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澎湃市政厅(ID:shizhengtingpaper),作者:陈明智,题图由作者拍摄
木质的栈道穿过一片红树林,一直延伸到八门湾的水面上。一艘六米多的蓝色小船静静地泊在水面上,船上整整齐齐码着二三十张网,赖叔坐在船尾,给发动机上油。我们上去聊了一会儿,问到能否带我们一起出海去抓鱼。
赖叔摇了摇头:“不行,现在抓得严,都不给出去捕鱼。被抓到,人家说的话难听!”停了一会,又补充道:“最近天气也不好,水急,我也不敢带你们出去,万一出了事,我赔不起。
作为海南颇负盛名的“海上森林公园”——八门湾红树林湿地公园,曾因一条穿越郁郁葱葱红树林区的滨海栈道而爆红。自2017年起,海南采取了更严格的生态保护举措。八门湾栈道被拆除,养殖与捕捞也全面清退。
赖叔年轻时就出海捕鱼,到现在已快30年。过去靠在近海捕鱼,赖叔一天的收入,少也有几十元,多则三四百,能让一家人过得平实。但现在看来,出海打渔这条路已难以为继。政府号召赖叔这样的渔民要“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
“喏,从这往南五六十里,冯家湾,知道啵?那边现在建起了一个产业园,他们要我去那里养鱼...... 我怎么能去?!快五十了,还要重新学,学不来的!而且从头开始,成本太高。唉,我也就只好在家门口偷偷做海咯!”
赖叔说的“产业园”,是“让渔民往岸上走”的一种方式,其初衷也是让过去民间自发建起来、但对海岸带生态系统破坏较大的那些养殖场,得以集中管理,减少对滨海环境的破坏。但进驻产业园的门槛,往往让赖叔这样的小型渔民望而却步。而第二种方式,“往深海走”,则是前期投资更高的深远海网箱养殖,一个网箱,成本少也要过万,多则十来万。
对于赖叔这样跟海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人来说,如果不想彻底洗脚上岸, 那么,带人出海钓鱼、抓螺,所谓“发展休闲渔业”,似乎就成了最后的选择。
琼海潭门,一艘废弃旧渔船用于装饰渔村。近年来,海南开始大力推动休闲渔村建设。
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许多西方国家和地区,因过度捕捞导致海洋生物资源逐步衰退,海洋渔业生产效益日益下降。为寻找新出路,许多地方开始鼓励和引导渔民走多元化经营之路,大力发展休闲渔业,中国也不例外。
中国休闲渔业起步略晚。从简单的垂钓开始,逐步进入产业化发展。直到2001年,在《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中,“休闲渔业”一词才被首次正式提出。2011年,原农业部发布《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首次将休闲渔业列入渔业发展规划,并明确将其列为我国现代渔业的五大产业之一,其产业地位发生明显变化。随后,以休闲渔业为主题的全国性会议、休闲渔业品牌培育的“四个一”工程等活动陆续召开,国内休闲渔业发展极大加速。
我们在浙江考察休闲渔业时认识的蔡叔,是见证和享受到这一波发展红利的人。他家的船原来较小,后来跟几个亲戚一合计,加上当地政府鼓励渔民成立合作社,就整合资源改造旧船,提高了船的安全性,满足政府认定的休闲渔业船舶标准。“我们当地政府还出资修整了码头,改造成方便游客停车、上下船的样子...... 电视上再一播,长三角周边的人都涌过来了!”
蔡叔说,不仅是旅游,很多做海洋渔业科学调查的研究所都委托他在海上采样,收入渠道越来越多,这是过去光靠卖鱼时不敢想象的。
文昌八门湾,红树林边,挂着渔家港湾的招牌。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自2003年实施休闲渔业监测统计以来,休闲渔业年均增长率19.56%,2019年产值实现943.18亿元,占我国渔业经济总产值的3.57%,占涉渔第三产业产值的12.45%,同比增长12.34%(参考文献:《中国休闲渔业发展监测报告(2020)》)。
去年7月,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推动休闲渔业试点促进休闲渔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也许是出于安全保障、方便管理且有利于拉动资本参与和技术输入的考虑,该意见明确“休闲渔船船长应大于24米”。大船能确保出海的安全性,给予游客舒适体验,意见发布后,省内外企业纷纷在海南开始布局,视“休闲渔业”为自贸岛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
然而,海南岛沿岸多礁石浅滩,适合停靠大型船舶的港湾不多。热带海域天然的渔业资源分布也更适合小规模捕捞。经年累月留存下来的2万多艘在册琼籍渔船中,有近80%以上都是船长小于12米的小型渔船。如此看来,满足“休闲渔业”发展条件的渔船并不多,绝大部分海南渔民实际上很难参与其中。
“休闲渔业应该多开发一些能让渔民就业的岗位,一艘小渔船就可以解决几个家庭的生存啊!我们八门湾海况就适合小船作业,低潮时大船无法航行,渔船管理应分区分类,不要搞一刀切嘛。”文昌市的基层干部也曾跟我们坦言。相比之下,浙江省对休闲渔船的规定更灵活:依据海况,分区分级地设定具体操作规范——航行作业区域最大风力不得超过蒲氏6级,距岸不得超过5海里;船长小于12 米的休闲渔业船舶,航行作业区域距岸不得超过2海里(参考文献:《浙江省休闲渔业船舶管理办法(2003)》)。
如果只允许大型船舶参与休闲渔业,不仅对原有渔村劳动力的吸纳有限,对市场而言,能满足的也仅是小部分高消费游客的需求。据说,因为大船出海一次的费用较高,海南多艘试点休闲渔船生意始终火不起来。
文昌八门湾,停泊在红树林边的小渔船,已经两个星期没能出海。
文昌龙楼海边这些年冒出了很多网红民宿。民宿老板反映,大部分来海南的游客喜欢就近休闲游,一艘小船带着三两人,浮潜看珊瑚,钓钓鱼,体验一下抓螃蟹和挖螺,不见得要乘风破浪出远海。民宿客人经常想找小船在附近海湾里兜一圈,这也能为村里那些驾着小船“做海”的渔民带来多一点收入。所以,很多民宿老板寻思着如何把这类活动正规经营起来。但民宿老板们跑了很多政府部门后,发现各部门责任不清,缺乏政策实施细则,合法经营休闲渔业资质的申请至今得不到批复。
诚然,相关法律法规对“休闲渔业”的定位是为了鼓励外部资本和技术加速对滨海产业的改造升级。但面对海南岛数万传统渔民及其背后的家庭,需要更多倾听渔民们的声音和发展需要,联合赖叔这样的渔民、基层部门和走在前头的民宿老板,一起努力,才能让当地渔村真正实现转型,造就可持续的滨海社区。
夕阳穿过林梢。我们告别赖叔,拐到八门湾霞村小码头另一侧,突见几根竹竿立着,上面挂了一副不知道谁画的画—— 蔚蓝的水面上,红树林茂密生长,两只水鸟伫立水中,近岸,红树下停了一艘绿色的渔船,写着“渔家港湾”。
这田园而富有诗意的渔村景致,不知几时能让外来的游客徜徉其间。
(本文作者陈明智系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让渔回家”项目负责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澎湃市政厅(ID:shizhengtingpaper),作者:陈明智,本文图片均为作者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