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21号骑象人(ID:Elephant-Rider),作者:汤艺甜,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在经历了上半年的蓬勃复苏后,全球经济还是在变异新冠病毒德尔塔面前败下阵来。无论是工业生产,还是就业率,不太乐观的数据相继印证着社会经济受到的伤害。
餐厅开了又关,航班飞了又停,在疫情的反复之下,非常态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前段时间还热火朝天讨论着的Taper(缩减购债),看起来又有点悬了。
制造业PMI连降
意料之中,8月的全球制造业数据并不是太好看。9月6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8月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
数据显示,指数已连续3个月环比下降,表明全球制造业增长动能趋弱,世界经济复苏呈现逐步放缓态势。
具体来看,8月,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5.7%,较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已经连续3个月环比下降。
分区域看,亚洲和欧洲制造业PMI较上月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美洲制造业PMI与上月持平;非洲制造业PMI则回升至50%以上。
在此之前,各国也陆续公布了8月的PMI,提前释放了制造业复苏放缓的信号。8月23日,金融数据供应商IHS Markit公布了美国8月的制造业和服务业PMI数据。
其中,Markit制造业PMI初值录得61.2,低于预期62.5和前值63.4,一度中断了连续上行趋势;
而服务业PMI初值录得55.2,低于预期59.5和前值59.9,连续3个月下滑。
两相影响之下,美国8月综合PMI下滑至55.4,而上月则为59.9。
与此同时,欧洲经济活动也出现了明显下滑。欧元区8月综合PMI初值为59.5,低于前值60.2;制造业和服务业PMI初值分别为61.5和59.7,均低于前值62.8和59.8。
亚洲受到的影响更为明显。8月,在防疫封锁措施造成的工厂停工态势下,越南、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制造业PMI均呈现出萎缩态势。
越南的制造业PMI数据从7月的45.1降至40.2,连续第三个月衰退,也是2020年4月以来最低。
泰国的制造业PMI数据从48.7跌至48.3。
菲律宾则从50.4跌至46.4,为2020年5月来低位。
而印度、韩国、日本的PMI指数虽然处于扩张区间,但也呈现出放缓迹象。印度8月制造业PMI从55.3滑落至52.3,韩国和日本的制造业PMI分别从53滑落至51.2、53跌至52.7。
“不仅供应链延迟创纪录,8月调查数据表明招工形势恶化,岗位增长为去年7月以来最低,原因是员工跳槽或者企业无法找到合适员工。”IHS Markit首席经济学家Chris Williamson表示。
再按暂停键
下滑,几乎全球各国都步入了高速增长的后一阶段。原因显而易见,自6月起,变异新冠病毒德尔塔在全球蔓延开来,从东南亚到欧美,接连肆虐。
服务业关门、制造业停产,春天重启的经济又被按下了暂停键。
以马来西亚为例,受德尔塔影响,该国7月起迎来了一轮疫情大暴发,“封城”措施一而再,再而三延长。
作为全球半导体重要产地,约有50家全球半导体巨头在马来西亚设立封测厂,当地封测产能约占全球封测产能的13%。而在管制政策下,部分半导体企业不得不关闭部分生产线。
与此类似,在越南,8月初,该国南方19个城市和省份实施封锁,其中企业保持运转的要求是“三就地”和“两点一线”原则,但以胡志明市为例,该市约90%的制造纺织品、鞋类、箱包、电子产品和木制品的工厂因未能满足为工人提供现场住宿的要求而暂停运营。
比起东南亚制造业受到的冲击,欧美则更多是在服务、消费等领域受到影响。
8月25日,德国联邦议会决定延长将于9月11日到期的“疫情紧急状态”3个月,政府可以继续颁布法令,对社交接触、集会、旅游等进行限制。在此基础上,各州开始陆续出台防疫新规。
而在美国,“口罩令”也重出江湖。原本,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已经于5月13日宣布不再建议已接种疫苗者戴口罩;但到了7月27日,CDC改口称建议已接种疫苗者在疫情高传播区域的室内公共场所戴口罩,未接种疫苗者无论身在美国何地都要在室内公共场所戴口罩,中小学校学生无论接种疫苗与否都戴口罩。
在疫情风险下,就业成了老大难,需求急速下滑。
上周美国劳工部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失业率环比下降0.2个百分点至5.2%,非农业部门新增就业人数仅为23.5万,远不及预期。与此同时,机场办理登机手续、酒店预订和餐饮预订均显示需求疲软,8月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初值意外骤降至70.2,创2011年以来新低。
下调预期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看来,现在全球经济的确面临着几个方面的下滑问题。PMI环比下降,根本原因是经济恢复性增长的动能在减弱。
刘向东进一步分析称,从全球发展形势来看,各国经济恢复态势不太一样,由于去年基数低,因此,虽然今年上半年增速很高,但能否恢复到之前的水平还要打一个问号,而下一步要保持这种持续向好的发展,需要找到一些新的增长动力。
以美国为例,刘向东指出,通过前期的刺激政策,美国经济收获了刺激效果,但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这种刺激效果有多大的可能性能持续下去。
“如果就业、收入不能持续恢复,就会进一步导致消费走弱需求疲软,从而带动外部生产的减弱,进一步影响制造业。而企业设备投资方面,要激发这部分经济活动增加,就需要财政政策发挥牵引力的作用。”
事实上,在发布8月PMI数据后,IHS也指出,本次数据证明了越来越流行的一个观点:美国经济在连续两个季度超过6%的高增长后后继乏力。
高盛经济学家已经把三季度美国GDP增长预期从9%下调至5.5%,意味着美联储今年能否达成增长目标7%是一个大问题。
不仅是美国,全球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花旗银行表示,G10国家经济报告相比预期已经整体落后。
“德尔塔变种的蔓延正在减缓经济重启的进程,并导致我们下调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国际金融研究所驻华盛顿首席经济学家Robin Brooks表示,将今年全球的经济增长预期由6.2%下调至5.7%。
值得一提的是,在经济放缓的背景下,关于延迟Taper的声音也开始此起彼伏。此前,美联储公布的7月27日至28日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显示,与会官员们认为,美联储今年可能会达到缩减购债规模的门槛,制定了在年底前放缓每月购债步伐的计划。
但在8月28日的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又表示,“如今,就业市场仍然相当疲软,疫情仍在继续,如果因当前经济形势就调整政策可能是个错误。我们知道长期失业可能意味着对工人和经济生产能力的持久伤害”。
在刘向东看来,其实不是说美联储必须要完全退出,但缩减购债还是可能的,疫情后的刺激不能只靠下猛药,毕竟副作用也挺大,美联储需要通过逐步收缩购债规模来保持美元的信用、美国的信用,否则债务问题将很难解决。
刘向东称,前一轮疫情大暴发时,各个国家应对疫情的能力是有限的,但现在随着疫苗的接种,民众对疫情的恐惧感削弱了,可能经济会出现W等类型的复苏态势,但冲击程度不会如去年了。后续的抗疫经济政策会是短期调节加长期平衡的政策,关键在于政策调配的力度。
“事实上,在此次疫情之前,大家都没能找到比较平稳的机制,趁这次疫情,为找到新的长期增长动力,大家都在努力。”刘向东表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21号骑象人(ID:Elephant-Rider),作者:汤艺甜