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种新兴的买菜习惯通过移动互联网占据了家庭成员的心智,菜场的衰落几乎是无可避免的。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冰川思享号(ID:icereview),作者:张明扬,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自2020年初疫情以来,我们家的买菜格局发生了两点颠覆性的变化:其一,买菜的主战场从菜场转向了生鲜电商;其二,我篡夺了买菜的大权,菜场买菜原本是家中老人负责的,间或老婆会在电商拾遗补缺。
除了在线教育以外,生鲜电商似乎是疫情期间崛起最快的一个行业,叮咚、盒马、每日优鲜、京东、美团……再加上不能当日达的拼多多。
我记得,就是去年从老家回上海的车上,我下了几个生鲜电商App,决心出山主持家庭买菜大局。主要原因是不想让老人去菜场冒险,但我也想为自己的家庭地位找点合法性:既然全家抗疫了,总要干点啥。
这一买,就是一年多。
一、菜场与电商
去菜场原本是我们家的标配,以前几次搬家,家中老人对房价学区什么都没那么关心,最操心的就是菜场有多大离家有多远。
疫情来了,菜场不能去了。我们全家忽然发现,没有菜场这个家竟然也能运行下去。这就好比,我一年前以为没有NBA转播我就会生无可恋,半年不和老婆去电影院就等于感情破裂。
疫情的最高峰过去之后,菜场可以去了,但当一种新兴的买菜习惯通过移动互联网占据了家庭成员的心智,菜场的衰落几乎是无可避免的。
家中老人自然还是认为菜场好,但她们在这一年多来第一次承认了电商买菜的合法性,这就足够了。
在很多老人看来,菜场还是有不少核心竞争力的,比如可以砍价,可以和摊主发展买菜送两根葱的刷脸友谊,可以用手在菜筐子里奋力拨拉出看上去最新鲜最饱满的那几颗菜,还可以将哼着歌去菜场作为自身生命力旺盛的表现……
以我们家的实践来看,我成功的头号利器是:电商买菜的价格优势。
无论老人家对菜场这个旧时代的美好多么依恋,她们始终最放不下的还是便宜,便宜是代际沟通的“最大公约数”。
在补贴和价格战的背景下,电商买菜对实体菜场的价格优势几乎是压倒性的,有不少菜甚至可以以菜场的5折价格拿下。
但前提是,你得熟练掌握电商平台的各种折扣和满减套路,甚至还需要在几个平台间互相比价。
二、薅羊毛的门道
薅羊毛绝对是一门学问,但这门学问对于大多数并不善于使用手机购物的老人而言,已然形成了一道或深或浅的“知识鸿沟”。
这简直可以看作一场家庭革命。以往,家中老人用大半辈子才积累出了“菜场智慧”和砍价学,这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看作老人家庭地位的合法性来源之一:
充满博弈的砍价、看秤、辨别新鲜度、菜的时令、和菜贩谈笑风生、在各个摊位间比价、乃至各个菜场有如迷宫的内部分布……这些都不是年轻人一朝一夕可以掌握的。
拿我来说,前些年有几次老人不舒服,需要我去菜场买菜,每次出发前我都要做各种心理建设,尽可能详尽地写下各种买菜指南,但到了现场还是陷入了巨大的惶惑,秤不会看、价不会砍,绕着菜场打转找不到某个摊位,和摊主对话时努力却拙劣的装出自己是菜场老手。回家后,要么是漏了这个漏了那个,要么是张冠李戴把芹菜买成了西芹,要么是买贵了……
我面对菜场的惶惑,可能和老人面对电商买菜的感觉是一样的,在菜场上拼杀了一辈子的老人家,临老了却有了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
而我呢,只用了几个月时间便借助网购经验超越了平行世界需要几十年才层累出的菜场智慧。
你甚至不用操心配菜这个高阶问题。在很多生鲜电商的页面上,每种菜都有简单的做法指南,相应的,也会告诉你可以买什么配菜。比如我买了空心菜,电商甚至会提醒你买大蒜,蒜蓉空心菜走起;你买了鲫鱼,电商可能会提醒你买豆腐,豆腐鲫鱼汤。
有了这套大法,我经常在家人面前无底线的夸耀:看吧,我一买菜就买全套,看你们谁还说我缺乏家庭责任感!
如果你想更便宜,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不易储存的生鲜类你可以在当日达的生鲜电商买,而耐放的蔬菜,比如笋子土豆西红柿之类的,你可以在拼多多此类广义上的买菜电商上采购。
特别是,如果你家中这人口多,可以接受5斤、9斤类的大额采购,拼多多的价格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其它情况下,可能还是当日达的生鲜电商划算。
电商打折学的套路之繁复,一环套一环,年轻人都要花很多时间才能掌握,何况老人呢?
三、7点半法则
在这些打折套路中,我最认同的就是所谓的“7点半法则”。在很多生鲜电商那里,晚上7点半左右,肉类、蔬菜和奶制品等部分生鲜类商品会打折抛售,折扣程度通常在8折甚至7折。
这一方面给我提供了一个低价买菜的好机会,另一方面,也让贪便宜的我获得了某种“参与环保事业”的虚幻崇高感。
不得不说,“7点半法则”最大程度的减少了生鲜商品的过期和浪费问题,以我的观察来看,往往不超过半小时,打折菜品就处于售罄状态。
而在以往,菜场晚上7点半已停止营业,传统超市又缺乏这样弹性调整价格的运营能力,最常发生的消费场景是:像所有人一样,我在一堆牛奶中挑出生产期最新的那瓶,然后看着即将过期的牛奶无人购买,直至过期。
在我看来,最伟大的商业行为之一是:用市场的法则让消费者自觉配合减少浪费,践行更环保的消费方式。
所谓老人被电商买菜抛下,可能有一个反例:如果电商有了实体超市会如何?
我家楼下有一家号称是“新零售”标杆的生鲜超市。我有几次在7点~7点半这个打折时段出现在这家超市中,发现冲在最前面的基本都是老人,将抵用券+生鲜折扣+拿免费菜这套组合拳用的极其纯熟,甚至我还被某位热心大妈现场教学过:“小伙子,这块肉你跟着我买吧,折上折,还可以用5元肉奶券,免费菜别忘了领”。
这似乎说明,只要有了实体店,老人通过逐级进化,也是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电商世界中杀出一条革新之路的。或者可以这么说,纯互联网对老人是条鸿沟,但互联网+可能是他们自我进化的相对友好的领域。
以我和老人的沟通来看,如今电商买菜的最大弱点可能是品类相对少,不容易买到小众菜,比如淡水鱼,电商上你基本只能买到鲫鱼、黑鱼、鳊鱼和昂刺鱼这几种主力品类,但这可能恰恰是生鲜电商为了控制成本和库存的主动选择。
四、退货与大数据魅影
我最近发现的一个宝藏是,生鲜电商的退货政策真是太慷慨了,甚至让我感觉对面(在线客服)坐着的是一个地主家的傻儿子。
我前不久在一家生鲜电商上买了一堆菜,其中有一盒鸡蛋(8个),送来时破了两个,家里的阿姨当即拍照发给了我,我拿着照片随手上传给了在线客服,联系界面非常简洁和便捷,大约只用了一分钟,我就收到了半盒鸡蛋的补偿钱。
我当时是有些震惊的,习惯了和电信、银行进行纠缠投诉战,内心戏大致是这样的:我准备了不少说辞甚至还有威胁的话语,不排除表明自己在媒体工作,但是,这些什么都还没用上,这场战斗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结束了。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我可能就是抱着游戏的态度看看对方怎么说,我料定对方会态度很好的拖拉拖拉,这样的客单价也不值得我多费口舌,所以我只要得到对方谦恭的“道歉”,这事也就完了。但客服二话没说,直接就把钱退给了我。按说,8个鸡蛋破了2个,应该退四分之一的钱就好,但在线客服就直接退了一半。
最让我意外的是:阿姨事后告诉我,那两个破掉的鸡蛋还是可以吃的,中午就做了汤给我妈吃……我瞬间对资本和996失去了一切仇恨,有的只是薅羊毛撸到羊皮剥落的惴惴不安。
又过了几周,我在另外一家生鲜电商购物,我把购物清单发给了阿姨,让她点收。然后阿姨突然发微信给我,说少了一样蔬菜,我就随手又发给了在线客服,然后,这次又没有人和我沟通,直接又把几元菜钱退给了我。
让我内疚至今的是,阿姨很快就告诉我,菜又找到了,是她刚才漏看了……我甚至有了做贼心虚感,专门又打开对话框看看发生了什么,最新的对话大约是:先生,很抱歉给你的购物体验带来了不佳的感受,你的购物记录良好,我们将在多少个小时内予以退款。结果退款30秒就到了。
过了一会,我想要不要和客服坦白这个恶劣的骗退款事件,但我又担心破坏我“良好的购物记录”,便带着深深的自我合理化放弃了:最近一个月,我买菜只买这家。
之后,我认真想了想,之所以客服给我退货这么快,多少与传说中的大数据有关:我的购物记录、我每次购物的总金额、我买的品类……根据这些数据,客服大约可以很快的分析出这家人大约是一个中产家庭。
当我兴奋的把这个分析告诉我老婆时,她很不屑的说:“人家一早就从你住的房子分析出,你可能是中产了。”
我当时就有种隐私被侵犯的悲愤感,但转念一想,截至目前,我的这个“隐私”并没有给我带来任何坏处,反而给我带来了退款迅捷,甚至是“绿色通道”,如果确实存在的话。我这样的实用主义思维,可能是大多数中国人在面对“便捷和隐私”这两大价值冲突时,作出的精致利己主义式反应。
不过,我觉得大数据还是算漏了一点。他们大约认为标准的中产应该不会斤斤计较的,所以对这群人更加宽容和大度,但偏偏,我是一个喜欢算小帐,并且从算小帐中可以获得莫大满足感的非标准中产。
当然,大数据对我一定也有后手。如果我未来仍旧频繁的要求退款,大数据一定会把我逐步打入“购物记录不良好”的那群人:反复薅羊毛之后仍不收手。然后我就会肉眼可见的看到自己的退款申请越来越慢。
有时候,就算我不去主动退款,我也经常在购物后会收到这样的短信:先生,你购买的冬瓜因重量误差,现申请为您退还差价0.13元,预计1~3个工作日内到账。
照例,一分钟后就收到退款了。
五、我还是相信商业文明
回首一年多的电商买菜之路:家中老人正在大幅减少去菜场的频率,一开始或有不甘,但想清楚后就享受退居二线的轻松和豁达。
我以价格屠夫的人设成功洗脱了我缺乏家庭责任感的耻辱印记,在家刷手机除了忙工作这条理由外,还多了个买菜;老婆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也不能一直价格导向啊,家庭不是生意”,有时也愤怒的申诉:“你凭什么剥夺我的购物权啊,你不就是会买点便宜货么!”
唯一让人操心的就是菜场的卖菜摊主,但菜场不会消亡,总有一部分不会使用移动互联网的老人还需要这片天地;当我们家要买一些小众菜时,也还是会去菜场;当家中老人豪情大发,提出要去菜场血拼时,我也学会按捺住自己的电商沙文主义。
不过,我最迫不及待想和你一起分享的感受是:我还是相信商业文明。
这一年,商业与资本似乎声名狼藉,但电商买菜记让我坚定了这个或许不合时宜的想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冰川思享号(ID:icereview),作者:张明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