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的欲望是怎么吞噬大脑的?
原创2021-04-28 06:55

当代人的欲望是怎么吞噬大脑的?

出品| 虎嗅科技组

作者| 华北佛楼蜜

头图来源| Unsplash


瘾,一种欲望,一种错误的依赖。内在的矛盾撕扯意识,做困兽之斗瘾君子们迎接着一次又一次宿命般的失败。

 

从哲学的角度看,成瘾意味着自由意志的损害。当令人成瘾的东西出现,成癮者无法自拔,他不由自主地去做令他成瘾的事,而且无法拒绝。

 

药瘾、毒瘾、酒瘾、烟瘾、性瘾、电子癖......瘾披上不同的新衣麻痹神经,欲望的悬崖截断道路,瘾君子们成为了快乐的奴隶。当然,也付出着巨大的代价。

 

最近,顶级学术期刊《Cell》上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研究的结果不但颠覆了传统的成瘾机制,还给药物成瘾、毒品成瘾的人体研究带来了新的声音。



我看完了整篇论文,用这篇文章告诉你肆意透支快乐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


快乐?多巴胺罢了


快乐从哪来?“快乐”在神经学研究中有另一种表述,“欣快感”。它源于希腊语εὐφορία,代表“轻松、持久的力量”。

 

它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心情愉快、无忧无虑、兴高采烈、异常幸福、兴奋、喜悦、满足。

 

从技术上来说,欣快在心理学中属于行为,但该术语通常俗称用来形容一种对事物超然的幸福和具有压倒性的知足感的一种情绪波动。它也被定义为“情感状态呈现出夸张的幸福或兴高采烈”。

 

但“感到快乐”,本质上是一个生物过程,它源自多巴胺(dopamine,DA)的调控。


多巴胺的分子结构,化学式:C6H3(OH)2-CH2-CH2-NH2

 

我们的脑部神经像一张网络,这张大网由不同的节点连接而成,纵横交错。节点常被称为”神经元”,他像一个收集信号的房子,更像一个中转站。神经信号以电信号的形式在这大网中流窜,这是大脑内部属于自己的密语,传递信号,行使功能。多巴胺就是一种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大脑像是一个监督人,现实生活中,一旦目标实现,大脑就会给一颗糖作为奖励。生物学上,我们把这一过程叫做“奖赏机制”,那颗给你带来快乐糖,就是多巴胺和其他的各种激素。

 

本质上,多巴胺这一重要的神经化学物质能提高情绪、动机和注意力,并有助于调节运动、学习和情绪反应。多巴胺还使我们不仅能看到奖励,而且还能采取行动向着奖励目标前进。

 

它决定快乐的深浅,一旦你开始试探它的底线,就会被快乐反噬,被瘾所缚。

 

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如海洛因、可卡因、酒、烟草、相关药物等都可以导致成瘾,他们在大脑中找到受体或靶标,让多巴胺脑内疯狂倾泻,肆意狂欢,毫无节制地狩猎着快乐。

 

过去的研究一直用“多巴胺假说”去解释成瘾的发生机制。但最新的研究发现,瘾君子体内多巴胺作用变化完全不是这回事儿。

 

分子生物学认为,吸毒者由于过度消耗多巴胺,导致体内缺乏多巴胺或内啡肽及去甲肾上腺素等化学物质,通过毒品补充,刺激体内产生相应的化学物质,引起机体的欣快感而形成了“补偿理论”学说。

 

像“填坑”,机体内的多巴胺水平因为瘾而降低,对多巴胺表现“脱敏”。因此,只能希望量变引发质变,必须补充成瘾剂去刺激更多多巴胺的分泌。


假设瘾君子们对多巴胺逐渐脱敏,那么为什么还会产生对毒品的渴望和敏感呢?要知道,没有了多巴胺,我们的大脑不过是一片欲望的死海。

 

因此,在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对大鼠展开测试,并证明了与上述原因完全不同的机制。


脱敏?非也


试验中,他们按照不同的方式将可卡因这一毒品喂给大鼠:

 

一种是长时间连续给药(LgA),通常为6小时以上,每天给药一次;

 

另一种是模拟吸毒人士的习惯,进行间歇性(IntA)自我给药,涉及同一时段内的药物供应和不供应的周期。每次的给药时间为5—6分钟,每25分钟给药一次,周期是每天一次,每次4—5个小时。

 

自我给药模拟的就是匍匐在欲望脚下的人类。

 

通过手术在大鼠的颅静脉内插入一根硅胶管,这根管将穿过皮下通到头顶,再通过套管把硅胶管固定在鼠的颅骨上,套管的另一端则接着药瓶,动物通过学习压杆可得到食物、水或者成瘾药物。

 

当大鼠踩踏压杆时,开关打开,就会有药物被自动注射入大鼠的体内。动物成瘾之后由于想得到药物,就会反复踩踏。电脑会自动记录动物成瘾的时间和动物踩踏的次数等参数,作为成瘾性强烈程度的一种参照。


自我给药设备

 

经过测试,研究人员得到了两种给药物方式下,大鼠体内多巴胺含量的变化。



非常有趣的一点是,在长期连续给药状态下,大鼠体内由可卡因引起的多巴胺反应反而被削弱(图C中橘线,处于水平下以下)。而模拟吸毒人士给药模式(图C中蓝线)的大鼠体内多巴胺的含量和影响反而更高。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瘾的出现,不是为了填补贫瘠的多巴胺,而是多巴胺作用更加活跃带来的无底欲望


药物滥用成瘾治疗新思路?


毒瘾的地狱可以规避,但药瘾的隐患防不胜防,治病的药和毒竟仅相隔一线。

 

上个世纪 70~80 年代,香港青少年开始流行滥用“止咳水”、“止咳药水”、“止咳糖浆”。90 年代末,风刮到了内地的广东等地。近年来,这一现象在全国呈现蔓延之势,而这些含可待因的复方口服液致瘾,在某些地区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滥用的止咳药水开始主要为联邦止咳露,后来发展出立健亭、可非、佩夫人等多种品牌。慢慢地,滥用的药物种类从止咳药水发展到曲马多、复方地芬诺酯及复方甘草片等多种处方药,甚至相互混合或与右美沙芬片、晕动片等非处方药混合滥用。

 

滥用人群从90%以上是15~25 岁的青少年,年龄下探到小学生,并泛化到社会多个阶层,包括公务员。目前国内有关部门已加强了管理,蔓延得到了一定控制。但由于涉及众多部门,管理有相当难度,此现象短期内难以消除。

 

难治的原因就在于,成瘾机制的不明确,大脑迷宫锁住了你我。

 

但随着这项研究的证明,我们至少明确了多巴胺和成瘾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治疗成瘾的重点在于减轻神经系统对多巴胺的敏感性。

 

最近,另一项大鼠研究也证明了这一思路。研究人员发现,在模拟吸毒者的大叔体内注射d-安非他明,逆转了可卡因对多巴胺作用的敏感化程度,他们认为,这种方案可能会削弱瘾君子们服用毒品的动机和欲望

 

哲学家叔本华曾经说,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这一句话所包含的真理在于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快乐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否定痛苦。

 

不是用更大的痛苦去做交换,更不是蜷缩于永远无法摆脱的“瘾的牢笼”。


#作者有话说# 大鲸榜第二期正在寻鲸!本期大鲸榜旨在全力挖掘智慧医疗领域里隐藏的“实力大鲸”,并将于大鲸峰会(7月)集结亮相,与行业顶级专家、领袖、资本大咖等一起洞悉产业未来。点击这里了解更多。



我是本文作者华北佛楼蜜,人类最后的严肃都该留给生物技术。珍惜所有与你沟通的机会,微信:Pinkfloyddddd,欢迎您来。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
赞赏文章的用户1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