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说,孙正义入股的传奇影业并不是一家严格意义上的制片公司(studio),被称作是一家私募股权基金公司或许才更准确。
传奇影业(Legendary Pictures)成立于2004年,这是一家背后有着多家华尔街投资公司参与的对冲基金,其中领衔的就是大名鼎鼎的AIG直投(AIG Direct)和美洲银行投资公司(Bank of America Capital Investors)。2005年,传奇影业同华纳兄弟公司签署了一项长达7年的合作协议,该协议规定在未来7年内双方将共同出资和制作40部影视作品。
好莱坞对包括传奇影业在内的外部投资者的热衷,并非只是发生在近期,在过去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好莱坞始终在寻求源源不断的外部投资,看上去好莱坞大制片厂们一直很缺钱。
好莱坞真的缺钱吗?
在百余年的历史里,好莱坞始终不懈地在向华尔街、向资本大佬、向外部“求助”。而热衷于为好莱坞“输血”的包括1920年代的威廉·兰道夫·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乔·肯尼迪(Joe Kennedy)和霍华德·休斯(Howard Hughes),以及近期的埃德加·布朗夫曼(Edgar Bronfman)、(老)梅尔文·西蒙(Sr., Mel Simon)、保罗·艾伦(Paul Allen)和菲利普·安舒茨(Philip Anschutz)。有些超级富豪还希望能够参与选剧本、选角以及影片的摄制工作。赫斯特、肯尼迪以及休斯都曾坚持要他们的情人扮演指定角色,是不是很像前几年的煤老板们?
还有一些富豪,则是为了避税。如迪士尼的Silver Screen股权投资基金,其中有上千个股东,他们投资影片寻求的只是避税。但自从1980年代后,美国国税局(IRS)就已经几乎完全修补了这个漏洞。
无论这些投资者出于什么动机把自己的钱交给好莱坞,问题的关键是——好莱坞六大制片厂背后已经都是富可敌国的传媒集团,为什么竟然需要“哭穷”来伸手要来自于体外的投资呢?
“哭穷”对于大制片厂而言关系重大,尽管有时候只是为了压低明星的片酬。诚然,大制片厂其实完全可以从内部完成一系列影片的融资,而且与独立制片公司不同的就是他们还能从DVD、电视播映等版权收入中获取充足的收入来满足影片资金的需要。实际上,体外融资的真正原因在于大制片厂可以与投资者达成一个“不平等/对称的交易”——即使大制片厂与投资者的双方投资比重相同,但后者在收益的分享上却会明显少于前者——大制片厂的发行佣金会先于制片的分账,因此高额的发行佣金总能保证大制片厂不蚀本,而亏钱的账就发生在了制片环节,其他投资者“收钱”就是来自这个阶段,而大制片厂会和你一起在这个时候“亏钱”。
被好莱坞的合约魔术蒙在鼓里的大有人在,华尔街有时候并不总是那么精明。
不少于15%的年收益率诱惑华尔街上钩
金融危机之前,大制片厂们深知华尔街正坐拥着“不竭”的资本寻求各种可能的高收益投资,这对于好莱坞而言无疑是最佳的融资对象——难点在于华尔街的经理们针对单个的电影项目既没有专门的背景知识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对其未来的前景进行正确的评估。
2003年,派拉蒙一位年轻的高级副总裁艾萨克·鲍尔默(Isaac Palmer)找到了一个绝妙的解决方案。大制片厂可以为华尔街的对冲基金提供片厂内部收益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来进行“平等”的利益分享。而这个内部收益率不只限于所谓的“即期产品”(current production),也即影院发行阶段的票房收益,事实上如果只是在这个范围内,大制片厂都是赔钱的。内部收益率还包括了收费电视、DVD、有线电视和电视网的播映权、民航播映(in-flight entertainment)、海外预售、产品植入以及衍生在内的全部收入所计算得出的内部收益率。因此,就算是在一个不景气的年份,如2003年——当年派拉蒙推出了一连串的失败之作,弄得公司“灰头土脸”,但其公司内部收益率仍有约15%。此回报率包括了凭借版权售后回租(lease-back)所获得的海外减税收入。(鲍尔默曾以此方式操作过一单交易使得派拉蒙赚得了1.3亿美元。)此外,如果大制片厂一年中有一部票房大卖的影片的话,就像派拉蒙在1999~2000年期间,由于《泰坦尼克号》的创纪录成功,其内部收益率高企至23~28%。
不平等的交易:好莱坞的“诈术”
最差不过15%的收益率,还时不时会有一些大卖影片能提高收益率,对于华尔街而言这太有吸引力了。鲍尔默及其派拉蒙的同事与美林证券(Merrill Lynch)达成了交易,该基金通过向其前台公司——梅尔罗斯投资公司(Melrose Investors)注入约18%的资本,用于投资派拉蒙2004及2005年的连续26部的新片计划,该合作一直延续到了2007年。
然而,这样的交易其实是不平等的,因为派拉蒙无论如何都会从总收入中直接提取(off the top)10%的发行佣金,而这笔钱对冲基金以及任何其他投资者都是分享不到的。由于这块10%的蛋糕是直接从总收入中切下来的,这使得派拉蒙——而不是对冲基金,成为了自己影片的头号总收入分账者(a dollar-one gross player,从总收入的第一分钱开始,最先开始获得分账资格的总收入分账者)——外部投资者能够分到的蛋糕就是那些被分剩下的,大部分都是小蛋糕,甚至有可能因为亏钱最后几乎很难分到些什么。
其他的大制片厂还有更划算更不对称的与对冲基金的交易。譬如传奇影业与华纳兄弟的合作。在与华纳兄弟合作的7年间,传奇影业共向华纳兄弟投资了5亿美元用于电影项目。但与派拉蒙—梅尔罗斯的合作方式不同,传奇影业并不参与华纳兄弟全部的影片计划,因此他们并不能真正享受到华纳兄弟的内部收益率。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在2013年合同到期后,传奇影业的创始人托马斯·图尔执意不再与华纳兄弟续约——好莱坞的诡诈他算是领教够了。
华纳兄弟—传奇影业蜜月期的华纳兄弟掌舵人正是今年曾与华谊兄弟频传绯闻却最终被复星国际入股的Studio8总裁杰夫·罗宾诺夫——或许正是因为他深谙好莱坞的“合约诈术”与华尔街的金融魔法,Studio8才能够在没有任何影片的情况下,引来如此多的投资者入局。
传奇影业此番与日本软银的资本大戏,想来最大的赢家应该是好莱坞的大制片厂,而被坑过的托马斯·图尔会不会让孙正义也在日落大道上栽个跟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