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丽大贝卡(ID:cacainsight),作者:丽大贝卡,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关于如何快速增加知识储备,我走过不少弯路之后,探索出了一套非常高效而且实用的方法,有不少想法是我的自创和总结,而且在实践中百试不爽。
内容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知识的层次:突破信息茧房,聚焦于底层逻辑
获取信息的六道筛子:谨慎决定接受哪些信息
阅读的方法:主题阅读+泛读+精读缺一不可
知识体系的搭建:知识树+知识块+知识链
不必从零开始:拒绝低效努力
有些懒不能偷:背诵与记忆的必要性
以始为终:以输出倒逼输入,建立知识的闭环
链接外脑:利用互联网资源,构建搜索利器
一、知识的8个层次:突破信息茧房,聚焦于底层逻辑
我们都知道,务必不要将信息和知识相互混淆。这一点我也深深地认同。另外,我认为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将知识进行拆解。
我认为知识至少有八个层次,分别是:1信息,2经验,3洞察,4方法,5案例,6原理,7流程,8系统。这八个层次并没有严格的高下之分,一个包含了这个八个方面的知识体系,才可以说是完整的。
而我们如果想要快速增加某一领域的知识储备,就不能顾此失彼,而是要有意识地兼而有之的去搜索相应的知识。
下面我们不妨以GMAT考试为例,来举例说明这八个层次的知识
我们在尝试增加知识储备的时候,经常容易出现以下问题,而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掌握的知识层次比较单一:
收集/囤积信息:可能很多人的电脑里都躺着大量的资料,信息收集的速度比阅读的速度快,或者是看到信息就点收藏,但从来没有时间阅读
重视如何“整理”知识,忽视形成自己的洞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或画脑图,试图去完整的吸收作者的全部思想,而没有去思考对自己的启发是什么,自己增加了什么洞察
讲不明白:感觉自己懂了,给别讲人的时候讲不明白,也没有办法举出具体的案例
样样通,样样不精:什么都懂一点,但没有任何一个领域足够到专家的水平
无法理解复杂知识:可以理解点状的、线性的知识,无法理解矩阵型模型和系统模型的复杂知识
建议1: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去全方位地夯实知识体系,要有意识地去做主动学习,有意识地补充自己在各个层次知识盲点。另外,还要主动思考。尤其是对于体系和方法的知识。
举个例子,“如何快速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这个问题问的就是关于“方法”的问题。要想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我们需要先自己思考,比如我会用回答这个问题的方式来思考这个问题。有了自己的答案之后,再去看其他人的答案,看看其他人的方法和自己的方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似,最后在对自己的方法论进行调整,这是更加快捷的学习方法。
建议2:有意识地去读难度更高的材料,尝试理解自己不熟悉的概念、模型、公式,留出时间去读完尘封在收藏夹里的长文、好文。有意识地先去突破自己的薄弱环节。
二、获取信息的六道筛子:谨慎决定接受哪些信息
有时候我在想,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前相比,我们现在获取知识是更容易了还是更难了?我觉得是更难了。从前的难度在于获取信息,现在的难度在于(1) 在海量信息中进行筛选 (2) 注意力资源稀缺 (3) 由算法引起的信息茧房 (4) 技术迭代太快,信息失效快。
在这个注意力经济时代,我们必须有意识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筛选体系。
以读书为例,你有多久没有读书了?如果你依然有读书的习惯,那太好了。但问题是,很多时候,我们读一篇文章或者读一些资料,是来自朋友圈、公众号或者是在抖音和小红书刷到了什么信息,这就是未经筛选的被动阅读。
怎样做到主动筛选呢?一般我会用以下六道筛选机制来去判断获取知识的优先性
通过渠道去筛选:课程/纪录片>读书>讲座>读杂志=读公众号>读新闻
通过外部/内部评分去筛选:豆瓣高分>随机阅读,对自己是否重要/是否有相关性
通过付费去筛选:付费的>免费的
通过人去筛选:可以挑战你的观点的人+有独立见解的人+理性客观的人
通过可获得性去筛选:难获得的>轻易获得的,主动搜索的>被动推送的
通过批判性思维去筛选:批判性地去看待所有的知识,主动思考其局限
建议3:构建自己的知识筛选体系和知识筛选流程,屏蔽进入大脑的信息噪音。
建议4:用第一性原理武装自己的头脑,对一切观点保持质疑,永远不轻易接受第一个答案和唯一的答案
三、阅读的方法:主题阅读+泛读+精读缺一不可
前面提到过,读书是增加知识储备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很多人其实不会读书,我这里强烈建议大家每个人都要读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
如果没有读过这本书也没有关系,那我们至少也要知道“主题阅读”的理念。当我们想要在某一个领域增加知识储备的时候,一定要现列出书单,并不断完善这个书单。
建议5:采用主题式阅读,首先列出主题书单,并不断优化主题书单。
四、知识体系的搭建:知识树+知识块+知识链
我在公司从事战略经理的岗位,每天和公司各个部门的总监和高级经理打交道。这么多年下来,我发现业务扎实的人,他们的知识体系有这样三个表现,第一是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第二是知识的颗粒度足够细,第三是擅长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知识体系比较好理解,我解释一下知识的颗粒度。我们可以把一个领域的知识,拆解为很多的知识块,颗粒度比较细就是指知识块的体积比较小。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把财务知识比喻为一个浴缸,对于一个外行来说,他的浴缸里散乱地防着几个超大块的岩石+一些细小的碎石。而对于一个财务专家来说,她的浴缸里则细分为很多格子或抽屉,而每个各自里面都是细小的鹅卵石,整齐地码放着。
所以我们在面试的时候,务必要在一个领域多多深入问几个问题,这样我们就能洞察到应聘者的知识颗粒度。
建议6:有意识地打碎既有的认知维度,细化知识块的颗粒度。
而我们如果走进看一看专家的知识库,你会发现在鹅卵石的上面都有一根细细的线,顺着这根线,你会找到和这个概念相关的其他鱼缸里的知识块。
再举个例子,顺着“利润”这个知识块,可能会链接到“德鲁克”,“细分市场”,“返利”等等知识领域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构建知识链接?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双链式笔记系统。让人相见恨晚的记笔记方法-Smart Notes,在这篇文章里,我介绍过一个双联式阅读的方法,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建议7:采用双链式笔记系统,加强知识间的链接。
五、不必从零开始:拒绝低效努力
我一度也尝试着去给读过的书去做思维导图,后来发现非常浪费时间,而且也很少去事后回顾。而对于职场人来说,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这让我反思,读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如何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回报?
读书的过程中,最有收获的环节实际上是我自己的洞察和启发,可能是灵光一闪,可能是联想到了一个案例,可能是对现有的知识体系进行了修正。
所以我现在在读书的时候,会在手机的笔记软件上(inote),用语音输入的方式(速度最快)记录下自己当时的思考和联想。一本书读完了,我自己的闪念可能会有几千字。这些产出,有的可以直接变成文章,有的已经转变为我新的习惯或行动,有的则会以笔记的形式,维护到双链系统里。
用这样的方法,我们读书的速度也会加快,所吸收的知识质量也更高。有时候你会发现,这本书读了三分之一,竟然没有什么新鲜的内容,或者没有启发心智的观点,那么这么书就完全可以扔到一边;有的书,我们可以直接在网上找别人做过的思维导图,或者在得到/樊登这样的平台上去找书摘看一看; 而有的书,则只要看一遍目录,就知道值不值得看了。
建议8:记录洞察、启发与反思。
六、有些懒不能偷:背诵与记忆+领域专家+模型思维
前面我说介绍的一些方法,都在尝试用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回报。然而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有些环节是不能省略的,有些苦功夫是必须要下的,有些基本功是必须要打的。
大家应该对记忆的原理多多少少有些了解,我们的记忆分为工作以及和长时记忆。工作记忆是用过就忘,长时记忆则是在大脑中随时调取。工作记忆只有7个坑位,而长时记忆则有无限容量。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就靠着长时记忆+工作记忆来进行。
举个例子,我们想要去快速了解电商行业,如果我们在长时记忆力已经有了诸如”行业规模、集中度、PEST、4P等等模型“我们对这个行业的理解就可以用这些模型去套用;而如果我们的长时记忆力没有这些知识,就要先去学习这些模型,用这些模型占用工作记忆里面的4个坑位,然后用省下仅存的3个坑位来去装电商的信息,导致新知识的储备速度就非常慢了。
背诵的过程,就是将我们不熟悉的内容刻入长时记忆,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调取出来,在实际应用中,把我们的工作记忆空间释放出来。
我们应该背诵什么?只要能够释放我们的工作记忆的东西,都值得背诵,包括但不限于单词、长句、案例、替换词、商业模型、名词解释、公式、函数。
建议9:刻意背诵,释放工作记忆的空间,提升理解知识的效率。
七、以始为终:以输出倒逼输入,建立知识的闭环
关于以输出倒逼输入的观点,学习金字塔、费曼学习法等理论,都提出,能把知识讲明白是理解和学习最有效的方法。
另外我最近也在思考”学生思维“是什么?为什么学生思维在职场环境中无法生存?我想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在学校的时候,总是有无限的时间去学习。然而在职场环境中,我们必须用最短的时间来获取深入的洞察,而且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不能浪费多余的时间。
建议10:以输出倒逼输入,建立知识的闭环。
八、链接外脑:利用互联网资源,构建搜索利器
在前面强调背诵的环节,我强调了背诵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人脑再厉害,也没有电脑厉害,而且记忆力再好的人也无法背下来所有的知识。
那么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打造一个稳健的外脑系统。这个外脑系统应该具备这么几个特点:(1)便于搜索(2)随时可以获取;(3)以解决问题为导向
为了构建这样一个外脑系统,我有这样几个建议:
在电脑端安装搜索软件(如everything),方便搜索电脑中的信息
利用onedrive等云平台,将所有资料线上化
熟练使用搜索函数,利用百度、google、必应等平台精准搜索资料
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去搜索资料,如知乎、小红书、今日头条、公众号等封闭性的平台去搜索资料
掌握专业领域的垂直搜索资源,比如经管类的经管之家,编程类的CSBN,医学类的万方医学等等
组建自己的专家团,有意识的结识各个领域的靠谱的人,遇到事情可以去咨询
建议11:构建一个稳健的外脑系统,可以随时实地快速、精准地获取信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丽大贝卡(ID:cacainsight),作者:丽大贝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