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ID:new-weekly),作者:桃子酱,原文标题:《做个反卷青年,先从五一不加班开始》
2021年2月8日,戴着口罩的人们在上海一家商场里。中国在疫后迅速恢复了活力。 / 视觉中国
不想“卷”,那就不“卷”好了——别人都在玩这个叫“内卷”的游戏,你可以选择不玩,或者退出。
听说,幼儿园都已经开始内卷了。
其实何止是幼儿园?如果把内卷理解为一定要赢、“不要输在起跑线上”,那它早在受精卵形成之际已然发生——不,甚至在受精卵着床之前,就已经开始“卷”了:在香港,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进入名校,在备孕期就精心筹划,务必让孩子在特定月份出生(香港有些幼儿园只收1月出生的宝宝)。
你确定你要这样的人生?
如果可以选,有人宁愿自己没有出生,也不想要从出生前“卷”到死后的一生。
倒也不必这么“丧”,其实,不想“卷”,那就不“卷”好了——别人都在玩这个叫“内卷”的游戏,你可以选择不玩,或者退出。只要你保留了说“不”的权利,那你就迈出了“反卷”的第一步。
确定要这样的人生?利老师表示,没有这种世俗的欲望。/《创造营2021》
从没上过班,也没拿过工资
又有什么不可以?
“我这辈子都没找过正职的工作,一向身在自由业界,没人要看你的学历。不过,上班族拿的年终奖金那东西,我有时候还蛮羡慕的。”
这是曾经和村上春树组建“东京鱿鱼俱乐部”的日本媒体人都筑响一的自白。
上世纪90年代初,都筑响一在东京结识了很多年纪比他小一轮的年轻朋友。他们收入微薄,住在通常四叠半或六叠(一叠约1.62平方米,四叠半和六叠分别为约7.29平方米、9.72平方米)的出租屋里,生活状况不外乎“每周打工两天,剩下五天在摄影棚练习”“稍微接点模特儿工作,其余时间画画”之类,是世俗眼光中的“失败者”。
但都筑响一觉得,就某个角度而言,这些年轻人的生活是非常“健全”的。“收入没多少,但不会去做真心讨厌的事情,以此为生存之道。与其勉强住租金较高的房子,搭满员的电车去通勤,还不如搬进租金不会造成负担的狭窄房间,不管去玩或去工作都靠徒步或自行车解决。家里没有书房也没有餐厅,但附近就有图书馆或喜欢的书店、朋友开的咖啡厅或酒吧,把街上当作房间的延伸就行了。”都筑响一在《圈外编辑》一书中写道。
2020年7月10日,青岛,一名参加高考的女生与摞起来的、自己高中三年所有的课本合影。 / 视觉中国
他开始一家家去走访这些年轻人的蜗居,文字采访、拍摄一手包办。1993年,走访了近100个年轻人的家之后,都筑响一将采访文字和图片结集出版,命名为《东京风格》(Tokyo Style)。当时正流行诸如“巴黎风格”“迈阿密风格”的时髦家居设计图集,都筑响一认为,并不是住大房子、配豪华家具才是所谓“风格”,实际上,拥有豪宅的人属于少数派,住小房子的普通人才是多数派。“为什么我们非得要大的房子、买那么贵的沙发?为什么在家里吃饭要配精致的器皿和酒杯?我们就属于多数派,为什么一定要学少数派?”
都筑响一认为,这种对“例外型风格”的追逐和美化,跟媒体的报道倾向不无关系。时尚杂志中的样板家居,布置得就像偶像剧,甚至有杂志宣扬“不住这种房间,女孩子就不会来玩哦”,让读者误以为那才是自己该有的生活。《东京风格》的出版,起到了“祛魅”的作用。住在小城市或乡下的读者纷纷反馈,“东京原来是这样的地方啊”,而不是想象中的“这种生活我过不起”。
从没上过班,也没拿过工资(主要收入为稿费和版税),数十年来一直当自由编辑兼撰稿人,都筑响一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完全不“卷”的人生是什么样的。他镜头下那些身居陋室,不从事全职工作,但日子过得很开心的东京年轻人,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仍然具有参考意义,那就是:不拘泥于工业时代的“工作契约”,把自己从流水线上的“工具人”变为自由的个体;更注重精神需求,而非满足物欲。
2019年4月12日,深圳,华为坂田园区研发区,一名华为员工在午休期间看手机。 / 视觉中国
领英(LinkedIn)2017年年初发布的《中国自由职业者报告》显示,中国有近3000万名自由职业者,包括网红主播、美妆博主、自由撰稿人等。该报告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美国,50%的自由职业者年龄超过50岁;而在中国,14%的自由职业者工作经验少于两年,仅有4%的自由职业者拥有超过10年工作经验。这说明,中国年轻人更勇于脱离朝九晚五的工作机制。
同年年底,BOSS直聘平台针对18岁至35岁职场人群所做的调查报告《2017年,年轻人都去哪儿了》也印证了这一点:有78.2%的年轻人愿意选择自由职业。
自由撰稿人庞乐天在《福布斯》杂志撰文,帮助年轻人解答“继续上班,还是选择自由职业”这个困惑。她有5年自由职业经验,她的心得是:想成为自由职业者的人必须有足够强烈的愿望,才足以支持后续的一切。可以是追求自由工作的强烈愿望,也可以是厌恶上班的强烈愿望,“不管哪种,动力是一切的源头”。
你们“卷”去吧,开心就好
北京几名大一学生开设的“摸鱼学导论”“内卷学导论”课程,相继引发舆论关注。为此,新浪微博开辟了这样一个话题:“年轻人如何反内卷?”
微博网友@江浙沪王阿姨 感慨,现在的年轻人确实压力大,房价高,机会越来越少,自己如果才能不够突出,在大城市立足异常艰难,“年轻人该怎么办呢”?一位大姐如此回答:“不来不就行了吗?大城市房价高,你不买不就行了吗?你不买就和你没关系啊。”
2019年10月30日,福建泉州,数以万计的人熬夜排队十多个小时后,认筹308套房。 / 视觉中国
@江浙沪王阿姨 由此认为,内卷最好的破局方式就是“我不玩了,行不行?”:“得了我认了,我就是买不起一线房产了怎么滴?我就待不下去了怎么滴?我就是回个小城市老婆孩子热炕头了,怎么滴吧?我脸皮就是厚了怎么滴?你们卷去吧,开心就好。”
有人则引用《相约星期二》里那位老教授临终前留下的人生感悟:
“他们生活得太匆忙了,他们没有找到生活的意义所在,所以在忙着寻找,他们得到了新的车子、新的房子、新的工作。但过后他们发现这些东西同样是空的,于是又重新奔忙起来。”
“我们的文化在教一些错误的东西。你应该建立自己的小文化,我并不是让你去忽略这个社会的每一条准则,比方说我不会光着身子去外面转悠,我也不会去闯红灯。在这类小事情上,我能遵纪守法。但在大问题上——如何思想,如何评判——你必须自己选择,你不能让一个人或者任何一个社会来替你做决定。”
利路修终于下班了!那么你呢?/微博
“建立自己的小文化”这一点值得借鉴。因为,造成内卷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日益趋同的价值观和评价体系。大家都相信一定要赢在起跑线上、不成功就不配为人、没有房子车子孩子就是loser(还记得杨丽萍被抨击“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有一个儿女”么),在这种价值观的塑造下,一个人成了社会期望他或她成为的样子,而不是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如果每个人都能构建自己的小文化——包括个性、爱好、特长、技能、个人品牌,等等,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态就会变得丰富多彩,人生的选择也将更多样化,大家不必非奔着成功这条单行道而去。也就是说,你有“卷”的自由,我有不“卷”的自由,各适其适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