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有间大学(ID:youjian-university),作者:詹世博,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相比于以往的热闹,近期的短视频画风突变,安静了不少:奇奇怪怪的BGM没了,带着方言的配音没了,就连拍摄视频的主播也不怎么说话了,只顾着摆弄自己手头的工具......
没错,这就是如今火到不行的沉浸式短视频。
这类视频初期的主角是白噪音,博主希望观众们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放松、解压,顺便助眠。
然而发展到后期,#沉浸式化妆#、#沉浸式吃饭#已经满足不了博主们的创作欲了。于是,回个家、出个门、睡个觉……连上个厕所都要沉浸式。
不好意思,真有点看不下去了。
不如,一起来个沉浸式吐槽?
被复活的ASMR
记忆里的“沉浸式”,似乎与上述视频有些许出入。
时间倒回6年前,那时很多商场突然冒出来一批VR体验馆,面积在 10 平米左右,里面的布置很有科技感。VR手柄、VR头盔、VR蛋椅缺一不可。
沉浸式游戏体验。 / 图片来源:pexels
这类体验馆声称可以给你前所未有的感官刺激,通过技术模拟真实的触觉、听觉、视觉和嗅觉,让你在一平方米就能和《恐怖谷》里的主角们感同身受。
而99%的店铺宣传语,几乎都有“沉浸式体验”这几个字眼。玩家也几乎都是冲着“能在虚拟空间里感受真实”而买单的。
之后,越来越多的行业都打出了“沉浸式体验”这张牌,希望利用这一卖点来吸引资本眼球。于是,沉浸式剧本杀、沉浸式餐厅、沉浸式自习室、沉浸式游乐园应运而生。
视频创作者自然也没能放过这个创意点,把它融入自己的作品中,生成一段段沉浸式视频。
这类视频特点鲜明:画面一般较为朴素,因为里面产生的白噪音才是观众喜欢的,如挤出液体、拧开瓶体、工具摩擦皮肤等动作的声音,不少人都借此来解压和助眠。
但仔细观察过后就会发现,博主们拍摄的沉浸式短视频,其雏形都是ASMR。
ASMR传入国内至今快8年了,很多人对此并不算很熟悉。
ASMR,全称是 autonomous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 (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具体是指通过刺激人的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器官,从而使身体(通常是颅内、头皮、背部)产生一种独特的愉悦感。
大部分ASMR爱好者5到7分钟就会触发颅内高潮,这一体验与性快感无关,主要感受是头皮发麻、背部点刺、四肢瘫软、汗毛竖立,甚至有电流穿过身体的感觉。
听众沉迷ASMR最大的原因是,它可以消除焦虑、抚慰情绪以及帮助睡眠。
而如今大火的沉浸式视频,就算设备专业,多数也只能达到刺激听觉的效果,与真正的ASMR还差得很远。
只不过,现在国内的一些视频网站已经搜不到ASMR了,这是有原因的。
事情还要从3年前说起,那个时候的ASMR已经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拿来当成诱饵从事一些非法勾当:打着ASMR的旗号,葫芦里卖的其实是“春药”。
时至今日,ASMR身上的色情标签还是没有褪去。/ 网页截图
这一现象在直播行业尤为严重,主播们通过暧昧的声音和行为引诱观众充值。
从舔耳到脱衣,内容的尺度越来越大。
可以说,当时几乎所有的直播平台,都存在利用ASMR打色情擦边球的情况。
这种现象自然不会长久,2018年,监管部门终于制止了这种行为,软色情ASMR也消停了下来。
多家平台因此被约谈。/ 人民网截图
三年后, ASMR的粉丝们可能怎么都想不到,曾经被禁的小众文化,在短视频平台成了爆款公式。
跟风的博主,把观众喂腻了
第一条沉浸式视频究竟是谁拍的,早已无从考证。一部分博主觉得这个风格很新奇,于是就把它当成了自己账号的特色来运营。
这类视频的完播率一直都很高,喜欢的人也越来越多。
其他短视频创作者发现了这一流量密码后,一窝蜂涌向“沉浸式”这条赛道,企图分一杯羹。
于是,万物皆可沉浸式,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人家拍不出的。
沉浸式吵架
沉浸式拔腿毛
沉浸式上课 / B站截图
有没有赚到流量,我们无从考证,但是相关的内容逐渐趋于饱和却是真的。
同行都开始受不了了。
用户每隔一会就能刷到一条“沉浸式化妆”,而且内容雷同。短视频平台的用户猎奇心理一向很重,谁能受得了这个。
网友评论 / 知乎截图
于是,当沉浸式化妆的新奇被过度消费后,咆哮式化妆来了,来的正是时候。
这条咆哮式化妆视频横空出世后,网友直言:爽翻了。
“天天沉浸式沉浸式,我已经受不了了。”
网友之所以反感,是因为这类创意,就像是味精,偶尔加进作品里,还是会起到提鲜的作用。但如果把佐料当成主食,就会让人难以下咽。
虽说大部分人刷短视频只图一乐,但这不意味粉丝完全没有要求。
网友拍摄“沉浸式上厕所”视频,来讽刺这种现象。/ B站截图
尤其是那些早已修炼成“老饕”的信息食客,每天一睁眼就与短视频为伴,up主投食的味精,只能让他们瞬间下头,用取关舒缓不适。
沉浸式化妆?沉浸式尴尬?
所有的沉浸式视频中,沉浸式化妆的人气最高。
与传统的美妆视频不同的是,沉浸式化妆中的博主往往一言不发,只专注于描描画画,偶尔敲敲瓶瓶罐罐打破尴尬,美其名曰,叫醒化妆品。
这种视频流量都还挺不错,所以跟风拍摄的人也很多。
仅仅在一个短视频平台上,这个话题的播放量就超过了30亿。
如上文所言,一个点子,玩的人多了,就容易变味,沉浸式化妆的新奇也快被透支了。
眼看着热度逐渐褪去,美妆博主们不甘心:流量还没蹭到,这个梗就凉了?
苦思冥想后,他们终于开发了沉浸式化妆2.0——户外社死局。
主播们一个个转战室外,开始在公共场合化妆。电梯、操场、地铁口……大自然的一切空间都可以演化为他们的化妆室。
沉浸式化妆户外版
这类视频有三个特点:
首先,要用指甲不停敲化妆品;
其次,化妆的地方一定要热闹,人越扎堆越好,意外状况越多越精彩;
第三,得有故事。异性偶遇必不可少,被浪漫搭讪之后,还得来一组精致写真集,不然片尾的ppt怎么凑得齐。
这些“突发剧情”多半都是提前被安排好的,观众也知道这是假的,博主也知道观众知道这是假的。
那又如何?先赚一波流量再说呗。
一来二去,沉浸式化妆又火了,但也跑偏了。
先不讨论疫情期间这样做合不合适(毕竟博主们都没戴口罩),这类视频的根本问题是,它完全违背了沉浸式化妆的初衷,与ASMR更是背道而驰。
面子是“沉浸式”,里子早已变成“玛丽苏”,让不少观众陷入“沉浸式尴尬”。
沉浸式化妆2.0三部曲:社死、偶遇、写真集
这其中,剔除一部分故意糊弄观众的up主以外,其余博主可能还没搞清楚这个tag的缘由和真正含义,只为了蹭流量或是觉得好玩,就轻易拿来用了。
但无论是诚心敷衍还是无心踩雷,结果都一样,那就是一个原本精彩的创意点逐渐被观众抛弃。
而真正遭殃的,是那些认认真真学习游戏规则、遵守创作原则的up主。
当他们看到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时,大多数人都只会质疑自己:是不是我做视频的思路有问题?
于是,抛弃口碑,良币变为劣币,投入流量的怀抱。
至于这种流量是不是健康、能不能可持续,没人愿意想那么多。
“较真多累啊,有饭吃就行。”
不了解,硬刷梗,能火一时,但是最终也只能落一个半间不界的局面,卡在流量瓶颈出不来。
账号奄奄一息时,还在疑惑 “为什么我更新得越频繁、粉丝掉得越快?”
自降身段,为了玩梗而玩梗,只能被梗玩。
参考文献:
从颅内高潮 到扫黄打非:被封禁的ASMR到底是什么,2018年06月09日,虎嗅
这一届失眠的年轻人,在B站听ASMR,2020年5月25日,钛媒体
ASMR,到底是令人舒适,还是令人尴尬?,2020-05-25,NOWNESS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有间大学(ID:youjian-university),作者:詹世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