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牛升级大牛,最重要的五个高阶思维能力
2021-07-28 17:22

从小牛升级大牛,最重要的五个高阶思维能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丽大贝卡(ID:cacainsight),作者:丽大贝卡,原文标题:《什么能力很重要,但大多数人确没有?五项需要刻意练习的高阶思维能力》,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我认为有五项高阶的认知能力很重要,由于需要投入刻意的训练,因此大多数人都没有。这几项能力是:


  1. 利用坐标进行空间思考的能力

  2. 心算与刻意记忆的能力

  3. 在头脑风暴和头脑封闭间自由切换的能力

  4. 控制情绪的能力

  5. 多重换位思考的能力


我最近正在做一个小项目,梳理“管理咨询”、“商业分析”和“战略管理”的能力图谱。在梳理的过程中,我一边回顾自己的经历,一边复盘身边那些牛人身上的特质和习惯。


我不断地试图去追问,哪项能力最重要?哪些能力可有可无?如何提升能力?牛人为什么是牛人?如何成为牛人?如何从小牛变成大牛?我认为重要的能力应该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具有可迁移性:也就是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什么岗位,无论我们处于人生的什么阶段,这些能力都不可或缺;


第二,助力我们实现从“优秀”到“卓越”:优秀的人很多,但跨越到卓越的那一层窗户纸并不好捅破,简而言之,成为不可替代的人;


第三,可以训练和提高:这些能力应该是可以在后天习得的,可以经过努力去培养和提供高,付诸努力就会得到回报,也可以说是“我命由我不由天”。


下面我所介绍的五个能力有一个共性:刻意去与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和“默认配置”做对抗。什么是我们的默认配置呢?简单来说就是“懒+摸鱼”,具体表现就是懒得进行“深入思考”,懒得开展“高级认知活动”。


不妨把我们的大脑想象成一个聪明的小胖子,又懒又馋,能偷懒就偷懒。坐着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但又无比聪明,在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大脑总能想到一些稀奇古怪的主意。


这种懒惰是有生理上的优势才会遗传下来,正是因为我们的大脑这一个器官所消耗的热量就占了全身的20%,一个过度勤奋的大脑显然会让我们在食物匮乏的时代饿死,因此一个擅长摸鱼偷懒的大脑就这么成了我们的默认配置。


那么什么是高级认知活动呢?所有需要2个步骤以上的复杂思考的认知活动,比如想象、计算、记忆、背诵、控制情绪等等这些让我们感觉有些“费脑”的活动,都可以被认为是高级认知活动,开展这些活动就好比让小胖子爬起来去户外跑个五公里,确有好处,但也是真累。


一、利用图像与空间思考的能力


我今年读了一本大部头的书叫《德国:一个国家的记忆》(豆瓣9.3, 非常好看),这本书和我以往看过的书都不一样的地方是,这本书前所未有地通过文字向读者展示了画面感。以开篇的勃兰登堡门一章为例:


以勃兰登堡门为地理坐标的中心,作者顺着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建筑的故事来梳理柏林的故事,南边的犹太人纪念碑群,西面是胜利柱,北面则原本规划了无比雄伟的第三帝国人民会堂。


自南向北,拿破仑的铁蹄在十九世纪踏进勃兰登堡门进驻柏林;自西向东,二十世纪的勃兰登堡门位于东德和西德的分割线,更是重要的检查点。


虽然没有配图,但读完这本书,读者在头脑中不仅建立了勃兰登堡门的空间地图,更将其与这几百年的重大历史时刻完美地交织在了一起。


我们复盘一下就可以发现,要实现这个效果的重要前提是,作者首先需要在脑中形成一个以地理位置、时间和空间为坐标轴的三维空间,然后再向读者娓娓道来。


再反观大家平时的思考习惯,我们可以把大家的思维习惯分成三个层次:线性思维、平面思维和立体思维。


(一)线性思维是我们的默认思维方式


比如我们问娃今天在幼儿园都做了什么,小朋友可能就会从早到晚流水账一样的讲一讲他的一天。然而即使是成年人,很多人的思维方式依然是线性的。就像在工作中,当我们交流当前工作的进展时,很多人无意识地就会像流水账一样地平铺直叙。


要想升级思维方式,我们必须将线性向平面、向立体思维去升级。


(二)平面思维:矩阵思维和地图思维


什么是平面思维?用最简单的话来讲,就是用两个维度去理解一个事物。最直观的模型就是坐标轴,一个x轴,一个y轴。如果说线性思维里面只有一个x轴的话,只要加上一个y轴,我们的思维马上就变得可视化了。


在平面思维里面,我最喜欢用的就是矩阵模型,我甚至觉得只要掌握了矩阵模型,基本上在生活和工作中80%以上的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比如在时间管理领域中,如何去判断事务的优先级?如果我们选择了重要性为x轴,紧急性为y轴来做如下图的的这样的矩阵之后,我们就可以得出两个结论:(1)先去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2)少做紧急但不重要的事儿。




如若我们可以灵活运用矩阵思维,可以在团队管理、产品决策、业务决策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何进入新市场?如何选择并购标的?如何看待未来的业务机会?如何优化产品线?



如何进入新市场:新老产品/新老市场分别设为x轴和y轴;


如何看待未来的业务机会:内部外部/机会威胁分别设为x轴和y轴(SWOT矩阵)


如何优化产品线:业务规模大小/利润率高低分别设为x轴y轴,优先砍掉低毛利低业务额的产品线。


我们可以将矩阵做逐步升级,比如将x轴的2个单位(高vs低)升级到3个甚至5个象限,比如升级为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这样我们就可以用矩阵模型来做轨道图,思考用户画像的问题,或者来制定蓝海策略。


而将x轴和y轴做无限的延展,最后就会变成地图模型。我们可以将地图上的经度和纬度视为x轴和y轴。地图的重要性我们不必多说,粟裕大将军净打神仙仗,而他最喜欢研究的就是地图了。


如何将地图思维在生活中去应用呢?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建立自己的能力地图。将能力细化为几个维度,并且清楚各种能力在何种工作情景中去应用。


举例来说,如果在面试的时候被问到你的沟通能力怎么样?你会如何来回答?如果我们的脑中有一个能力地图的话,我们便可以这样回答:


“我认为在职场中的沟通能力可以分为信息传达、向上管理、需求沟通和谈判能力四个方面,在这四项中我尤其擅长需求沟通和谈判。拿需求沟通来说,我认为在需求沟通过程中,我所承担的角色是一个翻译官和引导员。


在项目前期,我会不厌其烦地反复沟通来挖掘客户的真实需求;在项目中期,我会建立沟通管理矩阵,建立沟通管理机制,保证相关人员可以及时有效地得到全部信息;在项目结束后,我也会和客户保持联系,一方面确认需求是否满足,另一方面保证客户未来的需求可以通过持续的合作建立长期关系。”


(三)立体思维:庖丁解牛,降维打击


当我们把x轴和y轴再加上一个z轴,我们的思维就会升级到立体思维了。“庖丁解牛”就是一个立体思维的案例,庖丁需要构建一个关于牛的立体模型才能做到“如入无人之境“。我们如果能够建立起有效的立体思维,就能真正的直指核心。


在战争当中,如果说平面思维解决的是“如何打”的问题,立体思维就还必须回答“何时打”。这就是在平面的思维中,又增加了第三个时间的维度。


用立体思维去应对简单问题就是降维打击。最近我参与了公司关于销售团队区划调整的讨论,在这个讨论中,我尝试使用立体思维去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就用这个案例来理解从线性、图形再到立体思维的跃迁。


案例问题:销售区划从7个销售大区缩编到3~5个销售单元,如何设计?


平面思维方案:收集各个小区的业务额、增长率、销售能效,考虑各个区域市场的地理位置与业务特点,将小区重新组合,再设置业务额和增长率较为均衡的3~5个大区。


立体思维方案:重新定义业务单元,将业务单元定义为“利润中心”。将全部的低毛利通路产品拿出来,在总部电商渠道做全国销售,此为业务单元A;再将大客户拎出来做全国大客户销售,此为业务单元B;再按照平面思维的方法,重新设计去掉低毛利产品和大客户后的大区设置。


我们可以看到立体思维方案里,我们脱离了地图的限制,增加了业务属性和可持续增长属性的考虑,这样设计出来的方案和基于平面思维所设计的方案完全就是降维打击。


二、心算与刻意记忆的能力


很多致力于从事管理咨询工作的小伙伴,一定对面试环节的“case interview”并不陌生。Case Interview里面有一种考题是测试计算的能力,比如“一架波音飞机里面能放多少个高尔夫球”。


在面试里能通过这类测试的人有很多,只要掌握了套路就可以;而在现实生活中,能将“心算”和“估算”养成思维习惯的人可就非常少见了。


大前研一是这样的人。在他的好几本著作里,大前研一都强调过他有刻意训练在生活中去思考和心算的习惯。比如在新闻里看到日本政府公布了了一项新的政策,他就会马上开始推理这项政策将对哪些行业带来多大的影响,持续多长时间,等等。而他也认为这种习惯对他始终保持思维的敏锐度至关重要。


(一)心算能力:洞察商业本质+免征智商税


简单的心算能力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洞察商业的本质,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很多商业逻辑。比如为什么“星巴克的租金那么低?”“为什么说商业游轮的本质就是大型酒店?”“为什么餐厅要提供那么划算的团购套餐?”“为什么有的商场地下一层一直招不到商?”


比如我们在餐厅吃饭的时候,不妨就观察一下餐桌的数量,菜品的价格,翻台率,外卖员上门的频率,餐厅客人的性别、年龄,以及每桌的消费等等,简单计算一下就可以得出这个餐厅每周的收入。再观察一下餐厅服务人员的人数、门口的招聘说明上的工资,以及餐厅所在的地理位置,也能估算出这个餐厅的大概运营成本。这样,这家餐厅大概的盈利水平我们也就知道的八九不离十了。


心算能力还能帮助我们免征智商税。比如拼多多的帮我砍一刀,随着每次砍的数额越来越小,我们做个简单的估算便可知道这就是个无底洞。再比如在购物的时候,是选择大额充值打折还是选择单次消费,我们就需要在心里估算一下自己的消费频率、每次消费的金额,以及这笔钱用来做投资和银行理财的收益汇报,综合评估之后再做决定。


还有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信用产品,他们可能会故意混淆日利率和年利率,比如放一个日利率只有0.05%的产品,而这时候我们(可能需要借助计算器)来进行估算,马上就能算出来他的年化利率高达18%。


在生活和工作当中,心算能力最大的用处,是帮助我们保持理性和客观。我平时在工作中会看很多数据分析报告,要想从数据中获得洞察必须要具备基本的心算能力。尤其是随着业务规模的增加,即使是加成一些很小的系数,也会有很大的变化。


就以业务的增长性为例,很多报告里面会放“增长率”或“CAGR”来作为增长的标志,而这时候我们必须也要估算一下业务的“增量”,很多增长率不高,但是由于基础数字很大,因此其基本的增量就非常可观了。


而在商战当中,谁的心算更快,谁无疑更是站在了谈判的有利一方。我经历过几次商务谈判,在谈判桌上可没有人说等拿我计算器算一下。而是要在心理提前预设好公式,在会前提前计算好上限和下限,在谈判过程中根据对方打出的牌快速计算,看是否符合自己的预期,是否要调整策略。


(二)刻意记忆:提升对数字的敏感度


很多人提到数字都会脑袋疼,然而在商业世界里我们又必须与数字打交道。小到产品的SKU数量,达到总的年度销售额,再到业务的增长率和盈利率等等。我很佩服对数字了如指掌的人,更佩服对数字有很强的敏感度的人,所以我一直想知道如何提高。


我们公司的销售总监就很厉害,他对数字的记忆颗粒度非常高,可以详细到每个产品在每个省全年的销售额,以及过去2年的数字,只要谈到数字基本上没有谁能够挑战到他。


因此我平时很注意观察他是如何记住这么多数字的?后来我发现提升数据的敏感度其实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提升数据的敏感度考得就是训练记忆力和反复的背诵数字。以我们公司的销售总监为例,他有几个习惯,值得大家学习:


背诵电话号码:他没有通讯录,所有人的电话都是背下来的,每收到一个名片他会来回把玩一会儿,然后就彻底把姓名和联系电话刻在脑子里;


看数据+写数据:我后来专门请教过他是怎么把数字都背下来的,销售总监给我看了5/6张A4纸,上面密密麻麻全是用圆珠笔写的数字,都是他一边看表格一边记录下来的数字,然后每天就反复看这些数;


打扑克+记牌:我们销售总监唯一的爱好是在手机上打牌,美其名曰锻炼锻炼脑子,他说基本上能把对手的牌都猜出来。


我身边还有一个小伙伴是FP&A,学生时期就是学霸,现在更是天天跟数据打交道,我也跟她交流过如何去从数据中获取乐趣,她给我的建议有两条:


做表+抓虫子:自己用excel设计数据结构,去填写数字;pivot反复去看数字,训练数据逻辑性,训练在数据中抓虫子的能力;


编口诀起外号:她会无意识的给数字起外号,比如增长率是18%,就记住了明年的业务要发,销售额是129k,就会想象有一只银色的耳机(YEJ),这样一个表格在她面前实际上是一幅鲜活的画,自然不存在记忆的难度了。


三、思维自由切换的能力:抽屉理论


我们都想成为斜杠青年,而一份稳定的副业,也可以为我们的竞争力增加一份保障。然而无论是操作多个项目,从事一份副业,又或者是在工作或爱好中保持平衡,想要得到一个很好的结果,有一项能力特别重要,就是在任务间做自由切换的思维能力。


注意,这个自由切换,可不是说多任务同时操作,具体来讲有两个特征:


第一,能够专注地在一段时间内只做一件事;


第二,切换到下一个任务的时候,不再去反刍上一个任务中的细节,而是专注投入到下一个任务当中。


可以把我们要做的事情比喻成一个大别墅里的许多房间,我们要走进一个房间,处理完所有的事情之后把房门紧闭,然后再打开第2个房间的门。


实际上这种能力还是比较稀缺的。我在上中学的时候就有一个同学,她在数学课的上面做英语的作业,在英语课上做数学的作业,自己感觉好像充分利用了每一堂课的时间,然而实际的结果却是任何一堂课都没有认真听好。


(一)最大的阻力:思维反刍


在思维切换的过程当中,最大的阻力来自于思维反刍。当我们已经开始做下一个任务的时候,脑子里面可能却在不自觉地回忆在上一个任务里边所遇到的一些困难,和别人进行的争吵或者是没有完成的事项,导致我们无法都在当下的任务里边。


有的人觉得索性就留出大块的时间,比如半天或者一天先把一件事情做完,然后再做其他的事情。这种想法不得不说是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我们每天的精力都会被各种事项分散,超过一个小时的大块时间,简直就是一种奢侈。


所以我们必须训练自己,可以迅速地——比如说在一分钟之内——将思维和精力集中在当下的任务当中,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里取得非常有效果的进展的能力。


好在这种能力也是可以通过训练去提高的,番茄时钟法就是一个很好用的方法,结合冥想的练习(对抗反刍思维),我们训练自己在30分钟之内专注地投入到当下这个任务当中。


(二)思维颗粒度:五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这就引申到另外一个时间颗粒度的概念。你觉得自己在需要去做完一件较为复杂的事情,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有的人觉得可能是半天,可能是两个小时。这个就是时间的颗粒度。


马斯克的时间颗粒度是5分钟,他把他的一天换为无数个5分钟,每5分钟处理完一件事情,每5分钟完成一个任务。


(三)发散vs收敛:自由切换


另外,仔细回忆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业务场景,可以把我们大脑的工作分成两个类别,即A:发散型的联想和B:理性有逻辑的思考。这两种分别以左脑和右脑为主来进行,可以说是完全迥异的思维活动。


那么在这其中就会出现这样几个问题,何时使用何种思维模式?如何在思维A和思维B之间自由切换?这和任务切换法是一样的,这种思维在发散和收敛之间的自由切换都需要认真的训练。


举个例子,假设你是公司的总经理,在一次公司高层管理委员会的会上,你需要在评审几份方案。第1份方案是关于公司的品牌活动,第2份方案是关于公司的组织结构调整,第3份方案是关于公司的审计报告。在品牌方案这样类型的方案中采用发散性思维,去拓展想象力;而在诸如审计报告这样的方案当中采用收敛思维,审查风险排除隐患。


四、控制情绪的能力


情绪是决策最大的敌人。有科学研究表明,在愤怒的情绪的趋势下,我们的智商会降低20%。而有很多人在职场中,到了某一个阶段就无法再有更高的发展,正是因为缺乏情绪管理的能力。


(一)控制负面情绪:区分假设和现实,说出真正的需求


首先我认为情绪该发泄还是要发泄的,尤其是当有的人触动了我们的利益,或者是做出了超越底线的事情,我们就是要第一时间通过情绪给对方正确的反馈,也是一种威慑。


然而在我们动怒之前,需要细品一下生气的原因,当我们情绪产生的原因是基于不合理的假设时,这种情绪宣泄就需要去进行有效的控制了。那么都有哪些假设我们是需要注意的呢?


他这么做一定是故意的!


他怎么老是这样?已经不止一次了,我再也受不了了!


这回全完了,任务没有按时完成,这个项目肯定要黄了!


我们可以看到以上的三个描述,经常是我们内心的独白,对自己说了这些话之后,愤怒或者是绝望的情绪就会涌上心头。然而我们仔细的去看一下这些内心的独白,比如说“他这么做一定是故意的”,这句话实际上是一个假设而不是事实。对于一个未经验证的假设去动怒,就实在是不值得了。


另外一种错误的表达情绪的原因是,我们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或者是以情绪宣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这种情绪宣泄尤其经常发生在与我们关系非常亲密的家人和朋友身上,会造成非常负面的影响。


举一个例子,一位男士在996的公司工作,回家非常晚,他的妻子也经常抱怨“看你今天回来的又这么晚”。这位男士也很无奈。如果换一种方式,我想这个妻子她真正的诉求是希望丈夫(1)照顾好自己的身体;(2)每周可以在周末按时回家;(3)可以一周抽出三天在早上陪妻子一起去送送小孩。如果妻子不是单纯地发泄情绪,而是非常理性地表达她的诉求,那么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结果。


(二)控制正面情绪:永远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没想到吧,实际上正面情绪也同样需要去控制。事实上我们不仅需要表达积极的情绪,更不要吝啬对其他人的感激和赞扬。


对于积极的情绪,我们所需要的控制是,不要在得到好的结果之后得意忘形了。将成功的原因都归功于自己,并且预测自己在未来会取得同样的成功。


一件事情能够做成,像老话说的,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我们自己能够起到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实际上只占其中的一部分。更多是运气、概率、其他人的帮助等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而在取得了一定的胜利结果之后,如果能够做客观的原因分析,并且对未来做出有效的预测,看到背后潜在的隐患和风险,在商业环境里是至关重要的。


就以"鸿星尔克“负责人为例,在这种情况下,一定是辗转反侧的,能够维持公司未来持续增长的动力到底是什么?如何做理性的销售业务预测? 如果根据特定时期、特殊事件的特定数字去预测未来的销售,可以预见的结果就会是库存的大量积压和现金的流动风险。


在历史上这样的故事一直在重复上演,在经济学中有一个摩天大楼定律。很多企业在极盛之时经常去冠名或者盖一栋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楼,大楼竣工之日往往也是这个企业由盛转衰之时。这背后的原因就是在企业没有客观地去分析未来的增长空间,从而做出了超越其未来成长空间的投资决定。


五、多重换位思考的能力:真正的情商到底是什么?


关于情商这个话题,可能每个人都会说上两句。然而关于如何提高情商,能说明白的人就比较少了。我认为关于情商解释得最清楚的一个理论便是情绪维度理论。情绪维度理论指的是我们能够在多高的维度上去想象对方的心理活动。


(一)情绪维度理论:你能到第几层?


第一维度:我知道自己在想什么。


第二维度:我知道对方在想什么,我知道对方不知道什么。


第三维度:我知道在对方的心里,他会如何揣测我内心的想法,我知道对方知道我不知道什么。


到第三个层次可能就比较难以理解了。举个例子,比如在职场中,你最近在外面偷偷面试找工作,这件事情被你老板知道了,而且你的老板知道了你知道他知道你在找工作的事情,于是你的老板等着你去找他谈话。


其他的维度我们可以以此类推,情绪维度指数越高,这个人的情商实际上是越高的,据说在社交的顶级达人,可能会达到第五或者是第六层级。


然而我在实际的工作中发现,有很多人连第二层级都没有做到。比如说我们公司就有一个同事是出了名的不靠谱,一个具体的表现就是她在收到邮件或者老板传达的要求之后,从来没有主动跟其他部门的同事去沟通的意识;而有时候他苦哈哈地做完了一些事情,却也从来不跟任何人讲。最后据我分析主要的原因就是,她有时候真的没有意识到,有些事情她如果不说,其他人是不知道的。


在之前那些文章里我反复的强调过客户意识的重要性,实际上要真的想具备优秀的客户意识,首先就是要具备站在客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能力,我们要去追溯而且真心地了解对方内心的想法、他的需求,并且抚慰对方的疑虑,最终达成双方的共赢。


就拿取消对方的疑虑这一点来说,我们首先就要能猜到对方可能在哪些事情上有疑虑,比如说他觉得哪些事情上有风险,或者是说他内心假设,我们作为服务的提供者可能会侵害到他的利益等等。可以说如果我们不把对方内心的想法猜透了,是很难做有效的沟通的。


而这种充分的换位思考和多重思考的能力,实际上是非常难得的。也是需要去努力训练的。


(二) 从一对一到一对多:沟通关系管理


很多比较内向的人会有这样的感觉,要是在1对1的环境下去交流会比较舒服,但是如果到了人多的时候就会比较发怵,甚至还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


这正是因为情绪的维度,如果扩展到更多人的情况下,会让事情更加复杂。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必须经过特殊的训练才能自如地去适应这样的情况。


我觉得主持一场会议便是最好的训练方法了,我推荐大家去读几本关于如何做会议促进者(Facilitator)的书,或者是学习一下罗伯特议事规则。这些书都可以有效地帮我们从0到1地学习如何处理这种多人会议情境下的沟通和交流。


比如作为一个会议促进者,需要遵守的几个原则是:


原则1: 保证每个人都有充分的发言机会,如果我们注意到有些人没有发言,那么我们也要主动提示他去发表他的想法。


原则2:要保证会议的讨论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如果作为会议主持人,发现大家的讨论纠结于扯皮或者是互相甩锅,就要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大家去讨论如何行动。


原则3:提前准备好待讨论的事项清单,做检查确认表,确保每一项事项都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充分的讨论。


原则4:做阶段性的概括,当一个议题讨论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那么作为会议的促进者,到这个时候就要把上一阶段讨论的结论做一个总结,然后让会议的参与者在现场表示达成共识,一方面可以促进参会者巩固他们的记忆,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深化下一阶段的讨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丽大贝卡(ID:cacainsight),作者:丽大贝卡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