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创作过程的分享之前就有,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会不断放出零星的剧照来吊起用户胃口,比如韩寒在《后会无期》上映前就有着各种吊人胃口的剧照,引起粉丝的评论,使得粉丝对《后会无期》更加关注。而此次孟京辉的现场直播则是将整个创作的过程搬到了观众面前,试图用新的方式来构建这样一种参与感。
那么这种模式的创作的直播是否能够重构参与感?我们分为利弊来看,先从弊开始。
弊一,暂缺影响力
如果直播者是林志颖这类一线的知名明星,那么一定会形成大规模的用户直播。而目前则只是局限在了戏剧这一个圈子,团队知名度不是特别高,用户基数不是很大。
弊二,缺乏主持人与用户的互动
还有一个弊端在于我们只能看,发过去的信息无法让团队成员看到,没有反馈。这点,我认为可以另外找一个官方的主持人的回馈来解决,能更增加互动。
弊三,没有编辑的美化
像《爸爸去哪儿》也是类似的真人互动,但如果《爸爸去哪儿》没有编辑后期的各种处理,没有特效声音,特效贴图,以及精选内容删减不必要的累赘,将所拍摄的内容进行美化,那么《爸爸去哪儿》即使各种环节设计的再好,也会因为没有编辑而显得乏味无趣。而事实直播则天然的没有编辑优势,但这种没有经过美化的状态也有可能成为另一种优势 —— 近距离的原生态。
下面接着来说下优势。
利一,真实地拉近创作者与受众的距离
现在再拿“48小时微戏剧直播”与《爸爸去哪儿》作个对比,后者是一个综艺节目,粉丝更关注的是内容,而前者向粉丝展示的更多的是形式,而不是内容,这种形式感对于用户来说远比经过编辑后的视频更加亲切,这种第一时间的无时差接触会更加拉近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距离这个概念越来越重要,我们看到微博拉近了明星与粉丝的距离,而直播也更加如此。这种形式比内容重要。
利二,共同体验
可能很多人不是话剧的粉丝,那么假设现在这是《中国好声音》的选手练音的实时直播,你先看到自己喜欢的选手在台下反复练习,再看到他们上台后的演唱,感受会不会有些不同?
这种共同体验的直播形式,可能会被更多的场合所借鉴。
利三,天然小而美的聚合
虽然说话剧喜好者的基数不是很大,但是只要抓住了自己想要抓住的那部分用户就完全足够了,支撑话剧活下去的是票数,只需要能够抓住自己喜欢的人群足矣。
而这种小而美的生态,可以向其他艺术作品的创作延生,向粉丝展现一个真实的创作过程。
结语:
此次“48小时微戏剧直播”的试水只是一个开始,话剧粉丝是否买账尚属未知,孟京辉想用互联网思维重构话剧的参与感,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改变与试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