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环王》重映,坊间有一部分看法是该系列无聊又拖沓。爱唱反调的大宝剑老师这一次也很认同这个观点。他觉得从魔君索伦的无聊无趣之上,就能读出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枪稿(ID:QiangGaooooo),作者:大宝剑,编辑:徐元,头图来自:《指环王》
一
《指环王》里的大反派有点无聊。
肉体已死而精神长存的索伦,在中土发动了一场世界大战,半兽人和兽人在这位独裁者的英明领导下,无坚不摧,人族、矮人族和精灵族看上去都不是他们的对手。整个世界就要沦陷了。
可问题是,索伦干嘛要发动这一场世界大战呢?他的目的是什么?他想得到什么?占领了整个世界以后他想干嘛?他要建立他的理想国吗?他有自己的主义吗?
干脆的说,索伦的意识形态到底是什么?想不出来吧。
至少在电影里,他是没有主义和纲领可言的。他纯粹是为了反派而反派,为了杀戮而杀戮,为了邪恶而邪恶。他就是恶本身。这样的反派,符号化了,工具人了,层次可不够丰富哇。
电影中的魔君索伦,似乎是“无聊”地挑起了几场世界大战。
二
不止是《指环王》如此,《正义联盟》里的反派也是如此。
《正义联盟》里的大反派是达克赛德,他想要得到的东西是所谓的“反生命方程式”,这个方程式有什么用呢?据说,可以消灭所有的生命。
可是,消灭所有的生命,对达克赛德来说,又到底有什么好处呢?达克赛德和索伦一样,纯粹是为了毁灭而生的。至于为什么要毁灭,他们自己可能也搞不太清楚。毁灭就完了。
《复仇者联盟》里的灭霸,同样也是为了毁灭生命而生,只不过,他有一个似是而非的革命纲领:宇宙太拥挤,生命太多,减掉一半才成。
其实,这个伪科学的纲领就是为了掩饰灭霸那不可名状的“杀戮欲”。这位大反派和DC及《指环王》的大反派都是一样为毁灭而毁灭的,只不过,漫威试图用“马尔萨斯”来给他增加一点丰富度而已。
《正义联盟》里的大反派达克赛德,亦是单纯为邪恶而邪恶
再说《星球大战》,在我看来,它里面的大反派不是达斯·维达,也不是皇帝,而是所谓的“原力的黑暗面”。是“原力的黑暗面”把达斯·维达从一个大好青年变成了一个邪恶的反派。
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好莱坞这些顶流的故事,大反派都如出一炉般的工具化,符号化了呢?为什么这些邪恶的反派都缺乏革命纲领,都缺乏政治主张,都只是为了杀戮而杀戮,为了毁灭而毁灭呢?
反派的人物弧光呢?深度呢?维度呢?
三
东西方对比一下,会看得更清楚。
人们常说《指环王》是西方的《西游记》,那不妨来看看《西游记》。
我们的《西游记》就没有西方世界那种毁天灭地的反派。唐僧西行取经,一路上的确遇到不少妖精,可是,那些妖精基本上都不想多杀人,他们满脑子想的是,吃上一口唐僧肉,然后好长生不老。
想要的并不多。
《西游记》中的妖怪都非常务实,只想吃上有长生不老功效的唐僧肉
而唐僧这个“降魔人”,也并非像周星驰导演的《西游降魔篇》里那样,一路上并没有抱着铲除邪恶的愿景在前进,他的愿景也很简单,那就是,在取到真经之前,可千万不要被妖精吃掉。
其实,唐僧取经这件事本身,本来是可以走西方的叙事规范的。
东土大唐某种邪恶流行,生灵涂炭,为了拯救生命,唐僧必须去西方取得某件宝物(经文),他像《复仇者联盟》里的灭霸收集宝石一样去收集很多册经文,当他终于集齐了这些经文,他可能获得了巨大的力量,一股神秘的力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乾坤扭转,玉宇澄清。
遗憾的是,《西游记》并不是这样的。到了这本小说里,“取经”反而成了希区柯克所说的“麦格芬”,“取经”一点都不重要了。最重要的事,说了不止三遍,那就是唐僧不能被吃掉。
《封神榜》中的纣王,也仅是一介凡人与暴君,而非试图毁灭一切的邪恶力量
《封神榜》,也是顶流故事。
《封神榜》里的反派是纣王和支持他的仙人们,可是,纣王又能坏到哪里去呢?无非是酒池肉林,剖比干之心,食周王之子,无非是个大暴君而已。
纣王可绝对不会心心念念要毁灭所有的生命,道理也很简单,把所有的生命都毁灭了,对他又能有什么好处呢?干嘛和韭菜过不去呢?
纣王的支持者申公豹和截教众人同样也不是索伦和达克赛德这样毫无理性的破坏者。他们的诉求都非常的现实主义,申公豹的诉求是打败姜子牙,证明自己才是师父的好徒弟,而截教众人,单纯就是和阐教争地盘而已。
其实,华语顶流的故事,它最核心的冲突,往往不是要和一个毁天灭地的黑暗反派斗争,往往不是要争取自由和光明,而是,争地盘。
国内知名的传说故事中,敌对力量如申公豹姜子牙、不同教派,所争的都是极为现实的事物
《封神榜》是阐教和截教争地盘。《西游记》是东方(宗教)和西方(宗教)争地盘。《三国》和《水浒》更不用说了。
华语的另一支顶流金庸武侠,同样如此。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无论是《笑傲江湖》,还是《射雕英雄传》,或是《天龙八部》,这里面的反派,往往都是有具体的政治理想的。《笑傲江湖》里的残疾人岳不群,他的理想是统一五岳剑派,进而当上武林盟主,一统江湖。
欧阳锋算得上《射雕英雄传》里的头号反派,他的理想也无非是打败东邪南帝北丐中神通,成为高手中的高手。至于《天龙八部》,丁春秋和鸠摩智,更是坏不到哪里去。
金庸小说里反派的诉求,往往是夺得武林秘籍,成为武林盟主。虽然小说里往往会出现“邪教”,但这里面的“邪教”绝不会索伦和达克赛德这样的邪教,绝不会是为了灭世而灭世,往往到了小说后面,你会发现,“邪教”比所谓的“名门正派”还要正派。
《射雕英雄传》中的欧阳锋,理想无非是成为武功第一
从上面几个例子能看出,华语的顶流故事和西方的顶流故事,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人们常说“文化差异”,这就是“文化差异”。
四
为什么会有这种文化差异呢?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答案。而在我看来,无疑,这和宗教有深厚的关系。
西方文化受犹太-基督教的影响非常之深。基督教有非常明确的二元对立,天使与魔鬼,善与恶,光明与黑暗。在这样的二元对立中,是无需也无法去探寻恶的心灵,恶的动机,恶的理性的。恶是恶本身,恶本身就是符号化,工具化了。
更何况,《圣经》中还有世界末日的说法,七个天使吹响号角,然后世界就GG了。在这样一种文化中,不需要质疑纯然的恶的存在。
正因此,在我们看来,索伦、达克赛德之辈,有工具化符号化的嫌疑,然而,对西方的受众来说,这样没有什么不妥,是恰如其分的,是完全能理解能共情的。
巴洛克画家雷尼所作《米迦勒》,描绘天使长战胜撒旦的画面
东方文化里,是没有给这样的恶留下一个位置的。(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
儒家文化中,没有这样纯粹的恶存在,一方面,儒家“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儒家是不吃“天使”与“魔鬼”这一套的,另一方面,儒家又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有了这么好的起点,自然不可能有纯粹的恶了。
佛教的教义,本来是不会把魔鬼太当回事。佛教里的魔鬼甚至有字头的,佛经里,一个名叫波旬的魔王和释伽牟尼有过很多次交锋,多次败于释伽牟尼手下。然而,佛教的教义是反对依赖神通也反对耍弄神通的。在“乱力怪神”的事情上,佛教的态度有点更接近儒家。(当然也不一样,但是三言两语很难说清楚)
道教就更有意思了。按道教典籍《女青鬼律》的说法,这个世界本来是出现过“日有千鬼飞行”的乱世,幸亏天师张道陵降妖除魔,与鬼界(或魔界)签订协议,让世界恢复了和平。同时,天师也在这个世界传法救世。经过一代又一代降魔人的努力,这个世界已经很安定和平了。别说索伦、达克赛德了,就算他们的弟子辈,如果做事太过分,就会被道士以《女青鬼律》告到天庭去。
佛教中的魔鬼,一早定格在了已被降服的、并不造成威胁的位置
看,在中国,儒家、佛教和道教,都没有给纯粹的恶留下什么机会了。这里面的缘由各不相同,有的是避而不谈,有的是不太想谈,有的是觉得没必要谈。而结果就是,在中国的文化里,人们基本上不太能感觉到一个绝对的恶的存在。人们也不觉得如果不努力一把,黑暗就要战胜光明了,世界就要进入永暗了。
因此,在中国的顶流故事里,核心冲突一般不会是光明战胜黑暗,正义战胜邪恶。没这个必要。核心冲突是之前提到的:争地盘。也就是,讲政治,权力斗争,鹿死谁手,是这些玩意儿。
五
犹太-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当然不止“光明战胜黑暗”这一点。拿突出的来说,西方顶流故事中,频繁出现一个独特的元素:救世主。“救世主”这个元素,在东方文化,和东方顶流故事中,都是空缺的。
弗罗多就是《指环王》中的救世主。《正义联盟》和《复仇者联盟》里那纷纷扰扰的超级英雄,就是救世主的群像。
其貌不扬却品性坚毅的霍比特人Frodo,《指环王》中背负销毁魔戒使命的救世主
《黑客帝国》中的Neo,就是“one”救世主的倒写。《星球大战》中,投奔原力的黑暗面,就成为大反派,而投奔了原力的光明面,自然就成了救世主。
其实,“救世主”这个元素在好莱坞一个类型里,是非常突出的。那就是以《007》为代表的谍战电影。在这种类型里,往往是这个世界就要被毁灭了,而007能在最后一秒拯救全人类。
在东方人看来,救世的故事多少有点傻,也有点装。而在有“救世主”情怀的西方人看来,这么讲故事是能迎合到他内心深处的那种对救世主的渴望,以及对这个世界将要跌落在黑暗中的恐惧的。
而在东方顶流故事中,很难看到“救世主”的存在。孙悟空不是“救世主”,他只是一个可怜的打工人。姜子牙也不是,他只不过是一个不那么可怜的工具人。哪吒更不是,他连自己都拯救不了。更不用提令狐冲、段誉、杨过、郭靖了。
理由也很简单,本来就没有一个世界即将毁灭,那又何来的救世主。大家争来争去的,也无非到底是支持这个还是哪个来当皇帝。
《007》系列的主角詹姆斯·邦德,更是西方谍战电影中典型的救世主形象。图为《007:无暇赴死》剧照。
因此,中国的类型片里也缺乏救世主的存在,和《007》同一类型的《战狼》和《战狼2》,以及差不多能算同一类型的《红海行动》,对于当救世主这件事都缺乏足够的热情。比起救世界,吴京更想做的是——爱国。
六
开篇说《指环王》里的大反派有点无聊,直到现在我还是坚持这个观点。只不过,如果因此就认为托尔金、彼得·杰克逊不会讲故事,不会设置人物,那就未免太狂妄了。
什么是“文化”呢?“文化”大概就是文章里经常提到“众所周知”的东西。既然“众所周知”,那就无需多言,也无需解释了。而所谓的“文化差异”,也就是这一个“众所周知”和那一个“众所周知”的差异。“众”不同,“周知”也就不同。
索伦的“上司”魔苟斯,《魔戒》系列中的终极邪恶力量,亦是纯粹的不和谐、暴力与黑暗的集合
承认“文化差异”,也就是在坚持认为索伦这个角色有点无聊的同时,而不因此认为托尔金功力太差,而不因此认为杰克逊不懂剧作。对他们认为世界上存在纯粹之恶这件事,抱有一颗同理心。
这篇文章里提到的“文化差异”,当然会影响东方观众和西方观众对故事的观感。然而,它影响最大的,还是故事之外。它影响着不同区域的人们对于善和恶的看法,对于战争的看法,对于光明和黑暗的看法,对于争地盘的看法。
你以为的争地盘,对方以为是光明与黑暗之战,你以为的荒唐之人,对方以为是救世主降临。这样的话,聊都聊不到一块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枪稿(ID:QiangGaooooo),作者:大宝剑,编辑: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