龄所附着的偏见、限制与分隔。
从“适老”到“无龄感”:银发经济的演进逻辑
从日本到欧美市场,银发商业的发展路径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 基础适老阶段:聚焦无障碍设施与基础服务保障,解决“能来”的问题;
2. 功能供给阶段:引入养老服务、健康商品、辅助设施等,满足“能用”的需要;
3. 无龄感体验阶段:强调社交融入、生活方式参与、身份认同构建,实现“愿来、常来”的转变。
日本永旺(AEON)集团的G.G Mall正是第三阶段的代表。其设计理念并非为老年人划出“专属角落”,而是打造一个让老年人自在生活、年轻人也愿意参与的共融空间。清晨7点的集体晨练、积分兑换机制、健康服务、多功能教室、舒适美学——G.G Mall真正将银发群体纳入主流消费体验,而非边缘照护。
在韩国,三星投资开发的“Samsung Noble County”高端养老社区也体现了“无龄感”逻辑。其服务不仅涵盖康复、健康、文娱,还特别强调“生活美学”——从空间布局到活动设计,银发群体被当作优雅生活者而非被照料对象。
欧美方面,瑞典宜家的适老产品系列采用“隐性适配”设计理念,不做任何标签化标识,在风格、功能与普适性上融为一体,满足银发用户需求同时保持审美与年轻化一致。
从“适老”到“无龄感”的演进路径 RET睿意德中国商业研究中心
“适老”更多解决的是“缺什么补什么”的工程问题,而“无龄感”试图回答的是“人们为何愿意来、愿意留下”的情感与归属问题。
二、为什么“无龄感”是激活银发经济的核心关键?
无龄感意味着尊重:去除标签,重新定义主力客群
“无龄感”是一种对银发群体的本质性认知升级。当今长者更希望在主流生活方式中获得尊重与认同,其关键不是“为老年人打造一个角落”,而是让他们“自然地觉得这里就是为我设计”。
日本代官山茑屋书店表面上是文化潮流地标,实际上其空间动线、灯光字体、内容编排都针对熟龄人群做出适配。它不标榜为“老年书店”,却赢得了大量50岁以上用户的青睐。
在瑞典,百货品牌 hléns通过柔和灯光、普适导视系统和多语音收银助手,打造“人人舒适”的零售体验,银发用户能在其中毫无心理负担地消费。
无龄感代表连接:打通代际,放大场景价值
购物中心若能将祖孙共玩、亲子陪伴、家庭轻社交嵌入无龄感场景中,即可打通银发客群与家庭主力客群之间的连接通道。
在欧美不少城市,银发文化活动已不再限于老年中心,而与主流城市生活深度融合。例如,加拿大多伦多伊顿中心定期举办“家庭艺术工作坊”,为家庭成员提供了一个共同参与艺术创作的机会,如绘画、陶艺等。这些活动促进了家庭内部不同代际之间的合作和沟通,也提升了工作日的客流密度。
韩国的SK电讯开发“银发智能音响”项目,在居家娱乐中实现老少共用的语音助手,不仅提升老年人数字融入度,也促进家庭协同使用的习惯建立。
无龄感提升转化:激活低频群体,延展运营周期
银发群体天然具备“反峰值”的时间弹性优势,这意味着他们不受限于传统高峰时段的约束,能够灵活利用非高峰时间段。通过营造“无龄感”的环境,购物中心可以调整低频用户的生活节奏,将这些消费者的光顾习惯从偶尔转变为日常驻留,从而填补所谓的“冷时段”。
永旺G.G Mall的晨练积分机制正是典型策略:通过行为激励+积分回馈,将“每日锻炼”转化为“每日消费”,在上午时段形成高频流动人群。
德国REWE超市引入“安静时段”(quiet hours)概念,针对银发与认知障碍群体,在特定时段内关闭背景音乐、柔化灯光,并由训练有素的导购协助购物,结果带来意外的忠诚客户群与消费回访提升。
“无龄感”打造的三大核心命题 RET睿意德中国商业研究中心
三、如何高效构建“无龄感”的商业体系?
路径一:通用设计驱动的空间升级
“设计即尊重”,是无龄感的首要基础。打造“全龄友好”的空间,不是简单加装坡道,而是融合审美、实用、亲和的综合体验。
日本永旺G.G Mall下调货架高度、放大商品字体,并优化动线导视,兼顾便利性与美观性。
芬兰Helsinki中央图书馆Oodi设置多功能活动空间,融合咖啡馆、展厅、手工区于一体,不论年龄均可无障碍参与。
路径二:跨场景的多元业态编排
银发群体消费正从“生理型”向“认知型”“文化型”跃迁。从“卖货”转向“共创生活节奏”,才是未来银发业态设计的核心。
韩国CGV影院推出“银发文艺影展”,配套咖啡沙龙与观影讨论空间,提升观影后的社交与精神价值。
英国Marks&Spencer在门店设立“生活方式体验区”,定期举办健康讲座、厨艺工作坊,激发熟龄人群社交与参与欲。
路径三:轻量数字化提升适配能力
简洁、直观、温和的数字介面,是连接银发用户的第一步。欧美主流商超正试点“长辈模式”触屏终端,提供语音导航、简化搜索、字体放大等功能,确保银发人群轻松融入数字场景。
德国Edeka超市开发“银发导购App”,自动识别高频采购清单,提供一键导航、店内语音助手与结账简化路径。
韩国推出面向银发用户的智能表单填写系统,减少窗口排队等待时间。
路径四:社群机制与社交内容运营
社群是运营的第二战场。从“服务对象”到“社群主角”,银发族的角色变化决定商业运营的黏性上限。以兴趣、频率和情感为维度,激活银发参与力。
日本Curves女性健身房打造银发社群,通过月度评比、社区分享、成果展示,提升会员参与感与归属感。
英国John Lewis百货推出“Golden Hours”专属服务时段与讲座,设立“银发顾客圆桌”,邀请会员共创内容与服务方案。
路径五:文化重塑与组织再培训
无龄感不是外部标签,而是企业文化底层的一种理解力和敏感度。组织文化若不能理解银发的价值观,就难以做出有温度的服务落地。
日本永旺推行银发服务课程,培训一线员工如何识别高龄顾客的情绪变化、沟通节奏与服务预判。
英国Boots药妆设立“银发友好企业行动”内部奖项,鼓励员工提出创新服务流程,形成组织内良性竞争。
“适老化”与“无龄感”的商业价值对比 RET睿意德中国商业研究中心
四、结语
如果我们认同,现在的消费者划分,不该以年龄为主要区别,若我们认为,新一代的“年老人”与上一代“老年人”的生活消费观截然不同,那么在探讨银发经济时,我们就必须超越传统认知框架,进行全新的思考与解读。
发达国家的经验及中国当前消费趋势均已表明,“无龄感”不仅是一种新兴现象,更反映了人们对于固定生命周期观念的质疑,以及对于自由、流动性和自我实现的不断追求。人们不愿被衰老所定义,更不甘于接受社会对老年的刻板印象。正是这种对不变易变的渴望,催生了多个万亿赛道,而实体零售未来的商业之王,也可能将诞生于此。
支持一下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